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技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其对论文,政策论文,经济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俄罗斯独立5年多来,由于经济危机, 导致科技潜力下降,其“科技大国”的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目前的主要问题是:科技投入大幅度下降;科技队伍规模大大缩小,素质下降;科研与开发的物质保障全面恶化。为扭转这一局面,俄罗斯提出了以高技术振兴经济的战略及一系列科技政策:提高政府在科技决策中的作用;建立新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技立法;科技政策的核心从军事转到民用,从单纯为了提高高技术实力和培养人才转到提高经济竞争力;多方筹集科研经费;对优秀科学家实行物质鼓励;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后备科技力量;加强与西方的科技合作。这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对经济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科技政策的基本思想和措施
近年来,俄罗斯政府对经济改革方针进行调整,决策层开始通盘研究发展本国科技问题。俄现阶段的重要任务是保存科技实力,稳定科技事业,进而发展高新技术。建立一个强大的、科学发达的、民主和文明的俄罗斯是国家的主要目标,以此来确定科技发展的优先目标,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俄罗斯以基础性、开发性科学研究为基础,优先发展能保障产品竞争力和提供就业机会的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生存有关的民用技术和国防技术。俄罗斯已从国家的综合国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安全的层次考虑科技发展战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俄罗斯相继出台了如下一系列政策措施:
(一)提高政府在科技决策中的地位
叶利钦在1995年总统国情咨文中提出了“依靠高技术振兴俄罗斯经济”的思想,强调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在振兴经济中的特殊作用。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俄分别组建了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和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基本任务是制定和协调国家科技战略,对预算分配提出建议。俄罗斯国家杜马成立了科技政策委员会,以加强对科技的组织领导。这些标志着俄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技决策体系。
(二)建立新的科学管理体制
建立包括俄罗斯科学院及6所专业科学院、国家科学组织中心、 主要的高等院校和图书信息中心在内的部门和地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管理体制。政府制定并着手实施《俄罗斯科研机构网新组织模式计划》,组建国家科学中心网络和非盈利性科研机构网络,鼓励建立公司企业内部科研机构、技术园区、小型公司和其他技术创新机构等。目前,俄罗斯已组建了两类中心,即“国家科学中心”和“科研—生产中心”。中心经费由国家预算拨款。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俄罗斯还成立了各种国家级的机构,如跨部门国际科技合作委员会。
(三)加强科技立法
1995年以来,俄罗斯已经明显加强了科技立法工作。1996年,俄罗斯正式颁布《俄罗斯联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制定该法的目的是确立新的科研秩序框架。之后,俄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开发的决定》、《关于成立发展电子技术联邦基金会的决定》、《关于向俄罗斯联邦主要科学学派提供国家支持的决定》等一系列具有法律效果的决定。
(四)转变科技政策的核心
1996年,俄罗斯通过了《1996—2000年民用科技优先开发的专项规划》,规定到2000年前,俄优先研究开发的领域为:基础研究;信息和电子技术,交通,生产工艺,新材料和化学制品,能源,生态7 大应用研究,即“1+7”公式〔1〕,规划投资总额为7.378 万亿卢布 (约合14亿美元)。1996年6月13日, 叶利钦发布了《关于发展俄罗斯科学学说》的总统令,它实际成为俄国家对科技界的政策宣言,明确提出科学是复兴俄罗斯最重要的资源,国家的科学潜力要偏重于解决最重要的社会经济任务和保证国家安全;要广泛采用对俄罗斯经济振兴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的“两用技术”。这表明,俄罗斯已把加强经济实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指导方针,其科技政策将从传统的以基础研究和教育为核心向现代的以加强经济竞争力为核心的方向转变,研究开发的投入也将向民用技术倾斜。
(五)多方筹集科研经费
首先要提高科技投入的比重,从1996年开始增加科技预算拨款,要求不少于年预算开支的3%〔2〕,以后随经济状况的改善逐步增加拨款比例;其次,修改国家对科技的拨款原则,收缩战线,国家拨款首先保证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对应用学科最实际的选择是坚决将其推向市场,吸引商业银行和私有化企业、私人资本对其投资。近年来,俄罗斯筹集科研经费的主要做法有:第一,紧缩国家预算以增加科研经费;第二,设立各种基金会和奖励基金,将原先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系统、按单位拨款的制度转变为重点支持,通过招标按项目、按课题择优拨款的新制度;第三,使高技术成果走向国际市场,用转让高技术获得的资金发展科研工作;第四,积极扩大武器出口以赚取外汇。
(六)对优秀科学家实行物质鼓励
按照俄罗斯基础研究项目,科学院的学者和地区分部得到了650 亿卢布的馈赠。1994年为5000名杰出学者和1000名有才能的青年学者颁发了总额为50亿卢布的奖学金。1996年,叶利钦签署了《关于俄罗斯发展基础研究科学的措施和俄罗斯科学院地位》的总统令,规定在今后5 年内,每年拨出500亿卢布用于青年科学家的住宅建设, 以保住和吸引科技人才。
