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实践经验证明,经济发展不仅存在短期波动,而且中长期发展也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线性轨迹,而是存在拐点的曲线运动。当经济运行到中长期发展轨迹的拐点时,即意味着旧发展阶段的结束,新发展阶段的来临。本文试图建立一套指标体系来描述中国经济发展轨迹并利用实证分析寻找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拐点,以此判断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为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一、经济发展的内涵
(一)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是结构变化
经济发展是伴随经济结构变化的经济总量扩张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用来衡量经济总量扩张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总量扩张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但不是充分条件。就是说,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张,但经济总量扩张未必就有经济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多样化、层次化是发展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的实质就是经济结构变化带来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实现经济总量扩张。没有结构变化的总量扩张只是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转换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也许会出现短期性的收缩,但其长期效果必然带来总量扩张。因此,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制度结构,主要指经济制度,即经济运行机制的总和;要素配置结构;产出结构;贸易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
(二)结构变化的阶段特征
经济发展中结构变动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如下:
1.制度结构。理论和现实都证明,完善的市场经济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环境。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尽可能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
2.要素配置结构。这里主要讨论劳动力就业结构和人口城乡结构。(1)就业结构,即劳动力沿着第一、二、三产业的顺序转移;(2)人口城乡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过程。
3.产出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产出结构由第一产业占优势向第二产业占优势转变,在第二产业占优势时,又分别由消费品工业占优势向生产资料工业占优势转变,第二产业发展充分成熟后,产业结构又向第三产业占优势转变。
4.贸易结构。研究显示,随着经济发展,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高加工度产品比重逐渐上升。
5.分配结构。个人收入分配存在着倒U型变化,即发展初期,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加剧,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不断得到改善。
6.消费结构。发展初期,食品消费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消费比例上升,到一定阶段后,服务消费取代工业制成品成为消费结构中的主体部分。
二、衡量经济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
为了定量测算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需要选定一套指标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轨迹来确定经济发展所处阶段。我们在选择衡量指标时主要遵循完整性原则、简明性原则、数据的可得性原则。根据上述原则,拟采用以下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或者说经济发展度:(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城镇人口比重;(3)二、三产业劳动力占就业总量的比重;(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5)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6)总投资占GDP的比重,用于反映需求结构;(7)基尼系数;(8)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9)市场化指数。上述9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经济发展状况,要从总体上把握经济发展水平,需把这些指标综合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这就需要进行指标综合。指标综合的核心是各指标权数的确定和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或无量纲处理。
1.指标权数的确定。本文以客观赋权法的熵值赋权法为主辅之以主观调整来确定最终权重值。熵值赋权法利用指标之间的客观关系来确定权数。本文采用世界银行1999年发展报告中世界100多个国家的发展指标计算上述9项指标中的8项(市场化指数除外),得到的结果如下:人均GDP被赋予最大权重,达到15.2%,居于第二位的是制成品出口占GDP的比重,城乡结构和就业结构位居并列第三,被赋予了同等重要性,权重均为12.2%,其他4项指标均被赋权值12%。由于缺乏数据,反映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市场化指数无法采用客观赋权法进行赋权,这里采用主观调整法将其纳入上述权重体系中。由于市场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时,市场化指数至少应赋予人均GDP同等的权重,因此根据这一判断,进行如下规划求解:
约束条件:(1)市场化指数的权重值等于人均GDP的权重值;(2)扣除市场化指数权重值后的剩余权重根据熵值赋权得到的权重比例进行分配。比方说,如果市场化指数被赋权重11%,则剩余权重为89,这89按计算确定的权重值进行分配,则人均GDP获得的权重值为89×15.2%=13.5%。但人均GDP权重值必须满足约束条件(1)。
求解:市场化指数的权重值。
根据上述约束,利用"MS EXCEL 97"进行规划求解,得到的权重分配如下:
表1 加入市场化指数后各指标的权重
名称
权重
人均GDP 13.2
市场化指数13.2
城镇人口比重
10.6
非农劳动力占就业比重
10.6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10.4
制成品出口占比重 10.8
投资率
10.5
基尼系数 10.4
非食品消费比重
10.4
2.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选用模糊隶属度函数对各指标进行量化,由于本指标体系经过处理已全部为正向指标,采用半升梯形模糊隶属度函数,即:
根据上述公式,要计算某个国家的发展度,只需获得该国9项指标值和各项指标的最小值与最大值。表2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发展指标得到上述9项指标中除市场化指数外的8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市场化指数的取值参见表注。
表2
1998年世界130多个国家中各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名称
最大值
最小值
人均GDP
44320
90
市场化指数
80[a]
15[a]
城镇人口比重
97[b]6
非农劳动力占就业比重
99.4[b]
6.165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99[b]36
制成品出口占比重99 1
投资率 86
4
基尼系数0.20
0.63
非食品消费比重 95
33
注:a.市场化指标没有统计数据可资借鉴。这里采用顾海兵教授的估计值(参见《经济学动态》1994年第4期《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九五”估计与“十五”预测》)。市场化指数最大值取值80%,意即使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存在非市场经济因素;最小值取值15%,意味着即使最不发达的国家也存在一些市场经济因素。
b.剔除新加坡等特殊城市国家和地区。
