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

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

一、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雷佩[1](2016)在《Windows版MPB的移植与测试》文中认为MPB是由麻省理工学院Joannopoulos的Ab Initio Physics团队所开发的开源程序,可计算出周期介电结构的色散关系与电磁模式。因使用灵活,计算高效,目前MPB已经成为光子晶体、波导和谐振器等光学系统的研究和应用中重要的工具之一。MPB从开始仅适用于Unix/Mac OS等操作系统发展到现在有Windows、Python等多种版本,由于Windows系统的用户数量巨大,Windows版MPB对MPB的传播和使用有着重要意义。现有的Windows版MPB还停留在2008年发行的1.4版,且只有32位版本可用。因而,Windows用户一方面无法使用MPB的新特性,另一方面也无法进行大内存消耗的光学器件研究。本文通过对MPB的跨平台移植的探究,实现了可运行于Windows的32位和64位版本的MPB 1.5,主要工作有以下三点。(1)分析了源平台、目标平台、移植任务以及影响软件可移植性因素,由此确立移植工作的可行性。结合MPB软件的分析和移植工具的论证选择制定了移植策略,最终确定了实现移植的整体方案。(2)以Cygwin作为移植中间平台,进行实际移植环境的搭建。利用Cygwin的工作原理,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搭载的Cygwin环境中编译MPB,使得MPB依托于Cygwin实现其在Windows下运行。通过MPB与Cygwin环境的完全分离和对目标环境Windows的系统配置来实现MPB的移植,继而将Windows版的MPB进行优化处理,移植工作从理论落实到了实践。(3)从视图界面、计算图形输出、计算功能及运算能力等方面对Windows版MPB 1.5进行测试,此外还将Windows版32位与64位的MPB在计算能力和资源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测试。最后将Windows版的MPB与Cygwin下的MPB进行对比测试来说明Windows版MPB的实用性。本文所论述的方法使得MPB软件成功的移植到Windows平台下,该方法不仅仅局限于MPB这个特定的软件,通过其他软件的验证得出,此方法对于将软件从Unix等平台移植到Windows平台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蒋传勇[2](2016)在《基于QEMU的恶意程序行为检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提供巨大便利,但另一方面也为恶意程序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方便,给信息系统造成严重的安全威胁。随着计算机系统虚拟化技术的发展,虚拟机(Virtual Machine,VM)的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利用虚拟机对恶意程序的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虚拟机监视器研究程序行为的分析及检测技术。通过虚拟机监视器,获取程序运行时的虚拟机系统底层信息,从计算机系统资源域的角度综合分析程序行为,以此为基础检测恶意程序行为。本文首先分析QEMU及其相关技术,以及程序行为检测方法。其次本文研究基于QEMU的程序行为检测模型:基于QEMU对程序运行时的系统内存、内核基本事件、磁盘文件和网络信息等数据信息进行捕获并重构;采用C4.5算法建立决策树的方式对捕获及重构到的数据分析,以此判定程序是否存在恶意行为。基于该模型,本文最后设计与实现出对应的程序行为检测系统,并将其用于实际的程序行为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检测模型以及相应的检测系统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到程序中的恶意行为。

陆银丽[3](2012)在《基于μClinux平台的SATA硬盘控制器SIL3114驱动移植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是嵌入式数字视频录像机(DVR,Digital Video Recorder)项目中的一部分,根据项目要求,需要将标准μClinux2.4.27(以下称为源内核)中SATA硬盘控制器SIL3114的驱动代码移植到μClinux2.4.17(以下称为目标内核)中。依据课题开发要求,搭建及配置了嵌入式开发平台。对静态编译和动态编译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动态编译了SIL3114的驱动代码,之后再编译到目标内核空间,成功实现了SIL3114驱动代码在μClinux不同版本之间的移植。在所选择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上,配置了Windows和Linux开发环境,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并进行了测试。Windows平台的配置包括FTP客户端以及DNW和Source Insight的软件配置。在Linux开发环境的配置过程中,进行了网络服务、VMware Tools、共享文件、FTP服务端、root用户登录以及全屏显示等配置。根据嵌入式DVR项目的具体要求,结合内核的编译原理,设计了SIL3114驱动代码在μClinux不同版本之间移植的流程图。依据流程图,SIL3114驱动代码的移植主要分三步来完成:首先,实现基于源内核环境下SIL3114驱动代码的动态编译;然后,实现基于目标内核环境下SIL3114驱动代码的动态编译;最后,根据静态编译原理,将SIL3114的驱动代码静态编译到目标内核,成功生成二进制内核可执行文件linux.bin。在测试过程中,进行了启动代码ARMboot的分析,确定如何支持SATA硬盘控制器。然后,利用H-JTAG工具将ARMboot、目标内核二进制文件以及文件系统烧入Flash中,实现了理论分析与测试。采用上述方法将μClinux2.4.27内核中SATA硬盘控制器SIL3114的驱动移植到μClinux2.4.17中,实现了驱动移植,可以明显提高效率,缩短开发周期。本文所介绍的驱动移植方法,也可以为那些不熟悉内核编码规则以及具体硬件工作原理的开发人员,提供一种有效的驱动移植途径。

