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品牌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势在必行论文,品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牛奶质量事故成了导火线,2005年中国的牛奶市场有点冷。成都、青岛、沈阳、哈尔滨、长沙、昆明等城市乳业大战非常激烈:成都各大卖场里的蒙牛、光明、伊利等品牌牛奶纷纷降价;重庆大多数品牌的降价幅度达50%以上;而青岛甚至出现了牛奶价格不如矿泉水的现象。
我国的“牛奶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牛奶经济”关系到全中国人民的利益,我们不得不重视,盘活“牛奶经济”意义重大。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人做过统计,我国人均占有牛奶量处在世界较低水平,平均每人每天只能喝到2毫升,也就是说,中国人每人只能喝到一试管的牛奶。然而,2004年我国奶制品总产量达2368万吨,人均消费18公斤。目前世界平均消费量为98公斤,发达国家在200公斤以上。
盘活“牛奶经济”受益的当然是广大奶农的利益。由于国内社会上健康和营养意识的增强,特别是提倡中学生“每日一杯牛奶”的生活习惯之后,人们对牛奶的态度发生改变,牛奶消费量飙升。但相对于全球人均奶类的消费量为98公斤来说,我国人均奶类的消费量为10公斤的现实表明“牛奶经济”前景十分光明。于是,一些企业在没有摸清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纷纷上马,号召农民饲养奶牛。结果,盲目的生产,导致牛奶生产相对过剩,奶农不得不低价卖掉鲜奶,更有甚者倒掉鲜奶或拿来喂猪,这样受损害的当然是那些奶农了。
盘活“牛奶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更关系到广大老百姓的利益。虽然中国国内的奶制品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国家,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利益空间,但只要我们的领导和企业考虑到广大人民的利益,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追求眼前利益,制定合理的“牛奶经济”发展规划,盘活我国的“牛奶经济”不应该是一件难事。那样,广大人民受益,国家和企业也同样受益。
随着复原乳“盖子”逐渐揭开,一种新的趋势也开始显现,国内乳品企业纷纷开始关注原材料基地建设,抢占奶源出现热潮,“得奶源者得市场”重又得到共识。蒙牛日前宣布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全资新建一个日处理150吨鲜奶的液态奶生产企业,计划在近期开工投产。伊利总投资达12亿多元的产能扩张计划也宣布全面开花,并且开展了系列奶源扩张,先是收购内蒙古第三大乳业公司牛妈妈30%的股权,投资2.5亿元兴建年产量30万吨的生产基地。
这场关于牛奶的“赛事”绝对不是一个做秀场,比赛的规则是诚信,评委是全国的老百姓,这里玩不得半点虚假。品牌的铸造需要多年的艰辛,也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诚信来锻造的过程。
时下流行一句话:做人要厚道,乳业老大们能不能对我们的消费者也厚道一点。奉劝牛奶生产企业不妨学学我们的中华老字号,宁愿倾家荡产也要留下个金字招牌。
标签:牛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