表2的含义是,以1998年世界各国发展状况为蓝本,如果有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44320美元以上,市场化指数达到或超过80%,城镇人口为97%,非农产业劳动力就业比例超过99%,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99%,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或超过99%,总投资率高达86%,基尼系数低于0.2,恩格尔系数低于33%,则该国处于最高发展水平,发展度取值为1。反之,如果有一个国家上述9项指标全部取表中的最小值或更低值,则该国发展度取值为0,其他取值综合起来,发展度将介于0和1之间。
三、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值的讨论
在数据可得性原则的指导下,上述指标体系中的大部分指标都有现成的统计数据可资利用,需要提出讨论的主要有市场化指数和基尼系数两个指标。
1.市场化指数。本文虽然提出了用市场化指数来衡量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实用的市场化指数指标体系。一些学者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估。如中国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估计改革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不会高于15%,目前市场化程度总体上不会超过50%,大致在45-50%。估计“九五”末达到55%,“十五”末可达到65-70%。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教授估计当前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为50%。我们认为,在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服务市场三大市场中,目前我国只有商品市场的市场程度相对较高,要素市场和服务市场的市场化程度都还很低。而要素市场化程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是否有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判断,我国经济市场化进程最高不会超过50%。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评估1978年我国市场化程度为15%,1984年为25%,1992年为35%,1998年为45%。为计算发展度的需要,间隔年份用几何增长法进行插值。
2.基尼系数。计算基尼系数需要大量个人收入资料,不同的人掌握的资料不同,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就不同。这导致国内外有关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估计值极不一致。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1978年在0.2左右,分配接近于绝对平均,1984年上升到0.30,1989年达到0.35,处于基本合理的范围内,1995年突破0.40,达到0.41,分配已处于较不合理的区域。最近几年,由于经济增长减速,国营企业职工大量下岗,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更趋严重,国家统计局估计,1996年基尼系数已达到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为0.456。即分配结构处于较不合理阶段。
3.指标值。根据上述估算,结合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得到指标体系的各指标的指标值,见表3。
表3 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指标体系的指标值
(单位:元/人,%)
人均
城镇 非农产业 非农产 加工制造 总投资 基尼系 非食品 市场化 发展度
GDP 人口
劳动力占 业增加 品出口占 占GDP 数逆向 消费比 指数
(90年 比重
就业总量 值比重 出口总额 的比重 值
重
价格) 的比重
的比重
1978 130.95 17.9226.20 71.90 48.50
38.22 80.00 46.17 15.00 36.74
1979 139.05 18.96
27.50 68.80 49.10
36.19 78.60 49.64 16.84
37.03
1980 148.13 19.39
27.90 69.90 49.70
34.94 77.11 49.30 18.90
37.33
1981 153.79 20.16
28.40 68.20 53.43
32.26 75.51 50.51 21.21
37.69
1982 165.04 21.13
29.30 66.70 54.98
32.07 73.79 51.93 23.81
38.30
1983 180.61 21.62
31.70 67.00 56.72
33.00 71.96 52.87 26.73
39.45
1984 205.33 23.01
37.50 68.00 54.34
34.46 70.00 54.96 30.00
41.05
1985 229.71 23.71
37.60 71.60 49.44
38.51 69.06 53.58 31.10
41.40
1986 246.22 24.52
39.10
72.90 63.57
37.96 68.09 53.21 32.24
43.21
1987 270.20 25.32
40.00
73.20 66.45
36.68 67.09 53.33 33.42
43.53
1988 295.97 25.81
40.70
74.30 69.68
37.37 66.06 52.52 34.64
44.06
1989 303.42 26.21
39.90
75.00 71.30
37.02 65.00 53.06 35.91
44.25
1990 310.56 26.41
39.90
72.90 74.41
35.18 63.99 52.36 37.22
43.81
1991 334.75 26.37
40.30
75.50 77.53
35.32 62.96 52.26 38.59
44.63
1992 378.02 27.63
41.50
78.20 79.98
37.26 61.89 54.35 40.00
46.16
1993 424.14 28.14
43.60
80.10 81.83
43.47 60.79 56.44 40.79
47.98
1994 472.53 28.62
45.70
79.80 83.71
41.25 59.66 55.26 41.60
47.82
1995 516.70 29.04
47.80
79.50 85.56
40.81 58.50 55.10 42.43
48.12
1996 560.37 29.37
49.50
79.60 85.48
39.32 57.60 55.18 43.27
47.89
1997 603.60 29.92
50.10
80.90 86.90
38.00 57.50 59.90 44.13
48.70
1998 644.53 30.40
50.20
81.60 88.79
38.06 54.40 62.64 45.00
49.75
(二)发展度的测算
根据上述指标值,运用前面提出的指标综合方法对我国1978年以来的发展度计算,从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度是稳步提高的,由1978年的36提高到1998年的49。2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如果今后能够长期保持这一发展速度,30多年后中国经济发展将达到美国1998年发展水平。
(2)2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两次阶段性转折(拐点),一次发生在1985年前后,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目前仍处于1993年以来的发展阶段中。
(3)1993-1996年经济总量增长并不低,但反映在本指标体系中却是有增长无发展,3年发展度原地踏步,发展度均为47。1996-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但发展度提高却较快,两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对此,下面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剖析
1993-1996年以来的经济发展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增长无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表4列出了1993-1996年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度的贡献状况。1993-1996年,就业结构正向发展使发展度提高0.63个百分点,贸易结构改善使发展度提高0.40个百分点,制度结构改善使发展度提高0.5个百分点,城乡结构改善使发展度提高0.14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长使发展度提高0.04个百分点,这5个因素的正向变化总共使发展度提高1.71个百分点。但由于产出结构(1998年价格)、需求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逆向变化,使发展度下降1.81个百分点,特别是分配结构的恶化使发展度下降近1个百分点,结果1996年经济综合发展度比1993年反而下降了0.1个百分点。因此,可以说,分配结构恶化是1993-1996年有增长无发展的首要因素。
