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化战略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路径论文,外贸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740.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815(2007)03-0043-05
仅仅数年间,“标准化战略”火遍了全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标准化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WTO发布的2005年报告,重点就是探讨标准与贸易的关系,报告的副标题为“探讨标准、贸易与WTO的关系”。“得标准者得天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标准化战略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也必须以标准化战略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一、标准化战略对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
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对于标准的定义是:“一种或一系列具有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让相关的产品或者服务达到一定的安全标准或者进入市场的要求。”而标准化战略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围绕技术标准而制定的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总体谋划,即国家或企业从自身的发展出发,利用技术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与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方略。
标准化战略对于国际贸易,尤其是中国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作用:
1.标准化战略是突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力武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壁垒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博弈中比较流行的非关税壁垒。贸易技术壁垒(Trade and Technology Barrier,简称TBT)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由,采取一些技术法规、标准、包装、标签以及符合这些要求和确定产品质量及适用性能的论证和检验、检疫的规定和程序,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1]
大量全球贸易摩擦和争端表明,标准已成为全球贸易中一种主要的技术壁垒。据了解,自2002年以来,国产DVD的出口就不断地面临着国外专利收费集团的“挑战”。由于“3C”(飞利浦,索尼、先锋)、“6C”联盟(日立、IBM、松下、三菱、东芝、JVC)和法国汤姆逊等背靠标准,且手握其中绝大部分核心专利,所以一直紧扼中国DVD产业的咽喉,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DVD就要向其缴纳超过10美元的专利费。又如温州打火机质优价廉,销量占世界七成,欧盟为此通过一项法案,制定了一个标准,要求打火机加装安全装置,理由是确保儿童安全,而加装这种装置,必须购买欧洲专利,价格就会上升,实际上限制了温州打火机进口。还有2004年欧美等国强制推广的SA8000对我国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及皮制品、小家电等的出口造成很大影响。
标准成为全球贸易的主要技术壁垒,它是由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决定的,这些协议有《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SPM)、《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原产地规则协议》、《农业协议》、《关于贸易与环境的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等等。
技术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为: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这三者具有内在的紧密关系,其中核心的就是标准,技术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许多强制性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一般也要以标准为基础。可以这样说,标准是国际贸易主要技术壁垒。事实上,在国际贸易实务中,一些国家就是凭借技术标准来为贸易设置障碍,具体表现为:技术标准繁多,让出口国防不胜防;技术标准要求严格,让发展中国家很难达到;有些标准经过精心设计,可以专门对某些国家的产品形成技术壁垒。由此可见,当今世界已进入技术标准制约国际市场的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与挑战。因此,客观审视我国技术标准的现状,实施标准化战略,是突破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武器,对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具有很大作用。[2]
2.标准化战略是提升国际贸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法宝
市场竞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更加激烈和白热化。市场竞争形态经历了五个阶段,目前已进入第五阶段——标准竞争阶段,标准竞争是市场竞争发展至今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企业围绕标准的设立和创新在标准平台上竞争,通过掌握标准来拥有垄断力量;竞争的核心是标准,竞争的手段是建立标准、控制标准。标准化战略作为提升国家贸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法宝,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
从企业竞争的层面看,标准不仅是现代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之一,而且是企业的经营战略战术选择。在全球化时代,掌握标准的企业将会成为行业中的主导者和行业利润的主要攫取者。全球化时代的口号是:“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跨国公司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规则,迫使竞争对手成为追随者,从而控制游戏规则和市场竞争格局。美国高通公司以1 400多项专利为基础,拥有CDMA领域的国际标准。采取“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竞争战略,主导着通信市场的格局,主要靠专利许可获益,单纯产品收益已经退居其次。
从行业竞争层面看,标准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行业领导权的兴衰。行业领导权即企业通过在产品或工艺技术、生产或营销方面领先于竞争对手而在该产业领域的世界市场上获得的优势和影响力。每个时代都有主导性技术。在主导性技术产业领域,通过标准竞争获得的产业领导能力可能转化为持久的产业“比较优势”,产业的结构和绩效会影响到国家竞争优势。
从国家关系和参与世界竞争的层面看,标准竞争决定了游戏规则的制定和与国际化接轨的利害得失。在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强势国家和国家集团依仗自己的实力地位,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制定最有利于自己的标准政策,积极抢占国际市场垄断地位,意在最大限度地保持经济优势地位并抑制弱势国家的发展。国家竞争战略应该灵活运用标准这一新型竞争手段,扶持国内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竞争,并争取获得有利地位。正是基于标准的战略性作用,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国家标准战略。