(七)改革教育体制,培养后备科技力量
第一,国家对高校加强扶持。1996年3月以来, 叶利钦签署了一系列的总统令,要求联邦财政补充划拨1000亿卢布(约合1893万美元)用于支持高校重点科技项目,增加高等教育经费15万亿卢布。设立总额为60亿卢布的总统基金,每年资助100名青年博士从事科研工作。此外, 政府还将拨出专款奖励成绩突出的科学科研人员,并相应提高了教师工资和退休金。第二,近几年来,在借鉴西方高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开始实行高等教育多层次培养人才的体制和选择教育机制。第三,改革教育投资体制,将原来由国家包揽的单一拨款体制改为多元体制,高等教育已由中央、地方、经济实体和学生家长共同投资。
(八)加强与西方的科技合作
加强与西方的科技合作是俄罗斯在经济社会转轨时期为保存科技潜力和发展高新技术研究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合作方式看,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是针对俄罗斯大量科技人员外流及由此引起的核技术外流问题,由各种国际科学基金会、慈善机构、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以制止高科技人才外流。从近年来的情况看,对俄罗斯提供科技援助的主要是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二是俄罗斯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及其他国际与区域性组织计划承担的协作活动。目前,俄罗斯与西方的科技合作中,在注重商业利益的同时亦注重国家的战略和安全利益。
(九)实行军转民,加快军民两用技术的转换和应用
俄罗斯科技潜力大部分集中在国防系统,包括航空、电子、无线电、通信设备、兵器(军事机器制造)、造船、弹药和特殊化工、火箭和航天技术等部门。90年代初期,这些部门拥有650 余家科研院所和设计局,在科学技术的许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俄国防系统科研部门占有国家科研预算拨款总额的70%左右,几乎承担了由预算拨款的民用研究和开发总工作量的1/2。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军工企业生产了俄罗斯1/6—1/3的工业品,其中机器制造业中50 %以上的产品来自军工企业〔3〕。
近年来俄罗斯国防工业实行的军转民计划和进程,从指导思想上有一个从求生存到求发展的转变,这方面最大的举措当属1995年8 月由叶利钦亲自领导的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制定的包括10个子计划在内的《总统高科技纲要》(亦称“两用技术计划”)。该纲要被称为“通向高科技复兴之路”,特别强调了采用军民两用技术是当前科技界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两用技术在俄国防工业系统达到70%,两用技术的采用对俄罗斯的经济振兴和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科技政策和结构政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军工企业高技术的潜在竞争力。与此相适应,1995年俄罗斯还通过由8个分计划组成的《1995—1997 年俄联邦国防工业转产专项计划》,该计划的实施将使军工企业1997年的民品比重高达87%。
二、科技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现实意义
1.科学家的社会地位提高。由于采取一系列措施,俄罗斯出现了科技队伍相对稳定,科技人员外流比例逐步降低的趋势:1992年科研人员数量减少了4.5%,1993年减少3.6%,1994年减少1.5%〔4〕。
随着科学家社会地位的提高,其在制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政策中的作用不断加强。1993年俄罗斯科学院制定了俄罗斯科学的发展战略,提出稳定经济和使国家摆脱经济危机的建议,确定了基础研究的优先方向,制定了《至2010年前基础研究的前景和方向》,在《俄罗斯联邦矿物原料基础纲要》和《俄罗斯海关关税法典》中均采纳了俄罗斯科学院的建议。1994年,国家政权机关委托科学院协助制定约800份各种文件。 应联邦委员会、总统行政机关和政府的要求,科学院制定了116 份专家鉴定,对联邦各种有关法律和经济战略、财政信贷政策及其他许多问题提出建议,科学院院士与联邦会议的各委员会的高级领导人也保持了经常性的接触。
2.世界科技大国地位的确保。俄罗斯在转轨最困难的阶段基本保持了科技实体的完整性,特别是作为国内主要基础研究中心的俄罗斯科学院,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了世界级的研究成果。1993年,俄科学院完成了约5000个研究课题。1994年,俄罗斯科学院在微电子和毫微电子、电光绘图新工艺、高温超导、化学、超级计算机、分子生物学、气象等领域都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5〕。1996年, 在核激光领域又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表明俄罗斯在面向21世纪的科技角逐中,仍是实力较强的一方。
3.教育改革初见成果。1996年俄罗斯高校招生多年来第一次出现了招生规模和竞争程度都明显增长的势头,共招生约70万人,比1995年增加近3万人。在校学生总数接近300万,比改革前的1991年多35万,突破了几十年来高校招生人数和报考人数1:2的比例(达1:2.5)。显然,这些变化对于增强国家科技储备和科技发展的后劲是十分有利的。
4.扩大了科研经费来源。国际社会和俄罗斯国内对于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以保存俄科技潜力,制止高技术人才外流的作用意见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但客观上外国资助是俄科研院所和科学家重要的经费来源。近年来,在科研经费方面,外国援助和俄国内自行解决的比重大致相同(1993年分别为5亿美元和8480亿卢布,1996年为17 亿美元和11.565万亿卢布)〔6〕。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 俄罗斯各科研院所单靠自己的资金和力量是难以完成基础研究和一些重大项目的研究的。在国家科研经费缩减的情况下,俄只有提高其科学的公开度,加快国际科技一体化才能促进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保证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俄将认真完善国际科技合作体制,寻找新的灵活的合作方式。
