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疑问尾句的句法分析_英语论文

英语和汉语疑问尾句的句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句法论文,英语论文,疑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英语的疑问尾句

      英语的疑问尾句如例(1)-(2)所示,形式上由“疑问尾句”(tag question)形成。如前半部分是肯定句形式,后半部分的疑问尾句采用否定形式,如(1)中的isn't he。如前半部分是否定句,疑问尾句则采用肯定形式,如(2)中的is he。

      (1)John is a student,isn't he? (2)John is not a student,is he?

      英语语法学文献和教科书对这种现象都有详细介绍。许国璋(1992:130)把这种句式称为“反意问句”,并指出“回答方式和一般问句的答语相同”,如例(3)-(4)。形式上,疑问尾句跟一般的是非问句相同,回答方式也一样。

      (3)Your room is on the second floor,isn't it? Yes,it is.

      (4)Mary doesn't know French,does she? No,she doesn't.

      虽然由疑问尾句构成的问句跟一般是非问句的回答方式相同,但两者的功用不同。许国璋(同上)从功能的角度对(3)、(4)等句式解释道:“当提问的人有一定主见,但不完全肯定,需要问一下加以证实时,用反意问句”。可见疑问尾句虽在形式上跟一般的是非问句一样,但说话者多了一种预设,并非中性的提问。

      Greenbaum(1996:48)指出,疑问尾句附着在非疑问句上。按照这样的理解,疑问尾句与前面的陈述句是一种“附着”(attachment)的关系。从句法学的角度来看,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种“附着”关系?

      我们曾把英语的疑问尾句分析为联合结构(conjunction structure)(Tang 2015)。以(1)为例,其句法结构可简单表述为(5),当中的F是一个功能词,可理解为是一个没有语音的连词,是个空语类,作用就是连接两个并连语(conjunct),即外并连语(external conjunct)的John is a student和内并连语(internal conjunct)的isn't he a student。外并连语是陈述句,内并连语在形式上本来是是非问句,作为名词谓语的a student被省略,成为疑问尾句(Sailor 2009)。通过省略,疑问尾句有照应能力,跟前边的陈述句构成一种照应关系。

      (5)[John is a student]F[isn't he

]

      例(4)的生成方式与此基本相同,其句法结构可表述如(6),连词F把外并连语的陈述句Mary doesn't know French与内并连语的疑问句does she know French连接起来,相同的谓语know French在内并连语中被省略,形成疑问尾句(同上)。

      (6)[Mary doesn't know French]F[does she

]

      (6)的省略现象跟英语动词短语省略(VP ellipsis)类似,如在例(7)中,第二句中的动词短语与第一句相同,故省略,如(8)所示。

      (7)John knows French,and Mary does too.

      (8)[John knows French]and[Mary does

too]

      疑问尾句与普通动词短语省略句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由两个并连语组成,由连词连接,省略了重复的谓语部分,省略了的部分跟前边的陈述句构成照应关系。不同之处在于连接疑问尾句的连词是个空语类,疑问尾句的主语指向前面的陈述句,而普通的动词短语省略却没有这些要求。

      2.汉语的疑问尾句

      Li & Thompson(1981:546)把汉语的(9)、(10)等疑问句分析为疑问尾句,这些句子就是在陈述句之后,加上形式上较为短小的反复问句(A-not-A question,也称为“正反问句”)。

      (9)你们是九点钟开门的,对不对? (10)他在耕田,是不是?

