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体论演化的历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体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194(2004)02-0130-07
一
据《辞海》(哲学分册)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的解释,近代的德国哲学家郭兰克 纽(Rudalphus Goclenius,1547-1628,又译戈科列尼乌斯)于1613年最早使用“本体论 ”一词,德国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到18世纪才对“本体论”给 出了明确的定义,并把它作为“形而上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黑格尔是近代本体论哲 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本体论的最后一个代表。黑格尔在讲述沃尔夫的本体论体系时 说:“本体论,论述各种关于‘有’的抽象的、完全普遍的哲学范畴,认为‘有’是唯 一的、善的;其中出现了唯一者、偶性、实体、因果、现象等范畴;这是抽象的形而上 学。”[1](P189)因此,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哲学史上,常常是先有了某种学说、理论或观点,经过或长或短时 间的流行和传播,尔后才获得某种具体名称。例如,泛神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 期的色诺芬尼,在欧洲中世纪作为“异端”而屡受迫害,在近代有布鲁诺、斯宾诺莎等 大哲学家作为代表,但是,“泛神论”一词即使在斯宾诺莎时代也还未出现,最早提出 者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托兰德。又如“唯物主义”一词,直到1668年才在剑桥柏拉图派 哲学家亨利·莫尔的著作《神学家的对话》一书中出现,[2]但唯物主义思想却古已有 之,源远流长。本体论也是如此,本体论哲学产生在前,“本体论”概念出现在后,因 此我们不能认为本体论是近代才产生的,在人类最早的哲学思维中,就已经包含了本体 论思想;而且,不管是本体论,还是形而上学,在它们产生以后,各派哲学家分别对其 作出过自己的解释,因此,不同的哲学家往往赋予本体论不同的意义。另外,本体和本 体论并非固定不变的僵死的字眼,在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本体论自身也是随着社会 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在涉及哲学发展的历史叙述的时候,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框架。传统的解释框架主要从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军对战”角度进行叙述,加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 穿插其中。这种叙述方法在叙述哲学的其他方面内容时也许是成功的,但用来叙述本体 论的发展线索时则显得不太合适。因此,本文选用以时间为经、以学派为纬的解释框架 讨论哲学本体论的发展问题。
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的演化经历了古代本体论、中世纪本体论、近代本体论和现 代本体论四个主要阶段。如果从时间上划分,古希腊罗马时期(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 亡以前)为古代本体论;从公元五世纪末到14世纪为中世纪本体论;从14世纪下半叶文 艺复兴到德国古典哲学为近代本体论;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到现在为现代本体论。当 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时存在某些交叉,后续的本体论对先在的本体论也有思想 渊源和逻辑传承关系,因而对这种划分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
二
古代本体论大致可以分为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和概念本体论三种主要学说。所谓 “始基本体论”,是指哲学家们企图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中寻找一种(或几种)最基本的东 西,它决定其他一切事物,万事万物都是从它之中产生的,而它本身却不受万事万物的 任何影响。所谓“属性本体论”,是指哲学家们企图从万事万物中寻找它们共同的属性 、特点等等东西,这种东西来自万物但又不同于万物,这种万物共同的属性就是“本体 ”。所谓“概念本体论”或“理念本体论”,是词源学意义上的本体论,它是柏拉图主 义者创立的本体论,这种本体论并不来源于万物,却是万物的根本。
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始基本体论的,是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这个学派把“本体”理 解为组成世界万物的“始基”,而且把这种始基看作是某种或某几种有形物。其中,泰 勒斯认为世界的“始基”是水,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是气。另外,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认 为万物的始基是火,西西里的恩培多克勒则认为是火、水、土、气“四根”,等等。这 种种“始基”,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原始物质。“始基本体论”是最早的寻找世界“本 原”的本体论,因此,也可以认为始基本体论是一种典型的本原本体论。它表明人类企 求超越事物的外部表面现象而穷根究底地探索世界的深层底蕴的理性努力。但是,始基 本体论从一开始就存在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用某种实物作为万事万物的“始基”,难以 解决“一”与“多”的矛盾。世界万物是“多”,而任何具体的实物都是“一”,“一 ”如何变成“多”,“多”又怎样归于“一”?始基本体论无论如何解释都是不能令人 满意的。因此,从古罗马的怀疑派兴起以后,始基本体论处于逐渐消亡的状态。