2 1世纪是一个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的新世纪,谁具备核心竞争力,谁就能在激烈而无情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双赢”。企业要想在经济激烈竞争中获取利益,只有向标准化发展,才能拥有无穷的生命力,不断提升竞争力,在激烈竞争中占领一席领地。
二、适应中国企业标准化战略的基本模式
1.标准追随战略
由于中国出口企业技术研发力量薄弱,市场主导能力欠缺,在缺乏有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支撑下,追随别人的标准是比较可行的策略。以计算机芯片为例,英特尔是计算机芯片标准的制定者,它每推出一个新的芯片,几个月内就能覆盖全球计算机市场。谁不能跟随新芯片推出新的配套零部件,谁就会被淘汰出局。但追随别人的标准,往往蕴含着危险,命运往往掌握在别人手里。标准追随战略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2.标准引进战略
国内先进技术供给能力有限,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日渐突出。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具有合理性、合法性与隐蔽性,因此已成为各国构筑技术壁垒的主要手段。直接引进、使用别国或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还有助于打破贸易技术壁垒,扩大产品市场,充分吸纳当代先进技术成果,能加快技术标准的发展。企业必须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然后通过技术外溢、技术创新,将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提高到一个新的技术水平,并尽快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变。
3.标准公开战略
国内企业希望把拥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和世界标准,以便将来把这一技术标准普及到未来中国市场和未来世界市场,在规格竞争中,不断公开企业的新技术标准,让用户企业采用这一技术标准,让同行企业采用这一技术标准,尽早开拓并奠定市场。如IBM的PC电脑就采用了这一战略,不过采用该战略的企业会面临激烈的同行对手竞争。
4.合作联盟战略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各自的某种战略目的,通过公司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一种网络式的联合体。由于单个企业在技术、资金上的局限性,要想形成标准需要各方面的支持。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既可以彼此取长补短,获得事业互补效益,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又可以降低新技术开发风险,尤其可以避免企业间的技术标准之争,达到双赢目的。技术有多方跟随,就容易制定并形成行业标准。目前国际上的大公司都在建立技术标准联盟,如3C、6C联盟等。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美国半导体行业标准协会几乎执掌着全球标准。由于这种联盟的宗旨是“分享技术秘密,建立行业标准”,能与国外大公司建立技术标准战略联盟,对中国资金技术都相对弱小的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5.参与标准制定战略
标准代表了一条产业链,而链条中的所有公司都必须密切关注标准化发展方向及标准竞争情况,从而决定选用何种标准。对于国内某些处于优势的标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的准备工作,并尽量使自己的技术在标准形成中发挥作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按别人的规则办事。随着技术进步,标准会不断改变,竞争者也希望在下一代技术标准竞争中不致落后,共同研究开发能够保证使用同一技术标准的企业共同进步,因此为国内企业参与标准制定提供了可能。
6.市场扩张战略
一个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赢得市场,同样中国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最终目标也是要赢得标准市场,因此获得市场支持就成为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于市场的控制,靠的是其强大的市场运作能力,而标准战略要想最终占领市场,就必须发展成为国际标准。对于处于优势的标准,即使目前还不能成为正式标准,也可通过加强和完善技术标准水平,在市场中磨砺与扩张,争取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7.研发替代标准战略
使用国外技术标准,往往要受诸多专利的限制,而且是在别人的规则下行事,往往比较被动。中国有足够的市场支持,完全可以研发自己的替代标准,而不必受制于国外的技术标准。中国要善于吸收和利用他人的技术和知识,利用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来构成自己的替代标准。
8.技术收购战略
微软、思科等发展很快的大公司的优势在于善于采用最有效的投资方式,收购目标企业,及时获取需要的核心技术,来构成自己的标准。正如思科的某位主管所言:“我们要的是能吸收和利用他人的技术和知识,且能形成为自己谋得超额利润的标准。”
9.技术保护战略
包括两方面:一是专利保护战略。专利保护战略是指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自觉主动地运用专利保护这一法律手段,最大限度地和有效地保护其合法权益,以求生存和长远发展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种长期而全面性的总体战略。专利有效战略性保护,可以使技术标准战略效用趋于最大化,能使企业的R&D成果的权利得以切实保护,也可对公司技术垄断优势的充分发挥和技术转让的顺利实施,以及防范和解决专利侵权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善用专利,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专利权保护已日益成为跨国经营企业争夺国际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的重要战略。其做法是:有了投资指向后,让专利保护先行,使技术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再开发市场,取得市场优势。IBM在进入中国前五六年,即开始在中国大量申请有关的专利,在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其专利申请后,IBM才开始在中国选址建厂,进行产品规模化生产。二是专有技术保护战略。在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里,企业的开发、经营、保护、维持其特有的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已上升到一个战略高度。以美国可口可乐公司为典型,专有技术的价值发挥关键是保密性,如果为人们所共知,立即会丧失其商业价值,正因为如此,世界上只有极少人知道可口可乐的配方,这可能是世界上保密最好的专有技术了。也正基于此,可口可乐公司凭借其配方这一专有技术,保持了其长久在世界饮料行业中的霸主地位和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基于标准化战略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首先,以标准化战略作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国家或区域性组织纷纷推出自己的标准化战略,技术标准已经从过去单纯的科技问题,逐渐转变为国家的战略发展问题。标准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竞争的核心资源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交易双方的游戏规则的一部分,其作用日显重要。