1996-1998年,虽然分配结构、需求结构继续恶化,但其他方面均是正向发展,特别是消费结构的改善对发展度的贡献高达1.25个百分点,加上其他因素的改善,经济发展度2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大大快于20年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近两年虽然总量增长减速,但结构改善加快,结果发展度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表4 1993-1996经济发展度贡献因素分析
年份 经济总量 城乡结构 就业结构 产出结构 贸易结构 需求结构 分配结构 消费结构 制度结构 发展度
1993 0.10
2.49 4.60
7.17
8.91
5.03
5.78
8.64
5.23
47.96
1996
0.14
2.63
5.23
7.09
9.31
4.51
4.79
8.43
5.74
47.85
1993-96 0.04
0.14
0.63
-0.08
0.40
-0.53
-0.99
-0.21 0.50
-0.10
1998
0.17
2.74
5.30
7.42
9.67
4.35
4.30
9.69
6.09
49.71
1996-98 0.03
0.12
0.07
0.33
0.36
-0.16
-0.49 1.25
0.35 1.86
四、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初步判断
1997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如果能够抓对主要矛盾,经济发展就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就会跃上一个新的水平。否则,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减速增长甚至停滞状态。
面对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绝大多数人认为,我国已进入一个以结构调整为特征的新阶段。但对于主要调整哪方面的结构则存在较大分歧。不少人认为,当前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因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需求结构向10万元级升级受阻,主张在产业结构调整与需求结构升级方面做文章,在需求方面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在供给方面重点发展装备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以往、行为主要增长点的需求结构和以高加工度、技术密集为特征的产业结构。
我们的看法与此不同。我们认为,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考察中国各阶层的发展状况。中国的基本国情是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民的发展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中国的发展状况。然而,不少人在判断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时往往忽略这一基本事实,身在城市眼光也局限于城市,简单地从城市经济状况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做出过于乐观的评估。上述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就反映了这一倾向。事实上,中国13亿人口中9亿农民衣、食、用远未满足,消费结构向万元、10万元商品升级只是少数城镇居民的要求。与此相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也只是适应占少数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对9亿农民来说,现有的产业结构不仅没有与他们的需求结构脱节,甚至还超出了他们的需求结构。
因此,现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是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而是城乡二元结构调整。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只是城乡二元结构调整题中应有之义,但不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回顾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程,其主旋律是在城乡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制前提下城镇经济高速发展。经过50年的建设,我国在城市化水平仅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条件下建立了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产业结构。在城镇人口受到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城市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生产出的产品大大超过自身的需求,如果没有外部市场已很难维持继续增长。与此同时,农民被禁闭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方式落后,有效需求不足;生活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商品需求不足,城乡关系出现了明显的断裂带。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城市经济主要通过国际市场消化剩余产品,因而整个经济还能维持运转。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需求萎缩,城市剩余产品没了出路,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下滑,需求严重不足、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上升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深层原因则是传统的城乡隔绝政策。改革开放前形成并大大强化的城乡隔绝政策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虽然有所松动但一直未得到根本触动。1984年前,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在农村内部,1984年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则是城镇国有经济,而城乡关系一直没能提上议事日程。1997年以来国民经济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表明,如果还不改变日益扩大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将难以为继,如果继续撇开9亿农民的改造去搞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中国经济发展的路径就会越走越窄,最终会走不出来。
如果这一判断是正确的话,那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就不是适应城市经济发展要求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而是9亿农民的改造。它的核心内容是减少农民,加速人口城市化,加速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在这一过程中,城市消费需求与产业结构需要升级,以便为新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就业空间与需求空间,但这种升级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结构改造的基础上,而不是城市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脱离城乡二元结构改造的孤立升级。
因此,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可以表述为: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加入WTO为契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与对外开放规模;以开放促改革,在对外开放的推动下,进行改革攻坚,尽快建立城乡一体、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为核心,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劳动密集型行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并努力推动城市现有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为新进入城市的人口提供就业空间与需求空间,同时,加速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实现城乡一体的经济发展。至于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战略,涉及到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另文讨论。
标签:经济总量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基尼系数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