      假如(9)和(10)被分析为汉语的疑问尾句,我们所提出的联合结构也应能用于对其生成过程的分析。以(9)为例,句法结构可简单描述为(11)。陈述句和反复问句由无语音的连词F所连接,分别做联合结构的外并连语和内并连语。与英语不同的是,汉语这种疑问尾句跟前面陈述句重复的部分不是谓语,也并非通过省略而来,而是有一个有指称能力的空语类,用e来表示①。

      (11)[你们是九点钟开门的]F[e对不对]

      (11)的“对不对”是谓语(张和友、邓思颖2011),e是主语,指向前面的陈述句,大致表达“你们是九点钟开门的,这个说法对不对?”的意思。回答的时候,可以光说“对”或“不对”。“对”和“不对”是谓语,前面有个空主语e,这个空主语指向“你们是九点钟开门的”。通过这个空语类,疑问尾句有一定的照应能力,可以回指前边的陈述句。

      如例(1)和(2)所示,英语的疑问尾句一般与前面的陈述句构成一正一反的关系。陈述句用肯定形式,疑问尾句就用否定形式;陈述句用否定形式,疑问尾句就用肯定形式。不过,跟汉语这种疑问尾句搭配的陈述句却不存在一正一反的要求。比如,(12)和(13)都是合法的汉语句子。

      (12)他来了,对不对? (13)他没来,对不对?

      汉语这种疑问尾句,跟例(14)的英语right相似。Greenbaum(1996:49)认为这种疑问尾句是一种“固定”的形式(well-established fixed tag)。

      (14)We're on the list,right?

      Kayne(2016)认为(14)跟(15)有关。唯一的区别是isn't that在(15)中有语音实现,是听得到的,而isn't that在(14)中无语音实现,听不到。他进一步假设(14)由(16)生成,其中包含没有语音实现的ISNT THAT,他用大写以资区别。如果Kayne(2016)对英语疑问尾句right的分析正确,那么它正好跟(11)的“对不对”结构平行:无语音实现的ISN'T THAT是汉语的空主语e,right和“对”都是形容词,只不过“对”能直接做谓语,不需助动词be的支持。

      (15)We're on the list,isn't that right?

      (16)we're on the list,ISN'T THAT right?

      汉语还有一种疑问句,如(17),称为是非问句(黄伯荣、廖序东2007:98)。事实上,这一种是非问句也应该分析为疑问尾句。除了“是吗”外,“不是吗、是吧、好吗、行吗、可以吗”等也可以当作疑问尾句(汤廷池1988:271),如(18)。

      (17)你要淘汰掉这匹马,是吗? (18)快一点来,好吗?

      (17)中的“是”虽然是谓词,但它与(9)中的“对”不同。“对”是谓语,跟无语音的主语组成主谓结构,而“是”是允准动词短语省略的谓词(张和友、邓思颖2011),就好像(19)中有“是”的小句是通过动词短语省略而生成的(Xu 2003)。

      (19)张三喜欢他的妈妈,李四也是。

      假设(17)和(19)中的“是”有相同的语法地位(张和友、邓思颖2011),(17)的句法结构可以描述为(20),其中F是一个没有语音的连词,连接陈述句“你要淘汰掉这匹马”和是非问句“是你要淘汰掉这匹马吗”,是非问句内重复的部分经省略,剩下“是吗”,构成疑问尾句。

      (20)[你要淘汰掉这匹马]F[是你要淘汰掉这匹马吗]

      跟“是吗”搭配的陈述句,如(21)和(22)不存在一正一反的要求,跟上述(12)和(13)的“对不对”相同。疑问尾句“是吗”也可以用否定形式出现,如(23)。

      (21)他来了,是吗? (22)他没来,是吗? (23)他来了,不是吗?

      英语有一种疑问尾句,形式上跟汉语的“是吗”有点像,如(24)和(25)的is it,被Greenbaum认为是新近形成的固定用法。

      (24)You mean about Felicity and her achievements,is it? (Greenbaum 1996:49)

      (25)She looks Puerto Rican or something,is it? (同上)

      英语疑问尾句is it也有一个否定形式isn't it,在非正式口语中也可说成innit(同上),如(26)。

      (26)They're such a wicked band,innit?(Cambridge Dictionaries Online)