始基本体论的缺陷为哲学家提供了教训。不少哲学家试图跳出为万物寻找“始基”的 思路,转而寻找万事万物中某种共同的东西。“属性本体论”或所谓“本质本体论”就 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几乎是与泰勒斯同时代,不少哲学家已经开始了确认世界万物 的同一“属性”或同一“本质”的工作。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即认为“无限者” 是万物的共同属性,万事万物都是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有边有际的,而这个“无限者 ”本身是不生不灭、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创立者毕达哥拉斯认为 万物共同的属性是“数”,数是万物的范型和模本,数的原则统治着宇宙中的一切现象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毕达哥拉斯派的这种理论时说:“由于他们在数目中间见到了各种 各类和谐的特性与比例,而一切其它事物就其整个本性来说都是以数目为范型的,数目 本身则先于自然中的一切其它事物,所以他们从这一切进行推论,认为数目的元素就是 万物的元素,认为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3](P19)恩格斯说:毕达哥拉斯 学派“曾经把数,即量的规定性,理解为事物的本质”。[4](P233)爱利亚派的代表人 物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世界万物的本质。巴门尼德的“存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的、无始无终的,它“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消灭”,“它既非过去存在,亦非 将来存在,因为它整个在现在”。这种“存在”是唯一无二、不可分割的。[5](P32)古 希腊本质本体论的最高成就是“原子论”,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认为构成世界的本质是 “原子”,“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其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 。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原子不但有大小,而且其 运动的轨迹有偏离。卢克莱修对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又作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更趋完善。 不过,这时的原子论只是一种直观的猜测,并没有科学实证知识作基础,因而是原始的 、朴素的。
属性本体论或本质本体论不再局限于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之中寻找万物的“始基”而探 究其共同的属性或本质,为古代哲学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新的思路,这一方向为古代绝大 多数哲学家所遵循,并为近代哲学“物质”概念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应该承认,从“始 基”论到“本质”论,标志着哲学思维抽象程度的提高,尽管属性本体论或本质本体论 自身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但它已经向人们展示了哲学本体论由具体到抽象发展的趋势。
概念本体论虽然是柏拉图首创,但其源头要从苏格拉底算起。苏格拉底在探讨“人的 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时,高度重视“概念”的作用。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 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 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6](P124)苏 格拉底的这一思想对柏拉图影响极大。柏拉图不但跟随苏格拉底学习8年之久,而且在 苏格拉底死后忠实地宣传其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庞大的概念本体论体系。
柏拉图概念本体论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地概括如下: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一切事物是 变动不居的,因而都是不真实的;真正实在的东西是苏格拉底说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概 念。概念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而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柏拉图把这种概 念称为“理念”。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世界,即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唯 一真实的世界,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知识。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 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世界。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它们并不是“美” 本身、“善”本身,只有“美”的理念、“善”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哲学的任务就 是用逻辑思维来把握这个理念世界的本质和内在秩序。
