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欣[1]2013年在《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Keynesian)诞生以来,财政政策一直被认为是政府干预宏观经济,实现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及直接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不过,长期以来,西方各经济学派对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能否产生预期的政策效果这一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面对种种质疑,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在不断地完善其自身,逐渐形成了后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等学派,他们认为政府进行总需求管理的最重要手段仍然是财政政策,且财政政策对经济总量的调节作用在短期内仍较为明显,而其长期作用较为不确定。由此可见,关于财政政策能否熨平商业周期并促进经济增长的争论,及财政政策之“有效性”、“灵敏性”和“稳健性”的讨论,依然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上个世纪90年代,财政政策之“非凯恩斯效应”的提出是对传统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一种挑战,深入、系统研究之对于完善宏观经济学理论,完善财政政策理论均具重要的学术意义。我国政府自1998年到21世纪初期,连续实施了几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未能有效发挥,故其政策效果不甚令人满意,因此,关于财政政策还能否继续担任调控宏观经济运行任务的这一问题,受到了广泛质疑。可以说,现实呼唤着经济学家们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换言之,对于国内学者来说,在公共财政理论研究方面,将研究重点适当地转移到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等问题上是一种现实的要求。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希望通过对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某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为我国财政政策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指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间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手段是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最主要应该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其非凯恩斯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对经济增长及有效性的影响。基于对这一主题的认识,综合由国内外学者提出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运用规范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和比较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依据“理论梳理-模型分析-实践效果分析-实证支持”的学术范式。首先,在认真学习、理解、梳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进行理论梳理和模型分析。而后,基于此,还要对我国财政政策的运行效果进行严密考察,对我国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进行实证测算,以此对我国财政政策之“有效性”的程度加以说明。与此同时,本文测算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的存在区间,以便阐释“非凯恩斯效应”对我国政府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一般影响。本文利用H-P滤波法、协整检验法、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及其它计量经济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进行现实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如下一些重要结论:一是总体上,我国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乘数效应,即凯恩斯效应;二是我国财政政策在某些时间段内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凯恩斯效应”;叁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政策的频繁变动,加剧了经济波动;四是我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对财政政策有效性具有负面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我国市场化程度不高,劳动力限制等。
陆小康[2]2007年在《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性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着改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强了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尤其是近年来,政府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范围之广,密度之大更是前所未有的。政府调控经济的作用越来越为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重视,政府影响经济的两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各自的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在宏观调控中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其协调配合在新一轮宏观经济发展与调控中面临着新的选择。如何正确选择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始终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对财政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性检验,对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提高二者的有效性给出了政策性建议。文章共分四个部分。第一章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进行综述。西方经济学不同流派学者对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用的观点各执一端,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计量模型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的分析也成果颇丰,该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第二章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比较的理论分析部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长久的争论,其中,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间进行的争论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本章第一节对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之争进行介绍。IS—LM模型是当代宏观经济分析中被广泛运用的模型,也是各国政府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理论依据。蒙代尔和弗莱明在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问题时,对IS—LM模型进行了扩展,为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用问题提供了强大的工具。本章的2、3两小节分别介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IS—LM模型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比较。第叁章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比较的实证分析部分。第一节是阶段性实证分析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阶段性执行情况和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阶段性执行情况进行概述和分析。第二节是检验性实证分析部分,以回归分析、平稳性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为主要方法,实证研究我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第叁节是对两种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的比较,总体上我国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都比较显着,财政政策的调控能力更为明显,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第四章分析了影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其中,影响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资源存量与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发展构成制约,中小企业融资难,与货币政策配合不够等;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货币市场发展滞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最后,对提高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给出了政策性建议。
