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与安全的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管理研究_农产品论文

基于质量安全的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治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战略论文,关系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按照国际认可的观点,农产品是指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及其直接加工品,包括食用和非食用两个方面。本项目研究的对象是食用农产品。

食用农产品的质量是指其外观和内在品质,如营养成分,色香味和口感、加工性能等;而安全则是指其危害因素,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对人和环境(主要是对人)存在的危害或潜在危害。因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有以下三种解释:一是指质量和安全的组合。二是将质量安全作为一个概念,指食用农产品安全、优质、营养要素的综合。三是狭义的概念,指质量中的安全。在本研究中,质量安全是指第一层概念,且重点在安全。

食用农产品产业链(agri-food industry chain,以下简称为农食产业链)包括食用农产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包装、批发零售,直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Aruoma,2006),其结构如图1所示。进一步,可以把农食产业链分为两个子产业链,即养殖产业链和种植产业链,其区别主要在于产业链的源头,分别对应于养殖企业(农户)和种植企业(农户)。由于高风险性及对质量安全水平的高要求,使得农食产业链有别于其他(包括非食用农产品)产业链,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是整个产业链上各相关企业的首要任务。特别是作为产业链源头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是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下游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图1 食用农产品产业链结构

当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违禁药物等一次次冲击国人正常生活时,在有毒奶粉、注水肉、病害肉、激素多宝鱼等事件的一连串新闻曝光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为了保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人们更多地关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法律保障:要求相关部门加强立法,完善法律法规和企业资质要求;同时,严格执法,坚决打击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市场监管:要求加强市场准入机制,严格检测手段,将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介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三是信息沟通:要求相关企业和社会联合建立流通安全追溯系统,严格控制来源、检疫、加工、流向和配送信息,建立质量问题可追溯到底的质量追溯体系。

与上述思路不同,本研究关注影响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在机理,即食品加工者与食用农产品生产者之间战略供应关系的有效治理问题。

众所周知,以食用农产品作为战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之所以屡屡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原因之一是战略原料的生产养殖过程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如:质量标准的不确定、质量检测的不确定、由于气候水土等的不确定性而引起的其生产养殖加工过程的不确定性等,进而引发在原料供应过程中食品加工企业对原料供应监管的不确定,以及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的道德缺失行为等。因此,对于以食用农产品为战略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来说,如何控制其战略原料供应的不确定性,进而确保其质量安全,关系着产品的质量声誉和企业声誉,并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是,从食品加工企业角度看,为了确保作为其战略原料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解决以下三个基本问题,即产品质量安全的开发(developing)、信息传递(signalling)和监管(monitoring)。按照由松散到紧密的程度,产业链各环节间的治理模式可以分为市场交易、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联盟和纵向一体化等类型。根据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生产过程及交易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标,超越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的混合治理(hybrid governance)是非常必要的。

长期以来,由于超高速成长的需要,中国很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包括奶制品、饮料、粮油、蛋品等知名品牌企业)普遍出现上游种植、养殖环节自身产能严重不足的困境,被迫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上游资源整合模式,以解决战略原料的供应问题。从本质上讲,这种模式属于生产合同治理模式的范畴。但是,由于企业在与农户的合作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手段,包括对农户生产的技术指导,种植、养殖标准输出和控制,生产环境标准控制,种源控制,饲料控制等,出现上游资源供给分散、原料控制力不够,农户收购渠道多元化,生产规模化、现代化水平不高,上游整合不到位等现象,品牌资产管理脱节,产业链协同运作效应差,并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危机的爆发。对奶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来说,采用“龙头企业+农户”这种较为松散的治理模式对战略原料的质量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第一,由于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缺乏严格的契约约束,二者间很可能产生信息不对称,交易时养殖户发生逆向选择、隐瞒原料质量安全问题的风险增大(存在很高的“欺骗成本”)。第二,由于企业难以对原料质量安全进行全程控制,未控制到的关键点易产生质量安全隐患。第三,由于对养殖过程的监督成本较高,企业将倾向于降低对养殖户监督的力度和广度,进而导致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因此,这种生产合同模式不适合奶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部分企业(如奶制品行业的三元、摇篮奶业)选择了纵向一体化的战略,即投资自建牧场,解决原料奶的供应问题。在奶制品全行业危机爆发后,纵向一体化战略得到了更多企业的关注。但是,除了企业内部可能产生的效率问题(如“偷懒成本”)之外,由于产业的特点,该治理模式将加大企业投资风险。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需要进行较强的技术、场地专用性投资;存在由于气候、水土等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不确定而引起的各种风险。此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薄弱,种植、养殖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没有形成,存在由于土地公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和集体经济等产权约束。因此,对于中国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来说,通过一体化投资解决食用农产品战略原料供应是一个不太现实的选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来说,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有效的选择是通过关系治理,协调与上游食用农产品供应者的战略利益冲突,以维持供应关系的长效性。对于关系治理模式,以下三个主要特征起着核心作用:第一,由于关系双方需要在保留产权及决策权的前提下各自投入资源以实现共享,合作者的选择、共同投资规划制定和有效沟通渠道的开发,是关系得以建立、巩固和发展的关键。第二,关系契约是实现关系双方协调合作的主要机制。第三,关系双方由于自我利益产生的竞争持续存在,这使得租金共享和冲突化解的意义极其重要。进一步,食用农产品行业又可细分为不同的子行业(如奶制品行业、肉制品行业等),不同的子行业有不同的特征,从实现有效的产品质量安全开发,信息传递和监管角度的总体目标看,四种不同的关系治理模式(销售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社/合作经济组织和联盟)互有优劣,分别适用不同的行业或企业。

