吴容女 蔡嫦清 卢注标
(广州市增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广东广州511300)
摘要:目的: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结果:观察组病情评估、转运、抢救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min、(5.8±1.0)min、(32.5±3.6)min及(4.1±0.8)d、抢救成功率100%、死亡率0、满意度97.1%。对照组病情评估、转运、抢救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6±0.9)min、(9.6±1.2)min、(54.9±4.0)min及(9.0±1.3)d、抢救成功率82.4%、死亡率17.6%、满意度70.6%。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率
前言:急性心肌梗死为急诊科常见病,患者死亡率较高。发病后,及早给予抢救,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常规的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护理模式,以绝对卧床、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为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但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进一步改善抢救效果。本文于本院2018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68例作为样本,阐述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方法,观察了护理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n=34)性别:男/女=20/14,年龄(56.36±8.99)岁,入院时间(3.02±1.01)h。对照组(n=34)性别:男/女=21/13,年龄(57.04±7.46)岁,入院时间(2.97±0.94)h。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当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嘱其绝对卧床,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
观察组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方法如下:(1)入院时:①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立即给予迎接,嘱其平躺,将头偏向一侧,预防分泌物堵塞呼吸道。②护理人员需立即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神志情况,于3min内对其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分诊。③针对意识无异常,且伴有恐惧情绪者,应对其进行安慰、鼓励以及疏导,减轻心理负担,预防应激反应,提升其依从性。④针对病情严重者,需为其开放绿色通路,及时给予抢救。针对病情相对较轻者,可首先给予处理及观察。(2)转运中:①病情评估完成后,需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吸氧,预防各器官缺氧坏死。②转运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实施“分工站位法”,由位于患者头部、中部、足部的护理人员,分别负责给氧、建立静脉通路及给药、监测生命体征,以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3)抢救中:确诊为心肌梗死者,应判断其有无PCI术适应症与禁忌症,并考虑行PCI术治疗疾病。术前,应静脉注射1ml泛影葡胺进行碘过敏试验,并给予波立维300mg嚼服,给予备皮,嘱患者排尿,并将其送入导管室。术中,护理人员应与术者密切配合,提高手术成功率。术后,应嘱患者安静休息,促进病情好转。
2 结果
2.1 抢救效率对比
观察组病情评估、转运、抢救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min、(5.8±1.0)min、(32.5±3.6)min及(4.1±0.8)d,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指从患者入院时入手,至抢救结束所实施的全过程的护理模式,强调提高各流程的衔接性,缩短各流程时间,提高急诊效率[1]。与常规护理模式相比,该模式规范性更强,可行性更高,且能够进一步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将其应用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干预过程中,对其抢救结局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研究发现,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后,病情评估、转运、抢救及住院时间,分别为(2.1±0.3)min、(5.8±1.0)min、(32.5±3.6)min及(4.1±0.8)d,与常规护理相比,抢救效率更高。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100%、死亡率0、满意度97.1%,与采用常规方法护理相比,患者抢救成功率更高,优势显著(P<0.05)。本文的研究成果,证实了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实施优化急诊护理流程,有助于提高抢救效率,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曹诗珍.临床路径在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名医,2019,17(07):212-213.
论文作者:吴容女,, 蔡嫦清,, 卢注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急诊论文; 流程论文; 病情论文; 死亡率论文; 时间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