美国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美国国家标准战略》,其主要目的是指导产业,以实现可信的、市场驱动的标准。日本政府为了摆脱受制于美国和欧盟的状况,早在1999年就拨出专项资金,用于制定日本的标准化战略。2001年,《日本标准化战略》出台,其主要目的就是积极加强国际标准化活动,促使企业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适应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标准体系,见图1。[3]
图1标准化战略的国际动向
中国于2002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将制定并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当前政府应该加强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研究与制定,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的制定模式,尽快建立中国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推动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实施,全面提升地方和企业技术标准工作的整体水平。并用标准化战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而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
此外,推进标准化战略首先要加强国内立法工作,通过完善立法加强标准化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使标准化工作符合市场经济及国际化的要求。一是完善与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有关的法律法规,根据《标准化法》制定技术标准服务实施条例;二是修改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有部分冲突的法律法规。
其次,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进入21世纪后,有关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加强了标准化战略研究,制定了各具特色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并将加大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力度和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列为战略发展重点。中国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上,曾提出了“加快采用国际标准步伐”的战略措施。近年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采用国际标准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为了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及减少贸易摩擦,很重要一点就是提高标准的国际竞争力。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化经营,也必须采用最新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此,我们要大力推动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适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标准领域,要大胆采用国际标准,适时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在采用和转化国际标准的实际工作中,必须注意国际标准转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一,国际上通用的综合性的基础标准应当等同采用。基础标准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国际标准中的基础标准比较成熟、稳定、实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与各国的国情没有直接的关联,应等同采用,以保证采用国际标准的有效性。其二,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标准也应等同或修改采用。目前,ISO和IEC(即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方法标准分别占这两个组织标准总数的40%和25%,许多国家等同采用相应的方法标准,其重要原因是国际贸易绝对需要一个在国际上统一的检验、试验、取样等方法标准,便于公正地处理贸易中的纠纷。同时,许多方法标准本身包含某些先进实用的技术,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其三,安全、卫生、环保标准应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用于出口的产品标准中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应与国际标准一致。其四,要及时确定优先转化国际标准的领域、技术。在基础、方法、管理、高新技术等标准方面,要尽可能优先转化。在转化国际标准时,要从体系上整体考虑,实现体系的协调配套。一个标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同其他标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采用国际标准必须配套进行。要注意方法标准和基础标准与产品标准之间相互配套,同时必须从原材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产品、检测仪器设备和产品包装等方面的标准成套地采用。
目前中国标准化战略核心是积极采用先进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但“采标”仅仅是一特定过渡时期的战略思想,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要将中国标准国际化,这才是长远的战略发展取向。因此,一方面要按照国家的要求积极把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把我们的国家标准纳入国际标准,或直接转化为国际标准,通过双向的工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再次,全力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
标准是现代贸易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标准已成为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会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以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国际和区域标准化活动中,并通过承担ISO、IEC的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以便控制国际标准化的技术大权,进而争夺国际标准和区域标准的制定权。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在ISO的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中,德国承担了132个,美国承担了131个,英国承担了109个,法国承担了85个,日本承担了32个;在IEC的TC和SC秘书处中,美国承担了31个,法国承担了31个,德国和英国各承担了25个,日本承担了10个。中国自1978年加入ISO至今,在ISO、IEC的秘书处中所承担的仅有5个。
