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教育理论研究的三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教育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深刻地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教育的性质和方向、培养目标、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教育理论是经过近20年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实践检验的真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凸现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是把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根本保证。
一、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泽民同志在《坚持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一文中指出: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注意从总体上领会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又要注意从这一理论论述较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有关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理解的高度,结合教育领域工作的实际,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作出深入的理解,这是我们学习、掌握和运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视角。
首先,我们应该从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总体”把握上,认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总体”把握,要着重理解以下三个重要判断的内涵:其一,从近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来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的内涵;其二,从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来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科学理论的内涵;其三;从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关系来看,应着重理解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内涵。密切地结合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巨大成就,对这三个重要判断的内涵作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其次,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内容的把握上,深入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是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其中,贯通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的三个理论观点是最基本的:一是关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这一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二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新概括,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三是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这是邓小平理论中其他一系列观点的立论基础。
从历史与理论的结合上来看,以上这三个基本的理论观点,在邓小平教育理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运用及发挥。其一,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同样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仅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起点,而且也是贯穿于邓小平教育理论各方面的核心内容。早在1977 年8—9月间, 邓小平同志就从教育战线开始,着手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艰苦工作,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他在这一年8月初对“两个估计”的深刻批判, 为正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就和教训,为新时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接着,他在9 月中旬提出当年立即恢复高考制度的决断,为当时教育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重要的实践上的推动作用。这些不仅对教育领域,而且为全国各个领域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起着重大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推动作用。其二,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就是确立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形成教育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总体思路。这是社会主义本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规定。其三,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完全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为立论基础的。这些都说明,只有从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观点的高度,才能真正地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各方面内容及其科学体系。
再次,从对邓小平理论“总体”的把握中,深刻地理解邓小平同志总是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论述教育问题这一显著特点。
1985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指出:“我们多次说过,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周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这样说,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完全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1〕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是从我国“三步走”战略目标的高度, 从发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优势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高度,以“战略眼光”提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的提出,都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正是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角度,进一步提出科技的发展关键在教育、教育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现代化建设重点的观点;正是在对中国的重要特点是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的分析中,进一步提出只有发展教育,才能使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观点;正是在对社会主义必须坚持改革与开放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改革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最重要的是人才,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观点;正是从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还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观点;正是从对新时期工作重点转移的论述中,进一步提出各级领导都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工作,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观点,等等。
二、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邓小平教育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一方面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根据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作出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正确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和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之间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准确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
邓小平同志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我国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978年,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重要原则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核心内容作了准确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同志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这一重要原则,而且还密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提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着眼于“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在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时,“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这里提到的“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思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极其深刻阐明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2〕
从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来看,邓小平同志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上,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要把科学技术搞上去,科学技术搞上去基础在教育,确立了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理论。其二,在教育方针上,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并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提出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新的发展”,确立了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必须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理论。其三,在教育性质上,邓小平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学校要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理论。其四,在培养目标上,邓小平同志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思想,进一步提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素质的理论。
正是在对邓小平教育理论同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之间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创新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上,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的深刻内涵。也正是在对这种辩证关系科学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较为全面地理解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我国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实践,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征,是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背景。
三、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从科学体系上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对我们全面正确地学习和领会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是有重要意义的。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作过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引人注意的成果。最近,由教育部组编的《邓小平教育理论学习纲要》,在广泛吸收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辅助材料”的角度,提纲挈领,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主要论述以及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科学体系,我们以这一《纲要》为例,试对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及其主要内容作一些概述。
《纲要》共设八章,大体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作为《纲要》的绪论,这一章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题,围绕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邓小平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精髓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立论基础问题等,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这些论题既是我们学习和把握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一些首要问题,也是构成邓小平教育理论体系本身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由第二章至第七章构成。这一部分较为系统地展示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这六章依次论述的论题为:
关于教育的战略地位的理论。第二章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千方百计把教育投入问题解决好等重要论述。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深邃思考,也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一章的最后,还对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的重大决策问题作了阐述,突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关于“三个面向”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的理论。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集中体现了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同他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构想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他从当代世界发展和民族历史命运的高度,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总体方向,从而构成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第三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强调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思想提出的深刻的历史背景、现实意义及其深远影响,展示了他对“三个面向”各方面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论述。
关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理论。第四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展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其中主要包括:关于“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深刻说明了政治方向是学校工作的灵魂,指出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于坚持和发展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思想,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对又红又专有正确的理解,要求我们从现代经济和技术迅速发展上、从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上,在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时不断有新的发展;关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培养“四有”新人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对人的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领导等方面的思想。
关于教师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第五章“教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围绕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的重要思想〔3〕, 既阐明了他关于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的重要论述,也阐明他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论述。
关于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第六章“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集中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思想。1978年3月, 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4〕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总的思路就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这一总的思路,邓小平同导对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中如何优化教育结构,处理好教育的普及和提高的问题,如何通过教育教学各环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如何使高等学校成为教育和科研“中心”的问题,如何加强学校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依法治教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这些无疑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极其重要的指导思想。
关于办学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的理论。第七章“各级领导都要重视教育,全社会都要支持教育”,从各级领导要重视教育、各级地方政府关心教育和全社会都要支持教育等方面,集中展示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思想。在对“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思想的阐述中,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在抓教育上要“抓头头,抓方针”的工作方法,而且还提出了抓教育要“少讲空话,多干实事”,坚持“领导就是服务”、“当后勤部长”的工作作风。邓小平同志坚信:“只要各级领导认真抓,我看教育的事情好办,悲观是没有根据的。扎扎实实抓它几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空前繁荣的新局面,一定会到来。”〔5〕
《纲要》第二部分的以上这些内容,依次从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方针、教育目标、教师的作用、教育体制改革、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教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较为准确地再现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科学体系。
第三部分为第八章“学习和贯彻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新局面”。作为《纲要》的结语,这一章围绕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问题,以及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方法和学风问题等作了深入的论述。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在提到理论学习的学风问题时强调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也一定要以我们正在从事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中心,在解决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坚持邓小平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又要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教育理论。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纲要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