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工业化进程经济结构变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结构论文,两岸论文,进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20年来,中国大陆经历了高速工业化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世人所钦佩,同属中国的台湾则已成为了一个举世公认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工业化的过程也是结构不断变动和调整的过程。经济结构作为以往工业化的结果和未来工业化的基础,已成为判断工业化成果的根本标志。这种工业化结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产业的产值构成与其相应的劳动力构成的协调性;二是各产业尤其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渐趋一致性[1]。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分析两岸工业化结构变迁的差异性,这对两岸在未来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再创中国人的新业绩具有现实的指导
一、两岸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及其协调性分析
(一)中国大陆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迁
中国大陆经历了50年的工业化和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和提升,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有了显著的提高,产业结构逐步升级,现已发展成为农业——工业化大国。综合分析工业化过程中的结构变迁发现,劳动力结构变迁却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迁[2](见表1)。
表1 中国大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对照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年份 GDP劳动力 GDP劳动力 GDP劳动力
1952 50.583.5
20.9 7.4
28.6 9.1
1978 28.170.5
48.217.3
23.712.2
1990 27.160.1
41.621.4
31.318.5
1995 20.552.2
48.823 30.724.8
2000 15.950 50.922.5
33.227.5
2001 15.23
49.1
51.55
22.8
33.62
28.1
总升降 -30.27 -34.4 +30.65 +15.4
+5.02 +19.0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2~2002年。
表1显示,50多年来,中国大陆第一产业GDP比重从50%下降为15.23%,而劳动力比重则从83.5%降为50.6%;第二产业的GDP比重从20.9%上升到51.5%,而劳动力的比重则从7.4%升至22.8%;第三产业GDP比重从28.6%升至33.62%,而其劳动力的比重则从9.1%上升为28.1%。换句话说,50年来在中国大陆工业化进程中,导致GDP结构从50.5∶20.9∶28.6转变为15.23∶51.55∶33.32,而劳动力结构从83.5∶7.4∶9.1转变为49.1∶22.8∶28.1。这说明中国大陆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得到了相应调整,二、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已经由50年代初落后的农业国演变为一个新的农业——工业大国。但另一方面仍然存在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失衡的问题,劳动力结构的变迁远远落后于产值结构的变迁。
(二)中国台湾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迁
中国台湾经过50年已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地区,或者说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中国台湾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其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对协调[3](见表2)。
表2 中国台湾不同时期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对照表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GDP劳动力 GDP劳动力 GDP劳动力
(%) (%) (%) (%) (%) (%)
1953 34.659.9
21.3 9.8
44.530.3
1960 28.03
40.2
23.12
26 46.05
33.8
1963 23.25
44.9
29.95
22.8
46.832.3
1970 15.47
36.7
36.83
28.3
47.435
1980 7.68
19.5
45.75
42.4
46.57
38.1
1990 4.112.9
42.540 53.347.1
1995 3.610.5
36.339.2
60.150.3
2000 2.6 7.7
34.539.2
62.953.1
2001 2.5 7.3
34.839.2
62.753.5
总升降 -32.1
-52.6 +13.5
+29.4 +18.223.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台湾经济年鉴》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
表2显示,中国台湾在工业化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都有显著改善。中国台湾工业化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业和农村大批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工商部门,工业产值比重和工业就业比重同步上升,农业产值比重和农业就业比重同步下降。1953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高达34.6%和59.9%,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为21.3%和9.8%,1963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下降为23.25%和44.9%,分别下降了12.4和15个百分点。而非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相应的百分点。1974年,工业就业比重超过农业,农业占30.9%,工业占34.55%;1978年,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降为9.38%,(低于10%),农业就业比重则降为18%;到2000年,中国台湾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调整为2.5∶34.8∶62.7,而就业比例调整为7.3∶39.2∶53.5。
(三)两岸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协调性比较分析
1.两岸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差异性比较
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同时下降,前者慢于后者。两岸相比较中国台湾劳动力份额下降幅度大于中国大陆(见表1、表2)。如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2000年,两岸第一产业份额下降了30个百分点左右,但中国台湾劳动力份额下降了52.6个百分点,比中国大陆高出18.2个百分点。
可见,在两岸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产值份额下降时,中国台湾从农业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份额多于中国大陆。说明中国台湾第一产业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更协调。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因为中国大陆的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工业化进程慢于中国台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中国台湾,满足工业化需要的劳动力(农业的四大贡献之一)相对不足。二是因为中国大陆长期实行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和土地承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三是农业以外的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不足,工业化主导部门选择不太合理。
2.两岸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与劳动力份额差异性比较