      至于(18)中的疑问尾句“好吗”,内部结构应该与(11)中“对不对”类似,即“好”是谓语,主语是一个空语类e,回指前面的陈述句,这两个小句由连词F所连接,如(27),可以理解为“快一点来,这个要求好吗?”虽然(17)中的“是吗”和(18)中的“好吗”在形式上同属是非问句,但(18)中的“好吗”通过空语类形成,并非通过省略产生,与(17)的“是吗”不同。

      (27)[快一点来]F[e好吗]

      就疑问尾句的内部句法而言,(9)中的“对不对”跟(28)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主谓结构,“对不对”做谓语,构成反复问句,只不过(9)的主语是空的e,而(28)的主语是显性的“这个说法”。至于(18)的“好吗”,也跟汉语一般的是非问句相似,都是在谓语之后加上“吗”,如(29)。主要的差别在于(18)的主语是空的e,而(29)的主语是显性的“这个建议”。

      (28)这个说法对不对? (29)这个建议好吗?

      形式上,疑问尾句跟一般的反复问句、是非问句确实无异,汤廷池(1988:272)甚至认为可以取消疑问尾句这一类问句(他称为“附带问句”),“似无另立一类的必要”。虽然汉语疑问尾句的内部结构跟一般的反复问句、是非问句没有区别,但特别之处在于那种“附着”的性质,还有那种照应能力。疑问尾句由联合结构产生并通过省略或空语类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疑问尾句也有独特的一面,在语法学研究中,实在有另立一类的必要。

      3.由疑问尾句到助词

      疑问尾句的内部结构基本上通过句法操作产生,如(4)中的does she通过省略重复的谓语know French省略而来;(17)中的“是吗”也通过省略重复的“你要淘汰掉这匹马”,只留下允准省略的“是”和句末的“吗”。

      有些疑问尾句的形式,已开始有“凝固”的趋势,如(24)和(25)中的is it属于“固定”的形式,踏上语法化之路。(26)的innit更为明显,由isn't it合音而来,由原来通过句法操作产生的isn’t it到看来像一个功能词的innit,正经历语法化的过程。从语法化的角度而言,英语口语的innit看来有条件成为一个功能性的助词,已比较“虚”,置于句末。

      香港粤语(以下简称“粤语”)的助词“吓话”

,跟英语innit相似,也已是一个较“虚”的助词,正好说明这种由疑问尾句到助词的语法化过程。

      “吓话”是助词(又称为“语气词”),置于句末,是一个功能词。有“吓话”的疑问句,如(30),说话者期望听话者回答是或不是,属是非问句。这种有“吓话”的是非问句负载了一定的负面意义,甚至有一种反诘的意味(邓思颖2015:247)。“吓话”是“吓嘛”

的变体,(30)和(31)的意义和语用效果相同。

      (30)你会去吓话?(你会去,不是吗?)(31)你会去吓嘛?(你会去,不是吗?)

      “吓嘛”应该是(32)“系咪啊”

(是不是啊)的合音,而“系咪啊”(是不是)的“咪”

是“唔系”

(不是)的合音,如(33)(邓思颖2015:247)。按照这样的理解,“吓话”的“吓”应该源自动词“系”(是),而“话”是“嘛”的变体,“嘛”的双唇鼻音,源自有否定词的“唔系啊”(不是啊)。

      (32)你会去系咪啊?(你会去,是不是啊?)

      (33)你会去系唔系啊?(你会去,是不是啊?)

      粤语的“系唔系啊”(是不是啊)跟普通话(10)中的“是不是”如出一辙,都应该分析为疑问尾句。在形式上,“系唔系啊”跟前面的陈述句可以有一个停顿,如(34)。“吓话”之前也可以有个停顿,如(35)。由此看来,“吓话”也具备疑问尾句的特点。“吓话”是一个从典型的疑问尾句“系唔系啊”过渡到助词的用语,见证了语法化的过程,跟英语口语innit的语法地位类似。

      (34)你会去,系唔系啊?(你会去,是不是啊?)