应毅,任凯[4](2012)在《使用Cygwin和SUSE Linux构建类Unix的实验教学环境》文中指出目前Linux操作系统是高校计算机专业常见的实验课程,但Linux实验平台的几种常用建设方法都存在着诸多问题。论文提出新的方案:建立一台SUSE Linux主服务器,在Windows平台下安装Cygwin软件,学生先在Cygwin环境下进行实验,然后通过telnet以多用户方式连入主服务器进行验证操作。该方案不但减少了机房的维护工作量,节省了实验室资金,而且教学效果改善明显,为操作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并起到推广作用。

张琳[5](2011)在《基于OR1200的软件开发平台设计》文中提出OpenRISC是基于GNU通用公共授权协议的开源精简指令集处理器,这是一个由OpenCores组织提供的处理器家族。在IP核价格昂贵、技术保密的情况下,该系列处理器软核的一大特点就是完全开放源码和免费。OR1200作为OpenRISC家族中比较新的一员,是一款32位的标量精简指令集处理器,具有哈佛结构、5级整数流水线、支持虚拟内存和高速缓存、带有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功能,并且拥有完整的开发工具链,因其技术成熟、性能良好、可移植性强和免费开源的特性,已经逐渐被用于嵌入式SOC的开发。本课题的目的是针对OR1200这一处理器内核,为“UHF多协议RFID读写器基带信号处理SOC芯片”建立软件开发平台,主要研究内容有:由编译流程、调试原理等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原理提出SOC系统专用集成软件开发平台的设计框架;外围设备功能寄存器设计和自定义指令集的设计;OR1200的机器特征在GNU特别是GCC工具上的体现方式;在包含OR1200平台特性的GNU工具集的基础上进行集成软件开发平台设计的实现方法。本课题设计的集成软件开发平台包括用于工程管理的文档管理器、实现源代码编写和显示处理的代码编辑器、用于源代码编译处理并生成OR1200平台支持文件的编译器和调试器、用于编译调试仿真信息查看及内存地址查看的信息查看窗口、能够模拟OR1200机器行为的仿真器、用于目标文件格式转换以被底层平台识别的目标文件处理等部分,实现了以OR1200处理器所在的SOC系统为目标机的交叉开发功能。

沙超[6](2011)在《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目标环境进行全面多媒体监控的需求和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相机以及麦克风等能够无所不在地从环境中捕获多媒体内容的廉价微型硬件孕育了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Wirless Multimedia Sensor Networks,WMSNs)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感器网络,近年来,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WMSNs由装备图像传感器、摄像机、麦克风以及其它传感器,可以产生多媒体信息的传感器节点组成,这些具有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的多媒体传感器节点通过自组织方式形成分布式感知网络,具备协作地感知、检索、处理和传输网络覆盖区域内音频、视频、静态图像、数值数据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大部分传统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s)测量温度、湿度、光强、目标位置等数值物理现象,而WMSNs与之最大不同在于更多关注于音、视频、静态图像等大数据量、大信息量媒体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各个功能层次上都需要新的解决关键问题的技术和方法。同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类似,能耗问题是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最受关注的基础问题之一,甚至比传统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受关注的程度更高。一般而言,节点都是依靠电池供电的设备,而多媒体应用则需要网络具备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强的处理能力,并将产生庞大的数据量。为有效降低能量消耗,我们在全面分析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能耗来源与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多媒体信息传感、信息处理和信息传输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层间协作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定位方法、节能覆盖与控制方案、休眠调度机制以及面向能量优化的信息处理与数据传输技术。并最终实现一种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与多类型网络融合接入系统。论文工作和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LQI(Link Quality Instruction,链路质量指示)差值的节能定位方法,通过邻居信标节点的交互,获取相应的路径损耗因子,并根据信标节点和待定位节点间的不同链路质量值之差,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实现低复杂度高精度定位。同时,构建了一种基于类螺旋状信标移动模型的单信标移动定位方案,降低了定位过程中的能耗开销,并利用移动信标实现多媒体传感节点的方向角度定位。(2)在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定向感知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其节能覆盖与优化方案。分别提出基于贪婪算法和Voronoi图的多媒体节点传感方向调整方案。此外,为有效降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能耗,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遗传优化的节能覆盖方法。以节点不同开启顺序建立个体基因组,采用双交叉和最优基因组变异保留并不断产生优秀个体,在保证网络覆盖度要求的同时,开启尽可能少的节点。