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策略研究论文_马红兰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策略研究论文_马红兰

甘肃省临夏市南龙镇杨妥家小学 731199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有必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教师需要首先建立教学方法的创新模式,并在教学方法和技巧方面表现出独创性,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教育 实施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刺激力是就对所学学科引发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营造轻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新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强调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使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让学生与老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并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创新提供条件

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个性化的人格素质。因此,要进行有效地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从改善小学生的个性入手。从小学生个性品质方面去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起点,特别要注重学生身上的一些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人格缺陷。例如,一些学生的家教非常严格。他们的学习思想很保守,不敢挑战一些新的学习任务。这些学生过于传统保守,在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显得过于迟钝,他们可能考试成绩不错,可是在一些灵活体现创新思维的学习任务中表现却并不出色。因此,教师应注意改善学生的个性,弥补他们的人格缺陷,使他们的个性越来越完善。要想改善学生的个性,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就是很好的资源。我们的教科书中有许多传记和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学习机会在道德和心理方面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激发他们内心个性的塑造会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科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创造性地思考。”根据学生好奇、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论文作者:马红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7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开展策略研究论文_马红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