柏拉图的思想启发了亚里士多德。这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创立了被称为“第一哲 学”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与其它科学不同,它所研究的是客观自然 界一切事物的产生、运动、变化、灭亡的最根本、最原始的原因,这也就是“第一因” 。哲学就是关于第一因的学问。正因为如此,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第一哲学 ”。亚里士多德检讨了柏拉图的学说,并对“概念本体论”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必要设立另外一个“理念”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存在,世界本身 就是“有”。亚里士多德把世界上的事物分作两类“实体”,一类是可感的物理实体; 另一类是不可感的自身不变不动不灭的实体。这个永恒不动的实体是引起运动变化的根 源,是世界的“第一推动者”。它是一切“有”中最根本的“有”。亚里士多德的“第 一哲学”,就是论证这个“有”是如何化生万物的。
三
中世纪本体论只有一个学派,那就是基督教神学本体论。所谓神学本体论,是指欧洲 中世纪产生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代表的哲学本体论。这一时期的哲学已经成为神学的婢女 ,对“神”即“上帝”的研究占了全部哲学的中心地位,神是哲学的唯一本体。
“神”的概念从古代就有,但在中世纪才获得了完全独立的意义。在中世纪,“神” 就是上帝,上帝具有“本体”的意义。把基督教关于上帝的教条理论化的哲学称为教父 哲学,教父哲学主要研究基督教的创世说、原罪说、救赎说、来世说和天启说,其中, 创世说最具本体论意味。教父哲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德尔图良认为,世界是上帝在某一起 始的时间里被创造出来的。创世纪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帝先在,上帝里面已经 有一个与上帝同样的“逻各斯”,称为“圣父”,这就是先在的基督;然后,上帝用发 出“话语”的方法,借助“逻各斯”进行创造,由“圣父”生出“圣子”,这是基督的 第二阶段;最后,这个“圣子”以“圣灵降孕”的办法,借童贞女玛利亚取得肉身,降 世成人,这就是所谓的“道成肉身”。到第三阶段,先在的基督便和物质的肉体人类沟 通起来了。教父哲学的另一代表人物奥古斯丁发展了德尔图良的神学本体论,把上帝的 “圣父”、“圣子”、“圣灵”称之为“三位一体”。他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但却有 不同的“位格”——圣父、圣子和圣灵。这三个位格虽然各有其独立性,但却是同一本 体的三个不同方面,而不是互相分离的三个神。
从公元9世纪开始,西方的经院哲学在教父哲学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经院哲学主 要利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从概念到概念,用抽象概念的定义、区分、排列和组合的 方式,特别是用三段论的演绎法,来为基督教教条和教义作论证和辩护,并使之系统化 。如果说教父哲学的神学本体论是粗鄙的神学唯心主义的话,那么经院哲学就是精致的 神学唯心主义。托马斯·阿奎那是经院哲学的最大代表,他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论点,主 张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世界,上帝是一切本体中最高的本体。经院哲学中讨论的“名”与 “实”的关系、“共相”与“殊相”的关系等等,都是为了论证上帝这个最高本体的。
四
近代本体论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德国古典哲学结束,虽然只历时4个世纪,但却是本体 论学说最繁荣最兴旺的时期,各种本体论学说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历史上的各种本 体论有的复活了,有的变换形式重新登台亮相,而科学文化的蓬勃发展不但使旧式本体 论有了新的面貌,而且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的本体论。不过,如果认真梳理,最基本的 学说是人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
近代的人学本体论是在批判神学本体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在神学中,人不但没有任何 独立的地位,而且是犯了原罪需要永远救赎的罪人。这样一来,人世间所受的一切苦难 都是人应当承受的报应,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忍受艰难困苦生活的磨练而不能有任何怨 言;追求生活的幸福被认为是不体面的、不道德的、违反神意的。人学本体论则相反, 认为神学压制人性是野蛮的、不人道的,人们追求自己生活的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不但如此,人学本体论还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或意志是人比动物和其它生物更高贵的 能力,人的认识能力证明了人自身的理性力量,因此,人学本体论普遍肯定人类的认识 能力和理性精神。从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瓦拉、彭波那齐、皮科,经过 荷兰的爱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蒙台涅,英国的培根、洛克、休谟,到德国的康德、 费希特、费尔巴哈,贯穿其中的是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热烈赞颂人生意义的人 学本体论思想,其中彼特拉克甚至创立“人学”与神学相对抗。即使是表面上对“人” 的问题没有作过专门论述的某些哲学家或科学家也高扬人的理性精神,维护人性的至上 意义,坚持以人为本,因此,欧洲近代的人学本体论走过了漫长而光辉的历程。
