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大众体育比赛参赛者的行为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赛者论文,大众论文,我国论文,城市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回日期:2006-03-20
文章编号:1001-747X(2006)05-0016-03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G80-05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从2004年11月至2005年5月,对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和沈阳6个城市的体育锻炼者并参加过不同性质的大众体育比赛者为研究对象。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调查组分赴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等6城市,对一些大中型俱乐部以及一部分免费锻炼场所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并参加过有关的大众体育比赛者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发放问卷数目为: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各200份。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972份,回收率为81%,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为93.8%。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者基本情况与锻炼理念分析
2.1.1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
从6个城市调查的结果来看(见表1),参加大众体育的参赛者的年龄大多都在20至60岁之间。参赛人群存在正态分布形,31-40和41-50岁之间的体育爱好者参赛的比例较高,反映出这一年龄人群家庭、收入和工作基本安定,是社会的稳定阶层,把从事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比赛作为健身和娱乐的一种手段。
表1 对参赛者群体(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调查
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西安 成都 沈阳 平均
61以上13.2311.8613.1317.514.3611.6913.63
51—6015.7418.1414.8217.515.1415.3416.11
年龄41—5023.9628.6721.7419.820.6222.8722.94
(岁)31—4024.0923.1923.17 17 24.3725.9722.97
21—3014.4412.7715.9223.715.8316.1616.47
20以下 8.54 5.3811.22 4.529.68 7.97 7.89
性别(%)男 58.1855.3858.7340.68
57.3538.6951.53
女 42.8244.6241.2759.32
42.6561.3148.47
婚姻 已婚 78.6175.3971.7 69.568.2375.9473.23
状况(%)
未婚 22.3924.6128.3 30.531.7724.0626.94
调查中参加大众比赛的主体多以男性为主。从六城市的平均来看,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参赛选手大多数是已婚者,占所有参赛人数的7成以上。由于已婚者工作、家庭比较稳定,经费支出也相对独立一些,而且生活有规律。
2.1.2 文化结构
6个城市参赛主体的文化程度调查结果见图1,参赛群众大多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对健身锻炼和比赛活动有较明确的认识和了解,有较高的参与热情。另外,还反映出我国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同时,学校体育在教学改革方面开展了更多的工作,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意识,虽然走出校门依然有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
图1 6城市大众体育参赛者文化程度调查
2.1.3 收入状况
通过对6城市参赛者收入情况的调查,参赛者总体收入水平较高。北京、上海、广州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参赛者的月收入较高,参赛人群也较多。而西安、成都、沈阳相对经济水平较低,比赛者中中等收入人群较多。月收入在1000-2000元以及4000-5000元的参赛者参加比赛的比例处于中等水平,而月均收入在2000-4000元之间的参赛人群最多。
2.1.4 参赛者对锻炼的理念
通过对各城市参赛者平时锻炼目的与动机的调查发现,处于第一位的是“增进健康”。而对参赛动机的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比赛动机要比锻炼动机更加多样,在前3位的依次为:“对本项目的喜爱”所占比例最大为25.05%;其次,“比赛项目是我经常锻炼的项目”比例为21.75%;再次,“参加比赛能获得锻炼的机会”比例为15.77%。锻炼与参赛的动机调查结果表明,参赛群众对锻炼与参赛的理念是基本一致的。
2.2 参赛过程的行为特点
2.2.1 参赛者对比赛信息的获得
要参加体育比赛,就必须对有关的比赛信息有所了解。在对6个城市群众获得比赛信息的调查中,“通过朋友介绍而知道比赛信息”的参赛者占较大多数(见图2)。通过媒体广告宣传得知比赛信息的仅占总体的1/3。因此,群体组织单位应该进一步培育市场,扩大宣传的范围,充分的通过“连带”方式来使更多的群众参加大众体育比赛中来。
图2 获知体育比赛信息的途经
通过对6个城市参赛者参加大众体育比赛“有什么顾虑”的调查表明,按照顺序为:怕受伤的比率最高36.56%,对比赛的安全措施存有顾虑占30.29%,怕完不成比赛占25.46%,嫌观众太多或太少占7.03%。大多数人在比赛前关心比赛组织的安全性,把比赛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所以,比赛组织者应该在场地的选择方面,比赛前的体检和医疗急救方面都应该给予考虑,并且要有具体的实施方案。
