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_俞洋

俞洋

(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9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8 例)和对照组(41 例)。2组患者均接受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治疗。两组进行12周持续治疗观察,于入组前及入组后第4、8、12周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PSQI总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第4、8、12周末PSQI 总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提高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关键词】 抑郁症;认知行为治疗;睡眠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382-02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动作行为减少等,睡眠障碍十分常见,约占80%[1]。睡眠障碍可加重抑郁症患者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抑郁症患者康复。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对精神及躯体疾病有明显疗效的治疗方法[2-3],自1989年首次传入我国,已经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近年来认知行为合并药物治疗抑郁症国内外均有报道,且疗效显著[4]。笔者所在医院在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伴有睡眠障碍的抑郁症患者7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13分。2)主诉有失眠症状。①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30min;②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时间>30min或凌晨早醒;③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④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6h;⑤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头晕、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3)上述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3次。4)病程持续2周以上[5]。排除标准:1)服用影响睡眠药物在研究开始前2周无法停止的(即长期服用镇静安眠药和(或)糖皮质激素类)。2)伴有其他类型睡眠障碍者,如睡眠呼吸障碍等。

将79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男性17例,女性21例;年龄18~57岁,平均(30.1±10.8)岁;病程3~64个月,平均(13.5±9.3)个月。对照组41例,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17~58岁,平均(32.3±11.9)岁;病程4~62个月,平均(12.7±10.2)个月。实验组采用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抗抑郁药物治疗,两组均使用单一抗抑郁药物治疗,不附加使用安眠药及其他抗精神病药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睡眠障碍指数、所用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8例,对照组41例。两组在住院期间均为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创造良好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治疗上均采用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具体方法参考美国睡眠医学会认知行为治疗方案[6],并制定执行手册。内容主要包括:1)认知疗法。让患者充分认识到睡眠质量比睡眠数量更重要,促进认知重建,纠正患者的非理性思维,让患者以轻松的姿态正视睡眠疗法。2)刺激控制疗法。切断失眠、睡眠时间与床之间的联系,而在良好睡眠与睡眠时间、地点之间重新建立联系;控制入睡习惯、药物限量法、肌肉放松训练;白天尽量少睡,逐渐延长夜间睡眠时间;正确评价睡眠。认知行为治疗由具有心理治疗师资格的医生组成,每周2次,每次45分钟,4周为1个疗程。

1.3 评价方法在患者入组前、住院治疗4、8、12周末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评定,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国修订版[7]进行测评,PSQI有18个计分项目,总分范围为0~21分,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差,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8]。

1.4 统计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处理,两组间PSQI评分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在治疗前后各期的PSQI评分见表。

由表可知,治疗前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住院治疗4周末,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和治疗12周末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有研究报道抑郁症患者的失眠除与疾病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认知方式及行为模式有极大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能促使抑郁症波动、复发。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是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发生和改变的原因[9]。认知行为治疗针对失眠的病因,重塑失眠患者的合理认知模式,缓解各种负性情绪,减弱“唤醒”状态,有助于最终建立条件化、程序化的睡眠行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采取认知行为治疗,纠正其对睡眠的歪曲认知,改善其不良的睡眠行为模式,从而改善睡眠质量,治4周后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改善,而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PSQI值进一步明显下降,说明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纠正其的非理性思维,让患者以轻松的姿态正视睡眠,提高睡眠的质量,逐步矫正患者的非理性信念和认知模式。主要包括认知疗法、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放松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和矛盾意向法。各方法可单独进行治疗,也可联合进行,最常用的是认知疗法、睡眠健康教育、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的联合应用。

所以在治疗抑郁症本身的同时应当重视患者的睡眠问题,在加强患者睡眠卫生教育的同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正规抗抑郁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认知行为治疗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和睡眠质量,可提高抑郁症的疗效,并且远期疗效好。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42.

[2] Smith M T,Haythornthwaite J A.How do sleep disturb-ance and chronic pain inter-relate Insights from the longitudinal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linical trials literature[J].Sleep Med Rev,2004,8(2):119-132.

[3] Smith M T,Huang M I,Manber R.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for chronic insomnia occurring within the context of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J].Clin Psychol Rev,2005,25(5):559-592.

[4] 宋志强,刘桂兰.认知行为治疗合并药物与单纯药物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6,32 (3) :275-276.

[5]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6] Morin C M,Bootzin R R,Buysse D J,et al.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insomnia:update of the recent evidence (1998-2004)[J].Sleep,2006,29(11):1398-1414.

[7] 张传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104-106

[8] 刘贤臣,唐茂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9] 叶建国,陈军.森田疗法与认知行为疗法的比较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 :60-61

论文作者:俞洋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5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论文_俞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