近代的物质本体论是在神学本体论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最早的近代物质本体论仍然 借用神学的名义批判基督教神学。这个时候的本体论称为“自然神”本体论。自然神本 体论虽然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和自然规律后就不再干涉世界上的一切 ,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神”巧妙安排的结果,它们有自己的目的 和运动方式,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中显出自身的规律。当时的各派唯物主义哲学家大多持 这种观点。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多德威尔、考尔德、柯林斯等,在法国有伏尔泰、卢梭等 。
与自然神本体论相似的是泛神论。泛神论认为,神就是自然界,神存在于自然界的一 切事物中,并没有什么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哥白尼、开普勒、达芬奇、伽利略和 布鲁诺等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世界观上,他们并不能超越 泛神论。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弗兰西斯·培根、霍布斯、牛顿、笛卡尔和斯宾诺莎。在 当时,自然神论和泛神论都相信科学的力量,主张发展科学,认为科学可以比上帝更能 造福于人类,因而被称为基督教的“异端”,受到各种各样的迫害。
近代彻底抛弃神学的糟粕,明确坚持物质是唯一的世界本体的哲学家主要是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哈等人。他们更加热情地肯定和颂 扬科学,认为科学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最权威的武器。既然近代科学已经证明了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世界的唯一本体。如果从渊源上说,他 们继承了古希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如果从直接的思想来源看,他们继 承了笛卡尔的自然物质本体观,并把它发展到极致。众所周知,笛卡尔虽然既承认自然 本体,又承认精神本体,但笛卡尔在自然观上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笛卡尔说:全宇宙 中只有一种物质,地和天是由同一种物质做成的,而且纵然有无数世界,它们也都是由 这种物质构成的。[7](P45)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继承了笛卡尔的这一思想,并得到进一 步发展。拉美特利说:“在整个宇宙里只存在着一个实体,只是它的形式有各种变化。 ”这个唯一的实体就是物质。[8](P73)狄德罗认为,构成世界的一切都是物质元素,这 些物质元素既有质的区别,而且本身就存在“活动力”,他说:“物质是永恒存在的, 而运动是为它本性固有的。”[9](P11)霍尔巴哈说,自然是“由不同的物质、不同的配 合,以及我们在宇宙中所看到的不同运动的集合而产生的一个大的整体”。[10](P17) 爱尔维修则深入考察了“物质”这一概念。爱尔维修认为,“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 “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11](P450)18世纪 法国唯物主义者坚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认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以外,并不存在 独立的“神”或“精神”之类的本体。他们坚决地主张无神论,正因为如此,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者被称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
近代的物质本体论不但明确宣称物质是世界的本体,而且科学的发展为物质的存在作 出了实践证明,因而有较大的说服力,对近代唯物主义的产生和传播起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时科学的局限性也对物质本体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所谓机械性、形而上学( 与辩证法相区别)性等缺陷始终存在,在解释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也缺乏 一贯性。
近代的精神本体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沃尔夫虽然创立了近 代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神本体论体系,但他实际上只是从莱布尼茨到黑格尔的过渡人物 ,并没有自己的独立思想。笛卡尔、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概 念本体论思想,改造成为精神本体论。
笛卡尔认为,人类几千年获得的知识有许多错误,其原因是思维错误,因为人们在思 维时屈从于种种外在形式的权威、习惯和偏见,因而现有的许多观念和原理是“极其可 疑,极不确实的”。在真假难分的情况下,唯一妥善的办法,是摧毁旧的根基,对现有 一切认识和观念加以怀疑,然后再设法找到一个确凿无疑的真理,用以作为演绎的出发 点。笛卡尔从人的本质是思维理性这一前提出发,确立了普遍怀疑原则和“我思故我在 ”的主体至上原则。他说,“我思想,所以我存在”这条真理是这样确实可靠,连怀疑 派的任何一种最狂妄的假定都不能使它发生动摇,于是我就立刻断定,我可以毫不疑虑 地接受这一真理,把它作为我所追求的哲学第一原理。[12](P135)笛卡尔还进一步说明 ,“我思故我在”中的“自我”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不需要任何地点而存在 ,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可见,笛卡尔的“自我”是一种精神本体。笛卡尔的全 部“形而上学”是一种精神本体论。黑格尔高度评价笛卡尔的哲学,他说,笛卡尔是一 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笛卡尔使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年之后, 现在才回到了思维的新基础。从笛卡尔起,我们才真正踏进了新世界的哲学,这是一种 独立的哲学。从此哲学文化改弦更张,可以在思维中以普遍的形式把握它的高级精神原 则。[1](P59—65)
