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
顾斐
(华图教育集团,北京)
摘 要: 当前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为通过有效的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先进的工作理念内容为有效培训的航标指示,形成对于互通网络体系有效培训互通作用,作为团队管理培训内容重点保障,对培训的载体进行组织方式的创新,为精细务实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支撑。
关键词: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实践探索
作为人才培养创新的重点环节,通过创新的教师培养,实现教师工作内容的强化,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的同时,发挥其创新人才的主导作用,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见,通过创新形式的模式方法,能够较高程度提升教师的培训质量,从而实现教师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目标的完成,在进行教师的教育培训中,应该将培训的项目作为载体内容,不断进行培训模式的优化,通过组织管理形式的创新,探索更加深化的教师教育的途径[1]。
一 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的理念探索及实施途径探索
(一) 科学先进的工作理念
作为教师培训的宗旨,在进行教师的培训中,应该将“天”、“地”、“人”作为工作的指导理念内容,具体的内涵为在探索拓展新的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向实践中进发,解决实际相关问题,同时关注人文的实际需求,实现资源的创建。以课程改革作为指导重点,通过培训以及校本的研修等内容的结合,多途径进行教育工作开展,通过体验的教学形式,在实践中实施理论内容,从而促进学科教师的对于整体教师的教育理解以及把握,从而提升整体教学的有效水平,实现对于学科教师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教师组织相关的教学教研学习活动,在把控生物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操作,实现任课教师整体任课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优化[2]。
(二) 教师培训管理实施途径
在进行教师的培训管理中,可以通过立体互通的网络体系形式,完成相关的教师教学的任务,根据不同的职责内容进行交流群的建立,通过不同人员的辅导完成相关的交流任务,通过多种联系方式,推动培训的有效完成。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授课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师创新管理课程培训,对教师进行岗前的相关内容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 注重团队的发展管理,为培训提供保证
(一) 专兼团队协同
通过专兼团队进行团队的组间,实现优秀培训者的开发,通过理论内容的研究、培训资源的发展,实现课程内容的设计,进行教学培训的指导,完成相关的内容的服务管理工作分配,同时,在自身的优势作用下,形成优良的队伍建设,在专家库中,通过资深的内容教授,进行专职的培训。在进行团队的建设中,注重团队队伍的专业能力的塑造,培养优秀的人才,进行内容需求的调研以及问题诊断分析等相关能力的构建,通过资源的整理以及课程内容的开发,实现对于组织活动的开展,进行示范引导活动,形成质量研究分析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一定的措施进行人员的重塑打磨,以提升自我的修炼能力的同时,完成内功的强化,具体的措施包括自我的修炼,通过自我定位修炼,对内功进行优化,以促进教学整体的反思,实现教师的自身文化底蕴的丰富,在活动开战后进行教学活动感思的撰写,根据其他教师的教授课程,进行自我的学习,根据工作内容的研究,完成文学价值论文的总结[3]。
分布于长江南岸,主要由长江冲积物构成,次为河湖堆积物,厚度20~25 m左右,局部35m。堆积物具“二元结构”,上部黏土及粉质黏土,下部砂层及砂砾石层。由于受丘陵影响,呈窄长带状分布,平均宽度大于1 000 m,表面平坦,略向长江倾斜,坡降小于1‰。
(二) 青蓝工程,助力成长
为了促进教师教学成果的良好展示,可以通过较为妥善的形式进行内容展示,从而实现教师的成就感增强的同时,提升培训的活力以及个人的魅力。
(三) 通过集体备课实现同伴间的互助
在对下弦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前,需对梁体实施检查与调整,再进行高强螺栓的安装。对于高强度螺栓,其施工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为初拧与终拧,要求在一日内完成。待初拧完成后,采用敲击法进行检查,确认合格后,使用白色油漆做好标记,以便对终拧时是否出现转动现象进行检查。终拧主要使用扭矩法,开始前先用扳手做好标定,要求误差不能超过扭矩±5%。各班组在操作之前和之后都应对扳手做好校正,将校正的结果准确填写到记录表格当中,然后由专门的校正人员进行签字确认。操作完成后的校正过程中,若发现实际误差较大,则需要对扳手做特别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及早处理。待终拧完成后,使用红色的油漆作出相关标记。
(四) 通过竞技进行比武,进行技能的锤炼
由教师进行培训的机构优质课程的组织,在学校的组织下,获得较好的培训效果,为了能够更好地形成对于基层实践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教研组的指导,进行服务工作的深化,通过课堂内容的观摩、评课事宜的完善、课堂内容的示范等,形成对于学生的整体能力以及学校教学水平的促进。
三 不断创新的组织形式进行有效培训
(一) 以技术作为指导内容进行创新培训
