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运用,提高土木工程建设质量。混凝土的制配非常关键,它是后续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进行混凝土的配置过程中,一定要对其相关的配置参数与手段进行全面的了解与掌握。比如对其材料以及配料与搅拌相关参数与方法的控制。只有混凝土本身在质量上具有了良好的保证,才能确保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有效性,才能确保土木工程的建设质量。
关键词: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
1.混凝土的运输
对混凝土拌合物运输的基本要求是:
(1)不产生离析现象,保证浇筑时规定的坍落度和在混凝土初凝之前能有充分时间进行浇筑和捣实。
(2)运输混凝土的工具不要吸水和漏浆,而且在运输的时间上有一定的限制。
(3)当混凝土从运输工具中自由倾倒时,由于骨料的重力克服了物料间的粘聚力,大颗粒骨料明显集中于一侧或底部四周,从而与砂浆分离即出现离析,当自由倾倒高度超过2m时,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混凝土将严重离析。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应根据施工实际情况,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4)道路尽可能平坦且运距尽可能短。尽量减少混凝土转运次数,或不转运。
2.混凝土的比例配制
在混凝土的配制过程当中,常常会因为混凝土生产者的生产技术存在局限性、或者混凝土生产者责任意识的不完善,而使生产出来的混凝土存在着质量上的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需要。所以,对于生产的混凝土的配制比例,我们要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严格的要求。
(1)混凝土的强度对于进行土木工程建筑竣工后的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混凝土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混凝土生产者进行混凝土施工过程的配合比,因而对于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配合比应该在国家安全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保证其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准确性。
(2)在进行多次混凝土的比例调配实验之中,必须要从经济最大化的前提出发,追求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满足土木工程工作进行的需要以及竣工后工程的耐久性。所以,施工方对于提交的混凝土实际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抽检以及对比程序,保证土木工程工作的合理性。
3.混凝土的浇筑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模板的标高、位置、尺寸、强度和刚度是否符合要求;检查钢筋和预埋件的位置、数量和保护层厚度,并将检查结果填入隐蔽工程记录表;清除模板内的杂物和钢筋的油污;对模板的缝隙和孔洞应堵严;对木模板应用清水湿润,但不得有积水。
在地基或基土上浇筑混凝土时,应清除淤泥和杂物,并应有排水和防水措施。对干燥的非粘性土,应用水湿润;对未风化的岩土,应用水清洗,但表面不得留有积水。在降雨雪时,不宜露天浇筑混凝土。混凝土的浇筑,应由低处往高处分层浇筑。每层的厚度应根据捣实方法、结构的配筋情况等因素确定。
在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应先在底部填入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浇筑中不得发生离析现象;当浇筑高度超过3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使混凝土下落。
4.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在凝结及硬化的过程中,就是组成成分中水泥和水发生水化反应而造成的结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混凝土在浇筑之后的初期阶段,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为谁化反应提供适当条件的工作就是通常所说的混凝土养护。为了使混凝土中的水泥能够充分的水化,进而加快混凝土硬化,预防混凝土在成型之后因为寒冷、风吹、干燥、曝晒等外界因素而造成不利的影响,导致收缩以及裂缝等破坏现象发生。在混凝土的浇筑施工结束后,应该及时的进行洒水养护,使混凝土的表面始终保持湿润。在混凝土的表面过程中有以下几点要求:
①塑性混凝土要在浇筑施工结束之后的6~8小时之内实施洒水养护作业,低塑性的混凝土最好在浇筑施工结束之后立即进行喷雾养护,同时要及时的进行洒水养护。
②混凝土的保护工作要保持连续,在养护期内一定要保证混凝土的表面始终处在湿润的状态中。
③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不低于28天。
5.混凝土的材料控制
对于混凝土的施工材料,一般是由施工人员进行控制的。合格的混凝土主要是由足够的水泥质量、存放的时间以及存放的环境三者共同构成的。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的水泥质量控制水泥是属于混凝土应用材料的首选,下面主要水泥的控制。
在水泥施工的过程中需注意以几方面:
(1)做好水泥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水泥资源的浪费,注重环境的保护。
(2)对于水泥的库房,应设立排水通道,做好通风措施,确保水泥库房的干燥。
(3)对于水泥的运输和储藏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水和防潮,如果已经受潮了的,已经结块了的水泥,要先及时的处理并且重新检验,等待合格了以后才可以再利用
(4)当水泥已经运输到工地的时候,需按照水泥的品种、强度等级、出厂批号以及生产的厂家,按照这些标明进行分类储藏到有明显标志的水泥库房中。
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中骨科的质量控制在混凝土的成分中.最基本的成分就是砂石骨科.通常1立方米的混凝土需要1.5立方米的松散砂石骨科,因此.可以看出对于混凝士用量大的土木工程,砂石骨科的需求量也就会很大。在土木工程中,骨科的质量好与坏都直接的影响到了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要求以及水泥的用量,那么,最后也就会影响到了土木建筑物的质量和造价。所以,在土木工程混凝土的施工中,要求严格选用砂石骨科的品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选择砂石骨科:研究砂石骨科的储量、杂质的含量、物理力学的指标、砂石骨科的开采、存储以及加工等各个环节的考虑。例如:天然骨科、人工骨科等都是适合选用的砂石骨科。
6.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6.1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施工缝。在以下的两种情况都需要用到施工缝技术。
(1)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者是设备、人力的限制,混凝土的浇筑不能持续进行.并且中间的间断时间需要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那么,就需要留置施工缝,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施工;
(2)技术方案的时候确定的。由于该处的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力较差,是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就需用到施工缝来留置在结构受剪力较小且方便施工的部位。
6.2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捣实混凝土的捣实是指入模的混凝土完成成型和密实的过程,从而保证混凝土的结构构件的外形正确,表面的平整以及混凝土的强调和其它性能的符合设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传承和应用计的要求。在土木工程中.混凝土浇筑入模后就需要立即进行充分的振捣,使得新人模的混凝土呵以充满模板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排出气泡,使混凝土的拌和物获得最大的密实度和均匀性。
6.3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养护技术。
混凝土的凝结和硬化是水泥和水产生水化反应的结果,则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初期.需要采取一定的工艺措施来建立适当的水化反应条件的工作,这中措施就叫做混凝土的养护。为了使混凝土中的水泥充分水化,加速硬化,防止混凝土成型后因风吹、暴晒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正常的收缩、裂缝等现象,所以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要及时的对其实施养护技术。
7.结语
混凝土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今的建筑行业中,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通过长时间的应用与研究,混凝土施工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成熟。而在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合理运用混凝土施工技术,也是提高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施工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琼.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施工技术,2012(06).
[2]周先林.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技术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论文作者:王春艳
论文发表刊物: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6
标签:混凝土论文; 土木工程论文; 水泥论文; 骨科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砂石论文; 质量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