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体制改革与审计职能发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职能论文,财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过去60多年,中国财政体制、机制层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国有制财政走向多级所有制财政。二是从城市财政走向城乡一体化。三是由生产建设财政走向公共服务财政。这样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影响是:我们所依循的制度背景、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在过去的国有制财政加城市财政加生产建设财政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格局之下,财政资金的性质基本上属于国有经济自身的资金收支,因此它所涉及的是自家之财的来龙去脉和走向,凡涉及财政资金运作的事情都可归于自家的权力,自家之事。但在今天,不管是财政收入还是支出,实际上来源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贡献,要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上。因而现在我们所面对的财政资金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的资金,财政资金的走向要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已经大大超出了原有财政资金的那种狭隘的局限,延伸到整个社会。只有在这个时候,公共的资金、公共的轨道、公共的理念、公共的选择等等,才开始逐步进入我们的视野,进入到政府工作的层面。
审计与财政密切相连。作为国家职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审计放在当前的财政体制、机制格局变化的背景下,根本性、主要的调整变化,可能体现于两个层面:
一是在财政体制格局发生变迁的背景条件下,作为主要审计对象的性质发生的变化。以往的审计是和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和生产建设的财政格局紧密关联。现在,审计更多的是为全民所有制资金的安全和健康运行而开展。因此,在当时的环境下,如果脱出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生产建设财政的局限而放眼整个社会,着眼的至多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当中的一个系统而已。现今的审计所面对的资金性质,已经不再局限于国有制、城市和生产建设,而是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整个社会。今天的中国,在市场化已经初步形成的背景条件下,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人事实上都是财政收入的贡献者,所有财政支出项目或多或少都要覆盖全体社会成员。不管你身处哪个角落,不管你扮演什么角色,都会从各个方面和财政支出、资金效益发生某种联系。所以,作为审计对象的资金性质发生了变化,我们要为全体纳税人而审计,为全体纳税人的根本利益而审计。
二是审计所适用的制度规范也发生了变化。在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以及生产建设财政的背景条件下,当时的审计也有制度规范,只不过那时的制度规范生成于国有制自家院落之内,它贯穿的是国有制范围内的利益规范倾向。而现今的审计规范,则适用于现行的多种所有制财政以及城乡一体化财政、公共服务财政、新的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认识到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目前正处在两种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有很多问题可以在转轨时期的特殊矛盾这一线索上得以澄清。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的运作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我们去指责这些机构在某些方面违规违法时,当整个社会为之愤慨时,如果我们深入体制变迁背景之下就会发现,它们违背的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规则。也就是说,现在的政府部门在贯彻市场经济体制新规则过程中,受一种历史旧规的惯性作用左右。理解了这种矛盾,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逐步宣传。现今审计的财政资金性质已发生变化,我们要用新的规范逐步取代旧的制度,用新的理念逐步去替换旧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
具体到当前经济背景,这样一种新的挑战既有经济危机本身的特点,也有两种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特殊矛盾的色彩。当我们把两个方面的事情结合在一起考虑,对2009年启动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以及对于以后若干年所要延续的金融财政政策所带来的一系列财政增支、财政减税等方面举措,奠定了一个可以操作的、具有实效的新视野、新定位。用这样的新视野、新定位来指导我们今天的审计工作,可能是今后一个时期的出发点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