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

田伟华[1]2008年在《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文中研究指明大豆产量的形成是源库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源库关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但前人的报道只是单独考虑各形态指标的差异或去源去库对产量的影响,关于大豆源库协同关系的变化及对产量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在大豆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更少。本文以跨越82年的30个具有代表性的大豆品种为材料,在同一栽培条件下研究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及源库关系的变化,为确定新的育种目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6~2007年在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田进行,大豆V_4期、R_2期、R_4期、R_6期和R_7期测叶片同化能力——源的各项指标,包括单株叶面积、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和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收获测产,测库的各项指标,包括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结荚类型等。结果如下:1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的变化同一栽培条件下,82年来吉林省大豆在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增长了92.48%,平均每年增长1.13%。1923~2005年大豆的成熟天数缩短了13.8d,说明大豆育种工作者有选育短生育期大豆的趋势。2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叶片同化能力(源)和贮藏能力(库)的变化30个大豆品种产量的增加是源库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整体上看,随着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不同年代育成的大豆品种在R_2期、R_4期、R_6期叶片的同化能力(源)——单株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比叶重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在逐渐增加,但没有单株荚重、单株荚数、叁粒荚数、四粒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增长速度快。同时,瘪粒荚数增加最显着,82年来增加了196%,平均每年增长2.40%。同化能力——源的增长落后于贮藏能力——库的增长。3吉林省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比例关系的变化R_4期是大豆叶面积的最大时期,用单位叶面积荚重、单位叶面积粒重和单位叶面积粒数作为衡量大豆叶面积负荷量的指标。可以看出,不同年代大豆品种的单位叶面积荚重、单位叶面积粒重和单位叶面积粒数均随育成年代显着增长,82年来分别增长34.80%、77.07%和25.32%,平均每年分别增长0.42%、0.94%和0.31%。这进一步说明了源的增长速度比库的增长速度慢,源库关系的不协调性也在增加。如果不能协调好源库比例关系,将限制大豆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大豆遗传改良过程中产量增加的同时,大豆源库也在增加,但增长的幅度不同,库的变化较快,源的增长速度较慢,大豆源库之间的比例失调,直接导致瘪粒荚数随育成年代显着增加。提高大豆同化能力——源的增长,协调源库之间的比例关系,可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由于增加大豆叶面积会影响冠层郁蔽度,从而选择冠层结构合理、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强、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较大的大豆品种在未来的育种中可能更有意义,由于增加大豆叶面积会影响冠层郁蔽度,而进一步选择冠层结构合理、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强、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比叶重较大的大豆品种在未来的育种中可能更有意义,有利于提高大豆同化能力——源的增长,协调源库之间的比例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打下基础。

卢艳丽[2]2002年在《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试验在大豆高产优化栽培生理研究的基础上,以吉育47、吉育45为材料,进一步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处理下,大豆群体源、库的形成与特性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对氮、磷、钾叁要素施用量对源、库建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优化栽培处理下,大豆实现亩产200kg以上,光合源的主要指标LAI和LAD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结荚鼓粒期,最大LAI应在5以上,总光合势在17万m~2.d以上;其群体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个体与群体发育良好,籽粒库容较大,库充实良好。大豆对叁要素的吸收在结荚鼓粒期达到高峰,阶段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均达最大,保证此期叁要素的供应,是增源扩库的关键。源库的改变表明源限制库扩大和充实,库对源具有反馈调节作用。疏源减库改变源库比,存留的叶荚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出现了补偿,但因其补偿作用不能弥补减少源库所造成的损失而使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减库对产量的影响重于减源,库是限制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的密度、适宜的氮、磷、钾配施,是实现大豆源库协调发展的关键。本试验研究表明,吉育47大豆高产优化栽培的主要技术指标是:密度2.6万株/亩、施磷(P_2O_5)量5.0kg/亩、施钾(K_2O)量5.73kg/亩、种肥氮量3.06kg/亩、追肥氮量2.53 kg/亩。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促进源库协调发展,可实现大豆亩产200kg以上。

王玲玲, 杜吉到, 郑殿峰, 宋微微, 陈丽霞[3]2009年在《大豆源库流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大豆产量形成的实质是源库流互作的过程。综述大豆源、库、流的概念及衡量指标,探讨大豆源与库,源、库与流的相互关系,及其叁者是否协调的衡量指标,并对目前大豆源、库、流研究中常用的减源疏库、植物激素、同位素示踪、栽培管理技术、生物化学研究、作物模拟技术等研究手段进行了概述,为进一步开展大豆源库流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王四清, 高聚林, 刘克礼, 张胜[4]2005年在《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对大豆不同部位的去叶、去荚的处理研究表明:去下层叶片使中、上层叶片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均出现了较强的补偿作用,大豆去叶减源后均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下降。去荚后大豆株高有所增加,百粒重也有所增加。去荚减库后对大豆的营养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去中层叶和中层荚处理的产量下降最大。可见,在亚有限大豆品种中,中层叶、荚是产量的主要贡献者。