(3)给出了多媒体节点能耗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生命期划分的节能数据传输策略。通过能耗判定建立多层簇,并在保证能耗均衡的基础上划分节点生命期,同时利用节点工作状态轮转,进一步延长了网络生存时间。此外,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相对信息熵的多媒体信息融合方法和基于相邻节点重叠区域判定的WMSNs休眠调度方案。(4)提出一种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数据采样与传输方法。通过可变采样粒度的周期性传感,降低采样能耗。同时,基于色块匹配,进一步降低了数据传输开销。此外,对节点数据压缩代价进行评估,使其以最小的能量代价传输数据,并根据多媒体事件流规律,优化网络生存时间。最后,提出一种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方法。综合考虑传输时间、链路剩余能量及传输速率等因素,通过元数据包的探寻,建立三类路径。并利用自适应采样时间间隔调整,降低了网络拥塞的可能性。(5)构建了一个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多网融合体系。研制实现了低功耗的无线图像、音频与视频节点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网关设备,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面向多类型基础设施网络的WMSNs接入系统,以实现对网络的能耗管理。

秦伟[7](2008)在《基于开源代码的Ad Hoc网络仿真软件实现》文中研究指明Ad Hoc网络是由一组带有无线通信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性无中心网络,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快速构建起一个移动通信网络,并且不需要现有的信息基础网络设施的支持,网中的每个终端可以自由的移动,地位相等。作为下一代网络的核心技术之一,Ad Hoc网络被广泛的应用在军事、民用搜救、工业监控、移动商务等领域。由于其特殊的特点,使其已经成为计算机、通信领域的热点问题。网络仿真技术是研究人员在进行网络规划与设计时必要的,有效的工具。网络仿真(Network Simulation)是使用计算机技术构造网络拓扑、实现网络协议的模拟网络行为。它是一种介于试验和计算的技术,通过建立实际系统的数学模型,并按照相同的运行机理模拟物理系统的动态行为。它能获取特定的网络特性参数,进而可对网络性能进行研究和分析,达到改善网络运行状况的目的。本文首先对网络仿真的研究目的、概念进行了介绍,接着简单的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网络仿真软件,并对这几款仿真软件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根据适用范围,运行环境的方便性,价格等因素,最终选择以OMNET++仿真软件来搭建无线Ad Hoc网络仿真平台,通过对OMNET++仿真软件的运行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在该仿真平台的基础上安装移动框架,搭建无线Ad Hoc网络仿真平台,研究分析移动框架的架构。并完成了对无线Ad Hoc网络洪泛协议的仿真实现。

李丹颖[8](2005)在《陆面水文模型VIC研究及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 ——以湖北省白莲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暴雨数值模拟的流域洪水预报模型与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0379040),主要进行了陆面水文模型VIC(Variable Infiltration Capacity)研究,并将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应用于湖北省白莲河流域。 本研究以陆面水文模型VIC为基础,结合1:100万全国DEM数据(1km2网格分辨率)、土地利用、植被和土壤分类等地理信息,确定白莲河流域内运行VIC模型所需参数。自主开发了汇流模块,将其与VIC模型相耦合,建立了白莲河流域VIC陆面水文模型;结合水文资料,将模型模拟的日流量过程与相应水文站实测日流量资料进行比较,进行了参数率定和流量过程的模拟。在此基础上,将WXGEN天气发生器与该模型相集成,利用WXGEN天气发生器生成的随机气象资料,对白莲河水库以上的东西两支流(分别以落令河站、英山站为控制站)的流量过程,以及白莲河水库的入库过程进行了模拟。全文内容主要有: (1)第一章是绪论,综述了流域水文模型,特别是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和陆面地表过程模型的发展历程、研究应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2)第二章是GIS技术在水文模型上的应用,介绍了ArcView GIS软件,重点介绍了AvSwat模块,并应用该模块对相应的GIS数据进行了处理;对白莲河流域进行了流域边界的提取和子流域划分。 (3)第三章是WXGEN天气发生器及其应用,综述了天气发生器的研究概况,介绍了WXGEN天气发生器模型,并将该模型成功的应用于白莲河流域; (4)第四章是VIC陆面水文模型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基于水文学机理的陆面过程模型VIC的发展与机理; (5)第五章是白莲河流域VIC陆面水文模型及数值模拟,介绍了模型的数据准备和数值模拟、运行步骤,汇流模块,以及WXGEN天气发生器与白莲河流域VIC陆面水文模型的集成; (6)第六章是结论与建议,主要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进行了总结回顾,并指出了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综上所述,本论文采用气象与水文水资源学科交叉方式,引进气象要素随机模拟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新方法;这对于提高暴雨洪水预见期和无观测资料或观测资料缺乏流域的水文预测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索。