因此,本研究将以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研究主体,以其确保战略原料质量安全为研究主线,运用组织经济学理论(特别是行为合约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食用农产品行业的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根据产品质量安全的开发,信息传递和监管等治理目标的要求,探讨不同的关系治理模式对实现食用农产品战略原料有效供给的内在作用机理,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乃至食用农产品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的理论依据和途径选择。

本项目研究意义表现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

从理论上看,本项目研究有以下两个意义:

第一,丰富和发展了关系治理理论。通过对组织经济学相关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梳理和应用,结合对中国情境下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治理的实证研究,不但能够扩充和丰富关系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而且能够在此框架下将相关领域的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期权治理理论和行为合约理论)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为关系治理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扩展和完善了关系契约的内涵和履约机理。首先,将心理契约作为关系契约的一种应用于战略供应关系的研究中;其次,通过对有限道德发生的心理和行为过程的分析,为心理契约中信任的构建维持确立了内在依据;最后,通过在战略供应关系中对心理契约、有限道德和信任关系的分析,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行为合约理论。

从现实来看,本项目研究有以下两个意义:

第一,构建了食用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即从组织制度设计层面,提出了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确保战略原料供应安全的对策。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不但危及着每个食用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而且严重制约行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本项目从问题的源头出发,通过对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治理问题的求解,为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第二,构建了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块基石,即提出了这类企业确保战略原料供应关系的长效机制。对于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而言,战略原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取决于关系治理的质量,而后者体现为企业关系资本的积累,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最基础的作用。本项目为这种战略供应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为关系资本的增值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二 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

本课题以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食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战略原料供应为基本分析单位,以原料供应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风险因素为出发点,以实现其原料的质量安全供应为基本目标,以关系契约和关系治理为基本的理论基础,通过战略供应关系绩效和战略供应关系资本的控制和提升,以此全面提高企业绩效,实现食品加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见图2)。

图2 研究思路

由此,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的建立;二是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的维持。下面主要对这两方面的研究内容和观点做一总结。

(一)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的建立

本部分主要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和期权交易治理理论的分析与假设,结合中国乳业的调查问卷数据,对乳制品企业应该与原料奶供应商建立什么样的供应治理模式做了实证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原料奶投资特点,主要将原料奶投资的资产专用性、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原料奶投资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原料奶投资市场中竞争者的不确定行为作为自变量,将原料奶投资治理模式如乳企一体化自建牧场、直接市场采购和中间混合的治理模式作为因变量,根据中国奶业的投资特点以及交易成本理论与交易治理期权观理论的分析提出研究假设。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原料奶投资交易选择哪种治理结构是通过综合比较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之和来统一考虑的。当资产专用性程度极低时,如果选择在市场中交易,既能发挥市场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优势,又能避免企业内部组织官僚主义成本,所以会有较低的市场治理成本和市场生产成本,若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则会产生较高的组织治理成本和内部生产成本,所以此时不宜采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而应通过市场直接采购。

当资产专用性程度极高时,如果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则会产生较高的企业内部协调优势,以及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本优势,应该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在资产专用性的零界值点或无差异点,有的交易会选择在市场中完成,有的交易则选择在企业内部组织生产。

