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云
福建省宁化一中
摘要:文章对中国源远流长的诗史中一些具有"美人不遇"内容的作品进行梳理。共分为三部分:一、"美人"的语源及传承;二、"美人不遇"的情节及情结;三、《湘夫人》和《雨巷》的比较阅读,本部分着重对比两诗在内容和技巧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国诗歌;美人不遇;情结
屈原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常常具有特殊的含义。比如在《离骚》中,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者提到的"美人",指的是楚怀王,日月倏忽,时间流逝,作者担心自己喜欢的君王步入衰残的暮年。这和苏东坡《前赤壁赋》里的"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一致的,自己流落江湖,怨慕着庙堂里的君王。显然"美人"的喻指义是被传承下来了。
一、"美人"的语源及传承
在屈原的楚辞作品中,"美人"一词多次出现,例如《少司命》中"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这里的"美人"是指少司命。在《抽思》中,"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与美人抽怨兮,并日夜而无正"以及《思美人》中"思美人兮,擥涕而伫眙",这里的"美人"指的都是楚怀王。宋玉是继屈原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楚辞作家,他的《九辩》是继《离骚》之后又一首自叙性长篇抒情诗,《九辩》中有很多屈骚的影子,这反映出宋玉对屈原作品的借鉴和模仿。如"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铻而难入"句,即从《离骚》"不量凿而正枘兮"及"何方圆之能周兮"两句发展而来;又"尧舜之抗行兮,暸冥冥而薄天。何险之嫉妒令,被以不慈之伪名"亦明显化自《哀郢》,等等。这些均说明《九辩》与屈骚是一脉相承,从中汲取了语源和灵感。"美人"一词也不例外,如《九辩》中"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怿。专思君兮不可化,君不知兮可奈何!"与屈文"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与苏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情感何其相似。所不同的是,这里"有美一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在《少司命.》中还有另外一句:"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堂上众人。不管是诗人自己,还是堂上的众人,它们的共同寓意是出众美好的人。更早在《诗经·简兮》里:"云谁之思,西方美人。"郑玄认为"美人"即思周室之贤者,在宋代王安石《答韩求仁书》中"颜子具圣人之体而微,所谓美人也"句里的 "美人",非常明显的即指才德出众美好之人。综上,"美人" 除了指容貌美丽的女子,常指理想的圣君明神,以及具有美好人格的人。而本文讨论的主要是后者。
二、"美人不遇"的情节及情结
在屈原的楚辞作品中,还有一个"美人"的具体形象,即湘夫人,并以此构建了一个"美人不遇"情节语境。在《湘夫人》中,写湘君急切地思念湘夫人,恍惚惆怅地向远方张望以致出现了种种幻觉。当他看到不祥征兆,于是急切地到处寻找。在幻想中仿佛听到佳人召唤,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美丽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共度美好甜蜜的生活。但湘夫人最终没有到来,湘君的一切祈盼、幻想、准备和等待,全都化成了泡影,最后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如果我们对本文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现实中的屈原为了"美政"的理想,苦苦追求,饱受打击而九死其犹未悔。他的一生充满着悲剧意味。本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远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哀怨、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是屈原自身悲剧的折射吗?如果上升到每个读者的人生层面,在每个人的人生驿站都会有这样的"湘夫人",思而不得,美而不遇。这时"湘夫人",象征为一切美好的理想的事物。这首诗也就完成了从爱情诗到政治诗到哲理诗的升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无独有偶,继屈原之后的宋玉也有一篇《神女赋》,此赋写"我"游云梦之浦,梦中遇见巫山神女,因慕其容色而产生爱悦之情,但最终遭到神女的拒绝,最终欢情未接,怅恨而别。三国时的曹植也有《洛神赋》,此赋写了"我"与洛神邂逅于洛水,彼此思慕向往,洛神形象美丽绝尘,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殊异而分离,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怅惘伤感之情。值得一提的是,曹植的作品受宋玉《九辩》的影响很深,他的《秋思赋》和《燕歌行》从《九辩》"萧瑟兮草木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翏兮天高而气清。"中汲取了语源和灵感。可以肯定的是,《洛神赋》也深受了《神女赋》的影响。对水神的思慕题材可以远绍到《诗经o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一个青年樵夫追求汉水女神而不可得,从而自歌自叹,表现出一片痴慕之情。与上述诗歌不同的是,这个汉水女神始终没有出现,也无事先的约定。后来在唐代的一些诗歌、传奇里也有一些表现"美人不遇"的内容,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郊的《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但这两个故事最终以喜剧收场,极大地削弱了它的悲剧意味以及象征意味。到了新诗阶段,最能肖之的当然要数戴望舒的《雨巷》了,可谓与屈宋曹的作品一脉相承。
三、《湘夫人》和《雨巷》的比较阅读
《雨巷》是戴望舒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復的1927年。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的江南小巷,"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心情,希望逢着一个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丁香姑娘出现了,但刹那间擦肩而过,"我"只剩下自怨自艾,自悲自叹。丁香姑娘既可以实指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也可以把她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和《湘夫人》一样,本诗也可作为爱情诗、政治诗和哲理诗三种诗体来读。但细细品来,《湘夫人》和《雨巷》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1.在内容上的不同。屈文中的"我"与心目中的美人有着美好的约定,但她最终没有出现,戴文中的"我"只是微茫地希望美人现身,她真的来了,但转瞬消逝。总体而言,屈诗的约而不遇比戴诗的遇而即逝来得悲剧色彩浓厚些,但都无伤人们对它们进行三种不同诗体的解读。
2.在建立"美人"的象征义上不同。简言之,就是怎么写出美人之美上不同,屈文偏重于侧面烘托,它并没有直接写湘夫人如何美,但我们感觉她的美是触手可及的,它通过湘君的种种神情、行动展现出来的,例如湘君惆怅的等待,不祥的预感,来临的幻觉以及如何建造华丽的宫室,而戴文偏重于挖掘意象的古典文化意蕴,戴望舒本人深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熏陶,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作者首先建立了一个比喻--丁香姑娘,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但本诗更多地把"她"放在一个古典诗歌意境上,产生一种溢出的效应。从丁香姑娘身上,人们很容易想到不少古代的诗歌名作:李商隐《代赠》,李璟《浣溪沙》,王十朋《点绛唇》,通过这些诗情,丰富了丁香姑娘的形象。
3.在其他技巧上的不同。屈文偏重于铺陈,反复渲染。在湘君建造宫室时,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反复描摹,强烈地表现了他对湘夫人的深情和对约会的期盼。戴文偏重于使用叠词,重章复沓。不断地通过叠词和一唱三叹,浓烈了丁香姑娘和"我"的哀怨,彷徨,也加强了音乐效果。
【作者简介】王富云, 福建省宁化一中高级教师,在《中学语文》《福建教育学院学报》《语文教学之友》等刊物发表教学论文,参与省级课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解放军文艺》《安徽文学》《福建日报》等境内外报刊,著有诗集《大云过境》。
【作者通联】邮编:365400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宁化一中 姓名:王富云
论文作者:王富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3
标签:美人论文; 屈原论文; 的是论文; 湘夫人论文; 丁香论文; 宁化论文; 语源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