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划分与农业利用_绥化论文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自然带——分异及其农业利用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绥化论文,黑龙江省论文,自然论文,地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绥化地区自然条件的基本特征

绥化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中部,从行政区上包括:绥化市、望奎县、海伦县、绥棱县、庆安县、兰西县、肇东市、安达市、明水、青冈等县(市),全区总面积为34520平方公里,北部与黑河、嫩江地区相接,东与伊春、佳木斯、松花江地区为邻,南与哈尔滨、大庆要连。所处地理坐标为北纬45°25′至47°50′,东经124°至128°30′,呈东北——西南向带状分布。

本区位于东北大平原的东部,区内东北部是小兴安岭西侧的低山丘陵区,西南属波状起伏的嫩江平原,且以后者为主体。嫩江平原海拔高度为110——350米,在谷地中间是较为平坦的冲击平原,海拔高度110——150米,第四纪地层较厚,分布有沙丘、盐碱洼地及湖泡;沿小兴安岭山前分布着广泛的冲击——洪积台地,海拔高度180——350米,地形波状起伏,第四纪地层较薄;低山丘陵区地势较高,海拔高度为500——800米。

从绥化地区所处的地理纬度来看,这里属于北温带,全区受季风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多雨,年平均气温1.3℃至4.0℃,最热月平均气温21.4℃至23.4℃,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2.6℃至—18.9℃,无期118—148天,≥10℃积温在2442—2909℃,年平均降水量399—550mm,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由于本区南北跨纬度近3度,相距300公里左右;东西跨经度达4度以上,相距440多公里;西北东三面又为大小兴安岭山地所影响,使得本区水热分异十分明显,热量由南向北递减,如南部的肇东,年平均气温3.1℃,≥10℃积温为2772.6℃;北部的海伦,年均温是1.3℃,≥10℃积温为2442.9℃。且热量随地势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如庆安虽位于明水以南,但年均温却较明水低0.4℃。降水的分异,大致沿经度方向由东向西递减雨量的分异受地形影响尤甚,年降水等值线沿地势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西南部冲击平原区为本区的低雨量地带,东北部山地丘陵为本区的多雨量地带,东北部山地丘陵为本区的多雨量地带。如位于松花江沿岸河漫滩上的肇东,年降水量438mm,而北部的庆安则多达568.6mm。由此可见,绥化地区西南部热量最多,但降水少,表现为干旱;东北部热量最少,但降水量最多,表现为湿润。

植被和土壤受水热分异规律的制约,亦呈东北——西南向有规律的变化,地带性植被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甸草原。东北部为红松针阔混交林,多为次生阔叶林;中部为森林草原,现已全部开垦利用为农田;西部为草甸草原,河漫滩及河流泛滥地上分布着草甸植被,平原低洼处及无尾河末端分布有沼泽植被。地带性土壤由东北向西南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盐渍土,局部小区域出现有风沙土。暗棕土集中分布在东北部低山丘陵森林植被下;中部平原及倾斜台地上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黑土,其自然植被为森林草原,西南部冲击平原区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着黑钙土及盐渍化土壤。从东北向西南随降水量的减少,干旱程度逐渐加强,土壤腐殖化过程,淋溶过程逐渐减弱,而淀积过程逐渐增强,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PH值由低到高(6—9.5),由微酸性经中性到微碱性、碱性;盐基饱和度由不饱和到饱和;盐基代换量由小变大。此外,在暗棕壤边缘坡及漫岗地区有零星的白浆土分布;河流两岸的泛滥地、低阶地、低洼地等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分布有草甸土、沼泽土;在平原西部及西北部地表积水蒸发强烈的条件下,广布有盐碱土;水稻土多分布在大小河流的河漫滩及一、二级阶地上。

二、绥化地区自然带的划分

绥化地区在全国综合自然区划中属于温带东部季风区。地形上,东北部为小兴安岭隆起的低山丘陵,西南则地处松嫩平原的东部,全区地势由低山丘陵经台地过渡到平原,呈东北西南逐渐降低。东北部比较湿润,愈向西南愈趋干燥,植被和土壤迹表现出由东北向西南有规律的变化。由此加强了地域间的差异性,而分异出不同的自然地带,反映了不同类型和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在自然带的划分上,这里主要采取以下原则:

综合性原则:自然界是一个由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划分自然带时,必须以综合的观点进行分析,即把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外生与内生因素,现代与历史因素等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采取迭置法,选取各自然要素类型分布图和区划图迭置后,取最佳线条作为综合地理区的界线。