胡琨[3]2004年在《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不仅是中国财政理论中的前沿课题,同时也是关系到政策选择、调整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财政政策有效性取决于以下相互密切联系的叁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财政政策能否影响实际经济;第二,财政政策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实际经济总产出和经济增长,或者说财政政策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第叁,如果财政政策的变化对实际经济产出的影响是显着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如何?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应用国外时间序列经济计量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和探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引言。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和现实意义;系统综述了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相关研究文献。概括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2.财政政策有效性理论剖析。简要阐述了有关财政政策一般性概念;在AD-AS模型框架下剖析了西方经济学领域各学派关于财政政策有效性问题理论分歧所在;借助于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财政结构政策的经济增长机制;在IS-LM模型框架下,分析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以及各宏观经济因素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机制。3.宏观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分析了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财政政策的实施情况,为全文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现实背景。4.中国财政政策与产出关系实证分析。在对改革开放后1978-2002年中国财政政策与经济总产出进行基本判定后,实证分析了财政总量政策与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了财政结构政策与经济总产出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了居民消费、民间投资和净出口叁因素对财政政策产出效应的影响。5.中国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实证分析了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和价格水平等叁个宏观经济中介变量的影响;通过建立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函数、国有经济和民间资本投资函数、净出口函数,实证分析了财政政策传导的中介变量对市场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投资行为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财政政策调整方向。6.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模型分析。静态实证分析了中国IS-LM模型,测
孙镟[4]2005年在《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原则及所制定的相应措施,其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通过一系列财政政策的实施,可以使资源在促进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采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求以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被看作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最重要的两大工具,其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以及两者间的协调配合是国民经济高效、顺畅运行的基础。 为科学地辨析我国财政与货币政策发展轨迹和政策实施效应,并为理论的应用提供指导原则,本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财政货币政策进行了综述,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不同的样本数据,采用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实证研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相关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宏观调控风险进行了解析,同时对调控难点进行了客观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财政货币政策有效;(2)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存在着时滞效应,不同的工具变量时滞不同;(3)不同的工具变量对经济发展的映射方式不同,其间存在着低效甚至无效的工具。 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中国经济历经通胀与通缩,但总体上保持平稳、高速运行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合理运用密切相关;(2)为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应根据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合理选择财政货币政策工具及施行力度;(3)宏观调控存在风险,而这一风险可控。
贾鑫海[5]2010年在《中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有效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危机发生的越发频繁性,其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当前,我国经济体系与世界经济体系连接更加紧密,进而关系到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政策的选择和调整等重大现实问题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重点对那些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的宏观经济要素的重要性做了研究,并探寻了可能影响两次金融危机政策效果的财政、货币传导机制。利用1998年1月到2010年5月的经济金融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对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和货币政策在调控领域和功能上存在差异,对于金融危机中的国民经济,需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的协调配合才能加以解决。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对比分析与现实分析、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两次危机后中国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实证分析。本文突破常规的研究,从整个危机发生的过程,系统而全面地对比分析金融危机。把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应用于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上,并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比较分析,这种系统性的对比分析思路,为论文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引言中提出了本文研究的选题背景与意义。2、重点收集和阐述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实证分析研究,解析了不同的模型验证政策的有效性。3、详细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通过对危机发生原因的比较,提出了我国关于经济危机管理的建议。4、在发生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之后,我们国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横向、纵向比较了政策出台时不同的国内、国际背景。5、详细说明了实证分析中使用的VAR模型。实证分析了亚洲金融危机政策的有效性和次贷危机政策的有效性。最后,对两次危机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6、提出了应对危机的改善建议。
