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

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

董海燕[1]2004年在《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等教育全方位走向国际化的今天,优质的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则是促使学校教学活动不断向预期发展的一种管理工具,而搞好教学质量评价的关键在于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结合本国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既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是我国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主要以全面质量管理、教育评价理论为基础,从教学质量保障相关概念的界定入手,阐述了本科院校的质量观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构建应具备的原则和程序。在对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实施现状、实施重点和整个机制特点加以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从教学的全过程来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学质量内部保障手册,力图可直接应用于我国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的实践。

徐蕾[2]2016年在《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成为当前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领域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在厘清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混合研究法,对六所“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学校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把握,分别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学质量保障、科研质量保障和社会服务质量保障叁个视角切入,建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并探讨了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明了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完善策略。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概念虽然是在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具有中国特色。在办学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在办学方向上,要以强化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为突破口;在办学目标上,要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走向;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质量标准是由人才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科研质量标准和社会服务质量标准等构成的标准体系。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以国家政策、域外经验和学校现实为依据,在突出应用型特征的基础上,坚持多样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结合、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科学性与操作性的结合。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的现实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教学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教学质量标准单一、教学计划制定随意、实践教学实效不足和教学质量监控不够等问题;在科研质量保障上,问题集中表现在科研理念相对落后、科研资助力度不够和科研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在社会服务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着社会服务质量观念淡薄、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缺位及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因此,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需要在关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建构: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需要从加强课程与教材体系建设、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和加强教学基地建设入手;在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上,需要从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构建科研资助体系和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新制度着手;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应当从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和加强社会服务制度建设叁方面入手。以质量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要坚持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强化分类评价、坚持评价指标的多元理念、重视评价指标间的差异。这一评价体系具有评价方法的创新性、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运用范围的广泛性等基本特征。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建设评价、实践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等;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投入评价、科研管理机制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咨询与技术服务质量评价、人才培养与培训质量评价、文化与资源服务评价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评价。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质量管理的决策机制、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质量激励机制;科研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科研水平的提升机制和科研制度的优化机制;社会服务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服务的导向与动力机制、管理与激励机制、人才培养与培训的监控机制和社会服务队伍的提升机制。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需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一方面,需要学校统一组织协调整个战略改革:面向未来,加强质量保障的目标设计;提升效率,优化质量保障的组织设计;全程监控,完善质量保障的过程设计;注重规范,改进质量保障的制度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保障的文化设计。另一方面,注重强化自身质量保障体系的特色,凸显质量保障的科学性与发展性,兼顾质量保障的标准化与特色化,正确认识全面保障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恰当处理应用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合理协调内部保障与外部评估的关系。

潘建飞[3]2008年在《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对于我国而言,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截至2006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2%,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至此高等教育发展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比较而言,质量保障和提高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既有数量的扩大,又有质量观的调整。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应成为高等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备受人们的关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促使高等学校教育活动不断向预期发展的一种管理工具。因此,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赋予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图从学校内部管理角度出发,以系统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法等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力求从学校内部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作一基本概括,初步构建起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而对提高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推进高校持续、协调地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论文共分为叁大部分:引言部分首先介绍了本研究提出的原因,其次阐述了研究的意义、现状、思路和主要方法,最后对本文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包括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内容。对核心概念的界定,是本文写作的关键,是进一步讨论构建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础;第一部分从国外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入手,重点介绍英国和澳大利亚大学本科教育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借鉴和吸收成功经验,最后提出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发展的几点重要启示;第二部分梳理并陈述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系统分析影响质量保障的主要因素,并归纳高校构建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目前面临的几个困境;第叁部分针对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和内部质量管理的特点,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系统建构我国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对其具体运行作进一步的探讨。

