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社会化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社会化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及其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高等职业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88(2003)04-0004-0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编写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简称ISCED)是在广泛调查各国学制的基础上经专家反复论证而成的,其中所列各种学制在世界多数国家通行。1997年3月版的ISCED将属于高等教育第五层次(高等教育第一阶段)划分为A、B两类:5A是“理论型的为研究作准备的课程”,5B是“那些实用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课程”。5B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这一级学习的学生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5B的学制一般为2~3年。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积极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5B类型。本文试图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主要层面、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沟通联结及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体制创新等问题的讨论,来加深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其社会化的认识。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载体的职业性

1.培养目标的应用性。1999年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这就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总体上讲是培养技术型、操作型,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各行各业熟练劳动者和社会需要的各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高职院校按特殊目标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高校的具有职业性特点的高校,培养的人才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1]

2.专业设置的紧密性。[2](P6-9)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重要依据是职业技术的岗位群要接受“行业牵动”,其特色是企业和市场缺什么样的岗位职业技术人才,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因而岗位职业的针对性比较强,人才培养的可塑性也相对较小。在课程设置上,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是以岗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要素为核心进行展开,通过对工作岗位的分析确定所属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体系,并依此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教学中,不再单独地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强调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按照职业技术岗位的应知应会要求,设计模块式教学体系,这是高职院校着力探索的教学特色。

3.职业素质的岗位性。高职教育必须把满足岗位需要的职业素质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些职业素质包括敬业乐业、刻苦耐劳、执著追求、恪守信用、讲究效率和效益、公正公平、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崇尚卓越等,除了这些共同的应具备的素质外,还需具备不同职业不同岗位要求的特殊素质,比如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及很好的美学素质等,形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具备系统的预测流行的能力等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除此之外还体现在管理体制的地方性、办学形式的灵活性、招生体制的多样性、师资队伍的双师性等方面[3](P89-92),所有这些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是载体的职业性。

二、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实践的主要层面——产业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决定了除课堂学习环境外还要拥有社会环境和劳动市场环境。创建这种环境最好的办法是依托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高职教育不可忽视的,且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教学环境因素,将直接影响或支配教与学多边互动性的作用发挥以及质量的保证。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要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社会实践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产业服务作为一个社会实践层面,它包含的领域十分宽广,如技术服务、法律服务、销售服务、仓储服务、保险服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会计服务、保健服务等等。产业服务只是将产业开发的结果应用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和各种管理领域中去,尽管它处处需要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但产业服务一般不涉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容。虽然,除高职以外的其他高等教育也会驻足产业服务,但这类院校更注重于产业开发。相对而言,只有高等职业教育将产业服务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层面才是最适合的,这是由于:

1.产业服务是专业建设与行业联结的纽带。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专业建设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也影响学校的招生吸引力。高职院校介入产业服务有利于抢先创建新专业和改造老专业,并且创出名牌专业,而一个学校只有创出名牌专业才可能成为名牌学校。

2.产业服务是课程开发的源泉。在技术不断进步、产业不断重组的当今社会,高职课程的不断整合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是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产业服务为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条件。

3.产业服务可以为学生提供难得的实践教学环境。在教师的主导下,将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到产业服务之中,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的多次循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的联结——产教结合

任何国家的本科大学——尤其是设有研究生院的本科大学都担负着不断冲击学科前沿的责任。我国传统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的联结是产学研结合,即高新技术产业化、教学开发与科学研究的结合,是适应我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需要,产学研三者都有靠近学科前沿的成分。与此相关,这些高校享有国家科学研究经费并得到来自产业界的开发资金,这些投入是实行产学研的必要条件。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属于5B类型,是不授予学位的低于本科的一种教育类型,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离学科前沿距离尚远,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开发谈不上靠近学科前沿。同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它与社会的联结或者说社会定位的重点应是产教结合[4](P134)。但事实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本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需要用较低层次教育资源补充。20多年来有不少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大学,有的甚至是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高等专科学校后不久又升格为本科大学的,这样的补充目前仍在进行中。另外,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多属地、市一级政府兴办,而这一级政府多有将高等职业院校改办成本地区综合性大学的期望,因此同高等专科学校一样,要让高等职业院校放弃产学研结合的社会联结点不是近期能够实现的,这就产生了一种定位高移的倾向。

如果沿用这种产学研定位,必将会在高职教育中产生两个现实问题:即学生的就业期望如何塑造与教师的价值取向如何引导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基础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规模有了跨跃式的发展,这种规模越大,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做好可员可工的就业准备。1995年我国开始出现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若干年后,几倍于目前高等专科教育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若不摆脱产学研结合的社会定位,又如何从制度上、环境上和条件上保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塑造学生的就业期望。

在传统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在产学研结合条件下,教师们争项目、搞研究、出成果、写论文、评奖、升教授,这种“争名倾向”符合向学科前沿冲击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对应传统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的“争名倾向”,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则更需要一个“创利倾向”,教师们应依照相应的专业特点到相关产业服务中去,在产业服务中获利。如果说大学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学研究上的成果用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衡量的话,那么高等职业院校应把在产业服务上的成果获利数额来进行衡量,这个数额越高,说明对社会的贡献越大。应该鼓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在有组织的产业服务中致富,并以此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创业致富的愿望。产学研结合与产教结合相辅相成,“争名倾向”与“创利倾向”并行不悖,有这样的态势才会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产业化办学

高职教育要实现与社会的紧密联结,必须在办学体制上彻底摆脱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与企业脱离的办学模式,一定要在体制上灵活创新,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主动扎根于产业之中。[5]

1.校企结合,开展建立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高职院校的试点。高职教育在探索教育产业化办学新路中应担负起开路先锋的角色。为改变长期以来靠国家投入办教育的做法,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试行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进行吸引外资或企业投资实行社会多元化办学的尝试,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尽早制定有关高职院校建立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直至上市公司的教育产业化新机制,制定有关股份制高职院校建立校董事会,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以及建立股东大会制度等程序、原则、实施细则,这将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带来质的提升。

2.产教结合,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2](P6-9)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面向企业办学,建立类似医学院与附属临床医院紧密结合的办学机制。

(1)高职教育设置的每一个专业都从相关行业协会、企业集团中选择代表,形成各专业管理委员会,做到高职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等由学院、行业和企业共同制订;

(2)课程设置由学校与行业、企业一起按专业岗位“应知应会”要求来共同确定;

(3)高职的学生和教师定点定时到行业企业实习和实训,行业、企业中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定时定点到学院任教,实现学院与企业的“双向交流”;

(4)在高职办学条件建设上,尽量利用行业或企业的现有条件,建立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5)在学生技能考核上,由学院和行业一起共同制定一系列技能考核的数量指标及质量指标,并严格加以测评认定;

(6)在学生做毕业设计和科研课题时,要求针对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管理的能力,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真刀真枪”地参加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工作。

标签:;  ;  ;  

高职教育的内涵与社会化_高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