舒志彪[6]2016年在《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政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但关于财政政策,人们不仅在理论上没有取得统一认识,其实际效果也一直受到质疑,有关财政政策不能有效稳定经济和促进增长的研究成果时常出现。理论认识的不一致和实践效果的不理想,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还没有充分揭示出来。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基于现有研究的不足,从真实的经济过程出发来阐释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财政政策是否能够对经济发展带来有利影响,关键在于其基本逻辑是否与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相匹配:当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当二者不匹配的时候,财政政策就不能促进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在逻辑上相匹配为研究主线,通过对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活动入口和基本过程的分析来阐述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文认为,货币流通是连接财政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基本桥梁,是二者在逻辑上匹配起来的结合点,货币是财政政策影响经济活动的基本入口。财政政策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叁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财政政策的实施直接带来货币分布的改变,影响居民、企业、政府等不同部门实际占有的货币数量比例,即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第二个阶段是货币分布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由于货币在不同部门中的流通速度不一样,因此货币分布的改变,就会带来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第叁个阶段是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实际产出的改变。货币流通速度的改变,会带来货币流通量的改变,从而带动商品流通量的改变,并最终影响商品生产和实际产出。因此,财政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变货币的空间分布从而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来影响经济发展的。这是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关键。本文的创新性观点是,财政政策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必须要能够改变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是评价财政政策效果的基本指标:如果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就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如果一项财政政策的实施降低了货币流通速度,就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阻碍作用;货币流通速度达到最高水平时的财政政策,就是最优的财政政策。因此,增加财政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一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样的道理,减少支出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也不一定对经济增长起到阻碍作用。一项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的作用到底是促进还是阻碍,不能以是否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等为标准,而是要看其怎样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从货币流通速度出发,不仅可以对财政支出增加带来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的综合结果进行评估,而且可以对有关财政政策的各种争论进行解释。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五章对上述基本观点进行了论证。第一章重点介绍财政政策作用机理和效果评估两方面的文献,并总结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第二章从货币流通速度角度阐释了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本章以经济活动的基本逻辑分析为起点,指出财政政策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必须通过改变货币的运动形态从而改变货币的流通量。而财政政策改变货币流通量的根本途径,就是改变货币在居民、企业和政府等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布。第叁章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数学分析。本章构建了财政政策的传导模型,并以传导模型为基础,对财政政策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五种情形以及最优财政政策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在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判断财政政策是否达到最优状态这一基本问题。第四章对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进行实证检验。本章对扩张性和紧缩性等不同类型财政政策下财政支出、货币流通速度与总产出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前面的基本结论。同时,本章还以部门货币流通速度的分析为基础,揭示了财政政策的具体作用过程,并从货币分布与货币流通速度关系的视角进行了解释。第五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和改进财政政策的具体建议。本文的最主要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看待财政政策的新视角,增进了对财政政策作用机理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当前关于财政政策效果的各种争论。
袁仕陈[7]2007年在《二元经济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文中提出本文研究主要缘于这样一个事实:自1996年以来,为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央银行连续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然而,投资、消费以及经济增长并未随货币扩张迅速增长,反而逐渐回落,所有这些现象及相应的实证研究都表明我国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研究表明:造成我国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或主要不是)货币政策本身的原因,而主要缘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二元性(本章具体指以城市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和以乡村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所构成的城乡二元经济、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所特有的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并存的所有制二元格局以及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经济发展程度严重分化的中东西叁大区域经济并存的一种社会经济状态)。经济二元性使不同的经济主体在银行信贷、市场进入等方面受到不同的约束,导致他们对货币政策具有不同的敏感性。同时,利率管制下金融市场的分割使货币政策成为很多市场主体的一个外生政策变量,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的失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二元经济对中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政策工具、微观基础、制度条件、传导渠道以及传导速度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一方面导致了货币政策实施结果偏离了预定的目标,尤其是削弱了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另一方面,延长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时滞,导致货币政策效果短期不明显,而长期效果相对明显,从而不利于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实施。解决的办法是:(1)通过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信用制度建设、改革分配政策等措施削弱二元经济结构,尽快使不同市场主体的具有平等国民待遇、尽快实现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利率市场化;(2)构建和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体系,尤其是发展和完善结构性货币工具体系,发展和完善国内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结构及其分布格局,构建一个完善的、竞争性的农村和中西部金融体系。