一般而言,工业化导致第二产业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同时上升,后者上升得快于前者。中国台湾从1953年到第二产业产值份额最高的1980年间,产值份额增加了24.45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增加了32.6个百分点;从1953~2001年间,产值份额增加了13.5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增加了29.4个百分点。说明劳动力份额上升快于产值份额上升,这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规律一致。
但是,中国大陆的情况则不同,从1952~2001年间,第二产业产值份额从20.9%上升到51.55%,增加了30.65个百分点,而劳动力份额从7.4%上升到22.8%,仅增加了15.4个百分点,劳动力份额上升速度不仅赶不上,而且远远慢于产值份额上升速度。这与中国台湾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这说明中国大陆第二产业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很协调,未能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大陆劳动密集型工业仍有巨大的潜力。
3.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协调性的国际比较
为了比较分析工业化进程中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之间的协调性,有必要引入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作为参照(见表3)。
表3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主要发达工业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比较
各产业产值各产业劳动力
国家 比重(%)比重(%)
或 第一第二第三第一第二第三
地区
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产业
美国2
32 66 2
32 66
英国2
32 66 2
42 56
加拿大 3
29 68 5
29 66
荷兰4
33 63 6
45 49
意大利 6
40 54 11 45 44
日本4
42 55 12 39 49
中国大陆 18.33
49.43
32.2450.623.45
25.95
中国台湾
2.95
35.21
61.849.1539.251.6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表3表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即在各产业劳动力和产值结构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愈高,经济相应愈发达,其各产业的劳动力结构比重和产值结构比重也就相协调。即,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条件有三个条件,一是三个产业的GDP(分别以G[,1]、G[,2]、G[,3]表示)的结构表现为“G[,1]<G[,2]<G[,3]”;二是三个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分别以P[,1]、P[,2]、P[,3]表示)的结构呈现“P[,1]<P[,2]<P[,3]”的态势;三是P[,i]值和G[,i]值(i=1、2、3)相趋近。[4]
从表1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大陆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态势为:G[,1]<G[,3]<G[,2],P[,2]<P[,3]<P[,1];P[,i]与G[,i](i=1、2、3)相差很大。
从表2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台湾的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的态势为:G[,1]<G[,2]<G[,3],P[,1]<P[,2]<P[,3],P[,i]与G[,i](i=1、2、3)比较接近。
进一步对照分析发现,上世纪50年代初虽然两岸工业(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一致,同为20%,但中国台湾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为34.6%和46%,分别比大陆低15.9个百分点和高出18个百分点,说明中国台湾工业化条件和基础比中国大陆优越,各产业之间的协调性比中国大陆强。随着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当第二产业比重都上升到40%以上时,两岸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分别降至12.2%和27%,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分别上升0.5个和3个百分点(见表4)。
表4 两岸产值结构与劳动力结构变迁对照表
年代
产值结构(G[,1]∶G[,2]∶G[,3])劳动力结构(P[,1]∶P[,2]∶P[,3])
(20世纪)中国台湾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50年代
3.5∶2∶4.5
5∶2∶3
6∶1∶3 8.3∶0.7∶1
70年代 1.2∶4.2∶4.6 3.5∶2.8∶3.7
80年代 2.7∶4.1∶3.2
6∶2.1∶31.9
21世纪初0.3∶3.5∶6.2
1.5∶5.1∶3.4 0.73∶3.9∶5.41
4.9∶2.3∶2.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台湾经济年鉴》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
因此,中国台湾工业化水平已远远高出中国大陆工业化水平,并且已经接近发达工业国国民经济结构的水准。结合不同收入国家或地区组经济结构进行对比(见表5),说明中国大陆仍然处于下中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而中国台湾已经跨入新兴工业化经济体行列。
表5 不同收入国家(地区)组经济结构的比较
各产业产值 各产业劳动力
国家 比重(%) 比重(%)
或 第一 第二 第三第一 第二 第三
地区
产业 产业 产业产业 产业 产业
低收入国家(地区) 373429 731315
下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223345 541729
上中等收入国家(地区) 113752 302842
高收入石油出口国 26533 461935
市场经济工业国
33562
6385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二、两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一致性分析
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特别是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劳动力在各产业间流动的直接原因,也是工业化进程中产值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变迁的基本动力。一般而言,工业化越成熟,工业化水平越高,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趋于一致。因此,比较两岸工业化结构性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劳动生产率结构性差异。以下从绝对劳动产出水平、各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三个方面比较两岸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一致性。
(一)两岸劳动产出水平比较
中国大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94年的312美元增长为1999年的484美元。同期,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则从1761美元增长为3034美元。分别增长了55%和72.3%(见表6)。而同期中国台湾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6932美元上升为8382美元,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从19972美元上升为24516美元,分别增长21%和22.8%(见表7)。
表6 中国大陆历年劳动生产率
工业 农业
年份 劳动力产值人均劳动力 产值人均
(百万) (百万产值
(百万)(百万产值
美元) (美元) 美元) (美元)
1994 153269544.7 1761.73365 113942
312.17
1995 156343830.2 2204.04355 144494
407.02
1996 162404974.1 2499.84347 167279
482.07
1997 165443015.1 2684.94347 168298
485.01
1998 164471685.3 2876.13348 172277
495.05
1999 162491648.9 3034.87354 175337
483.6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
表7 中国台湾历年劳动生产率
工业农业
年份 劳动力产值人均劳动力 产值人均
(百万)(百万产值 (百万) (百万
产值
