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人民医院 425300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26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A组接受应用骨盆钢板内固定进行手术治疗,其余26名患者作为B组进行研究应用拉力螺钉进行手术治疗,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A组相比,B组手术时间明显较短、术中出血量明显较少,相对较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组与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前者53.85%,后者为1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良率为73.08%,B组的优良率为9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实施骨科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手术效果较好,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良好的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髋臼后壁骨折;骨科手术;优良率;内固定
在临床骨科骨折类型中,髋臼后壁骨折是比较常见的。这是因为髋臼后壁的结构不稳定,难以固定,解剖厚度比较薄,一旦受到撞击很容易出现损伤。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科学的临床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导致永久性功能残疾[1]。本文选取了我院收治的5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通过实证性分析骨科手术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如下所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52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纳入到本次研究对象当中,随机抽取26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A组,其余26名患者作为B组进行研究,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有患者均知情为本次研究对象,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且本次研究已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B组26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在22~57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3.6±3.7)岁,致伤至手术时间在2d-10d之间,平均为(4.5±1.3)d,致伤原因:8例为高处坠落伤、15例为车祸伤、3例为其他伤;A组26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在21~59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3.2±4.2)岁,致伤至手术时间在2d-11d之间,平均为(4.3±1.7)d,致伤原因:7例为高处坠落伤、14例为车祸伤、5例为其他伤。两组患者进行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较小(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进行硬膜外麻醉,将骨折部位完全暴露,对内部软骨块进行清理,植入自体、人工骨,解剖复位的骨折块,用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检查关节面平整。对于复位不稳定、关节面不完整的应用骨盆钢板进行内固定,经 C型臂 X 线机检查复位后进行固定[1]。对于单发或 2块较大骨块的患者应用拉力螺钉进行内固定,检查复位稳定后用 2~ 3枚拉力螺钉内固定[2]。
1.3评价标准
①统计分析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②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调查表,统计分析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为优、良、可和差四个等级[3]。③观察记录患者的手术指标。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全部数据应用IBM 公司 SPSS19.0 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明2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相关研究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手术指标
A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B组、手术时间明显多长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如表一。
2.2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对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实证性分析,结果显示B组相对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二。
2.3对比两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B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三。
3讨论
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关节软骨面出现了严重压缩,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粉碎性骨折,病情危急,患者需要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临床中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临床难度大,通过将骨折部位暴露来实现自体、人工骨植骨促使解剖复位。对压缩部位进行分离后壁后,实施复位固定处理,很可能会出现关节面不平整、固定效果较差等情况[4]。在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中,以往多采用螺钉内固定的方法,主要用于轻度粉碎性骨折患者,仅需要暴露骨折断面,能够减少术中剥离及出血,但是对于重度粉碎性骨折患者的固定效果不好。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骨折线多数与髋臼边缘垂直,对于关节面不完整的患者可采用骨盆钢板进行内固定,有着较强的固定性,容易塑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手术创伤范围,术中出血量较多。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3.85%,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优良率为73.08%远远高于B组9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往往较好,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手术内固定方式,手术过程需严格操作规范,以在保证最佳的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出血,减少伤残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综上所述,骨科手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总结科学的内固定方法,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可以提高手术的优良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付久洋. 锁定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横行伴后壁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6.
[2]章云童. 髋臼中柱后侧壁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与三维有限元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4.
[3]潘昌武. 组合式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与有限元分析[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4.
[4]邹敏. 累及髋臼后壁的骨折块大小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4.
[5]潘昌武,刘曦明,蔡贤华,等. 坐位下微型联合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A]. 全军骨科学会创伤骨科分会.第三届全军创伤骨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全军骨科学会创伤骨科分会:,2015:2.
论文作者:李富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4
标签:患者论文; 骨科论文; 统计学论文; 手术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差异论文; 并发症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