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婧媛[1]2016年在《茶文化英译中的文化空白补偿——以《红楼梦》拢翠庵茶事翻译为例》文中指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白现象往往给翻译实践带来种种鸿沟甚至陷阱,西方人在对中国的茶的类别、冲泡方式、茶具与精神文化价值等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文化空白,使得茶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文献纪录等翻译具有一定难度。《红楼梦》一书中大量涉及到茶文化,要更好地赏析原文,就需要恰当地对文化空白进行填补,以对文中关于茶的描写之处做出较为精准的翻译。
殷淑文[2]2011年在《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学翻译是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个重要媒介,它并不是两种语言形式之间的简单转换,而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源于文化差异性和译者主体性而产生的文化误读就是文化交流中矛盾与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伴随翻译过程始终的一种客观现象。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来看,研究文化误读具有很积极的意义。因此应当全面地分析探讨文学翻译中这一无法避免的现象。本文以文化误读现象为研究对象,试在分析和整合国内外关于文化误读研究的理论与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文学翻译实践对文化误读这一客观存在现象进行综合地分析探讨。并根据文化误读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两种类型,同时认为应该采取客观的态度来全面地分析文化误读对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产生的效果与影响。其中,理解性误读起到的是绝对性的破坏性影响,而目的性误读则在不同的文化时代背景下,对文学传播和文化交流都只能是具有一种相对性的破坏性或建设性影响。同时本文针对不同的误读类型提出了相应的规避方法,以期减少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出现,并借此引起翻译界内对文化误读现象的重视,为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李磊荣[3]2004年在《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文中提出<WP=1><WP=2>博士学位论文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
刘海玲[4]2001年在《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文中认为“翻译不仅是双语言活动,而且同时是双文化活动。”由于社会和自然的因素,每个国家的文化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一些对原语的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难于理解,极易在译入语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俄国翻译理论家I.Q.索罗金在研究文化极其国别特点时,提出了文化空白理论。它对于文化的交流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我们来说,探究在翻译过程中用什么样的可行方法来弥补这种文化上的空白,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名着,是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以杨宪益及其夫人戴乃迭这对译坛伉俪的英译本《红搂梦》TheDream of Red Mansion为研究对象,在尤金·奈达、彼得·纽马克、劳伦斯·韦努蒂、克里斯蒂安·诺德、钱钟书、傅雷等学者翻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十种弥补文化空白的策略:直译法、文化对等法、增益法、文化省略法、文化解释法、加注法、概念泛化法、视点转换法、音译法以及上述方法的综合运用。并以大量的事例,从科举制度、官职名称、佛教、传统习惯、历史典故等方面对杨译本The Dream of Red Mansion中对文化空白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对其中的暇疵,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译法。 本文最后指出,弥补文化空白的翻译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地球村的观念深入人心。通过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的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找到更为有效的翻译方法,弥补文化空白对文化交流的负面影响,来增进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谢军[5]2009年在《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对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个全译本前80回英译的比较,将全部的语料加以梳理和归类,用大量的语料证明霍克斯的英译具有着细节化的特点。考虑到霍克斯作为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译者的特殊性,从这种特定译者及其特定译法的实践出发,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译者的认知机制,或可深入探究译者“为什么这么翻译”的问题。笔者尝试借助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采取定量与定性、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对译者翻译操作的内在心理机制作出较为系统深刻的阐明,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论文在导言中概述了《红楼梦》原作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两个全译本的对比,从霍译本300多处细节化处理的事实,概括出霍译本细节化的显着特征;同时说明了本研究的目的。第二章回顾了前人的相关研究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借鉴前人从文化学视角、语言学视角和接受美学视角研究的成果,提出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来深入研究霍译内在机制的新思路。第叁章简述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在必须涉及的相关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人类的认知源于对人体、社会和文化的体验,并且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结构;其“识解”则揭示人类普遍的认知过程,其中明显地体现着人类认知的主体性;具体地说,便是人类在与现实世界互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意象图式,建立理想认知模型。