WTO要求成员国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发展中国家由于受资金和人才资源的限制,参与国际标准的实质性制定活动极其有限,发达国家基本上控制了国际标准的制定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排名第三的大国,据统计,直到2005年,在全球17000多项国际标准中,由中国制定的标准只占到千分之三。目前中国只是被动地接受国外标准,不能在国际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反映中国经济技术情况,这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伤害。为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对于目前还没有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及早介入,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把国内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同时,更多地提出新工作项目,并承担新工作项目召集人,实质性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取得主动权。对于已有国际标准的领域,应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的工作,主导国际标准的修订权,占领国际标准的制高点。
第四,利用WTO规则,以合理差异为基础制定本国特色的技术标准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多考虑本国产品与进口产品之间合理的技术差异,并且以实现正当合法目标为基础,在合理差异的基础上,制定自己的技术标准。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策略:一是以长制短。要充分了解中国产品有那些优点,国外的产品有那些缺点。制定标准时,要攻击对方的短处,发挥中国产品的长处。日本农药残留标准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对菠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为0.01PPM,而对萝卜的农药毒死蜱残留限量标准高达3PPM,相差300倍。原因是日本国内菠菜产量较少,需要从中国大量进口,而萝卜自身的产量很大,进口需求较少,如果萝卜的农药残留限量也规定为0.01 PPM,日本的农民自己也难以达到。二是以土制洋。就是要充分利用TBT协定所说的“部分由于气候、地理因素或基本技术因素等原因”这些合理因素。比如,美国为了阻止墨西哥的土豆输入美国,美国对土豆的标准规定有成熟性、个头大小等指标,这就给墨西哥种植的土豆销往美国造成困难,因为销往美国不能太熟就得收获,否则易烂,这样则难以符合成熟性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中国特有农副产品的特点,来制定进口农副产品的技术标准。利用中国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的特点,来制定国外技术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产品的技术标准。三是积极储备。如果是中国自己不生产的进口产品,要针对国外大量进口产品的特点,积极进行研究,制定有关的储备标准,一旦发生有的标准对中国产品带有歧视性的技术壁垒,即可实施相应的反遏制措施。如欧盟的茶叶标准,欧盟自身并不生产茶叶,但欧盟对茶叶的检测指标达到了118种,且规定十分苛刻,这些苛刻要求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极大。四是错位竞争。标准之所以成为贸易壁垒是以技术的差异为基础的。在高技术领域如果中国在旧标准下与强劲的对手正面竞争,就只能是拼速度、拼规模,很难有胜出的机会。因此,在高技术领域中国应该避开与跨国公司的正面交锋,另辟蹊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标准,建立自己的标准体系,就可能有机会获得自己的一块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够有效地限制不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外国产品进入中国,对中国产业与市场形成有效保护。[4]
第五,进一步推动落实标准的认证认可制度。
推动技术标准战略实施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标准的认证认可制度,作为下游环节,它是这一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与认证认可是一个工作的两个方面,标准制定本身不是目的。要将认证认可贯彻落实于企业的具体质量管理和技术提升的过程中,实现标准战略与认证认可制定的有机结合。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和技术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必须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同时,大力推进标准的认证认可工作,加快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进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的认证认可工作。《认证认可条例》的颁布施行,对整顿和规范认证市场秩序,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提高中国产品、服务质量水平和技术标准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目前中国经批准设立的认证机构有113家,获得中国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共9万多家,有2万多家企业申请了强制性产品认证(3C认证),指定的认证机构共颁发了8万多份3C证书。在认证认可工作方面的成绩有力促进了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企业质量和技术标准的提升,增强了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
第六,加强标准化战略信息系统建设。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能够成功出口产品,占有完整而准确的信息至关重要。由于技术标准经常修订,因此发达国家密切注意制定标准的国际动向,组织人力、物力专门研究国外标准化体系,不失时机地进行全过程跟踪国外的标准化战略。美国畅通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是美国实施其国家标准化战略的重要保障,同中国的标准信息相对闭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中国要尽快建立WTO/TBT查询点及咨询网络,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专业信息系统收集的资料,编印、翻译、出版国外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材料,及时跟踪。发布国外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逐步建立起对外贸易的技术壁垒预警机制,向企业及时传递有关信息,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我们只有认真做好科技信息和标准情报上作,才能及时了解、准确跟踪国际标准化的发展态势,早日赶超国际标准化的先进水平。
第七,尽快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培养熟悉ISO/IEC的国际标准审议规则并且有专业知识的国际标准化人才。在美国,设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硕士课程的院校已超过100所,欧洲和亚洲各国近年也加快了创建这种院校的步伐。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要采取多种形式,尽快培养大批熟悉世贸规则,精通外语,并具有技术标准与法规、质量管理与质量认证、国际经贸方面知识和经验,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这对于我们参与国际标准竞争至关重要。
标签:技术壁垒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 工作标准论文; 专利管理论文; 国际专利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