李新民, 许忠仁, 杜维广, 胡立成[5]1991年在《亚有限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剪去不同部位叶片的研究表明,亚有限大豆植株冠层中存在着上部与中部、底部与分枝两个源库单位。不同层次的叶源变化,各种生理补偿作用主要发生在同一源库单位上。源库平衡的破坏,可通过内部调节在某一水平上建立新的平衡。产量库对光合源的生产有强烈的反馈调节作用,源库比既影响着光合强度又左右光合产物的运输和分配。

刘春娟[6]2016年在《烯效唑和胺鲜酯对大豆不同冠层同化物积累代谢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试验于2013~2015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以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合丰50”、“垦丰16”为试验材料。通过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和促进型调节剂胺鲜酯(DTA-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在鼓粒期取样,将植株按节位分为上、中和下层,研究了S3307和DTA-6对大豆不同冠层形态、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叶片(源)和籽粒(库)同化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生理机制,为调节剂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S3307处理缩短了植株基部的节间长度,DTA-6处理缩短了基部节间长度,促进了上部的节间长度,二者均增加了节间密度。同时,S3307和DTA-6处理的单株上层叶面积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较CK提前,有利于增加叶片对光的截获率。2.S3307和DTA-6处理均比对照增加了单株上层和中层总重、叶柄干重、叶片干重、荚皮干重和籽粒干重。从冠层干物质总量分配比例来看,鼓粒前期调节剂处理主要增加了上、中层干物质总量分配比例,而鼓粒后期增加了下层干物质总量分配比例。3.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不同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S3307处理的合丰50和DTA-6处理的垦丰16上、中层叶片光合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较晚,对下层的调控效果不同。S3307和DTA-6处理主要增加鼓粒后期不同冠层的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4.S3307和DTA-6处理的不同冠层叶片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高于CK,叶片果糖含量低于CK。上、中和下层叶片可溶性糖和果糖含量所占比例一致,而上、中层叶片蔗糖和淀粉含量高于下层。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合丰50不同冠层叶片转化酶活性,但降低了垦丰16的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提高不同冠层的叶片蔗糖合酶活性和鼓粒前中期的叶片蔗糖磷酸合酶活性。5.S3307和DTA-6处理增加了多数测定时期内,上、中和下层的籽粒可溶性糖、果糖、蔗糖和淀粉含量。上、中层籽粒可溶性糖、蔗糖含量明显高于下层;下层籽粒果糖含量较高;对籽粒淀粉含量来说,中、下层籽粒淀粉含量高于上层。S3307和DTA-6处理的合丰50上层、下层和垦丰16上层、中层的籽粒转化酶活性多数测定时期内均高于CK。6.S3307提高了大豆上、下层节位籽粒数、籽粒重量和产量贡献率;DTA-6提高了大豆上层节位籽粒数、籽粒重量和产量贡献率。S3307通过提高上、下层产量贡献率和DTA-6提高上层产量贡献率最终达到了增产的目的。S3307和DTA-6显着增加了大豆单株的荚数、粒数、百粒重和公顷产量,DTA-6对大豆增产的作用效果好于S3307。7.S3307和DTA-6显着提高了上、中层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程度的降低了脂肪含量,但处理与对照之间差异未达到显着水平。DTA-6较好的提高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降低了脂肪含量。从冠层结构上来讲,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为上层>中层>下层,而上、中和下层脂肪含量相当。

赵洪梅, 郑洪兵[7]2009年在《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产量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去叶去荚改变源库关系使大豆产量和生理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并且与获得较高产量和性状改善有密切的关系。从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籽粒油份、籽粒蛋白质、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籽粒产量等方面阐述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源产量生理的影响。

胡文河, 徐仲伟, 徐克章, 田伟华, 张治安[8]2011年在《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吉林省大豆品种产量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对1923~2005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的产量和源-库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产量随着育成年代呈线性增加,82年来产量增长了113.1%,平均每年增长1.38%。产量的增加是源-库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源—单株叶面积和叶片净光合速率82年来分别增长了27.76%和21.56%,年增长率为0.34%和0.26%;而库—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82年来分别增长了44.33%、80.1%和59.5%,平均每年增加0.54%、0.98%和0.73%;由于源库增长比例失调,使单株瘪粒荚数呈显着增加,82年来增加了314%;同时,也使单位叶面积粒数和粒重显着增加,82年来分别增长了50.86%和56.45%。本文结果说明,大豆育种工作者对大豆品种产量的遗传改良导致了源库关系的不协调变化,未来的高产大豆品种育种应注重源强度的增加,特别是单位叶面积光合能力的提高。