莱布尼茨是另一个精神本体论的代表人物。莱布尼茨的哲学本体论是单子论。这种理 论主张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是单子。莱布尼茨认为,单子是一种没有部分,不占有空间 的东西。因此,它不是物质性的存在物,而只是一种精神性的实体。莱布尼茨赋予单子 以不同的“知觉”或“表象”能力。事物之所以相互区别,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单子具有 高低不等的知觉能力。因此单子是有等级的。其中,构成上帝的单子属于最高的等级。 这种单子知觉能力最强,能洞察一切。第二等是构成人的灵魂的单子,这种单子具有“ 意识或理性”,可以称为“精神单子”或“理性灵魂”。“精神单子”同构成上帝以外 的其他等级的单子相比较,特点是不仅能知觉和认识被上帝创造的现实世界,而且能通 过反省的方式认识自身,还能表象和认识上帝。第三等级的单子是构成人以外的其它动 物灵魂的单子。第四种是构成植物和无机物的单子,它们既不能思维,也没有意识,因 而实际上没有什么认识能力。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既是证明上帝存在的哲学根据,也是论 证当时德国现实的合理性的理论说明。[5](P580-587)
黑格尔是近代本体论的最大代表,他建立了哲学史上最后一个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 ”本体论体系。黑格尔哲学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部分。其中“逻辑学” 是传统意义上最正宗、也是最完备的本体论。在逻辑学中,黑格尔循序讨论了“存在论 ”、“本质论”和“概念论”,它们是“绝对精神”以纯概念的形式存在、运动和发展 的过程。任何一个概念的自身内部都充满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导致概念的不断“异化 ”或“外化”,并最终达到了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这种自我认识的成果就是黑格尔哲 学。
精神本体论与概念本体论的区别在于: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看来,概念本体是一种 自在的存在,它化生万物却不为万物所左右;精神本体论却认为,人的精神才是世界的 真正本体,因为它具有至上的认识能力,能认识超越于现实的感性世界之上的“绝对” 和“无限”。概念本体论是存在论意义上的本体论,精神本体论则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本 体论。
黑格尔是本体论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真正终结者。之所以这样说 ,不但是因为他创立了近代历史上最庞大的“绝对精神”本体论体系,而且在于黑格尔 是在继承二千年来各种本体论学说的基础上对本体论作出了在他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 完善的总结。黑格尔哲学的巨大历史感使一切其他哲学本体论相形见绌,但其自身不可 克服的内在矛盾使人们意识到任何企图一劳永逸地解决所谓本体问题的努力都是徒劳无 益的。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家们已经基本放弃了对世界作本体论反思的兴趣。一切有关 本体论的学说都不过是一种“借用”或“承诺”。
五
现代本体论或当代本体论就是这样一种借用或“承诺”。理论界通常把马克思主义的 产生作为划分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界线,这是完全有理由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超越了传统本体论的视界,而把变革世界的人类实践活动看成是全 部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宣称,实践是其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人的思维、意识的真理性只能通过人的能动的物质实践活动加以证明;哲学家不但要 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哲学的影响力用实践去改造世界;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使自身也得到革命性的改造,环境的改造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只能通过实践才能 得到理解。这样一来,传统本体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不再具有基础或根本的位置。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或“历史唯物主义”,然而,不 管是“实践”还是“物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都不是所谓的“本体”。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对传统本体论的真正终结。
在传统本体论瓦解的过程中,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潮流起了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中 叶开始,西方产生了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哲学流派。科学主义的口号是“ 拒斥形而上学”。科学主义哲学家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通过经验的严格检验,不能被 经验证实的知识都是没有意义的。而传统形而上学研究的“本体”是否真实存在,我们 不可能知道,也无法言说。因此,只有科学能给人们实证的知识,传统形而上学研究的 问题不能通过经验加以验证,是没有意义的伪问题。他们据此认为,哲学只应研究世界 “是什么”,而不应去追问世界“为什么”,我们需要的是能够通过经验证实的事实、 知识,而不要去问这些事实、知识的根据。由于科学主义坚持科学知识的内在本性、产 生条件和检验标准,在探讨问题时采用严格的语言分析方法,因而使传统形而上学及其 本体论难以在新的哲学中立足。哲学进入了所谓“后形而上学”时期。