根据KLEIN的准租理论,原料奶投资的资产专用性将会引起交易方敲竹杠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原料奶投资治理模式的选择。

除了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仅从交易方行为本身来看,也存在机会主义不确定的可能。供应商的行为不确定性程度越高,机会主义动机越强,企业则需要对原料投资交易采用更加一体化的治理模式,以避免供应商机会主义行为的威胁,从而影响了原料奶的质量安全。

交易治理的期权观认为,当投资交易面对的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应该选择较灵活的治理模式(如战略联盟等),以期实现较高的灵活性战略期权价值(C.M.Scherpereel,2008;T.Chi,1996;Kogut,1991;Folta,Leiblein,1994;陈梅,茅宁,2007,2009)。治理结构的选择不仅考虑交易成本的影响,还更应考虑战略价值的实现(陈梅,2007)。这类研究主要从以下维度考察对灵活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需求不确定性、供给不确定性、价格不确定性、竞争不确定性,得出了部分与交易成本理论相反的实证结论(Folta,1998;Leiblein,Miller,2003;Miller,Folta,2002)。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企业做战略原料投资时,面对较高的技术、市场等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时,应该选择较灵活的、期权价值较高的投资治理模式,比如市场或战略联盟等模式,而不是在企业内部直接投资或对目标企业进行直接兼并,从而避免不确定、不可逆投资所可能招致的巨大风险。当然,如果这种灵活性的期权投资模式面对巨大的竞争者的竞争占先威胁,即投资期权的执行权将会遭到竞争者的抢夺危险,投资机会将不能确保实现时,就应该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理模式,如选择一体化或联盟的方式。

本部分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组检验实证分析,原研究假设基本得到证实,本部分研究得出的基本研究观点如下:

1.资产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作为交易成本治理理论预测交易治理模式选择的关键变量,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中得到了验证,即当投资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较高时,该投资交易应该选择一体化的治理模式,以此防止供应商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确保原料奶的安全供应。

2.行为不确定性

行为不确定性或投机作为交易成本理论的假设前提及关键分析变量也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中得到了验证,即当供应商的机会主义行为较严重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一体化企业自己投资原料生产,以此避免供应商机会主义的威胁,影响原料奶的质量,从而确保原料的安全供应。

3.环境不确定性

环境不确定性作为期权交易治理理论预测投资治理模式的关键变量,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中得到了显著的验证,即由于原料奶的生产或中国的奶牛养殖业存在较高的自然环境不确定、市场价格、供给产量等的不确定,质量不确定等因素,由此给原料奶的生产造成很高的风险,为了规避此风险,乳制品企业一般不愿选择自己投资奶牛养殖,而是更多采用市场购买或与专业供应商联盟投资。

竞争作为期权交易治理理论的关键变量,在中国乳业中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即当企业在原料的采购中面临行业中较强的竞争压力时,更倾向于选择一体化自己投资原料的生产,以此防范竞争者对战略原料的竞争性采购威胁。

(二)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的维持

在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治理模式建立之后,为了有效确保这种关系治理的稳定性,需要对这一关系进行有效的维持护理。为此,本部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内容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首先,以质量安全为核心变量构建战略供应关系绩效的测量指标,进一步实证检验正式契约控制和关系契约控制对战略供应关系绩效的作用关系与效果。其次,实证检验组织间的管理控制对战略供应关系资本的作用机理。再次,进一步实证检验战略供应关系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由此证实企业加强战略供应关系管理控制的实践意义。最后,通过实物期权方法确立乳品行业的一类典型的关系治理模式,即乳制品企业与原料奶供应商之间的战略联盟的风险控制机制。

1.正式控制、关系控制与战略供应关系绩效

企业与战略供应商之间的控制,是管理控制中组织间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供应商的控制主要包括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和基于信任的关系控制。研究发现无论是正式控制还是关系控制均对企业的关系绩效有积极的作用,但是正式控制和关系控制是一种替代性关系还是一种互补性关系,目前还存有争议。因此,本部分结合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实际情况,利用结构化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正式控制、关系控制对战略供应关系绩效的作用关系与机理。