另外,对6个城市“认为参加群众体育比赛有无必要投保”的调查中,有一半左右的参赛者认为有必要投保,并且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中认为有必要投保的人数明显要高于其他3个城市;觉得无所谓的比例仅占不到1/3(见图3)。反映出各个城市间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经济观念有所不同。因此比赛组织部门应加强对比赛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加强比赛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证参赛者的安全。
图3 参赛者对参赛有无必要投保的调查
目前,由于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在赛前由参赛者进行一定数额的投保,使组织者为比赛发生意外时能够提供一定的赔偿,并且也可以避免一些法律方面的责任问题。是当前大众体育比赛应该采取的最合理手段之一。
2.2.2 参赛者对比赛的参与
参赛者进入到参与大众体育比赛的实施阶段,首先进行的是报名。通过对6个城市参赛报名情况的调查,了解到许多参赛者都是由单位或者运动协会等组织统一报名的,这部分约占到一半以上。朋友、同事或家人代替报名与亲自报名的比例相接近,也超过了1/5。反映出参加大众体育比赛人际间的“连带”作用。另外,大量的参赛者都是通过各自经常参加锻炼的体育“单位”统一组织报名,朋友、同事代替报名中也包括有同一体育组织中的成员。说明参加大众体育竞赛对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和家人之间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赛者“经常参加什么项目的锻炼”的调查结果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的群众选择健身操以及舞蹈的比例最大,年龄阶段基本上在20-40岁之间,这一现状与其运动特点及其这一群体追求健康美的欲望和心态有关。多数选择免费锻炼的项目是田径类(跑、走)项目。选择“气功、太极拳”作为锻炼内容的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于其它群体。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消费者选择“球类运动”中小球比例稍高于大球比例,参赛者多为青年群体,这与青年人争强好胜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其他项目的开展在6个城市中大体上没有差异。
参赛者“参加过何种比赛”的调查结果中,6个城市的参赛者选择的项目与平时锻炼的项目大体上相同(见表2)。因为田径类项目比较容易组织,场地要求也不高。所以在8个选项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而且各个城市参加过长跑比赛的不在少数。其次则是大球和小球的选择,而在8个选项中比例最少的是拔河和跳绳的比赛。
表2 6城市参赛者经常参加锻炼和参加过何种群众体育比赛(%)
北京 上海 广州 西安 成都
沈阳
锻炼比赛 锻炼比赛 锻炼比赛 锻炼 比赛 锻炼
比赛锻炼
比赛
项目项目 项目项目 项目项目 项目 项目 项目
项目项目
项目
健身操18.38
10.1223.61
13.0819.43
12.6316.3410.1615.26 12.16
16.44 11.66
舞蹈 15.268.3514.327.7713.219.1514.65 8.7914.17
8.86
13.26
8.96
民族传统8.948.9611.698.0710.05
11.53 9.3610.3612.36 12.679.15
9.73
田径类17.62
28.3318.83
30.1519.33
28.3420.1327.9618.62 27.63
19.27 29.56
大球 13.18
18.1511.39
16.0912.16
18.0713.6115.0913.15 19.23
15.17 18.14
小球 14.73
15.8415.67
17.2513.87
15.2613.3315.5812.63 14.27
13.28 14.03
拔河、跳绳 10.258.35 3.155.95 9.214.4710.25 9.1510.17
4.869.22
5.85
其他 1.641.89 1.341.64 2.740.55 2.33 1.91 3.10.324.21
2.0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比赛的种类也应全面化,使更多参加锻炼的群众加入到比赛的行列中。
2.2.3 参赛者比赛后的评价
在比赛是否公平的问卷调查中,大多数参赛者对比赛的公平性比较满意。选择公平和较公平的比例分别为21.78%和53.22%,只有极少数参赛者对比赛不太满意。群众体育比赛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淡化竞技性,增加参与性。如果这类比赛过于追求名次和得分,再加上裁判的执法能力有限,就有可能是原本鼓励参与的活动变了样。使“连带”关系发生断裂,不仅使参与者不愿再来参加这类活动,还会对其他群众的参与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对6个城市的参赛者“是否会继续参加该比赛项目的锻炼和比赛”,比例明显较高(约56.29%)。一部分参赛者可能由于对参赛项目的重新认识或者参赛成绩和名次不尽如人意,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而选择了看情况再说(占约37.45%)。只有极少部分的参赛者选择了不会继续参加该项目的比赛(约6.26%)。通过对参赛后的评价调查有助于使比赛组织者了解比赛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利于有今后的改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3 结论与建议
(1)我国6城市参加大众体育比赛者多以中年已婚者为主,男女比例接近,大多受过一定的文化教育,收入居中。群众参加大众体育比赛的关键因素是具有相同的锻炼与参赛动机。
(2)从对参赛信息获取中,反映出“连带”关系是群众参加大众体育竞赛的主要特征。为此体育比赛的组织者应该加强与群众健身组织联系,动员经常参加锻炼的群众参加比赛。群众参赛的顾虑是担心比赛的安全和怕受伤完不成比赛,对参赛进行投保大都持支持的态度。
(3)参加比赛的项目大都是平时锻炼的内容。大多数参赛者对比赛的公平性比较满意,并表示会继续参加该项目的锻炼和比赛。所以,应该采用市场营销的手段,通过“连带”方式来使更多的群众参加大众体育比赛,吸引更多的群众参加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
标签:体育竞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