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论文_覃太光

覃太光

(广西柳州市融水县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 545300)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工作提供有效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ADR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绝大多数ADR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ADR发生时间在输液过程中最多,占29.16%。结论: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关键词】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研究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044-02

抗菌类药物是临床上用于对多种感染性疾病进行预防及治疗的一种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极其广泛,而随之其在临床工作引发的ADR数量亦在逐渐增加[1]。随着近年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抗菌类西药引发的ADR问题。因此,为了确保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本次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现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间我院收集的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ADR病例报告均来自于我院收治的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均由我院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及药师详细记录后呈报医院,均具有比较高的完整性。

1.2研究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我院收集的这样120例抗菌类药物引发的ADR病例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分析内容主要针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用药方式,ADR发生时间及患者的临床表现等。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120例发生ADR患者中,男性55例,占45.83%;女性65例,占54.17%,两者比较,(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个月~82岁,其中0~17岁患者19例,占15.83%;18~35岁患者22例,占18.33%;36~59岁患者34例,占28.33%;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45例,占37.5%。

2.2 发生ADR的抗菌类药物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45例,占(37.50%);喹诺酮类药物38例,占(31.67%);青霉素类药物17例,占(14.17%);大环内酯类药物6例,占(5.00%);氨基糖苷类药物4例,占(3.33%);磺胺类药物4例,(3.33%);抗结核药物3例,占(2.50%);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2例,(1.67%);糖肽类药物1例,占(0.83%)。

2.3 ADR的临床表现情况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制定的相关分类方法对本组120例ADR临床表现进行分类,可见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共有46例,占38.33%。详见下表2:

2.3 ADR事件发生的用药方式情况

本组120例ADR事件中,有115例患者为静脉给药,占95.83%;3例患者为口服用药,占2.50%;2例患者为皮下注射给药,占1.67%。

2.4 ADR事件的发生时间

ADR事件的发生时间包括:35例出现在输液过程中,占29.16%;21例出现在用药后0~1d,占17.50%;19例出现在用药后1~2d,占15.83%;33例出现在用药后3~6d,占27.5%;12例出现在用药1周后,占10.0%。

3.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在60岁及60岁以上患者中最多,占37.5%。据分析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年龄较大,其机体功能及免疫能力逐渐降低,并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从而明显增加的ADR事件的发生率[2]。因此,临床上在对老年患者用药时,应结合老年患者的体质情况和药物代谢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从而有效降低ADR事件的发生率[3]。

本组120例药物ADR事件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多,占(37.50%)。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具有抗菌谱广、耐酸、耐酶及杀菌力强等优点的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用量也非常大。因此临床上应加强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控制,确保用药的合理性[4]。同时,ADR临床表现中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38.33%。据分析主要是因为药物在生产、存储及应用时出现药物变态反应而引发该过敏反应,因此要想解决此问题,需要提高医药工业的制药技术,进而有效提高药品的纯度[5]。此外,绝大多数ADR事件均为静脉给药引发,占95.83%,并且其发生时间主要在输液过程中,过也比较容易发现及诊断。因此,临床上应该加强对ADR的监测,以便及时发现患者的ADR,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进而有效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时ADR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故临床需要加强对ADR的监测,以有效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郑火珺,叶建云.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药业,2013,22(6):94-96.

[2]易爱玲,胡芙蓉,叶芳等.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医药导报,2012,31(5):682-685.

[3]邢素芳.药师积极参与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3,27(41):50-51.

[4]丁燕娣.抗菌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 09(28):121-122.

[5]许耀珑.抗菌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19(12):7269-7269.

论文作者:覃太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5

标签:;  ;  ;  ;  ;  ;  ;  ;  

抗菌类西药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研究论文_覃太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