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六性”论文_陈孝龙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六性”论文_陈孝龙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教学研究室 745400

摘 要: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学评价,不仅在于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正确与否,更在于产生激励作用,评出学生的自信,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某种角度讲,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参与的推进器,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跑线上逐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改变只重结果的评价形式,进而以多元化的评价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具体地说,在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以一两次考试成绩圈定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部分学生因考试发挥不佳而一学期的数学学习被认定为不及格,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容易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在新理念下,数学教学评价应摒弃传统做法中的不合理因素,进而以书面考试、口试、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成长记录袋、实施口头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真正评出学生数学学习的真实结果,使他们产生自信、树立信心,进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每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以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学生的进步历程。教师可以选择课堂观察的方式,从学习数学的认真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作业的认真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察。教师还可以从学习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交流意识,从平时作业中了解学生计算技能的掌握情况,从成长记录袋中了解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等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评价内容的全面性。在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评价中,要改变唯一以学习成绩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结果的方法,全面评价学生数学学习情况,一是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以及合作交流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二是要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三是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察学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否与他人合作,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结果等等。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科任教师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有评价权,这种单一的教学评价往往使教师因对学生的好恶感不同或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全面,而影响到对学生的真实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理念下,就应改变这种教师单一主体评价的形式,代之以教师、学生、家长等多种主体相结合进行评价,全方位评出学生学习数学的真实水平。

四、评价行为的发展性。在具体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变化情况进行评价,把评价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尤其对于学困生,可采用“延迟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具体地说,“延迟评价”是指在学段结束时,对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评价暂不进行,应允许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成学段目标,此时再进行评价。比如,学生对自己某学段结束时的测验答卷觉得不满意,教师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并允许他们重新作答。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答卷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答卷给以评价,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延迟评价”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有利于学生的纵向发展,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能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心。

五、评价对象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在实施评价时要因人而异,不用“一杆尺”评价所有学生。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尽量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使所有学生能看到自己在近期数学学习中的点滴进步,哪怕这一进步是极其微小的。

六、评价结果的激励性。在教学评价中,要使评价结果产生激励作用,评出学生的自信。在呈现评价结果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性描述为主的方式。定量评价可采用等级制的方式。定性描述可以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在教学评价中,要尽量从积极的方面,把鼓励和批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表扬时指出学生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时又肯定其进步的一面。

参考文献

[1]吴钢 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与反思[J].现代中小学教育,010,(04)。

[2]欧阳跃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7,(06)。

[3]江玉安 评课的三个基本问题:内容、标准与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2007,(03)。

论文作者:陈孝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3月总第1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  ;  ;  ;  ;  ;  ;  ;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六性”论文_陈孝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