王保业, 徐亚军, 赵龙飞[9]2005年在《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吉育-45为供试品种,系统地研究了大豆在不同密度、施肥处理下的源库关系,从而为大豆的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董雪[10]2009年在《氮素调控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及根瘤固氮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采用框栽的方法,设N0、N30、N60 kg/hm2 3个氮水平,及在N30 kg/hm2基肥基础上,于R1、R2、R3、R4各生育期追N30kg/hm2 ,共7个处理。测定了大豆叶、茎、荚果和根中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酰脲含量及根干重、根体积、根系含氮量等指标,研究氮肥不同用量及不同生育期追施氮肥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分配、根瘤固氮及产量的影响。主要试验结果如下: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及积累量。R2期追施氮肥,提高了R5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N60相比,提高了16.87%,达1%显着水平。大豆茎中可溶性糖含量在R6期达峰值,N30+R2处理较N60处理高11.89%,达5%显着水平。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各追肥处理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4期,N30+R2处理比N60高14.98%,达5%显着水平。叶片和茎中的可溶性糖积累高峰分别在R4和R6期。追施氮肥处理的可溶性糖积累量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叶片、茎和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分别比N60处理高17.15%、35.09%和20.36%,均达到5%显着水平。说明R2期追肥有利于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积累和运输,增强地上部光合产物向根系的运输,提高根系可溶性糖积累量,促进根瘤固氮量。追施氮肥可以提高大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及积累量。R5期大豆叶片和茎中淀粉含量各追肥处理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N30+R2处理与N60相比,叶片淀粉含量增加17.68%。R5期茎中淀粉含量达最大值,N30+R4较N60处理高22.86%,达1%显着水平。叶片中的淀粉在R4期以前呈现积累状态,R5期开始向荚果转移。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各器官仍能保持较高淀粉积累量,说明追施氮肥有利于延缓叶片衰老,增强叶片光合产物的积累。大豆叶片的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在R1至R4主要以积累为主,R4期以后集中向荚果和根等器官分配。各追肥处理的积累量和分配量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至R6期,N30+R2处理对可用性碳水化合物叶片分配与荚果积累有较大影响,比N60高33.14%和21.17%,均达5%显着水平。R6期至R8期,茎可溶性糖输出率及转换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30+R2比N60处理输出率高1.43%,转换率高8.38%。R1期至R4期根瘤干重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说明生育前期施氮会抑制根瘤生长。生育后期,各追肥处理根瘤干重均高于不追肥处理。R5期,N30+R2处理较N60高23.64%,达5%显着水平。生育前期,根瘤氮积累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各追肥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较不追肥处理高。R5期,N30+R2处理根系及根瘤氮积累比N60高32.91%和25.64%,均达1%显着水平。说明后期追施氮肥可以缓解前期氮过多对根系产生的抑制作用,提高根瘤固氮量,延缓根瘤衰老。R3期叶片和茎酰脲含量N0>N30>N60,说明前期施氮过多对根瘤固氮有抑制作用。R5期,N30+R2处理叶片、茎、荚果的酰脲含量均显着高于N60处理,达1%显着水平。大豆根干重和根体积均在R4期达峰值,各追肥处理在生育后期的根系干重及根体积均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R5期N30+R2处理根干重及根体积分别高于N60处理13.71%和9%,均达5%显着水平。各追肥处理产量均高于不追肥处理,N30+R2>N30+R4>N30+R3>N30+R1,其中N30+R2较N60处理产量提高11.84%,达5%显着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产量表现为N60>N30>N0。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源库关系的变化[D]. 田伟华. 吉林农业大学. 2008

[2].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D]. 卢艳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3]. 大豆源库流关系的研究进展[J]. 王玲玲, 杜吉到, 郑殿峰, 宋微微, 陈丽霞. 大豆科学. 2009

[4].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J]. 王四清, 高聚林, 刘克礼, 张胜. 华北农学报. 2005

[5]. 亚有限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J]. 李新民, 许忠仁, 杜维广, 胡立成. 大豆科学. 1991

[6]. 烯效唑和胺鲜酯对大豆不同冠层同化物积累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 刘春娟.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6

[7]. 改变源库关系对大豆产量生理的影响[J]. 赵洪梅, 郑洪兵. 大豆科学. 2009

[8]. 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源—库关系的变化[J]. 胡文河, 徐仲伟, 徐克章, 田伟华, 张治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9].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J]. 王保业, 徐亚军, 赵龙飞.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0]. 氮素调控对大豆光合产物积累及根瘤固氮的影响[D]. 董雪. 东北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