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体制改革中相悖现象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相悖论文,哲学论文,现象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的机构设置、管理权限、工作部署的制度。从政治经济学理论看,体制属於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从哲学角度看,体制是一种主观见诸客观形成的制度,是人们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借以发生相互作用的纽带和桥梁。一个好的体制,能够保证人的主观能动性按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发挥作用,推动社会进步。反之,一个不好的体制则影响和阻碍社会进步。
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设。改革的目的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革除不利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三者协调发展的旧体制,建立有利于这三者的有序联系,优化组合、协调发展的新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亦然。
我国科技体制的严重弊端是: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利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从运行机制、组织机构、人事制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到2000年的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权力调整和利益分配,在一系列的改革中,出现了许多相悖观象。
相悖是一种逻辑现象,一般指相互背离、相互矛盾而又互为条件的两个方面所构成的一种对立统一、相承相应的社会活动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相悖现象日益突出,现列举一些供研究思考。
一、改革需要宽松的社会环境,而宽松的社会环境又依赖于改革的成功。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协调发展,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将为科技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将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科技面向经济,需要经济部门(企业、农村)对科学技术有积极要求和吸收能力,而企业、农村提高吸收技术的积极性和能力,又依赖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科技成果要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需要加大科技投入,而科技投入的增加,必须依靠采用先进科技成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开发型科研所减拨事业费后,促进面向经济搞科技开发。但出现了短期行为,忽视长远抓科研和人才培养,由于成果少、水平低,缺乏后劲,又影响科技开发和横向创收。
五、科技投入由单纯依靠财政拨款的“皇粮型”向多渠道投入转变,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科技开发需要以金融信贷为主,出现了风险性,由于不敢承担风险,不敢大胆使用贷款(也有的是贷不到款)影响了科技开发。
六、人事制度改革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实,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了“分配定终身”的状况,出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和人才流动的局面。然而流动中的不合理现象,出现了边疆、山区、条件艰苦的单位分不进去人才的状况,影响原来在艰苦地区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上述种种相悖现象,可以集中为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的相互对立而又互为条件的现象。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指出:“以改革作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在发展中深化改革。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改革与发展也是一种相悖现象,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成功又推动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也是相悖现象,即加强管理与放开搞活的关系,宏观管理必须建立在微观搞活的基础上,微观搞活又需要政策法制从宏观上给予保证。如何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这里就有一个重要问题,即掌握一定的“宽严度”。例如,对科研所、高新技术企业及新产品开发的税费负担问题,就是一个度的问题。
相悖现象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回避它。悖论的基本思想是:不仅看到对立、矛盾的一面,更重要的是看到统一、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一面。解决相悖问题的途径是:不断协调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使行政杠杆与经济杠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调整宏观管理目标与微观管理目标的差异,完善和加强间接管理调控功能。
我们不能把相悖现象简单地看成一种消极现象,从某种意义上看,它能推动改革深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相悖现象不断出现;相悖问题的不断解决或转化,将推进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