正式控制是指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等契约性规范来实现的控制。企业与战略供应商之间通过签订合同方式约定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形式便属于正式控制。Williamson(1996)指出,买卖双方的契约意味着特定的交易、协议和承诺,交易一词被定义为在质量、数量和持续期都明确的条件下的价格、资产专用性和保护措施。因此,正式契约治理便是正式控制的一种治理机制,它通过较为正式的契约来约定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交易的正常进行。正式契约代表一种承诺和义务,表示在未来的某个时期将会按照契约规定采取特定的行动或计划安排,契约越是复杂,所做的承诺或者承担的义务也会更加复杂,解决争端的过程和程序也相对较为复杂(Macneil,1978)。按照Macneil的观点,正式契约应该具备四个特征:事前就已经将契约制定完毕;事后契约具有可验证性;验证的标准是客观存在的;第三方可以证实契约和强制实施契约。这就表示,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是一种标准化的控制方式,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将会在契约签订前拟定好,双方若有违反契约的情况发生争端时可以诉诸第三方按照客观标准进行判断并强制实施。

在双方交易过程中,基于契约的正式控制可以规范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双方交易顺利进行和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无论双方是短期交易关系还是长期交易关系,正式控制都可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系控制就是交易双方在长期交易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以声誉、未来合作收益等为保证,通过双方认可并建立起来的关系准则来规范双方交易行为的一种治理机制。它具有关系嵌入型、时间长期性、履约自觉性和条款灵活性等特征,能够很好适应快变环境并达到深化合作的要求。关系控制中交易双方并非通过条款形式来约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它与正式控制的不同在于许多安排都会依据双方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信任等潜在因素进行调整(Gortz,Scott,1981)。克罗克等(Crocker et al., 1991)也认为,关系控制的优点在于它并不试图去详细规定怎样去应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事件,它控制起来相对简单而且还保留了变化环境下的柔和性。因此关系控制能够快速适应未来业带来经济利益;质量控制条款(条款四)是针对原料奶质量安全至关重要这一实际情况,建议在原料奶生产过程中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对原料奶的整个生产流程进行质量控制,规范原料奶的生产,从源头上降低原料奶的不合格率;关于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成本,可以由原料奶生产企业自己承担,也可由联盟的另一方——乳品加工企业一起分担;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虽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但也将降低企业原料奶的不合格率,从源头上解决原料奶的质量控制问题。

原料奶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其具有期权性质,因此通过期权定价的方法对设计的合同条款进行定价,量化合同条款。在签订合同条款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折扣比例、价格下限Pmin、价格上限PMAX、合作期限T等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调整来计算期权的价值,以协调双方的利益分配,维持战略联盟的稳定性。对于单一合同条款,可以根据如下规律对这些变量进行调整:对于供方来说,价格下限控制条款相当于为其提供一个看跌期权,价格下限越高,交易量越大,合同有效期越长则其从此条款中获益越大,对加工企业产生相反的效果;而对于加工企业来说,价格上限控制条款中所定价格上限越低,交易量越大,合同有效期越长则其从此条款中获益越大,对生产企业产生相反的效果;价格折扣比例定得越高,对加工企业越有利,对生产企业越不利。双方可以根据此规律,协商设定折扣比例、价格下限、价格上限、合作期限,并将这些数值带入相应的条款,即第二部分对应的公式;利用matlab软件编制相应的程序,进行蒙特卡洛仿真模拟,计算出相应的期权价值;综合考虑这些条款的期权价值,根据双方对此联盟所进行的投资及谈判结果来探讨双方的利益分配结果,并最终确定折扣比例、价格下限、价格上限、合作期限等合同条款的内容。当然,现实世界中战略联盟的合同条款还可有更多组合,形成更为复杂的权利义务关系。在战略联盟的实践过程中可针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假设,构建不同的模型进行合同条款设计。本文只提供一种期权分析的思想,通过识别战略联盟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并试图利用期权定价方法对这些不确定性进行量化;通过调整合同条款的内容——折扣比例、价格上下限、合作期限来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控制联盟运行,协调双方的利益分配,使联盟能够长期稳定发展。

无论乳品生产企业与乳品加工企业已建立战略联盟或即将建立战略联盟,本文认为乳品生产企业应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因为虽然执行此体系必然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但是它也将使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原料奶,降低原料奶的不合格率,通过原料奶各生产环节的过程控制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降低了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消耗,而且对于执行此体系所产生的高成本也可根据优质优价的原则对原料奶的价格进行调整,通过合同条款价值来协调双方的收益。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课题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第一,乳制品生产企业在对战略供应商的控制过程中,成本考虑固然重要,但质量保证绝不可轻视。乳制品行业生产的产品会直接被人体吸收,应该严把产品质量关。我国目前遭遇的乳制品危机均由产品质量引起,原料奶作为产品生产的第一环节,若质量控制不当,不仅会影响后续生产,更会污染整个乳制品生产,成本降低也将无从谈起。