郑凯[9](2005)在《基于MPC565的汽车总成控制器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汽车总成控制器作为汽车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它的技术开发重点集中在控制器的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上。本文主要围绕建立总成控制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而展开研究工作。论文在系统研究总成控制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硬件设计方案,为硬件系统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总成控制器设计中,论文考虑到整个控制器的性价比,采用了32 位高性能微控制器MPC565作为整个控制系统的中枢,同时还在控制器外部扩展了大容量的存储器,以便于适应更高要求软件设计和数据存储的需要。总成控制器硬件分为中央处理模块、A/D 模块、D/A 模块、I/O 模块、RS232 通信模块以及CAN 通信模块。控制系统采取了多种抗干扰性措施,其目的是让控制器能够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继续进行正常的工作,提高系统的可靠程度。本文构建了用于系统调试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同时采用了人机交互的方式来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调试,并给出了具体的调试程序流程图。论文最后以A/D 模块和D/A 模块为例,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整车控制系统的自主开发奠定了基础。以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也是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目前该控制器已应用于混合动力汽车试验台架控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郑伟,范毅[10](2003)在《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几个具体程序为例,简要介绍了怎样利用Cygnus Cygwin32套件在Windows环境下应用GCC编译器进行C/C++编程。

二、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Windows版MPB的移植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2.1 软件可移植性
    2.2 可移植性分析
        2.2.1 可移植分析的任务
        2.2.2 影响可移植性的因素
    2.3 移植平台分析
        2.3.1 源平台分析
        2.3.2 Windows平台分析
    2.4 移植方案设计
        2.4.1 方案选择
        2.4.2 MPB软件分析
        2.4.3 移植工具的分析
        2.4.4 移植策略的制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B移植的实现
    3.1 移植的环境配置
        3.1.1 Cygwin环境的搭载
        3.1.2 移植工具的运用
    3.2 Cygwin下的MPB
        3.2.1 Cygwin下文件编译原理
        3.2.2 MPB的编译
    3.3 Windows版的MPB
        3.3.1 MPB的环境转换
        3.3.2 Windows版MPB的优化
    3.4 常见问题小结
第四章 MPB的测试
    4.1 Windows版本MPB的测试
        4.1.1 界面测试
        4.1.2 计算图形输出测试
        4.1.3 计算功能测试
        4.1.4 运算速度测试
    4.2 Windows版32位与64位MPB的对比
        4.2.1 占用CPU和内存资源比较
        4.2.2 计算能力比较
        4.2.3 运算速度比较
    4.3 Windows版MPB与Cygwin下MPB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2)基于QEMU的恶意程序行为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和理论基础
    2.1 虚拟化技术
        2.1.1 虚拟化技术的分类
        2.1.2 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2.1.3 VMM的类型
    2.2 QEMU
        2.2.1 QEMU系统架构
        2.2.2 QEMU工作原理
    2.3 程序行为检测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QEMU的恶意程序行为检测模型研究
    3.1 检测模型架构
    3.2 信息捕获与重构
        3.2.1 运行时内存信息获取及重构
        3.2.2 系统内核级别事件截获和重构
        3.2.3 磁盘文件操作截获和重构
        3.2.4 网络设备行为截获和重构
    3.3 基于数据挖掘的程序行为分析
        3.3.1 行为数据预处理
        3.3.2 基于C4.5 算法决策树的恶意程序行为判定
        3.3.3 阀值的确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恶意程序行为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
    4.2 系统总体结构
    4.3 检测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4.3.1 CPU寄存器信息捕获模块的设计
        4.3.2 内存信息捕获模块的设计
        4.3.3 系统运行状态捕获模块的设计
        4.3.4 磁盘及网络监控模块的设计
        4.3.5 数据预处理与分析模块的设计
    4.4 检测系统主要模块的实现
        4.4.1 CPU寄存器信息捕获模块的实现
        4.4.2 内存信息捕获模块的实现
