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

黄顺红[1]2004年在《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文中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跨文化的交流活动。 对它的研究不仅要考虑语言因素而且还要考虑文化因素,因为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引起原语读者与译语读者在文本理解上的差异。因此, 译者担负着消除这种差异、搭起理解的“桥梁”的责任,以确保译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为此, 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通常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包括以增、减、形式变化、加注等的变形(adaptation)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说,考察翻译应该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译本读者及译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徳国的翻译功能派正是代表这一研究趋势。它的两大理论支柱:目的论 (Skopostheorie) 和忠诚原则 (Loyalty principle) 为变形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威尔密(Hans Vermeer)的 “目的论” 强调译本的读者在翻译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了使译本为读者所接受,译者可以对原语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和调整。同时,变形不可超过一定限度。诺德 (Christiane Nord) 在 “忠诚原则” 中指出翻译应该受一定限制和约束。译者应该对原语和译语两方面 “忠诚”, 而不能欺骗译本读者。只有在 “忠诚” 的基础上, 译者才能对原语文本进行必要的变形。在翻译功能理论的指导下, 本文通过对《尤利西斯》的英汉对比分析, 对文学翻译中的变形现象进行尝试性的解释, 从而力求进一步客观系统地研究文学翻译的趋势。文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它的语言或与语言常规 “相左”,或是对语言潜力的创造性的使用。文学作品的读者往往因其文学修养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对它有不同的阅读期盼和理解。因而, 文学效果往往取决于读者的文化和个人因素。从这种意义上说, 文学翻译可以理解为一种艺术性的创造。 译者必须在译语文化中再现原文本的内涵, 从而 在“忠诚”于原文本的基础上, 实现翻译功能理论中的 “目的论” 所要求的翻译目的。因此, 对文学翻译的研究应该是描述性的、功能性的, 应该以译语为重点来进行的研究。译者在翻译中应对文学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 使译文流畅, 以适合于译语文化, 为译语读者所接受。从文化角度来说, 这种以译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就是 “归化”(domestication)的翻译。而强调原语的异域性, 服从于原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习惯的翻译则称为 “异化” (foeignization)。在文学翻译中存在这二种翻译趋势.本文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对《尤利西斯》的译文进行具体分析, 从语言因素、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译文进行客观的对比分析和考察, 从而解释文学翻译中的 “变形” 现象, 进一步探索文学翻译的趋势。译者在《尤利西斯》的翻译中广泛采用 “变形” 手段,如补充信息、省略、解释、加注等,帮助读者理解译文,接受译文。这种翻译方法缩短了小说与译文读者之间的距离,使 “归化” 的翻译趋势更为清晰。而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异化” 虽然使译文保留了异域风味,但有时生硬晦涩,由此可以看出 “归化” 优于 “异化”。因此, “归化” 应该是文学翻译的 “主流”, “异化” 只能是辅助和补充。总之,本文试图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把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原语方面转向译语方面,旨在从这一个视角来探讨我国的文学翻译趋势。

叶如祥[2]2011年在《从《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差异》文中认为文学翻译是一项涉及多种因素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译文方面看,译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译者个人的学识修养、翻译目标、翻译策略和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阅读倾向;同时,文学翻译还要考虑译入语环境中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因素。上述所列因素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的范畴,从文本内部走向文本外部,即考虑译文文本产生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本论文从译者主体性理论出发,以目前国内最有影响的《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即萧乾、文洁若的合译本与金堤的独译本的比较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学翻译过程中两个中译本的译者本人的“主体性”因素及其对译本的产生和译本的面貌具有怎样的影响。通过对《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研究两个译本译者主体性的差异,揭示这两个中译本之所以大相径庭、风格迥异背后的根本原因及其对未来文学翻译研究的启示意义。文学翻译的过程和结果都涉及到译者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主体的译者是唯一的能动性因素,影响文学翻译的其它各种文本内和文本外的因素都是通过译者的翻译实践而体现出来的;文学翻译批评,尤其是同一原着的不同译本比较研究,应摆脱对文本的语言学、美学、叙事学等文学系统内部研究的局限,充分考虑译者本人对文学翻译的最终成果——译本的决定性影响;引入译者主体性理论,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差异与译本的关系,为更全面、更客观进行文学翻译批评和翻译文学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D]. 黄顺红. 安徽师范大学. 2004

[2]. 从《尤利西斯》两个中译本看译者主体性的差异[D]. 叶如祥. 安徽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功能翻译理论与文学翻译中的变形——从《尤利西斯》的英汉翻译谈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