主导性原则:自然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体,当一个因素变化时,其它因素亦随之改变。特别是一个主要因素的变化,甚到可导致整个自然综合体的改变。因此,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应找出反映自然综合体最本质特征的要素,做为划分的标志。就绥化地区而言,湿润状况比较能反映自然地区间的变化关系,植被、土壤则是反映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的分异特征的两面明亮的“镜子”。当湿润状况同植被、土壤图迭置线条有矛盾时,采取植被、土壤的线条,因为两者均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多级划分的原则:由于地域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是相对的。不完全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组合形式必定各有差异,因而自然地带的划分应是多级的,不同的等级反映了各自然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

联系实际原则:自然地带划分的主要目的是为广义的农业服务。因此必须考虑生产实际状况和要求。这里主要是考虑农业发展方向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将绥化地区划分为两级。

第一级:自然地区——以干湿状况为划分标志,同时参考地貌结构。就该地区而言,干燥度I<1.00为湿润地区,I在1.00—1.20之间为半湿润地区,I在1.20—1.50为半干旱区。本区干燥度均在1.50以下,因此,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个自然地区。(见下表)

干湿状况划分指标

第二级:自然地带——主要反映自然地区范围内的地貌、植物群落、土壤类型的组合形式,它是本区划分自然地带的主要标志,基本与干燥度界线一致。命名采用三名法。据此,湿润地区可进一步划分为低山丘陵森林——暗棕壤地带和波状台地森林草原——黑土地带,界线根据低山丘陵与台地间的界线划定,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可划分出缓倾斜平坝台地草甸草原——黑钙土、盐渍土地带和低平原草甸草原——盐渍土、风沙土地带,两区间的界线据台地和平原的界线,考虑土壤、植被分布情况划定。

三、各自然地带的基本特征及农业利用问题

(一)东北部低山丘陵森林——暗棕壤地带。该地带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500—800米,基岩裸露,沟谷发育,以侵蚀剥蚀作用为主。年平均气温0.35—2.0℃,且南高北低,年活动积温在2200—2500℃,无霜期113—120天,年降水为570—640mm,且南部较多,夏季降水占年降水的68%以上。平均干燥度<0.8,为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其种属组成以红松为主,混有紫椴、枫桦、黄菠萝、水曲柳等,主要分布在排水良好的阳坡、山脊和山麓地带,由于长期的破坏,现多分布的是柞、桦、杨等次生阔叶林,在山间低湿平地上或缓坡上分布有鱼鳞松、臭松为主的落叶松林。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壤,从剖面及理化分析来看,暗棕壤表层有约2.3cm或更厚的枯枝落叶层,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质地较粗,呈弱酸性。在山麓缓坡和漫岗的一些排水不良地带,形成了伴有白浆化成土过程的白浆化暗棕壤,该土壤肥力贫瘠、质地粘重,不抗涝、旱。在平缓岗地及河谷阶地,受地下水影响,伴有草甸化过程,形成了草甸暗棕壤。

本地区是绥化地区降水最多,热量不足的地带,据自然条件和土壤特征来看,宜林,并有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树种,可发展林区副业。目前由于不合理的乱砍乱伐,加之土质较粗,表层疏松,坡度大,已出现了水土流失问题,暗棕壤的肥力主要分布在上层,因此造成肥力的消耗,地面分割,使生产能力减弱。所以本区不应扩大耕地面积,应退耕还林,发展林区经济,有些县已注意到了这一点,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海伦县的一些地区大面积造林,使5度以上的水土流失严重的耕地还林,形成了大面积的人工林,起到了防风,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该地带在地势平坦区,土层较厚,腐殖质含量较高的草甸暗棕壤地区,可以适当的发展一些付食基地和养蚕、果树、人参等多种经营。

(二)波状台地森林草原——黑土地带。本地带以波状起伏的冲击——洪积台地为主,海拔180——350米,地表为黄土状粘土和亚粘土夹砾石等,年均温为0.5——2.5℃,积温为2300——2700℃,无霜期为115——138天,年降水480mm左右,夏季降水占68%,干燥度0.8——1.0。属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为森林草原,天然植被已近泯灭,大部分已开垦为农田。地带性土壤为黑土,以黑土化成土过程为其特征,腐殖质积累强,腐殖质组成以胡敏酸为主,土壤呈中性至微酸性,土质松软,结构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及给养率,是肥沃的土壤,适宜农业生产,目前几乎全部开垦为高产、稳产农田。此外,隐藏在黑土中的非地带性土壤,有白浆土及其过渡类型白浆化黑土,在漫岗下部地势较低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处,还分布着草甸黑土,也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地带。