        4.4.3 系统运行状态捕获模块的实现
        4.4.4 磁盘及网络监控模块的实现
        4.4.5 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1.1 环境搭建
        5.1.2 测试样本
    5.2 功能测试
        5.2.1 各类信息的捕获
        5.2.2 程序行为的分析与判断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μClinux平台的SATA硬盘控制器SIL3114驱动移植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本文概述
第二章 搭建及配置开发平台
    2.1 安装与配置 Linux 平台
        2.1.1 安装虚拟机 VMware Workstation
        2.1.2 安装嵌入式操作系统 Ubuntu
        2.1.3 配置 Linux 平台
    2.2 配置 PC 机平台
        2.2.1 配置 FTP 客户端
        2.2.2 设置 DNW
        2.2.3 安装 Source Insight
    2.3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及测试
        2.3.1 安装交叉编译工具
        2.3.2 修改环境变量
        2.3.3 示例程序的编写与测试
    2.4 小结
第三章 移植 SIL3114 的驱动
    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流程
    3.2 SIL3114 驱动移植流程图的设计
        3.2.1 静态编译与动态编译
        3.2.2 SIL3114 驱动移植流程图的设计
    3.3 μClinux 内核的配置系统
        3.3.1 make 工具及工作原理
        3.3.2 Makefile 基本结构
        3.3.3 Makefile 规则
        3.3.4 Config.in 功能及简单语法
    3.4 Gcc 编译流程
    3.5 获取标准μClinux 内核
    3.6 源内核环境下的模块编译
        3.6.1 确定处理器和编译器类型
        3.6.2 编写 Makefile
        3.6.3 分析头文件的搜索路径
        3.6.4 分析内核中的条件编译
        3.6.5 引用头文件
        3.6.6 编译结果及分析
    3.7 目标内核下的模块编译
        3.7.1 建立目标内核下模块编译条件
        3.7.2 分析解析错误(parse error)
        3.7.3 分析隐式声明
        3.7.4 分析内建函数
        3.7.5 编译结果及分析
    3.8 目标内核下的静态编译
        3.8.1 修改配置文件 Makefile 和 Config.in
        3.8.2 分析 Makefile 的隐晦规则
        3.8.3 编译目标内核
        3.8.4 分析链接过程
        3.8.5 导出全局符号
        3.8.6 分析未定义变量
        3.8.7 结果及分析
    3.9 小结
第四章 测试
    4.1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组成
    4.2 常见 Bootloader 的启动过程
    4.3 分析 ARMboot 启动代码
    4.4 ROMFS 文件系统
    4.5 测试
        4.5.1 利用 H-JTAG 烧写 Bootloader
        4.5.2 烧写内核和文件系统
    4.6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使用Cygwin和SUSE Linux构建类Unix的实验教学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与问题
二实验环境的设计与实现
三应用案例
四结束语

(5)基于OR1200的软件开发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OpenRISC系列
        1.2.1 RISC架构
        1.2.2 OpenRISC概述
        1.2.3 OR1200简介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常用的交叉开发工具
    2.1 GNU工具链
        2.1.1 GCC编译器
        2.1.2 binutils工具
        2.1.3 GDB调试工具
        2.1.4 中间语言RTL
    2.2 GNU工具的用法
        2.2.1 GCC的编译选项
        2.2.2 GDB调试工具的用法
    2.3 Cygwin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平台设计原理与读写器芯片功能分析
    3.1 软件开发过程的源代码处理
        3.1.1 预处理
        3.1.2 编译与汇编
        3.1.3 链接
    3.2 调试原理
    3.3 基于OR1200的读写器SoC芯片结构与功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目标机器特征在GNU中的实现
    4.1 OR1200指令集
    4.2 OR1200与指令相关的寄存器分析
    4.3 OR1200的调试功能与调试寄存器
    4.4 自定义系统外围相关寄存器与自定义指令
    4.5 目标机器特征在GNU中的实现
        4.5.1 汇编指令集在GCC中的实现
        4.5.2 目标机器特征在GDB中的实现
        4.5.3 目标平台在binutils工具中的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软件开发环境的实现
    5.1 文档管理器
    5.2 代码编辑器
    5.3 编译器与编译信息输出
        5.3.1 交叉编译工具GCC的生成
        5.3.2 进程间的通信机制—管道
        5.3.3 编译功能的实现
    5.4 调试器与调试信息输出
        5.4.1 交叉调试工具GDB的生成
        5.4.2 调试功能的实现
        5.4.3 断点
    5.5 模拟器的实现
