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地理学的起源: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学_地理论文

寻找地理学的起源: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学_地理论文

找寻地理的滥觞——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滥觞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以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其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充盈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与地理学有密切而广泛的联系,这从本质上决定了地理的教与学不能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而应该把课堂与社会、知识与能力、现象与本质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在主客观上,我们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要求出发,改进地理课堂教学。

一、对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性思考

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等话题,在一些报刊进行过激烈的讨论,解读各异。大致有3种观点:一是“学校教育不应完全生活化”,因为社会生活是多元化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只能折射出社会生活的某个或几个侧面;二是“学校教育回归生活已是大势所趋”,因为“学校教育唯有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文化知识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方能走出脱离实际的误区”;三是“学校教育源于生活但应高于生活”,把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使教学应有的效率降低。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邓友超先生认为,作为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新提法,要求学校教育回归生活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要求学校教育完全“生活化”,甚至消解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界限,那就值得反省了。

新课程认为,教育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

1.“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本质是提炼生活

一方面,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是现实的、基础的和直观的,不断从生活世界中汲取现实经验的“营养”,引领学生学会利用地理方法去思考和处理现实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融通。另一方面,生活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生活世界的自发性、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局限性。生活世界不可能给我们以太多的理论承诺,回归生活世界,强调的是对生活世界的提升与超越,而不是消极地适应生活和媚俗地迎合生活。

2.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目的在于关注学生的发展

教学联系生活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超越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回归并不等于原路返回。回归是生成性、创造性、超越性的回归。通过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科学世界获得更坚实的生活基础与更深刻的意义之源。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等于停顿或滞留于生活世界之中,相反,“回归”是为了更好地“走出”。

二、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

1.贵在真实——紧贴生活,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束火花

例如,在班级组织的一次秋游活动中,笔者随即设计了一个问题:“在这么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如何来判断方向?”学生讨论之后,以各小组为单位展开了一场激烈竞赛,提出的方法也很多:根据日出日落的方向;在夜晚时寻找北极星;观察月亮的亮面朝向;观察当地小村落的窗户朝向;树木树冠的生长情况等等,学生的方法之多,超乎想象。

对学生的各种判断方位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老师也谈了自己的方法:可以用木棍阴影定方位或利用手表来确定方位:如将手表平放,时针指向太阳(光线射来的方向),并想象有一条线把时针与12点的夹角平分。比方说,如果是上午10点,分角线会通过11点。如在北半球时,这条分角线所指的方向即正南方;在南半球时,这条分角线所指的方向即为正北方。

秋游活动回来之后,师生一起把各种判断方位的方法进行整理,并且逐一进行原理分析,最后发表在班级的黑板报上。此后,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明显有了很大的提高。

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

2.妙在生成——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

课堂教学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生成性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点,对课堂的过度预设,将使教学过程变成教学流程而僵硬。地理教学要善于把握契机,抓住特殊时间和既发事件,课堂将会丰富和充满活力。

特殊时刻和特殊日期在地理上都有一定的原理支持。如12月22日前后为冬至日,在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此时,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在冬至日前后,不妨问问学生:今天的白昼为什么这么短?今后的白昼长短将会如何变化?利用这些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关教学,本身就是学于生活、解答生活、服务生活,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发事件主要有天气的变化、天文现象、身边的特殊事件等。如在高一“气候”教学时,大概在每年的10月份,温州地区正是“一场秋雨一场凉”,利用那几天前后的一次降水过程和气温的变化,来进行冷暖锋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有亲身的体验,所以教学的效果特别好。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3.重在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中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融入真实的情境,加强了地理教学的实践性,给教学找到了生活的原型,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难懂难记的地理原理、规律会变得容易了很多。

班里有许多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经商,电话是他们之间主要的联系方式。在学习“地方时和区时”内容时,根据一位学生家长在新疆乌鲁木齐经商的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在尽量不影响家长工作和休息的前提下,一天中的哪一时间段给在外地工作的家长打电话比较合适?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课堂的气氛非常热烈,不但清楚了地方时和区时的产生原因、分布规律,而且通过学生对其家长在外经商大致情况的介绍,使更多的学生理解了家长工作的艰辛,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难在兴趣——发现生活中的快乐

常言道:清水煮菜无滋无味,若加上适量的调料,再掌握好火候,则成佳肴。同样,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加点调料,善于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就能有效避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循环。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印象,又能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的目的。

学习“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这一知识点时,事先让学生回家观察漏斗(洗碗池等)中的水在向下流的过程中,水流的旋转方向。学习了相关知识后,再让学生来解释这一现象——为什么水流旋涡总是逆时针方向流动?把课本知识与人类活动的实际紧密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这些理论的实际意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去解答相关地理事物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三、高中地理课构建“生活化课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生活化但不能庸俗化

教学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就是个体日常生活经验的重现。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内容要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就必须打破两个世界的隔阂,在教学中既联系个体的生活经验,又不能忽视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如果把课堂教学停留在一个个孤立的地理现象层面,将会导致教学的庸俗化。

2.生活化但不能无序化

构建“生活化课堂”,课堂内容从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意味着要开放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时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和社会,增加实践机会。这一过程,既要求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绝不能放任自流,目的要明确,要把学生的活动纳入到学科的体系中来,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系统化。

标签:;  ;  

寻找地理学的起源:回归生活世界的地理学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