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想社会主义论文,思想论文,孙中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87(1999)05-0058-02
在中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经历了一个渐进过程,从农民领袖洪秀全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康有为,再到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他们表达了中国社会各阶层对美好社会的期盼,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及其经济发展的现实趋向。其中,孙中山对美好社会的设想,成为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典范。
一 孙中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孙中山救国救民思想的体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势力不仅把侵略魔爪伸向清政府的政治、军事、外交,同时将大量的廉价工业品倾销中国市场,压制和排挤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清政府对外大肆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对内实行残暴的封建专制统治。各阶层都在迫切寻找救国出路,中国社会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为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奠定了社会基础。
中国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的同时,由于外国资本的冲击,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新兴的民族资本企业的民族资产阶级队伍蕴育而生,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迫切要求改变社会体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他们又找不到切实有效的途径。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随之传入天朝,中西文化开始了互相撞击和摩合。《辛丑条约》签订后,特别是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留学生的大量派出和返回,更加活跃了中国思想界。这无疑为新的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孙中山在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出路的过程中注意到,他们梦寐以求的资本主义制度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西方社会工人的罢工、失业、阶级矛盾的空前激化,引起了孙中山的深刻反思。为了避免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而又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他在接受西方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基础上,集古今中外思想之精华创立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二 孙中山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包括政治、经济两方面
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人民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程度空前严重。孙中山从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出发,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体制,提出了民权主义思想。他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定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极力提倡民有、民治、民享;另一方面,对未来自由平等的美好社会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在这个社会中,“人民既不存在尊卑贵贱之见,则尊卑贵贱之阶级自无形归于消灭。农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通之,士以治之。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幸福不平而自平,权利不等而自等。”[1]此外,孙中山还列举了实行义务教育、设立公共养老院、公共医院、公共花园等一系列社会福利措施。
孙中山的空想社会主义,在经济思想方面集中体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之中,内含土地和资本两部分。
中国是一农业大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也造成了广大人民的极度贫困和痛苦。把土地从封建剥削者手中解放出来,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状况,而且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为解决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纲领。试图通过核定地价的方法,实现土地国有,租给农民耕种。他认为,平均地权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现今苛捐尽数蠲除,物价也渐便宜了,人民也渐富足了。”[2]最后实现“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 无一夫不获其所”的目标。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孙中山没有象俄国民粹派那样惊慌失措,而是乐观地眺望未来,相信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问题的关键是怎样防止危害的发生。为此,孙中山提出了“节制资本”,就是国家用累进税的方法征收资本家的所得税和遗产税,增加政府财源以便有更大财力改良社会事业,此外,在节制私人资本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国家资本。通过办交通、开矿产,振兴国家实业,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孙中山最终要在中国建立一个人人平等,财产平均的大同世界。他明确指出:“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3], 是为了“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的意思,就是要共产。”[4],这一设想的内容是积极的, 但由于孙中山否定中国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差别,认为中国“只有大贫小贫的区别”[5] ,没有贫富之分。从而否定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动力的学说,主张用和平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可以想象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不通过阶级暴力的手段,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根基,要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是万万不可能的。同样,在保留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土地国有、节制资本,用以解决民生问题,达到国家富足人民安康,显然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三 孙中山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具有丰富的思想来源
1.原始共产主义及儒家“大同思想”。孙中山不仅将古代以货易货、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贸易方法称为“共产时代”,同时认为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6] 孙中山正是在批判继承这些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战斗力而兼有一定空想色彩的民权主义。
2.太平天国“千年王国”思想。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从朴素的平等思想出发,提出了农业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以“耕者有其田”为宗旨建立“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王国。这一设想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它确实反映了广大农民对美好社会的渴望,对后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孙中山从小就接受太平天国老战士的教育和影响,十分崇拜太平天国的英雄,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同时对太平天国纲领表示赞赏,指出“共产主义在国外只有言论,并没有完全实行,在中国洪秀全时代,便实行过了。洪秀全所行的经济制度,是共产的事实,不是言论。”[7]这无疑影响了孙中山对未来的设想和努力。
3.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大同思想。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们在传播西学、鼓吹变法的同时,朦胧地瞻望到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前途和“均贫富”的必要。为此,康有为在《大同书》中,以古老的公羊三世为依据,设想将来建立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8]的大同社会。 后来孙中山倡导的“天下为公”,以及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都显现出《大同书》的痕迹。
4.西方思想的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欧空想社会主义更加成熟,并在世界各国传播。“五·四”运动前后,随着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的传入,以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主义和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也传到中国,并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并相流行。孙中山深刻分析了双方,尽管认为前者是“专从理想上来把社会改良成一个安乐的国家。”[9],但并未完全接受马克思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方法。 孙中山在揉和这些学说某些论点的基础上,形成了其空想思想。
孙中山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局限性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同时制约了民主纲领的实施。尽管如此,它是世界上最邻近马克思主义的最后一种空想社会主义,它比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的社会主义更具有突出的革命实践性。[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