5.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当前,在俄罗斯的大宗出口项目中,武器是仅次于能源的第二大创汇产品,也是唯一一项推向国际市场的大宗机械产品。据俄罗斯对外经济部资料,目前,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的1 /4来自对外贸易, 而武器和其他军事技术的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收入总额的15%〔7〕。 这些初步的成效显示了俄罗斯军民两用技术和产品的优势及军转民的潜在能力。
(二)长期影响
科学技术是现代经济的战略要素。科技的综合效益将成为今后经济增长的主要内涵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基础。科技与经济的融合,不仅大大增强了经济的竞争力,而且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生产领域。从长远看,俄罗斯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将在以下方面对其经济产生影响。
1.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对俄罗斯的经济起飞将起重要的作用。科技潜力的保持最终取决于总体上对科技领域的投入量。据俄专家估计,如果在5—7年内,一国用于科研和设计实验的支出在GDP 中的比重每年不超过0.3—1%,其结果是在国民经济总就业人口中,具有高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历的人数在相应的时间差(5—7年)后减少2—4%,这时国家的科技潜力将被破坏。据计算,这一临界值的上限为1.5—2%。如果用于科研和实验设计的支出在GDP中的比重保持在1.5—2%,经过5 —7年就可出现正面效应:具有高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历的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会上升到4—6%,生产将会稳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的趋势〔8〕。
目前,在俄罗斯政府制定的1997—2000年经济发展中期计划中,已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认为经济稳步发展的最重要前提是投资,政府将鼓励向科学密集型领域投资,以及为外国投资创造有利环境。
2.促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转化。目前,俄罗斯的产业结构仍以资本密集型为主导。在产业技术结构中,各种技术多代同堂,各代技术之间联系很少,技术标准高低不一,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代表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冶金、化工、机器制造等部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采用率大大低于西方国家,用陈旧技术生产的产品比重达60%,技术更新周期比西方国家平均长10—20年。在这种结构条件下,经济转轨中采取的“宏观经济稳定”措施和以私有化为内涵的“制度创新”,尽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都未能保证经济的增长和良性发展,相反加剧了经济结构技术水平的多重性。
1995年出台的《总统高技术纲要》,总体上反映了俄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改造政策等指导思想上的变化。该纲要的任务是:第一,要保证国家的工艺安全,为在高技术领域内平等的国际合作创造前提,保证俄罗斯在世界工艺中的应用位置。纲要及其实现机制的主要着眼点是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支撑力度,发现和动员最有效的经济增长点,根本改变出口结构,以高技术含量的最终产品为主。《总统高技术纲要》中的10项子计划几乎每项都提出产品和技术面向国际市场的目标,明确提出要在国际同类产品和技术市场占领有效地位。第二,在选择优先发展的科技方向时,俄罗斯既考虑了发达国家的特点,明确了竞争的方向,也考虑了自身特点和优势,提出了使相关技术系列化,形成联合开发的高技术群的设想。在所提出的7 大优先开发的科技领域中,经筛选又提出了70种具体化的配套工艺,筛选标准首先考虑的是它们对产业演进和经济增长具有不同功能。第三,科学技术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组合模式,俄罗斯当前多为中等技术强度的产业。《总统高技术纲要》的实施将使产业结构从资源消耗型转变为资源节约型,从多投入、多产出的数量型转变为少投入、多产出的效率型,消耗资源和能源多的产业构成比将会下降,而研究开发技术密集型产业(电子计算机、飞机等)、高级装配产业(通讯机械、数控机床、电子产品)将会迅速发展,使工业部门结构从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换。在产业内部,将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比重,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1995年,俄罗斯已经完成几十个高新技术企业的组建工作,1996 年又收到200余份申请。有关部门规定,此类企业在俄罗斯产业结构中要占到50%。第四,能源产业是俄产业结构升级的首选项目。俄罗斯是传统的能源生产大国,其先进而庞大的燃料能源工业和热核能工业将不仅满足国内发展需求,且以欧洲和亚洲市场为其中长期的出口目标。更重要的是,俄力图以燃料动力工业为结构改造的龙头,通过提高该部门的设备制造水平,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带动作为工业骨干的整个机器制造业获得根本革新和发展。从长期看,俄罗斯将不仅是能源输出大国,还将是能源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输出大国,这使俄在未来信息时代仍能保住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3.有效扩大出口市场。国际贸易作为国际间经济交流的一种手段,在高科技时代越来越表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实际上是1991年以来,俄国内经过初期经济下滑后走上稳定增长和迅速发展的唯一的经济部门。据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的估计,俄罗斯的出口量已从1992年占世界的第24位回升到1994年的第20位。但与此同时,在贸易结构特别是商品的进出口结构和方式中仍然存在“自发性和退化性的反工业化趋势”,是增加出口数量的外延式增长方式等。这一状况显然与当前整个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水平及趋势不相适应,也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不符。