        5.5.1 OR1200平台仿真器or1ksim的建立
        5.5.2 仿真器的实现
    5.6 目标文件处理工具
        5.6.1 binutils工具的编译生成
        5.6.2 目标文件处理功能实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功能验证
    6.1 软件仿真验证
    6.2 硬件验证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专利及其他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课题来源
        1.1.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1.1.2 为什么要研究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技术
        1.1.3 选题内容与来源
    1.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概述
        1.2.1 基本概念
        1.2.2 特点与设计要素
        1.2.3 典型应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的相关项目
        1.3.2 无线多媒体传感节点
        1.3.3 无线多媒体传传感器网络实验平台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与贡献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层间协作节能体系
    2.1 问题背景
        2.1.1 能量高效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架构
        2.1.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体系
    2.2 多媒体节点节能策略
        2.2.1 主要能耗来源
        2.2.2 处理模块节能策略
        2.2.3 通信模块节能策略
        2.2.4 传感模块节能策略
    2.3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低功耗设计
        2.3.1 网络协议层次中的能耗限制
    2.4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层间协作节能体系
        2.4.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协议栈
        2.4.2 为什么要进行层间协作设计
        2.4.3 WMSNs 层间协作节能体系的实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能量高效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
    3.1 问题背景
        3.1.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研究背景
        3.1.2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性能评价
    3.2 基于信号场强与局部相邻关系的加权定位方法
        3.2.1 基于不可信率的信号场强测距
        3.2.2 基于局部相邻关系的信标加权定位
    3.3 WMSNs 中信标节点可升级的节能定位方法
        3.3.1 信标节点最佳部署密度计算
        3.3.2 路径损耗因子计算
        3.3.3 基于 LQI 差值的节能定位算法
        3.3.4 基于互测距误差判定的已定位节点升级
        3.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WMSNs 中基于移动信标的节能定位技术
        3.4.1 可移动信标与移动传感器网络
        3.4.2 基于移动信标的节点定位基本过程
        3.4.3 一种基于类螺旋状信标移动模型的节能定位方法
        3.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WMSNs 节点传感方向角度定位
        3.5.1 方法描述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覆盖优化技术
    4.1 问题背景
        4.1.1 传感器网络覆盖问题的基本概念
        4.1.2 传感器网络覆盖类型
        4.1.3 传感器网络覆盖评价标准
        4.1.4 覆盖调整过程中的能量优化
        4.1.5 覆盖优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4.2 多媒体传感节点覆盖感知模型
        4.2.1 全向传感节点感知模型
        4.2.2 多媒体节点传感模型
        4.2.3 多媒体节点覆盖控制方法
    4.3 多媒体节点传感方向调整方案
        4.3.1 基于贪婪算法的传感方向调整方案
        4.3.2 基于 Voronoi 图的传感方向调整方案
    4.4 基于多目标遗传优化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覆盖方法
        4.4.1 网络模型
        4.4.2 能量有效的网络遗传编码方案
        4.4.3 适应度函数及个体选择
        4.4.4 双交叉操作
        4.4.5 最优覆盖度基因组变异操作
        4.4.6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能耗均衡策略与休眠调度方案
    5.1 问题背景
        5.1.1 休眠的概念及其分类
        5.1.2 传感器网络休眠调度问题的研究现状
        5.1.3 休眠调度下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能耗预测模型
        5.1.4 多媒体传感节点休眠时间分析
        5.1.5 传感器网络能耗均衡策略
    5.2 基于生命期划分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簇内轮转方案
