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冬梅 沈亚萍
(云南省楚雄市人民医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手、足癣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对其临床特点、流行病学以及致病菌进行研究分析。结果:通过对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搔抓习惯、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是引发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主要因素。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治愈的有141例,显效53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2.9%,总有效率为99.6%。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结论:在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大多数由于搔抓习惯导致不同部位的致病菌传播,手、足癣均是由致病菌在手部与足部之间的相互传染引起的,是皮肤癣菌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在对其治疗方面,需要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手足癣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并改变患者搔抓习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关键词】手足癣;并发感染;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114-02
手足癣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真菌感染性皮肤病,在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足癣,其次为手足癣并发感染,单纯患有手癣的患者较少。手足癣容易引起瘙痒、皮肤皲裂、脱屑等临床症状,该病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与传染等特点,其中皮损处的脱屑可能会导致患者全身多处真菌感染而发病[1]。同时,手足癣还可以使得患者并发癣菌疹、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丹毒等继发性感染,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较大的损害。因此,需要对手足癣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以便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224例手足癣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男性118例,女性106例,年龄段为28~64岁,平均年龄为(43.6±3.8)岁。足癣病程为10个月~8年,平均病程为(4.3±1.2)年,手癣病程为6个月~6年,平均病程为(3.1±0.8)年。手足癣并发感染类型包括:水疱型67例,浸渍糜烂型94例,鳞屑角化型63例。两足一手型132例,两足两手型92例。
1.2 方法
1.2.1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需要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包括用手习惯、搔抓习惯、搔抓手与发病手的温和情况、洗手次数、皮肤病史等内容。
1.2.2真菌镜检与培养 针对患者可疑感染部位进行提取皮屑样本检查,采用10%KOH直接镜检,针对阳性者,需要再次提取样材进行真菌培养。在培养基的选择过程中,应选择含氯霉素0.125mg/ml、0.5mg/ml放线菌酮的SDA培养基,并在26℃恒温中培养。每周2次观察培养的标本,阳性标本检定其菌种特点、结构等情况;阴性标本需要保存到4周后进行无真菌生长丢弃;混合感染的标本需要对其皮肤癣菌进行读取。
1.2.3治疗方法 首先,水疱型的手足癣治疗。可以使用药液湿敷与药膏交替治疗,可以使用稀释10倍后的聚维酮碘溶液、12000醋酸铅溶液、藿香浸液等湿敷患者,持续15~30s,之后在选用硝酸咪康唑霜乳膏、兰美抒、孚琪、荷洛松、环利药物外涂在患者的患处,每天使用1~2次。另外,水疱干涸后可以使用癣药水与抗真菌要软膏交替治疗。
其次,浸渍糜烂型治疗。其主要是湿敷为主,使用0.1%利凡诺溶液、稀释10倍后的聚维酮碘溶液、12000醋酸铅溶液、3%硼酸溶液等在患处浸泡30分钟,每天2次。之后待浸渍糜烂干燥后使用抗真菌外用软膏涂抹在患者患处,每天1~2次。针对并发感染的可以使用0.1%庆大霉毒、0.1%多粘菌素液湿敷。
另外,鳞屑角化型治疗。可以使用浸透性较强、浓度高的角质剥脱剂治疗,例如怀氏软膏、10%水杨酸软膏厚涂,必要的时候可以加用塑料薄膜封包,每晚使用1次,待角质软化脱离后,可以使用新一代非咪唑类光谱抗真菌药物治疗。
为了彻底治疗手足癣疾病,治疗疗程为4周最佳,如果并发丹毒、淋巴结炎等疾病,应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局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
2.结果
2.1 手足癣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进行分析,其中搔抓习惯、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是引发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主要因素。详情见表。
表 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治疗效果
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治愈的有141例,显效53例,有效29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62.9%,总有效率为99.6%。治愈的最短时间为6天,最长为16天。
2.3 手足癣致病菌分析
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患者,132例患者主要由红色毛癣菌引起,46例由须癣毛癣菌以引起,27例由絮状表皮癣菌引起,19例由紫色毛癣菌引起。
3.讨论
手足癣疾病属于一种皮肤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病率较高。通常情况下具有手足癣病史的患者患有的概率较高,同时,不注意用手卫生也会促使该病的发生。在对其治疗方面,需要对其发病因素进行了解,以便有效的采取预防措施。同时,由于手足癣并发感染疾病的致病菌中来较多,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还需要对其致病菌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采取有针对措施治疗,从而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其复发率[4]。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搔抓习惯、洗手次数、手足癣病史等是引发手足癣并发感染的主要因素。224例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治愈率为62.9%,总有效率为99.6%。主要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紫色毛癣菌。
综上所述,在手足癣并发感染的患者中,大多数由于搔抓习惯导致不同部位的致病菌传播,手、足癣均是由致病菌在手部与足部之间的相互传染引起的,是皮肤癣菌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在对其治疗方面,需要针对不同致病菌引起的手足癣采取适当的药物治疗,并改变患者搔抓习惯,以便提高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占萍.两足一手型手足癣致病菌种红色毛癣菌的基因型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3(1):3-5.
[2]沈永年.两足一手型手足癣病例分析和致病菌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3,42(8):580-581.
[3]王绪建.手足癣病防治剖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4(2):294-295.
[4]李智华.手足癣并发感染236例临床分析[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6(2):84-85.
论文作者:钱冬梅,沈亚萍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4
标签:手足癣论文; 患者论文; 致病菌论文; 对其论文; 习惯论文; 可以使用论文; 溶液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