从上述水热条件及土壤特征等自然条件的分析来看,本区应以农为主,大力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受地势影响,地下水位较低,表土干燥,潜在水土流失问题,土壤垦殖后肥力下降。由此,本区应在发展现有耕地的基础上,大搞水土保持和水源开发,发展以灌溉和小型水利为中心的农田建设,做到养地用地相结合,科学种田。此外,在河谷和低洼地上分布的草甸土和沼泽土也可开垦利用。

(三)缓倾斜平坦台地草甸草原——黑钙土、盐渍化草甸土地带。该地带地形以缓倾斜的台地为主,平均海拔150——200米,年均温1.5——4.0℃,积温为2500——2800℃,无霜期120——140天,降水480——400mm,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9%,干燥度1.0——1.20是半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是草甸草原,主要的建群种为禾本科的羊草,主要的伴生种有菊科的牡蒿、水蒿等,禾本科的狼尾草,还有寸草台、星星草等。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主要是黑钙土,其成土过程为:黑土化过程和钙化过程,腐殖层厚度20——30cm,其组成以胡敏酸为主,为中性反应,代换量30m/100g土以上,代换性盐基以Ca、Mg为主,属盐基饱和土壤。土壤结构良好,耕性较好,但水分供应不足,在不同的地形部位上,由于水热条件的差异,黑钙土又分为:黑钙土、碳酸盐黑钙土、碳酸草甸黑钙土、草甸黑钙土四个亚类,对比来看,由黑钙土至草甸黑钙土其分布的地形部位是越来越高,成土过程中的钙化过程逐渐降低,而草甸化过程逐渐增强,土壤的腐殖质含量逐渐增加。此外在一些低洼的河谷地区还有盐渍土分布。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黑钙土的肥力虽然不及黑土,但却是一种潜在肥力较高的土壤,加之广阔的草场,较有利于农业的开发,因此,本区应以农业为主综合利用,有广大的黑钙土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发展粮作的生产,而在一些盐渍化土壤地带和较旱的碳酸盐黑钙土地区应农牧业结合发展,然而由于本区较旱,土壤水分不足,除草甸黑钙土地区以外,常存在春旱问题风蚀也较黑土地区重,开垦后土壤中的有机质和细土消减较快,在大部分低平原和河谷地区,又存在着夏涝和土壤盐渍化问题。所以本区应大力兴修水利,做到旱涝保收;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对风蚀严重的地区应植树造林,防风固沙。

(四)西部低平原草甸草原——盐渍化草甸土、风沙土地带。该地带位于本区的西部,地形以一级阶地和低河漫滩为主,平均海拔140——150米,边缘高180米左右,地表物质主要为河流冲击物,该地带年均温2.5——4.5℃,年积温2500——2900℃,无霜期130——150天,年降水480——370mm,夏季降水占68%,干燥度1.2——1.5属温带半干旱地区。草甸草原植物种类繁多,其优势种是小叶樟。草甸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主要是盐渍土。

盐渍土主要是草甸土、盐土、碱土等。草甸土其成土过程主要是草甸化过程,由此形成的土壤结构良好,质地粘重,透水性差,保水性强,此种土壤带常出现夏、秋涝。在不同的地形部位上,草甸土发育有不同的亚类,如碳酸盐草甸土,泛滥地草甸土等。此外本区还有大面积的盐、碱土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和排水不良的地区,且呈斑块状分布。另外在地下水位高的河流泛滥地等低洼地区,有沼泽土分布。

在该地带西南部嫩江及其支流两岸的高河漫滩和一级阶地组成的波状平原地带有沙丘、沙岗地貌,成土过程为沙土化过程,其沙源来自嫩江。

从本地带的自然条件来看,其农业利用上应以牧业为主,实行农牧结合,这一地带的土壤非常贫瘠,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在盐渍化较轻的地区,可实行农牧业轮作,以充分利用地力。在农牧业发展中切忌盲目开垦和过流放牧,以防止土壤盐渍化问题的加重,造成草原退化和草原面积缩小,应科学合理的利用草场,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潜力,通过植造人工草场,改良土壤等,不断扩大草场面积,解决盐渍化问题。

该地带西南部地区,应以林牧业综合发展为主,植树造林,建人工草场等。从而改变地区小气候,使其生态环境向着有利于民的方向发展。

标签:;  ;  ;  ;  ;  ;  ;  ;  

黑龙江省绥化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划分与农业利用_绥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