程澄[8]2013年在《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研究》文中认为1999年1月,欧洲中央银行正式运营。在10年间欧洲央行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维持了欧元区乃至整个欧盟范围内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将物价增长率稳定在目标范围内,较好地发挥了超主权区域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作用。欧洲中央银行的良好运作一度成为国际金融历史上区域一体化的成功典范。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欧洲央行的政策调控带来极大困难。欧洲央行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焦点,危机期间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的决议也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本文在欧债危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对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及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结合实证模型进行检验。在理论与实证结合论证的基础上,给出了对欧洲央行今后短期及中长期的政策建议,并指明了我国央行应借鉴的方向。文章首先通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相关理论的介绍,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分析基础。通过对欧洲央行成立过程、组织架构、独立性地位及货币政策目标与工具等方面具体情况的分析,明确了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特点及其一般意义上的影响因素。结合欧债危机爆发前欧洲央行10年间的货币政策调控,进一步认识了欧洲央行对稳定物价货币政策目标的坚持。在对当前欧债危机演进的过程及其对欧元区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欧洲央行在欧债危机蔓延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常规及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其救助政策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针对欧债危机的爆发对欧洲央行及其政策所产生的特殊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了欧洲央行独立性受到各国破产危机的影响及利率调控的货币政策失效的结论。对前文理论分析和检验结果进行充分阐述后,本文对欧洲央行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提出欧洲央行及欧元区在今后的改革治理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根据欧洲央行在危机期间的治理经验,为我国中央银行提出建立相应应急机制及采取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建议。
史册[9]2016年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支持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已有许多经验,但是在新常态这个特殊时期,利用历史分析法并结合时代特征论述中国财政政策的可能选择,则属于较新话题。本文将分5章从财政政策理论分析和新常态背景入手,逐次分析中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及新常态下的政策支持。绪论部分着重分析了中外学者对该论题的研究现状,从新常态研究、财政政策有效性研究和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研究叁方面来看,西方国家对前两方面的研究领先于中国,但受市场经济自由竞争观念的影响,对政策选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这为本论文借鉴国外实证研究方法同时结合国内新常态下政策分析提供了必要支持。第2章先阐述了财政政策的概念、工具及目标,然后重点基于AS-AD模型,通过对比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和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假设,理论分析了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有效论”和“无效论”两大阵营的博弈中可以发现,在经济出现衰退同时有效需求不足时,选择利用积极财政政策进行适当刺激是必要的。第3章将结合中央意志和经济学者的相关观点,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概念提出的历史,并着重剖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总结为经济增长放缓的新常态、结构优化调整的新常态、要素供给与增长动力的新常态和改革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新常态四大特征。正是由于中国面临着这样的时代背景,才需要制定出适宜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第4章将根据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历次财政政策的运用历史,总结出1979-1981年的促进国民经济调整的财政政策、1982-1997年的前松后紧的财政政策和1998年-至今的以积极为主流的财政政策叁大阶段,并得出中国财政政策工具逐渐多样化、财政政策逐渐注重市场调节的结论。同时,本章中选取1978-2014年GDP(gdp)、财政支出(gov)、税收(tax)和国债(debt)数据并进行平减预处理,利用Eviews软件建立初始VAR模型,再依次对初始模型进行单位根检验、滞后阶数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以确定最终VAR模型。最后对最终VAR模型分别进行gov、tax、debt对gdp的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结果发现财政支出短期内作用快,但长期中仍需要税收政策和国债政策的支持,这与叁大阶段中国财政政策应用中,工具的先后选择基本一致。第5章将在前文的理论分析、背景分析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需要的财政政策。首先确定了运用财政政策的四大原则,即深度贯彻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原则、遵循财政政策“有形之手”与市场充分调节的原则、加大对基础投资建设的原则、促进结构性减税的原则。然后在保障这四大原则的前提下,得出积极财政政策在不同阶段应选择相应工具的结论。最后需明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的原则。最后,通过全文分析可知,新常态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是必须的。但在新常态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同时也需要满足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初期需要增强信心、稳定经济时,需要增加财政支出,目标旨在促进有效需求;中期的政策消化、经济转型时,需要财税改革和供给侧改革的力量,同时需要寻找方法缩小财政赤字,为增发国债创造条件;长期中,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周期,则需要政策的逐步退化和市场自主调节作用的增强。
张岩[10]2014年在《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世界各国的经济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同时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与协调也日益加深,经济大国,尤其是美国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国际影响越来越明显,美国的经济震荡随时都以更为强烈的冲击波影响着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出现了严重失衡,金融危机频繁爆发,使整个世界被卷入到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之中。全球经济结构的失衡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的美元信用本位制,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彻底取代黄金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储备资产,一个以信用美元为核心的货币制度由此形成。