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功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用论文,实事求是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科学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也是当今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因而,全面把握实事求是理论的形成、完善、发展与功用,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理论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也是当代中国哲学中最为广大群众所熟悉的哲学范畴。但在如何理解上,又不完全一致;在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又令人感到难以把握。这就需要我们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毛泽东关于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原是中国的一句古话。意思是说,研究学问,务必得到可靠的事实根据,才能从中求得正确的结论。人们通常也习惯于在“如实地”、“老老实实地”意义上使用“实事求是”一语。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从毛泽东的论述和中国革命实际来看,实事求是这一哲学范畴具有如下四层深刻含义。
第一,从产生上看,毛泽东实事求是理论的形成是对我党长期复杂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实事求是作为哲学命题是毛泽东在延安整风的基本著作之一《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提出的。它的提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全党,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是对我党成立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实践的哲学总结之后的又一创造性成果。毛泽东除了继承实事求是这一民族传统的思想精华之外,还站在辩证唯物主义高度,赋予它以崭新的含义。因而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和西方哲学精华的结晶,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哲学概括。
第二,从哲学内涵上说,实事求是是具体化了的用简明精辟的语言形式对唯物辩证的世界观的高度概括。这里主要含有二层意思:一是承认一切事物及其发展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头脑中先天就有的,思维是对存在的能动的反映;二是指人们必须如实地反映、研究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把我们改造世界的行动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求是”的目的是引出正确的结论,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即正确地改造世界。
第三,从理论内容上看,实事求是是中国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凝结点。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范畴,带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的统一。实事求是是一个曲折而复杂的过程,“实事”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和主体的求是活动联系在一起而展开的过程。其中要正确处理个别与一般、现象与本质、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种种联系,才能使主观符合客观实际。“求是”活动的具体性、曲折性,内在地把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都融为一体了,突出体现了三者的统一。
第四,从社会作用上看,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它的核心即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有的放矢”,即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遵循毛泽东同志为我们党所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反之,就遭受挫折或失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党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伟大飞跃。
二、邓小平对实事求是理论的贡献和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理论,做出了自己卓越的贡献。
第一,从理论地位上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它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无非是要求人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按事物固有的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不能先入为主,不能从理论和原则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33页)他还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109)在1992 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而且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2页)这一系列阐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理论,而且从理论整体的角度揭示了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红线,以及它和人们社会实践的内在联系。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统一起来,“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323页)十年浩劫之后, 邓小平针对我们许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中受“左”的思想影响,思想不解放,存在许多条条框框、盲目迷信本本等情况尖锐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它的生命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因为,事物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我们的工作若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某些个别结论,照抄照搬,势必会走向教条主义。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既不落后也不超越于客观实际,既不“左”也不“右”,所以也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是胡思乱想,它的实质正是要冲破“左”的思想束缚,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认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三,从实现功能上看,实事求是成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要求,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都是建立在实事求是这一根本原则基础上的。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改革是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关于“一国两制”以及对世界形势的估计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等,都是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相结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做出的科学结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晶,又丰富和深化了这一思想路线。
三、实事求是理论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
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一个重大而又困难的课题。建国后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就在于对国情分析发生了偏颇,离开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走了弯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得到恢复,党从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有了科学的认识。和民主革命只能走自己的路一样,搞现代化,中国也只能搞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看到,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国家,中国必须具有发达国家的许多特征,如生产的社会化、股份制、市场机制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又具有较高的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具有特定的人口、资源和文化环境。因而,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但又和经典作家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在具体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它在坚持两个基本点的前提下,把发展和解放生产力放在了首要的和根本的地位。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是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的需要。正确的政策,来自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和国情的准确把握。而有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也并不等于一切都解决了。普遍性的东西是求“是”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总的发展趋势,但不可能包揽事物发展中的一切细节和前进中意想不到的新情况。因为在贯彻落实中,必须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认清“区情”和“县情”,以事物发展现状为依据,做艰苦细致地工作,才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只有坚持不懈地搞好调查研究,认清国情,使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精神,严格的科学态度,不仅仅只是成为一个口号,而是具体化到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决策中去,渗透到理论研究和各个实践领域中去,使其成为我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才能为我们的工作、为现代化建设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其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探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有着客观的必然性。它的存在与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现代化建设的成效,不仅要看我们能否从实际出发,而且要看我们的认识和行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性。对建设规律的探索和把握,仍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要走自己的道路是毛泽东最早提出来的。毛泽东不仅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正确的思想和观点。但是,由于他晚年背离了自己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理论,对形势作了错误的估价,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受到严重干扰。三中全会以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给自己提出了历史性课题: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要完成现代化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则要靠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解放思想。
如果我们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来衡量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就能形成一个比较清醒的实事求是的估价:承认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根基和中心在于经济建设。这一估计能够使我们在指导思想上从对国情的正确认识出发,而不是从某种原则或主观愿望出发,从而把发展和解放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要有勇气开拓和创造,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邓小平思想中,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凝固不变的僵化模式,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的社会主义要想保持生机,就必须富于独创性。真正的唯物主义者的主观认识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事”去“求是”,经过探索、实验、创新,才能在改革实践中求得对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如果不愿到群众中去,不愿到改革大潮的实践中去,墨守陈规,安于现状,怕负责任、怕担风险,脱离实际,则必然使社会停滞不前。
再次,坚持实事求是是克服主观主义,正确解决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市场运行、期货贸易、股份制等新情况新问题新观念层出不穷,对此要悉心加以研究。如果一面讲实事求是,一面对新问题熟视无睹,不用心研究,不认真解决,或凭想当然办事,改来改去仍回到旧的模式中去,那就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此要切忌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主观主义就是实际工作中的唯心主义,它的实质就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主观主义者在新问题、新生事物面前往往表现为主观臆断、先入为主,把一般原理当作公式、框框,简单地套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使我们的实践工作过多地纠缠在抽象的原则争论之中,或使认识停滞在事物发展的某一阶段而跟不上客观现实的发展。对此,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关于现代化建设的一切认识和实践,都不能从理论和原则出发,而只能从实际出发。若从本本、教条出发,将只会使我们失去机遇,贻误发展的大好时机。
从对实事求是科学内涵与作用的全面分析中我们看到,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并非易事。实事求是不仅要从客观存在出发,而且要从“实事”的各种联系出发;不仅要看到实际的发展,而且要看到“求”和“是”的产生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尊重以往的实践经验,而且更要注重当今或今后实践的检验。绝不能离开实事求是这条根本的思想路线。也不能把实事求是理论加以简单化、庸俗化,使其成为一个抽象的原则。只有经历曲折的过程,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真正奠基于实事求是这一科学的基石之上。
标签: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毛泽东论文; 邓小平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