理想认知模型中包含命题结构原则、意象图式原则、隐喻映射原则和转喻映射原则。第四章通过典型译例分析了霍克斯对于文化内容,如成语典故、诗词曲艺、中医药、礼仪风俗等,进行的细节化补偿,说明这种细节化补偿有助于译文读者理想认知模型的建立。第五章具体讨论霍克斯在文本构建方式的细节化补偿,如通过对呈现方式、语义表达和事件描述等方面的细节化,来突显视听效果、明确语义和逻辑关系等,让读者建立起应有的理想认知模型。第六章从人类认知能力的五个方面,即背景化、选择、视角化、详略度和突显性,深究霍克斯英译细节化的认知机制,说明这种细节化补偿十分符合人类的普通认知规律。第七章进一步通过比较传统翻译理论视角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霍译的研究,论证认知语言学途径的翻译研究可以阐明细节化的必要性、解释细节化的合理性,并揭示译者翻译操作中内在的认知活动及其巨大的主体性。我们看到,霍克斯细节化翻译的主体性发挥,就在于他的对原文忠实的认知体验以及对读者认知背景的把握,尤其是他恰到好处地施展自己的识解能力来寻求读者应有理想认知模式的最佳构建方式。通过翔实的语料分析证明,认知语言学有关体验的观点、识解以及理想认知模式建构的原则,能够从深层次的认知活动对译者的特定译法作出切实合理的解释。简言之,认知语言学视角可以揭示出特定译者特定译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同时不失忠实又充分有效地译介原作文化的有力理据。这对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启迪应该是不可小视的。
余意梦婷[6]2010年在《论翻译中的文化空白及其补偿方法——以《红楼梦》的两英译本为例》文中指出翻译不仅仅意味着语言间的简单转化,还意味着语言表象下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导致了文化空白的产生,并使之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障碍。但是译者在深谙所要交流的不同民族语言文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正确运用相应的补偿方法,就可以尽可能把文化空白造成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
杨安文, 胡云[7]2013年在《《红楼梦》四个英语节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翻译等值理论和接受美学理论视角考察《红楼梦》四个节译本中的歇后语、成语和俗语等习语的英译情况,发现其多数译例或省略未译,或采用简单直译、意译的方式,因而未能有效传递习语的文化内涵和文学韵味。而要想使译文填补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空白",实现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象的等值传递,就必须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并采取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综合翻译法,追求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等效的"语言转换,以达到保全原着文化意象和防止文化流失的目的。
杨冬梅[8]2008年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两种译本中文化问题的处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楼梦》成书至今已有二百余年,其间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它的翻译和研究。目前已有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两种:一种是The Dream of Red Mansion,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杨译本);
殷淑文[9]2014年在《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带来的冲突与碰撞,就必然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结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探讨处理文化误读现象的规避方法,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白晶[10]2011年在《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从杨译本《红楼梦》中几个具体实例出发,分析杨宪益在翻译《红楼梦》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他在翻译中关于文化内容处理的高明之处。
参考文献:
[1]. 茶文化英译中的文化空白补偿——以《红楼梦》拢翠庵茶事翻译为例[J]. 何婧媛. 英语广场. 2016
[2].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D]. 殷淑文. 河北大学. 2011
[3]. 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 李磊荣.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4
[4]. 文化空白和杨译本《红楼梦》分析[D]. 刘海玲. 天津师范大学. 2001
[5]. 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 谢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09
[6]. 论翻译中的文化空白及其补偿方法——以《红楼梦》的两英译本为例[J]. 余意梦婷. 考试周刊. 2010
[7]. 《红楼梦》四个英语节译本中的习语翻译比较研究[J]. 杨安文, 胡云.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8].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两种译本中文化问题的处理——《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 薛宝钗羞笼红麝串[J]. 杨冬梅. 新学术. 2008
[9]. 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J]. 殷淑文. 中国校外教育. 2014
[10]. 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在《红楼梦》杨译本中的体现[J]. 白晶. 海外英语. 2011
标签:文艺理论论文; 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文化论文; 红楼梦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文学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艺术论文; 杨宪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