俞佳君[4]2015年在《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高校教学评价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强高校管理、促进高校建设、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自身追求教学改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高校教学评价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成就。然而,目前也存在诸多的困境,“教”评得太多,而“学”评得太少,难以反映高校教学与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如何克服高校教学评价附着表面的弊端,使评价深入高校教学与学习,引导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本研究的中心议题。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对高校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以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其主要内涵包括叁个方面:第一,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和归宿。高校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高校和教师的教学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发展,而后者是根本目的和归宿。第二,学生学习结果是高校教学评价的核心内容。教学评价要从资源与条件为中心转向学习结果为中心,从教师的行为特征为中心转向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收获为中心。第叁,教学评价应该力求全面,因此,是否创造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良好环境也是值得关注的内容。院校环境、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等,都要以对学生学习的支持与促进为准则。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学教学范式、有效教学和院校影响力等相关理论为立论基础。它主张教学理念从提供教授走向生产学习,评价目的从强化管理走向促进发展,评价与教学的关系从相互分离走向相互融合,评价标准从重“教”走向重“学”。由于评价对象的不同,高校教学评价的内容及复杂程度各有不同。案例中的院校、课程、教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差异,又有共同的特点:以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结果通常可分为学校、专业、课程等若干层面,学生学习结果的设定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观点是:教学评价必须强调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围绕学生学习的结果和促进学习的环境两个主要方面进行。并尝试对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进行构想。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秉持综合性评价理念,通过不同的评价主体和信息源,以获取更为全面的教学信息。这些信息源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专家评价、自我评价。教学评价的方法与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课程考试、大规模学习评价工具、学生档案袋、评定量表、学生调查问卷、课堂评价工具、座谈、课堂观察、教学资料评价、教师档案袋、自我评价清单等。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除了在评价价值取向、内容、方法上要实现转变、不断完善外,在实施过程中还需四个方面的机制予以保证。其中,构建良好的评价反馈机制、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和元评价机制,是确保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吕慧[5]2017年在《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我国动物医学本科教育评价领域中,对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研究很少,通过评价研究,不仅对动物医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单位进行客观及有价值的判定,而且对中等职业学校动物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需求条件提供重要依据。本科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其一是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二是构建合理的指标评价标准。本研究根据教育评价学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指标体系逐级进行对比研究、专家论证等,界定了我国现阶段本科动物医学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的主要构成要素,运用Delphi(德尔菲)法进行叁轮专家咨询,确定各级指标和指标权重,构建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49个二级指标,82个观测点的本科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参照国内外专业排名、《动物医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我国中等职业教师标准》,研究建立本评价体系指标评价标准;通过参考《普渡大学兽医技术员技能列表》、《英国兽医护士学科标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农林院校本科专业的合格标准、我国兽医行业用人标准等,研究建立本科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技能考核项目表和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实训装备标准。本研究根据专家选择条件确立专家组,通过对专家基本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和对专家组权威程度进行定量分析(专家组权威系数为0.804),结果表明专家组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通过叁轮专家咨询,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表明专家对本研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8项一级指标协调系数为0.996,专业办学宗旨、生源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资源、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状况、社会声誉、创新与特色二级指标协调系数分别为:0.996,0.947,0.923,0.879,0.936,0.998,0.997,0.993,0.998,以上指标显着性检验均P<0.05,结果表明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具有合理性、可靠性、科学性。构建的本科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其评价类型、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均有创新之处,评价体系具有专业性、导向性、实用性,为开展动物医学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赵莉[6]2016年在《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对研究型大学而言,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意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调查研究,梳理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最后尝试得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对策措施。鉴于目前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较多关注人才培养结果质量和教学过程工作质量,本文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创新等方面。通过对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因素的分析,找到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而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的模型,提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策略。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突出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培养理念上凸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为本。鉴于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在包括价值引导、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中,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行重点研究,并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例,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实证分析。在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围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大学内部治理、利用国际化教育资源等方面,开展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本选题突破了以往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狭隘认识,从社会需求与学生需求分析的视角来考察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培养目标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使得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从原来被动的关注人才培养结果质量,而往前追溯到培养目标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更加关注了以前被忽视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更加关注了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互动关系,丰富了人才培养质量概念的内涵。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在深刻认识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同时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使之与我国的具体实践紧密结合。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第1章绪论。论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评析,介绍了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创新点,并对全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写作框架作了说明。第2章基本理论。对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文的基本概念作了界定。分析了质量研究的不同视角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价值取向,考察了人才培养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的关系。对研究型大学概念的提出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作了梳理。分析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着重在教学层面上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第3章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要将学生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树立适合创新能力培养、能够发挥研究型大学优势的教学观和学习观,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创新。第4章人才培养质量案例分析。以某研究型大学开展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研究对象,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假说并构建模型,确定模型的指标选择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开展了以学生能力提高和创新性标志成果为质量指标的定量分析。通过对学生的深度访谈和定性分析,探究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第5章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路径探索。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从大学、学生、教师、社会、国际交流等多个层面,提出了促进教学科研互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深化大学内部治理、推进国际化进程等具体措施。第6章结论与展望。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是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是否与社会、个人需求相一致,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叁者的吻合程度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点,也是研究型大学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的着力点。当前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明晰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检验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投入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黎武廷飞(LE, VU, DINH, PHI)[7]2018年在《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重中之重的问题之一。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并陆续建立了相应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越南高等教育需要健康快速的改革与发展,就应该参考国外先进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范式,有选择地学习其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国内的具体实际情况,完善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越南高等教育质量。本论文立足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改革需要,以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为研究对象,依据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并采用比较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比较分析。本论文从发展历程、政策、制度、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和程序等几个方面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进行深入地对比分析,以了解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现状,同时把握两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异同点,发现越南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借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念与成功经验,探讨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改革策略,提出能够在越南高等普遍扩展应用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与越南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政治体制上,在社会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点,而且中国在多方面都走在了越南发展的前面,如中国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比越南早8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比越南早5年,实施《教育法》比越南早10余年等,因此中国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经验是值得越南学者研究和学习的。2、对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本文基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政策、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加以现状分析。研究发现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许多存在的问题,如价值主体产生错位,评估对象陷入被动;重定性指标,轻定量指标;注重静态评估,忽视动态观测;评估指标具体明确性和可测性欠缺;学校未能建立合适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某些可信度较高的指标没有被纳入;评估的测算办法也不适宜。3、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本文基于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发展历史、政策、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程序加以现状分析。研究发现中国高等教育在经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和水平评估四种形式后,中国形成了自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进而中国高等质量保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正朝着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方向迈进。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有许多优点,如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比较完善,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专业认证体制,将教育评估专家作为教育评估的主体,大量吸收社会精英参进入评估团队,建立了多层评估主体的教育质量保障机构;制度上采取了教育质量社会监督制度,以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使得教育质量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从而深化了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明确各层级的各类教育对质量的基本要求,进而完善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4、应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应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较为快、越南较为慢;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较为具体、越南较为笼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体系,中国较为多样,越南较为单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组织机构,中国较为清晰,越南较为含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国较全面和综合,越南则较为重迭和隐晦;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评估程序,中国较为明确,越南较为含混。5、在对中国与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状况进行比较分析后,本文对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相关经验进行批判性借鉴,并对创新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做了设想。文中阐述了改革越南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设想,包括构建完善有效的校内质量保障及监控体系,建设高校内部质量保障的教师和管理队伍,以及加强外部质量保障监督如政府参与、社会大众建议反馈、外部竞争力的介入,可以大大的促进评估指标的完善。