20世纪中叶以后,本体论问题再次在哲学界引起热烈的争论。否定本体论的学派仍然 坚守科学主义的立场,认为人们讨论本体及本体论毫无意义;肯定本体论的派别则持相 反态度,认为传统本体论确实是过时了,但不能因为传统本体论的不合理、不完善而否 定一切本体论。
导致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拒斥形而上学”的科学主义流派自 身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所谓“彻底的经验证实原则”在各种批驳和反诘下一再 后退,从“经验可证实性”到“逻辑可证实性”再到“可确证性”,最后经过所谓的“ 确证度”到“可证伪性”,科学主义流派所极力推崇的科学知识已经到了几乎没有任何 可靠性和真实性的程度。这使得某些科学家和哲学家意识到需要某种“形而上”的东西 作为人类知识的信念和基础。二是科学技术自身的负面影响告诉人们,科学并非解决人 类社会所有问题的万应灵药,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和人类在使用科学技术成果时的不谨 慎、不理智行为并不能通过科学本身来解决,因而追求“形而上”完美境界的哲学本体 论就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三是自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加达默尔等人通过对语言的 分析,找到了在语言中蕴涵的人类生存意义以后,人们对本体和本体论有了新的认识。 因此,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本体论如果说它具有意义的话,那不是因为这种本体论像 传统本体论那样告诉了人们某种事实,而是由于我们承认任何知识都必须具有借以构筑 其体系的基本前提,需要有进行理性思维的逻辑起点。这就是说,任何知识的产生都离 不开一定的“本体论承诺”。
所谓“本体论承诺”,按照它的提出者蒯因的观点,本体问题不是一个与事实有关的 问题,而是一个与语言有关的问题。在蒯因看来,讨论本体论的问题就是讨论存在的问 题,说某物存在的意思就是约定某物存在,就是作出了一种“本体论承诺”。唯物主义 哲学家说物质存在,就是约定物质存在,就是承诺物质是本体;唯心主义说精神存在, 就是约定精神存在,承诺精神是本体。至于进一步追问物质和精神何者是客观存在的, 在建立一种理论之前问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一方面,在建立一种理论之前,并没 有确定该理论中的概念的意义,概念所指的东西是否存在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任 何理论都是人的意识的作品,人们在创作某一理论时也就约定了这一理论中的概念所指 的东西的存在。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概念所指,而一旦接受了某种理论体系,也就承诺 了该理论体系中的概念所指的东西存在;反之,则不承诺它的存在。
这样一来,当代哲学对本体论的规定,已具有不同于传统哲学的新的意蕴。它只是把 本体视为人的认识的理论前提或逻辑基点,是人们从自身需要和目的出发的一种思维假 定,一种解释的约定信念。这种意义上的本体论也不应再自封为与对象相符合的真理性 理论体系,不是来源于科学又高于科学的至上权威。本体论并不由自身决定其意义,相 反,本体的价值和作用体现于人们对世界所作的解释是否合理之中。本体没有本质,只 有意义,本体的意义就存在于人对本体的理解和运用之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人 在世界上的根本性活动是实践,人与世界的最根本关系是理解。人因为实践而需要理解 ,理解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本体就是一种理解,它是与人的目的和需要相联系的。这样 一来,当代本体论就不但具有了认识意义,而且具有价值内蕴,它是逻辑前提、认识根 据和价值目的三者的有机统一。
当代本体论的构建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条是合理性原则,另一条是非实体性原则。所 谓合理性原则,是指本体的约定,主要针对从人的目的出发对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理性 评价,是指本体的约定对理论达到目的的有效性、合法性和正当性。为此,就必须改变 对本体的提问方式,从问“本体是什么”转向问“本体应是什么”,变对象性思维方式 为反思性思维方式,从关注本体的本真状态到关注本体的价值意蕴及其对人的活动的规 范性作用。所谓非实体性原则,也就是说,传统哲学关于“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的独立自在的本体不是当代哲学关注的对象,离开人的目的和活动去探讨世界的“本 体”毫无意义。为此,就必须调整哲学的论证方式,从回答本体是什么的关于本体的性 质、规定和本质转向回答本体在规定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和客观需要方面具有什么价值 和意义,变描述本体的陈述性语言为评价本体的价值性判断,并通过阐释它在全部人类 活动中的基础性地位和规范性作用,达到“在实践上进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 为人的解放作准备”[13](P128)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3-12-05
标签:本体论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笛卡尔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柏拉图主义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基本问题论文; 西方哲学家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科学论文; 哲学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