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中国走向法治的第一步_法律论文

启示:中国走向法治的第一步_法律论文

启蒙:中国走向法治第一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法治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正式写进了党的纲领性文献。法治目标的提出固然可喜可庆,但我国距离目标的真正实现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这也是一个无须讳言的事实。中国法学会理事、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郭道晖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建设一个法治国家首先要求人们要有法治的意识,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法治的口号虽然提出来了,但许多人未必能够理解法治的真正内涵,所以中国目前还需要一场法治的启蒙。

郭道晖认为,法治就是“法律统治”、“法律至上”。过去“法律至上”的提法一直是个禁区,认为“法律至上”就是要“以法抗党”。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法律本来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是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法律至上”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法律才是至上的?从形式上说,是宪法、人大制定的法律至上呢,还是行政法规、规章至上,甚至是土法至上呢?我们认为,法治首先是宪法至上,宪法是处于最高位阶的法。以法治国或依法治国,首先是以宪法治国,法治在一定意义上也叫宪治。离开了宪治、宪政,法治也就没有了灵魂,所谓的法治也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的法治了。

其次,法治还有一个以什么性质的法来治,即以良法还是以恶法来治的问题。法治应该是以体现人民意志的法来治,而不是以违背人民意志与利益、甚至是反对人民意志与利益的法来治;是人民的法律来治,而不是统治人民的法律来治。列宁曾经说过,“人民利益是最高的法律”,即法上还有“法”,如果法不反映人民利益,就不是真正的法律,而是“非法之法”,这样的“法”,就不但不能至上,而且应该抵制。在我们国家,有些部门、有些地方制定的“法”就没有反映人民的意志与利益,而只是保护部门与地方的局部利益或非法利益。因此,法治有形式法治和实质法治的区别。“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是中性的东西,任何阶级都可以用,任何国家都可以用,希特勒的法西斯国家可以用,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可以用,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也可以用,其区别在于是什么性质的法。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提出十六字方针,提出“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主要是为了反对无法无天的状况,反对人治,维护社会主义秩序。单讲法制,单有法律制度,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它还只是个形式要件,是形式的法治。要搞法治,当然首先要有法,但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还不够,否则容易变成人治条件下的法制。封建专制社会在人治底下也可以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也有法律制度,但这并不能适应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宪政的要求。我们既需要这种形式法治(法制),更要看这套法律制度的阶级内容、价值目标究竟怎么样。判断法律制度的价值标准,就是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原则,看它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原则归结为一点,就是是否对人民有利,是否反映了人民的利益。换句话说,这“三个有利于”原则是法上之法,是衡量法律价值标准的一个根本标准。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功利主义的标准。

建设法治国家要求干部提高“依法治国”意识,要求人们有一种法治的共识。搞不好,上面有口号,下面可能念歪经;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甚至将依法治国变成以法治人去了。法律从本质上讲,应当是代表全民的意志与利益,体现社会的正义。马克思曾经说过,在没有法律(制定法)之前,就有买和卖,就有买和卖的法则,就有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即法权关系。“等价交换”、“公平交易”、“借债还钱”等等,都是社会经济生活自然形成的习惯和客观法则,人们后来制定的民法、合同法等只是以条文的形式承认了人们之间的这种权利义务关系。法权关系是客观的社会存在,法律只不过是反映了这种客观存在。也就是像马克思所说的,立法者只能表现法律,而不能创造法律。他说过,出版法是对出版自由这一客观法则的认可,出版法反映了法的这种客观本质(自由),所以它是“真正的法律”。而书报检查法则是“把自由看成一种滥用而加以惩罚”,是惩罚自由的法律,这种法律“即使它千百次地具有法律形式,也永远不能成为合法的。”

除了人民的权力或人民主权以外,法一定要高于其他任何权力,不能以权压法,不能用部门的、地方的或个人的权力去否定反映全体人民意志的法律,压制整体的人民的权利。在我们国家,虽然不搞美国式的“三权分立”,但我们也有处理好民权、政权、党权这三权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权即人民的权力与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宪法权利和作为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全国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即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主要由各级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行使;党权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民权、政权、党权之间也有一个适当分工或分开的问题。在党权和政权关系方面,在政府机关的运转中,党的作用是一个软件,政府的作用是一个硬件,硬件如何操作要听软件的,但软件不能直接代替硬件的操作。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领导,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基本政策、大政方针的制定上,党政分开首先在权能上要分开,在权的性质上要分开,即不能把作为领导权的政治权威和作为执政党的权利,同国家权力混同。不能以党代政,以党的政治权威去取代或等同于国家的权力。在党权和民权的关系方面,列宁曾经说过一句话,苏维埃高于一切政党,在我国人大是体现人民权力的,人大也应该高于一切政党,人大的权力是至上的。党一方面要领导人大的工作,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直接指挥人大。在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发生矛盾时,党的意志要服从人民的意志。列宁曾经反复强调了这一原则,并作出了立法的范例。那是在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土地法,主张土地的国有化。但农民对此意见很大,有400多封农民的建议书送到了一家孟什维克的报纸上登出来了,强烈要求把土地分给农民。列宁认为这400多封农民的建议书反映了绝大多数农民的意志,尽管它和党的意志不一致,但党还是遵从了人民的意志,把土地分给了农民。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就提出了反对“以党治国”、“以党代政”和“党权高于一切”的思想与行为。在党的八大上他又一次提出党只能做人民群众的工具,而不是人民群众做党的工具,要“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的思想,他的这种观点是一贯的。

郭道晖最后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急于求成是不切实际的。但在实行法治上,我们现在的主要问题倒还不是急于求成的问题,而是滞后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法治建设上要有紧迫感。这几年我们在立法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用很短的时间走过了一些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但在执法方面还有很大的距离,人民还很不满意,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改革内参》98年第2期)

标签:;  ;  ;  ;  

启示:中国走向法治的第一步_法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