通过创新行的人才培养,可以为教师提供培训工作内容参考根据实际的培训项目,强化对于全程工作的重视,在进行培训前,首先建立良性的考核机制,将评论的导向以及激励的作用向学员告知,做好相关意见的征询以及指导,完成内容的提升,形成实际工作的反馈,做好交流、问卷以及测评等相关工作。完成培训后,可以通过优秀的学员的发现,在奖励措施的指导下,向学员进行优秀的证书发放,完成科学成果内容,以促进专业成长步伐的推进,在科学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在校刊中进行刊登,进行分享沟通,通过一系列举措,形成对于学员学习动力的驱动,促进心灵的交融碰撞,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该以同类的课程为项目的载体,进行教师活动的组织开展,通过多环节的内容,实现思维的碰撞,进行整体的教学互助,以实现共同提升成长。通过专家的引导,实现视野的整体开阔,以“引进来、走出去”作为方法引导,实现多种学习平台的提供,根据上级的安排,进行培训工作开展,在完成之后,进行教师的感思分享交流,实现共同的成长。
(二) 通过平台的搭建进行优秀成果的展示
通过青蓝工程实现团队的组合,以促进青年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型,完成教学教育的相关工作,促进教研的完成,对教学进行指导的同时,完成共同体的研究,进行智慧成果的分析,以实现对于成长的助力作用。
(三) 因地制宜灵活管理,课题驱动研训一体
在常规管理的过程中,以实际的项目内容作为基础进行整体的教学内容的编排管理,基本原则为城乡搭配有均衡的发展形势,将分班及辅导教师的研修内容相结合,进行实践研修活动的开展,将区域以及班级整体结合,通过写作、指导等相关内容进行整体的设计内容呈现,为研修的相关活动提供基础支撑,效果较为显著。为了促进教学工作更好实现,可以通过教研的结合进行一体化的道路实施制定,根据实际的教研途径及方法的选择,坚持扎根时间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引导将培训以及科研等内容有效结合,形成一体化的研训通道[4]。
四 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抓创新求拓展
(一) 精细务实的全程管理
为了提升培训的吸引力,可以通过科技技术进行组织培训方式的创新,例如,通过多种创意方法进行破冰,以技术为基础进行平台的搭建,在微信软件的辅助下,将个人的信息内容修改,从而能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认识新的学友实现自我的超越,通过微信群中进行互识,实现学友的寻找以及签名内容,向大家庭中尽快融入。寻找合适的图片内容,组建团队,将预先准备的图片以随机的形式进行发放,之后通过学员的行动,完成团队的组建相关工作,团队设计固定的造型形式,选择合适的口号、队徽、队歌等内容,同时在系统领导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反馈。接下来环节为风采的展示,风格类型不同,可以通过投票的形式,实现激励评价,在展示完成后,选择有创意的团队,通过教师的培训进行奖励。进行任务的驱动,引领共同的成长。
(二) 抓创新求拓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培训工作的完成,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拓展培训相关活动开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育环境,减少现代的师资学科不合理的情况,改善老龄化等相关问题造成的影响,通过师训合作的开展,将一系列问题缓解,同时进行教学理念的优化,提供现代的教学技术作用,为校园氛围的活跃提供途径,通过教师的派遣,为理念、方法以及知识等学习提供途径,促进工作内容的完成,以实现共赢。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改善教学机构的实际环境,形成师资力量的强化,促进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水平的提升,通过学校实际工作的深入,完成调查研究等相关内容,严格把控其命脉,完成实际问题的真正解决,促进在政策的制定、教训方案的组织培养以及教育能力的提升等一系列问题的促进改善。
五 结语
通过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实际工作内容的优化完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培训资源,通过教师培训任务,促进了对教师培训机构工作的完善,促进师资力量的进一步加强,促进教师培训针对性、有效性水平的提升,通过深入教学研究内容,完成政策的制定以及培训方案的管理,为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工作贡献[5]。
X射线入射腔体,与腔体介质发生相互作用,主要是光电效应,在端面的内、外壁面分别向腔外和腔内发射光电子,从而在系统周围和内部激励电磁脉冲,产生的电磁场为TM模。
3.3 主题活动“人类的起源与发展” 在开展本次活动前,学生需要具有的前概念是: 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起源过程中新旧特征的更替、现代进化理论和人类进化的历程等。此外,教师在活动前出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头骨图及相关简介。
参考文献
[1] 张倩苇,葛会芳,段雪梅.精准培训促进教师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8(12):64-69.
[2] 方菲,宋岭.“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培训信息化的变革策略[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8(3):54-57.
[3] 刘清昆.“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行动构想与实践——基于云教学平台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8):24-29.
[4] 周齐佩,尚晓萍.中职教师企业实践培训模式设计、实现与成效——基于上海市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7(27):84-88.
[5] 李兵.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师创造性思维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12):17-21.
本文引用格式: 顾斐.教师培训管理创新的实践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50):99-100.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0.049
作者简介: 顾斐,女,汉族,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