樊增广[8]2016年在《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改进及过程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球性传统产能过剩、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或地区都确立了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水平人才为驱动,来破解经济社会发展困境的重要主导战略,为此,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质量自然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从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兴起,形成了欧洲大陆模式、英联邦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等质量保障模式,然而,无论哪种模式都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诉求,提高质量是所有国家或地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永恒主题。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迅速由“精英”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在数量与质量间的博弈也随之开始。实践证明,高等教育数量的增长并没有直接引发质量的提高,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和提升教育质量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更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实践方法问题。为此,本研究选取了6所省属工科高校作为样本,对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及监控运行等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通过对调研资料及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围绕省属工科高校如何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优化教学质量监控过程、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的所有高等教育利益相关方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选题依据进行了阐释;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同时对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进行了逐一说明。第二部分为第二章“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解读”。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本研究的相关理论,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的控制理论”给予了系统介绍和解读,同时建构了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了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客体、目的、标准、方法、制度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要素。第叁部分为第叁章“发达国家可比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特色及实践启示”。为比较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教学质量监控情况,以美国、英国、德国叁个发达国家的可比高校作为参照对象,深入研究了其可比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色及运行状况,通过梳理与扬弃,为我国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四部分为第四章“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监控过程的现状分析”、第五章“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及第六章“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优化”。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选取6所有一定代表性的省属工科高校,对其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特色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织制度建设、监控评价标准、运行方式及现存问题等方面,对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系统剖析,提出了改进策略。论述了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优化的原则、措施及效果。第五部分为第七章“结论”。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和完善对于规范和保障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高具有积极的实践应用价值;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的优化可以消除不必要的冗余程序,强化和细化重要的环节及过程,使教学质量监控过程科学、规范、有序,有利于提高监控的信度和效度;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已成为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但研究向度仍以宏观为主,针对某个层次的分类研究、特别是微观层面的研究尚显不足;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具体问题,需要用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科学的建构方法加以修正或重构;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要契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优化运行要系统依托“管、办、评”分离大环境,引入第叁方评价机制和建立外部审计制度;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有很大的改进与完善空间,还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用更独特的视角做更深入的研究与创新工作。综上所述,本研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原则,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公共管理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的理念和方法,在研究借鉴国外可比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特色及实践做法的基础上,从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现状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改进监控体系、优化监控过程,确立了以“完善体系、细化标准、多元协同、优化过程”为手段,以“改进教学、提高质量、对接创新、促进发展”为目的的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保障思想理念和方法路径。

苗耀祥[9]2014年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研究》文中指出质量是21世纪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构建科学有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后实行宏观管理的迫切需要。本文在梳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教育评价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形成背景与变迁过程。文章认为,建国65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演变既是从质量建设到质量保证的过程,又是不断变迁中发展的过程。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上述研究,有利于丰富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理论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文章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做了深入探讨,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进行了反思和合理重构,进而提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D]. 董海燕.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2]. 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质量保障研究[D]. 徐蕾. 武汉大学. 2016

[3]. 高校本科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D]. 潘建飞. 山东师范大学. 2008

[4]. 以学习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评价研究[D]. 俞佳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5]. 动物医学本科专业职教师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D]. 吕慧.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7

[6]. 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D]. 赵莉.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

[7]. 中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比较研究[D]. 黎武廷飞(LE, VU, DINH, PHI).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8]. 省属工科高校教学质量监控的体系改进及过程优化研究[D]. 樊增广. 东北大学. 2016

[9].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政策研究[D]. 苗耀祥. 东北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  ;  ;  

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