当美元本位制摆脱黄金的约束之后,美元供给的外部硬性约束便完全消失,这为美国经济的滞胀以及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寻求出路提供了条件,促成了美国长期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及其债务的货币化,结果不仅导致了全球美元的泛滥及世界性的通货膨胀,而且也给美元流入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作为美元持续净流入国,其经济发展与结构变迁正面临着来自美国与美元因素的严峻挑战,面对愈来愈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应如何从战略上审视它给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经济结构变迁可能带来的冲击,以及我们应如何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等都是事关中国经济未来走向与前途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论文首先对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理论发展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在对模型的评价中指出,M-F模型作为目前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框架,其模型结构存在着重要的缺陷,主要包括模型扩展逻辑的不一致、模型结构的非一致性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不明确。随后它依据市场分类的完整性和模型结构的一致性对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宏观模型进行了扩展,重新提出了开放条件下IS-LM的扩展模型,并以该扩展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接下来,它将复杂的外部环境与美元经济因素抽象为美元无限供给弹性,利用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扩展模型,并结合美元无限供给弹性的假定条件,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方面分别对美元不断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外部冲击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效应、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效应和政策实施风险以及财政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美元信用的不断扩张会导致我国经济体中虚拟经济占比的不断上升,即出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背离的发展趋势,最终造成虚拟经济部门蓬勃发展而实体经济部门衰退萎缩的“二元经济”格局,最终引导我国经济结构向虚拟化的方向发展。随后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美国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无论在短期还是在中长期均会对我国虚拟经济占比产生正向的冲击,即我国虚拟经济占比在美国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影响下不断提高,并且其短期的冲击效应要大于中长期;另外,我国虚拟经济占比在美元信用扩张的冲击下还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性。2.在美元无限供给弹性下,外部利率冲击和预期汇率冲击对大国经济的冲击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二者是否会对大国经济产生影响效应,以及影响效果如何,不仅取决于各个宏观经济参数的取值,而且还与相应的结构性参数有关;然而,相比外部利率冲击,预期汇率冲击对大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效果会更加复杂,其不确定性更大。实证结果表明,外部利率冲击和预期汇率冲击对我国经济均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但是冲击效果在我国汇改前后两个阶段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与汇改前阶段相比,在我国进行汇改之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有所减弱,而美元兑人民币1年期远期汇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作用则有所增强。3.在美元无限供给弹性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因政策传导路径的多样性导致政策实施效果的非确定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以及政策效果如何,均取决于各宏观经济参数的取值,不同的参数关系不仅决定了政策效果程度上的不同,甚至还决定了政策效果的方向,当政策效果的方向与宏观调控目标相背时,不仅不能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而且还会加剧经济波动;然而,相比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实施效应要简单很多,其至少能够保证不会使经济状况变得更糟糕,由此决定了选择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运行要优于货币政策。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总体上是有效的,但是在加入WTO前后两个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却不同,在加入WTO前阶段,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更加明显,并且货币政策的实施风险要小于财政政策;在加入WTO后阶段,财政政策效应显着增强,货币政策变成一种纯粹性的被动调节工具,并且财政政策的风险明显降低,货币政策风险却有所增强,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的优势地位发生了逆转,我国应注重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4.在美元无限供给弹性下,政府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同样是不确定的,二者均取决于相关宏观经济参数的取值;但是通过比较发现,无论美元是凭借单渠道还是双渠道无限流入时,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始终大于政府支出的效果,即税收政策的实施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同时,实证分析显示,政府支出和税收收入无论是短期还是中长期均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作用,但是二者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恰好相反,扩大政府支出将促进经济增长,而增税将抑制经济增长,并且二者对经济的调控作用都会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弱;然而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税收政策的实施效果始终大于政府支出。此外,政府支出对投资的影响只在短期有效,并且作用效果呈现正负交替的起伏变化,而中长期这种影响效果消失;政府支出对私人消费始终具有负向的影响作用;而税收收入对投资和私人消费均产生负向的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 财政政策有效性及非凯恩斯效应[D]. 姜欣. 南开大学. 2013
[2].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有效性比较分析[D]. 陆小康.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007
[3]. 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D]. 胡琨. 天津大学. 2004
[4]. 中国财政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协整研究[D]. 孙镟. 河海大学. 2005
[5]. 中国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政策及其有效性比较研究[D]. 贾鑫海. 浙江大学. 2010
[6]. 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D]. 舒志彪. 中共中央党校. 2016
[7]. 二元经济视角下的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D]. 袁仕陈. 湘潭大学. 2007
[8]. 欧洲央行独立性及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研究[D]. 程澄. 复旦大学. 2013
[9].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支持研究[D]. 史册. 吉林大学. 2016
[10]. 开放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D]. 张岩. 天津财经大学. 2014
标签:数学论文; 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货币流通速度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欧央行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理论论文;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论文; 经济新常态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基本面分析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财政政策工具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