第二,乳制品行业在注重正式控制(契约控制)的同时,更要注重关系控制。正式控制作为一种常用的控制方式,在帮助乳制品企业稳定奶源数量和规避违约风险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系控制则在保证原料奶奶源质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在对战略供应关系进行管理时,企业应当重视对供应商进行业绩评价等正式控制。建立对供应商的正式评价机制有助于企业对供应商进行管理,避免因标准模糊、规定不明确等原因造成的有损合作的情况。明确的业绩评价不会损害供应商关系,而是有助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提升。所谓“在商言商”,供应商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商业关系,是无法用社会关系代替的。具体而言,就是在与供应商交往过程中,明确原奶的质量要求、供货期要求、交易价格和违约处理等,建立相应合理的标准和检测机制。

第四,在对战略供应关系进行管理时,企业应当注意宣传自己的经营理念、价值文化观念等,使得供应商对本企业有一个全面认识和认同,从而加强双方的合作关系。企业还应当合理实现战略供应关系的社会化。社会规范在人的行为中表现为一种潜在影响,实现供应商关系的社会化可以帮助企业通过社会规范来控制供应商,增加关系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同时还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第五,在对战略供应关系进行管理时,信息共享是实现企业与供应商有效合作的重要途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如建立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SRM(供应商关系管理)系统,便于本企业与供应商及时相互交换产品的市场供应信息、需求信息、价格信息,行业竞争信息,以及质量检测信息,便于合作双方及时沟通协调。业绩评价的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沟通而使对方得知,以便使合作方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有效解决问题。

第六,企业与奶源供应商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困难,共同为对方利益而做出一些改变,如由于奶牛传染性疾病,或天气原因、市场原因发生饲草料价格上涨而造成奶牛饲养成本和风险提高,乳品加工企业应该通过建立相关风险分担机制,如提高原奶收购价格、为供应商建立融资平台等,帮助供应商渡过难关。同样,当乳品加工企业遇到困难如因三聚氰胺事件而使产品全面滞销、企业停产甚至破产时,奶源供应商应该立即建立原奶安全供应机制,确保从奶牛养殖,到挤奶运输整个过程的安全高效,并主动提供奶牛养殖信息。这种与供应商的共同努力和调适意愿需要企业通过价值趋同、社会化等管理控制活动来实现。

第七,企业应该投资于战略供应关系专用性资产的建设。这种关系专用型资产的投资,不仅能够降低战略双方合作关系破裂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合作双方彼此间的信任。当具有战略伙伴关系中的一方进行专用性资产投资之后,当其想改变合作关系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专用性资产的存在,如果改变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成本,因此为了避免损失,就会维持合作关系。如此看来,投资于专用性资产就相当于产生了捆绑效应,双方在无形中签订了契约。另外,战略供应关系资本的专用性投资越大,就越可以提高合作双方间的信任水平,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绩效。

第八,从源头上保障原料奶的质量,原料奶生产企业应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由于此体系的关键控制点体现在奶牛饲养、挤奶、牛奶贮藏运输、清洗消毒设备、原料奶验收等环节,大部分环节都体现在原料奶生产企业中,因此原料奶生产企业对此体系的执行效果对原料奶质量的影响重大。

为保证原料奶生产企业能够严格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建议:一是对原料奶的收购应该“优质优价”,提高原料奶生产企业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积极性。二是就原料奶生产企业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的情况进行监督、沟通。由于此体系的执行主要依靠乳品生产企业,因此乳品加工企业要利用所建立战略联盟的优势,对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后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观察、计算,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其造成的损失;但乳品加工企业也不能一味压价,要保障乳品生产企业获取一定的利益,只有这样,乳品生产企业才有可能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否则作为以盈利为目的乳品生产企业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三是严格执行原料奶验收,尽管乳品加工企业同意采用优质优价策略,保障原料奶生产企业在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后仍获得收益,但是乳品生产企业仍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不严格执行HACCP质量管理体系,因此,作为战略联盟的一方——乳品加工企业应对生产企业所生产出的原料奶进行严格检测,严格执行原料奶的验收,这样才能减少甚至避免乳品生产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

标签:;  ;  ;  ;  ;  ;  ;  

基于质量与安全的食用农产品战略供应关系管理研究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