      (35)你会去,吓话?(你会去,不是吗?)

      典型的疑问尾句跟语法化后的助词中,在语用上也有一定的区别。粤语的疑问尾句“系唔系啊”比较中性,所问的是客观问题,说话者不一定有立场,如(36);相比之下,“吓话”的求证意味较强,说话者也往往有一定的立场,表达较为主观的意思,如(37)(同上:248)。经过语法化而形成的助词“吓话”,包含了较多语用色彩,有说话者的主观判断,这些现象符合语法化的发展规律。

      (36)二加三等于五,系唔系啊?(二加三等于五,是不是啊?)

      (37)二加三等于五吓话?(二加三等于五,不是吗?)

      从英语的疑问尾句isn't it到innit,从粤语的疑问尾句“系唔系啊”到助词“吓话”,这些现象,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出现在句末的疑问助词本来跟疑问尾句有密切关系,继承了不少疑问尾句的特点。疑问尾句由句法操作所产生,跟前边的陈述句组成联合结构,也跟陈述句构成一定的照应关系。疑问尾句这种照应能力,经过语法化过程,保留在形式上已经“凝固”的助词中,使得助词本身也有照应能力。如果这样的假设是正确的话,由疑问尾句组成的(34)和由助词组成的(35),都应该有相同的句法结构,同属于联合结构,由一个没有语音的连词F所连接,分别表述为(38)和(39)。前者的照应关系通过省略建立,而后者的照应关系通过“吓话”一词承担。

      (38)[你会去]F[系唔系

] (39)[你会去]F[吓话]

      按照这个思路,本文讨论过的部分用语,可根据语法化的强弱排列于(40)。左边是没有经过语法化的疑问尾句,右边是经过语法化所形成的助词。由疑问尾句到助词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左边是较“实”的句法短语,右边是较“虚”的助词。在语法化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排除有些“模糊”的阶段,如在连续体中间的is it、right等用语,好像既未脱离短语的性质,又成为“凝固”用法,既实又虚,半虚半实,值得日后再做深入研究。

      (40)isn't it/不是吗/系唔系啊>is it/right>innit/吓话

      本文讨论英语和汉语疑问尾句的语法特点。根据本文的讨论,从生成的方式来看,疑问尾句的内部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通过省略产生,省略重复的部分,而剩下的部分为疑问尾句,如英语的isn't he、汉语的“是吗”;另一类由空语类产生,空语类做主语,疑问尾句有语音实现的部分做谓语,如汉语的“对不对”、英语的right。至于疑问尾句的外部结构,英语和汉语的疑问尾句,都跟前面的陈述句组成联合结构。陈述句部分是外并连语,疑问尾句部分是内并连语,两者由一个没有语音的连词所连接。通过省略或空语类的方式,疑问尾句有照应能力,指向前面的陈述句,构成照应关系。有些疑问尾句的形式已开始有“凝固”的趋势,踏上语法化之路。由原来通过句法操作产生的疑问尾句逐步过渡至功能性的助词,如英语口语的innit、粤语的“吓话”。疑问尾句的照应能力在语法化过程中仍保留在助词上,使得助词本身也有照应能力。以上分析,希望能对助词和其他句末成分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和启示作用。

      本文部分内容曾在“第十届国际东亚理论语言学论坛”(东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6月)和“第八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三十周年庆典”(浙江大学,2015年10月)宣读,也在下列大学举行的专题讲座中报告过:剑桥大学语言学系(2015年4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5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6月)、上海外国语大学(2015年6月)。感谢与会者的提问和宝贵意见。

      ①汉语是一个允许主语脱落的语言,严格来讲,空主语应该是一个小代词“pro”(Huang 1984)。汤廷池(1988)甚至认为前面的陈述句是主语,而疑问尾句(他称为“附带问句”)是谓语,直接组成主谓结构。

标签:;  ;  ;  

英汉疑问尾句的句法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