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论文

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论文

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

陈博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摘 要: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的新闻媒体行业带来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同时也对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第二课堂主要指除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思想教育、学术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等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是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全媒体的时代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全媒体时代;第二课堂;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渠道和方式更加丰富和融合,媒体内容的生产流程和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全媒体呈现全能化、多元化、定制化、众创化的特点[1]。而这些变化对传统新闻媒体行业带来转型发展的新挑战,也对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 全媒体时代下对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在全媒体时代和国际传播环境的背景下,要求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更需掌握多种媒体形式融合的新媒体技术以及人文艺术、社科、科学技术多学科知识,进而成为当代社会需要的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2]

由此可知,炎症应答是NAFLD疾病进展的关键节点,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炎症应答的产生及其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明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始建于2005年,前身为1997年创办的国际新闻专业,现共有新闻学、网络与新媒体、播音与主持艺术三个专业,设有新闻学(国际新闻)、全媒体国际传播创新班、网络新媒体、双语播音等方向。我院秉承“专业+外语+全媒体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学科体系”,重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媒体技能,适应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现实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二 高校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大学生第二课堂主要指除了第一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思想教育、学术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以及创新创业等各项活动,第二课堂相对于第一课堂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时空的开放性、参与的主动性、目标效果的全面性、实现方式的多样性等优势和特点[3]。第二课堂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在塑造人格、激发潜能、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

三 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我院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要求,不仅将采、写、编、评、摄、录、制、播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同时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的人才需求,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加强校企联动,构建开放性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专业实践体系。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想教育活动

2.建立“工作坊+兴趣引导”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根据全媒体时代下对人才技能的要求,目前学院设立了影像工作坊、数据新闻工作坊、广告创意工作坊、新媒体工作坊,旨在提升学生的文案、策划、创意、视频制作、摄影、摄像、数据挖掘与分析、新媒体应用等能力和技术。以工作坊的形式,招收小班人数,20-30人左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不同类型的工作坊,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通过开展理论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以小组形式承接和完成媒体、企业、政府部门、广告公司等机构的实践项目,真正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工作坊与政企、媒体等用人单位合作,聘请业界资深专家组成教师团队参与课程设计、授课和指导,设置结业考核,通过结业考核的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二) 打造“全媒体技术+英语+专业”的学术竞赛,以赛促学

1.建立“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新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周、寒暑假等实践教学环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国情民情社情传播”等主题深入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开展实地采访和深度调研。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可以自由组队和申报项目,通过项目的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汇报、结题答辩、评优、表彰的过程实施项目化管理,充分整合学校和媒体单位资源,邀请党政、媒体的骨干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严格进行过程管理和专业指导。同时学生通过前往红色圣地、历史现场等方式在亲身行走和新闻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内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样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 构建开放性的、个性化、多元化的专业实践体系,加强校企联动

我院根据学院专业和各个年级学习阶段的特点,打破学院不同专业之间的壁垒,以学生兴趣为驱动,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创新能力、全媒体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为目的,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竞赛、课题研究、创新创业以及社会实践等学习活动,为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专业化、多元化、个性化、科学性、规范化的第二课堂平台。

我院围绕新闻、网络与新媒体两个专业分别创建了模拟新闻发布会、新媒体创意大赛。在模拟新闻发布会中,既包含传统的新闻制作、发布的过程,同时融合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比如在新闻发布过程用无人机航拍,为观众展示最直观的现场模拟照片,使用3D模拟动图等技术,还原并解释新闻事件现场。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呈现出一个多媒体、多元化的网页设计。在新媒体创意大赛中,在传统的传播平台和传播方式的基础上,加入新媒体的应用,比如增加互动类H5形式的动画。

除上述措施之外,笔者还建议我国事业单位应借助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强经费管控的实施力度。现阶段,无论何种单位性质和类型,预算管理都是实施内部管控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事业单位改革改制的进展,很多事业单位都在单位内部管控中引入了预算管理机制。因此,事业单位可以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监督中,加入对经费数据的调取、分析、监控。

我院邀请高校、党政、媒体、企业的学界和业界专家,积极开展讲座、学术报告、论坛、沙龙等学术活动,举办了如前沿专业知识讲座,国情世情讲座,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系列讲座、“行业面对面”论坛等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活动。这些丰富精彩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理论研究和行业知识等,也能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以及国际视野。

(四) 构建“专业老师团队+学生团队”的课题研究实践团队

尽管新闻传播专业是应用型、实践性强的学科,但培养科学思维对于学生同样非常重要,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组建以教师与跨专业跨年级学生梯队的课题研究实践团队,团队涵盖大一至大四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成员学员之间实行“传帮带”模式,制定相应的培养、团队管理和激励方案。大一同学以学习为主,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熟悉学院的学术科研特色和现有资源,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大二同学开始跟着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已经初步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由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负责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指导申报课题,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科研模式。迄今为止,我院组建了以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的四个科研创新团队,城市传播与国际品牌传播创新团队、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创新团队、公共传播与国际舆情创新团队、国际新闻创新团队。

无线传感网络WSN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已在多类应用中使用,如战场监视、紧急报警、空难检测[1]。这些应用均要求传感节点在预定时间限制内将感测数据传输至基站,并且不同的应用具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即使在同一应用中,不同类型的感测数据也具有不同的时间要求。例如,在火灾检测应用中,携带异常高温的数据应尽可能快地传输至基站,而对于携带常温的数据[2],可允许一定的时延。因此,讨论不同WSNs内数据的传输时延是十分必要的。

(五) 建立“创业项目+扶持+培育”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近几年学院设立了专项创业资金,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等重大学术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依托学院创建的全媒体创新实验中心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重点扶持和培育教师科研项目和学生自主申报项目,最终建成了从创新引领、创新培育、创新实训到创新实践一套完整的创新体系。目前成立的多媒体创意工作室,全媒体4K多机位直播工作室等创新创业项目的团队正在进行市场化运营,这些工作室由专业教师和业界创业导师对创业团队专业、技术、运营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全方位指导。团队进行自主经营和管理,自负盈亏,通过承接和完成学校、媒体、企业、政府部门、广告公司等机构的项目获得收益,从而建立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实践教学资源平台,构建参与主体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机制[5]

本文重点研究了全媒体时代下基于第二课堂的学术竞赛类、课题研究实践类、社会实践类和创新创业类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立足专业,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我院仍需要通过实践、总结和改进,结合全媒体时代下的社会需求,积极探索变革的方向,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T表示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当ln innit>1.081时,T>0,说明只有在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一定值 (1.081)时,协同集聚才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如果创新能力低于1.081,协同集聚的区域经济效应为负。通过对ln inn的403个观察值进行排序,发现只有武汉和长沙在2005~2017年内ln inn全都大于1.081,说明这两个城市的协同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始终为正。而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如上饶、吉安、抚州等城市的ln inn在考察期内从未超过1.081这一门槛,说明这些城市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一直为负。

参考文献

[1] 张恒军.全媒体时代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J].传媒,2017(11):76-78.

[2] 吕玲.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探究[J].视听,2018(12):223-224.

[3] 彭巧胤,谢相勋.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4):45-46.

[4] 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6):41-42.

[5] 郭炜,王淙.应用型外语特色高校国际新闻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9,6(17):1-3.

本文引用格式: 陈博菲.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67):21-2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67.011

作者简介: 陈博菲(1991-),男,江西赣州,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传播。

标签:;  ;  ;  ;  ;  

全媒体时代基于第二课堂的国际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