        5.2.1 WSNs 及 WMSNs 生命期的定义
        5.2.2 基于能耗判定的多层簇构建
        5.2.2 面向能耗均衡的簇头节点生命期划分
        5.2.3 基于簇间时分复用的节点工作状态轮转
    5.3 基于相对信息熵的多媒体信息簇内聚合机制
        5.3.1 相关定义
        5.3.2 基于相对信息熵的感知数据分类
        5.3.3 基于相对信息熵的多媒体数据聚合过程
        5.3.4 算法性能分析
    5.4 基于重叠区域判定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休眠调度方法
        5.4.1 网络重叠区域计算
        5.4.2 考虑状态切换开销的自适应休眠机制
    5.5 仿真与分析
        5.5.1 仿真环境与工具简介
        5.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数据传输策略
    6.1 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模型
        6.1.1 通信能耗模型
        6.1.2 网络数据传输能耗模型
        6.1.3 最小发射功率
    6.2 能量有效的多媒体信息采集与处理
        6.2.1 基于可变采样粒度的周期性传感
        6.2.2 基于相间像素点的色块匹配
        6.2.3 基于图像背景识别的节能数据传输
        6.2.4 基于压缩代价评估的节能数据传输机制
        6.2.5 面向多媒体事件流的网络生存时间优化
        6.2.6 仿真结果与分析
    6.3 能量有效的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多路径传输方案
        6.3.1 问题背景
        6.3.2 模型约束
        6.3.3 构建元数据包
        6.3.4 路径探寻
        6.3.5 建立多路径
        6.3.6 自适应拥塞控制
        6.3.7 仿真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面向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多网接入系统
    7.1 低功耗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7.1.1 研究背景
        7.1.2 低功耗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点硬件架构
        7.1.3 无线音频传感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7.1.4 无线图像传感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7.1.5 低功耗无线视频传感节点的设计与实现
    7.2 基于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的多网接入技术
        7.2.1 传感器网络网关的研究现状
        7.2.2 传感器网络接入方案分类
        7.2.3 传感器网络网关的硬件架构
        7.2.4 传感器网络网关硬件的设计与实现
        7.2.5 基于网关的多媒体传感器网络泛在通信的实现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授权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明专利申请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软件着作权登记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科技奖项
缩略词
图表清单
参考文献

(7)基于开源代码的Ad Hoc网络仿真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来源
    1.2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1.3 Ad Hoc网络的关键技术
        1.3.1 物理层自适应技术
        1.3.2 功率控制
        1.3.3 多天线技术
        1.3.4 混合 ARQ
        1.3.5 自适应资源分配
    1.4 课题意义和主要工作
第2章 网络仿真概述
    2.1 引言
    2.2 网络仿真的概述
    2.3 常用的网络仿真工具
        2.3.1 NS-2网络仿真软件概述
        2.3.2 OPNET网络仿真软件概述
        2.3.3 MATLAB介绍
        2.3.4 QualNet概述
        2.3.5 OMNET++概述
        2.3.6 几种仿真软件特点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OMNET++架构
    3.1 引言
    3.2 OMNET++组成
    3.3 OMNET++语法
        3.3.1 NED语言
        3.3.2 简单模块
        3.3.3 消息
        3.3.4 门和连接的访问
        3.3.5 配置文件
        3.3.6 仿真过程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OMNET++的移动无线仿真框架
    4.1 引言
    4.2 移动框架的介绍
    4.3 移动模块
    4.4 使用移动框架
    4.5 移动框架的目录结构
    4.6 小结
第5章 OMNET++仿真实例
    5.1 引言
    5.2 仿真环境
        5.2.1 安装OMNET++
        5.2.2 安装移动框架
    5.3 网络仿真实验
        5.3.1 无线网络洪泛协议仿真
        5.3.2 洪泛协议算法实现
        5.3.3 洪泛协议仿真
    5.4 小结
结论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8)陆面水文模型VIC研究及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 ——以湖北省白莲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文模型研究概况