1995年,俄罗斯对外经济部和有关部一起制定了《联邦发展出口纲要》和《1996年刺激工业品出口的专项计划》,提出要形成新的更有效的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在1996—2005年10年内使俄罗斯的出口结构得到改善,使高技术产品比重在整个出口结构中达到10—15%。1996年以来,俄对外经济政策的任务已转向集中扶植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首先是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为形成强大的出口潜力,俄罗斯实行了一系列刺激工业品出口的措施,如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海关关税刺激和国家对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投资等。1996年,俄外贸总额达1330亿美元,贸易顺差400亿美元。俄外经部长说, 外贸出现较大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国产商品提高了竞争力,工业结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报道,目前俄罗斯已具备扩大成品出口的客观条件:俄罗斯航天局在1997年的出口合同中总计有30多项大型订货,国防工业部、工业部、原子能部等部门都已制订出现实的发展出口的方案。俄罗斯一些专门的外贸企业已制定了总价值超过5 亿美元的对发展中国家出口成套设备和建筑设计服务合同。
三、当前一些不利的制约因素
必须指出,以上分析的俄罗斯科技潜力及其高新技术优势,对于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促进作用只是一种中长期的趋势,在近期内,对于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尚不能起到政府所期望的作用,还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第一,俄罗斯当前的社会经济状况,对于作为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推动力的科技—教育本身实力加强所提供的空间十分有限。由于国家预算大盘子的缩小,科技教育的预算拨款不能得到切实保证,科技投入下降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造成国家科技潜力结构性下降的因素仍然存在,资金投入的下降仍然是制约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二,近年来俄罗斯科技体制进行了若干改革,但目前尚未能完全摆脱旧的发展模式,即科技体制仍然高度集中,科研项目主要靠国家拨款,科研与国内外市场相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下等,这显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是不相符的。
第三,在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作为市场主体的微观经济部门缺乏技术创新和进步的动力。一方面,大多数企业财政状况恶化,自身没有资金吸收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另一方面,原苏联的工业产业结构大而全,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的自身配套、自身循环能力,封闭式分工则是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这使得企业在采用任何一项新的设备或新的工艺时,都会造成原有生产体系各环节之间的诸多不平衡,要求全面性的技术配套更新,必然形成巨大的投资压力。在当前的转轨中,由于企业转轨不转制,大多数企业仍习惯于在原有的机制和条件下生存,尽管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改变,企业仍适应不了来自需求者的技术进步的要求和压力,对科研开发和创新成果的需求越来越低。近年来,俄罗斯积压在仓库里的进口技术装备越来越多,尤其在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最为严重,在急需技术改造的机器制造业,进口的自动半自动生产线积压量增长1 倍,而这些均为近年来生产下降幅度最大的部门。
第四,一些宏观经济改革的措施从长远看对科技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当前正在走向市场的科研院所和新技术产业带来不少困难。如税负普遍加重,特别是对多种商业性研究开发活动征收重税,使科研开发单位不堪重负;物价上涨,多数非盈利性的科研院所资金缺口大;科技投资回收期长,银行、风险投资公司不愿对其投资;缺乏一个有效的投资评估体系,不足以激励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
注释:
〔1〕〔俄〕《寻找》国际报1996年5月。
〔2〕〔俄〕《俄罗斯报》1996年6月20日。
〔3〕[俄]明德利主编:《俄罗斯科学的发展》, 俄罗斯科技政策部科学研究统计中心1993年版。
〔4〕[俄]奥西波夫:《俄罗斯科技发展的优先方面》, 《俄罗斯科学院通报》1995年第11期。
〔5 〕[俄]奥西波夫:《在生存线上——俄罗斯科学院年会日记》,《俄罗斯科学院通报》1995年第8期。
〔6〕《俄罗斯经济杂志》1996年第3期。
〔7〕[俄]《俄罗斯经济杂志》1996年第4期。
〔8〕[俄]《俄罗斯经济杂志》1996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