美元) (美元) 美元)(美元)
1994 3.55
71088.11
19972.16
0.99
6861.05 6932.32
1995 3.57
74775.21
20925.04
0.96
7415.73 7668.39
1996 3.49
79339.722725.30.94
7375.24 7843.41
1997 3.684817.57
23545.66
0.91
6561.82 7248.38
1998 3.62
88878.47
24516.84
0.83
7037.3
8382.53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
两岸相比较,中国大陆的工农业劳动产值水平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台湾,但1999年中国大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仅为中国台湾的5.8%,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仅为中国台湾的12.4%。与发达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比较,中国台湾的工业劳动产出水平超过美国、加拿大。农业劳动生产率接近发达国家。而中国大陆皆远低于发达国家(见表8)。以上说明中国台湾劳动力的平均技术水平和平均物质技术装备都好于中国大陆。
表8 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主要发达国家1999年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
工业农业
国家 劳动力产值人均劳动力产值人均
或(百万)(百万产值 (百万)(百万产值
地区
美元) (美元)美元) (美元)
美国 50.3 1048224.3 208393.146551420864
加拿大4.9
93960 191750.859720 11435
日本 31.6 446405.4
141269.7 42514.8
4386
荷兰 4.4
45015 102380.595460.89255
英国 15.4 145632 94570.739102 12469
意大利 16∶9 141136 83514.1 27170.4
6627
中国大陆 162 4916483034.87
354 175337 483
中国台湾 3.62
88878 245160.837037 8382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二)两岸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内部差异比较
工农业劳动生率内部差异是指同一经济体内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比较差异。发达工业化国家经验表明:在同一经济体范围内,工农业劳动生产率趋于一致,即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接近于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的产值。如美国199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产值为20864美元,每个工业劳动力创造产值为20839美元,两者比值为1∶1。同理分析,中国台湾1999年工农业劳动产出比为2.9∶1。而中国大陆1999年工农业劳动产出比为6.9∶1(见表9)。以上分析说明,中国台湾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自由度高于中国大陆。当然,这种流动性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劳动力跨行业的流动能力两方面因素。[5]
表9 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比较单位:美元
国家
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工业劳动生产率
或 年份生产率 生产率与农业劳动生产率
地区(A)(B) 的比较(B/A)
1983213.98 101957.2 6.9
中国1994312.17 121362.6 5.64
大陆1997484.94 184965.5 5.54
1999483.61 209068.7 6.3
中国1994
6932.291375882.7 2.8
台湾1997
7248.311622059.873.2
1998
8382.531688958.7 2.9
美国199920864
208391
加拿大 199911435
19175
1.68
日本1999 4386
14126
3.22
荷兰1999 9255
10238
1.11
英国1999124699457
0.76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
(三)两岸相对劳动生产率比较
某一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于该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部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相对劳动生产率=(Y[,i]/Y)/(L[,i]/L)即△Y/△L。市场越完善,工业化水平越高,则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越接近。自1952年以来,相对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国大陆的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一直下降。从0.6降为2001年的0.31,更加远离均衡值1。中国台湾的情况与中国大陆基本一致,即从1953年的0.56降至2001年的0.34。从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看,上世纪50年代初两岸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都在2以上,到1995年和2001年,中国台湾第二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分别降至1.06和0.88,接近均衡值1,而中国大陆则仅降至2.12和2.15,距均衡值1较远(见表10)。这说明中国台湾一、二次产业劳动生产率一致性较中国大陆更好。
表10 两岸相对劳动生产率对照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年份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中国台湾 中国大陆
1952 0.56 0.6
2.17 2.8
1.45 3.14
1980 0.39 0.4
1.08 2.8
1.22 1.9
1990 0.31 0.45 1.06 1.9
1.22 1.7
1995 0.34 0.39 0.93 2.12 1.19 1.24
2000 0.34 0.32 0.88 2.26 1.18 1.2
2001 0.34 0.31 0.88 2.15 1.17 1.2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台湾经济年鉴》1952~2002年相关资料整理。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50年来,两岸工业化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中国台湾工业化水平高于中国大陆,不仅体现在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上,而且还体现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性因素的变迁与协调性上。
有鉴于此,中国大陆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进一步从制度和产业体系构建上加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使其工业化发展与结构变迁相适应。具体应做到如下几条:
1.应发挥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劳动密集型的工业项目。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尤其是土地承包政策,使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
4.打破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的限制,实现三次产业之间的有效联结。
5.拓展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空间,改善产业生产函数状态,使之更加适合中国大陆的技术状况和资源结构状况。
两岸比较,虽然中国台湾工业化水平和结构优于中国大陆,但中国大陆工业化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以及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台湾无法比拟的。两岸在工业化水平上的不同和结构上的差异为两岸的产业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空间,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中,中国台湾的劳动成本很高,而中国大陆劳动成本低,两岸如能正常合作,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规模效益,而且可以提升各自的产出函数。
标签:劳动生产率论文; 中国统计年鉴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