    1.2 陆面过程模型研究概况
    1.3 实验流域介绍及资料情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
    1.5 小结
第二章 GIS技术在水文模型上的应用
    2.1 GIS/DEM在水文模型中的应用
    2.2 ArcView GIS简介
    2.3 子流域划分——AvSwat简介
    2.4 子流域分级——Pfafstetter规则简介
    2.5 GIS技术在白莲河流域上的应用实例
    2.6 小结
第三章 天气发生器及其应用
    3.1 天气发生器的研究概况
    3.2 WXGEN天气发生器简介
    3.3 WXGEN天气发生器的应用实例
    3.4 小结
第四章 陆面水文模型VIC理论与方法
    4.1 VIC水文模型概述
    4.2 VIC-2L模型介绍
    4.3 VIC-3L模型简介
    4.4 小结
第五章 白莲河流域VIC陆面水文模型及数值模拟
    5.1 VIC模型的数据准备
    5.2 VIC模型的运行
    5.3 马斯京根(Muskingum)汇流模型
    5.4 数值模拟
    5.5 WXGEN天气发生器与白莲河流域VIC模型的集成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中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9)基于MPC565的汽车总成控制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概述
    1.2 电子控制单元ECU
    1.3 国家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介绍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总成控制器硬件设计总体方案研究
    2.1 总成控制器硬件设计需求分析
    2.2 总成控制器硬件设计技术要求
    2.3 总成控制器硬件设计总体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成控制器硬件设计
    3.1 MPC565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1.1 CPU 选型原则及相关技术资料
        3.1.2 MPC565 微控制器最小系统设计
    3.2 A/D 转换电路设计
        3.2.1 A/D 转换器概述
        3.2.2 A/D 转换电路设计
    3.3 D/A 转换电路设计
        3.3.1 D/A 转换器概述
        3.3.2 D/A 转换电路设计
    3.4 R5232 串行口通讯电路设计
        3.4.1 MPC565 串行通讯接口工作原理
        3.4.2 R5232 串行口通信电路设计
    3.5 I/O 接口电路设计
        3.5.1 脉冲捕获电路设计
        3.5.2 开关量输入电路设计
        3.5.3 PWM(OC 门)输出电路设计
        3.5.4 数字(OC 门)输出电路设计
        3.5.5 并行I/O 输入输出电路设计
    3.6 电源设计
    3.7 CAN 通信电路设计
        3.7.1 CAN 概述
        3.7.2 MPC565 的CAN 通信控制器功能简介
        3.7.3 CAN 通信电路设计
    3.8 接插件端子定义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成控制器系统调试
    4.1 总成控制器调试环境概述
    4.2 总成控制器系统调试
        4.2.1 R5232 串行口通信电路调试
        4.2.2 A/D 转换电路调试
        4.2.3 D/A 转换电路调试
        4.2.4 I/O 接口电路调试
        4.2.5 CAN 通信电路调试
    4.3 数据分析
        4.3.1 A/D 转换电路调试结果数据分析
        4.3.2 D/A 转换电路调试结果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束语
    5.1 论文总结
    5.2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四、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Windows版MPB的移植与测试[D]. 雷佩.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6)
  • [2]基于QEMU的恶意程序行为检测研究[D]. 蒋传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基于μClinux平台的SATA硬盘控制器SIL3114驱动移植的方法研究[D]. 陆银丽. 南华大学, 2012(01)
  • [4]使用Cygwin和SUSE Linux构建类Unix的实验教学环境[J]. 应毅,任凯. 现代教育技术, 2012(02)
  • [5]基于OR1200的软件开发平台设计[D]. 张琳. 山东大学, 2011(04)
  • [6]无线多媒体传感器网络节能关键技术研究[D]. 沙超.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6)
  • [7]基于开源代码的Ad Hoc网络仿真软件实现[D]. 秦伟.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7)
  • [8]陆面水文模型VIC研究及其与天气发生器的集成 ——以湖北省白莲河流域为例[D]. 李丹颖. 武汉大学, 2005(05)
  • [9]基于MPC565的汽车总成控制器研究与设计[D]. 郑凯. 吉林大学, 2005(06)
  • [10]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J]. 郑伟,范毅.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03(01)

标签:;  ;  ;  ;  ;  

Windows环境下的GCC编程——Cygnus Cygwin32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