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新与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 不都是说“知识经济”吗?怎么一下子成了“新经济”?
甲:不管后人如何评价,20世纪90年代都将在人类编年史上留下重彩浓抹的一笔。这不仅是因为几十年对峙冷战的结束,重压在人类头上的世界大战的阴云逐渐散去;而且,在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体的时代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发明一下子迸发,使人类迈入前所末有的“新经济”的大门。
乙:进入90年代后,曾经流行的名词是“知识经济”,我记得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这个“富人俱乐部”首先在1996年巴黎正式提出来的,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好像是自居老大的美国人咽不下被欧洲人争先这口气,又提出“新经济”这怪兮兮的、没有时空特色的新词。
甲:是的。“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1996年12月30日美国的《商业周刊》的一组文章里,该刊认为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前景下的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此带动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1997年11月,还是这家《商业周刊》,其主编斯蒂芬·谢波德界定了“新经济”的概念,认为有六大特征: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增长,公司运营利润上涨,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例上升,GDP增长中高科技的贡献度上升。从那以后,“新经济”一词就流行起来,尽管对新经济的定义还众说纷纭,但确确实实为人们所接受了。
B 连续117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是周期性变动的规律消亡了?还仅仅是变动周期被拉长了?
甲:近150年来,美国经济经历了32个周期,平均每个周期为53个月,扩张期为35个月,收缩期为18个月。可是,从90年代初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阴影后,至今已连续增长117个月,似乎打破了经济运行存在周期性变化的历史
在传统经济学中,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目标是几乎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几乎所有的经典经济学模式都认为,经济增长会引起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就将导致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断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反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高;反之亦然。在60年代,反通货膨胀成了美国经济的主要目标。以萨廖尔逊为代表的后凯恩斯主义的主流经济学派主张,要使物价稳定,就必须有5%-6%的失业率;要保证充分就业,就必须忍受4%-5%的通货膨胀率。因此,美国政府一直把2.5%的GDP增长和6%的失业率作为经济协调健康发展的目标。
但是,这个似乎是铁定的“法则”被美国90年代的近10年的持续增长所打破。在这期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一度高达5.4%,失业率低于5%,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以下;外贸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重从1980年的17%增长到现在的25%,政府财政收支从赤字转为2000多亿美元的盈余;年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80年代的1.4%提高到90年代的平均3%左右;综合竞争力一改80年代的颓势,把连续四年居世界第一的新加坡赶下台取而代之(日本降至第17位)。这一切,使得就连一贯出言谨慎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老先生也指出:“现在已经越来越难以否认近年来出现的情况与典型的战后商业周期有若干深刻的差异。不仅经济扩张达到了创记录的长度,而且它已经做到比预期的经济增长更为强劲。”现实表明,随着“冷战”的结束,人类进入一个完完全全的“新经济”时代。
乙:这种判断是不是太急切了一些?美国的经济持续增长固然是创记录的,但也决不能因此就断定“新经济”已经完全定型。依我看,这仅仅是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把变动周期拉长了而已。
今年第三季度,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5.4%下降到2.4%,在大幅度减速的情况下,最近美联储暗示,在明年初可能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的增长;另外,美国道—琼斯股价在下挫,被捧上了天的纳斯达克指数遭受重创。股市的泡沫,是美国经济的最大隐患。别忘了日本泡沫经济的教训。1989年底,东京证券交易所日经225种股票平均指数达到了38915点,日本人都在兴高采烈地议论何时将赶超美国经济;可转年一开始,泡沫破裂,股价直线下滑,导致日本经济十年衰退;至今的平均指数也不过徘徊在13000点左右,比高峰时缩水1/3,陷入漫漫的隧道里,看不见光明的尽头。
由于美国的金融资本日益高度虚拟化,公司债务问题和个人透支消费,呈现出“透支经济”的特色,还由于美国持有股票的家庭比例高达48.2%,如果道—琼斯指数像纳斯达克指数那样狂跌一半的话,对于美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都将是灾难性的。所以,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在《资本主义的未来》一书中发生警告:“全球金融市场迟早会经历一场类似90年代日本股市崩溃或者相当于30年代美国股市崩溃的大崩溃。”
C 商业周期真变成了技术周期?信息产业真是“火车头”吗?
甲:即使有周期,也不同于以往的周期。专家们认为,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五个明显不同的特点。一是经济周期不同,以无周期或无明显周期为特征。二是增长的原动力不同,是以高新技术和信息产业为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三是生产方式不同,以集约型为主。四是交换方式不同,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五是经济交往主体不同,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为大背景的。美国的新经济与日本不同,与美国以往也不同。它的内涵具有“三化”的特征,就是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
乙:我看到一份材料,也是美国人写的。他认为,现在,由住房建筑和汽车所带动的旧经济的商业周期正在被由技术和金融市场所推动的新经济的技术周期所取代。技术周期,这倒是一个新提法。
甲:说新也不新。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形成了共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倒印证了邓小平的著名论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整体经济的上扬。1998年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制成品总出口的33%,日本只有26%,德国只有14%;去年美国研发投入高达2500亿美元,相当于其他六大国总投入之和;美国家庭互联网的用户比率是欧盟的7倍、日本的8倍;信息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例从1994年的6.3%增加到2000年的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35%,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只要信息技术的创新和信息产品的价格下降持续下去,非信息技术产业继续在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中大量投资,信息技术产业就可以支持劳动生产率和产出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已成为经济扩张的“青春泉”。互联网不是新经济的全部,却是新经济的起爆点。
乙: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广泛运用,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是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还有待探讨。不少专家经过考证认为,信息技术投资在多数产业中并不能扩大市场能力,只是能够普遍节约成本、减少错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信息技术的作用还在于改变大多数公司的经营方式,更多地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劳工。仅此而已。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戈登分析到,七八十年代计算机已经大量运用,并没有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的沉闷;而互联网吸引人们在电脑软硬件上的大量投资,除了在耐用品制造方面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以外,美国整个经济体系中的88%部分的生产效率,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回报;1995年以来,这部分的生产效率加速只有0.07%!美国经济增长的主力,还是动用了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的扩张。
而且,信息产业的好时光不会永在。90年代的前5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年增11%,90年代的后5年年增26%。由于商业活动的大量增加,对信息技术产品的需求猛增;而信息产品的价格具有较大的下降空间,必须每年下降11%,才能使高新技术的繁荣持续下去。现在,这种价格下降的空间已经不大,对信息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因此,技术开发的增长将趋于平缓,发明创造速度放慢,股市价格将急剧下滑,风险资本将出现退缩局面,受打击最大的将是在90年代扩张期受益最大的公司和股票投资者。最近纳斯达克指数的持续下跌就印证了这一点。
D 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为什么美国领了先?
甲:尽管美国经济存在下滑的可能,但也将是温和的下滑,就是人们所说“软着陆”,不会再滑入衰退的境地。这就是新经济的魅力。可以这样说,新经济是“周期拉长”的可持续增长的经济。
这是因为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加速。美国已经有85%的劳动力不再从事物品的生产,而是从事经济变动周期性较小的服务业,其产值已占GDP的72%。还有,企业界以全球为背景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提高了效益。10年前,美国企业实行全球经营的占企业总数的25%,现在已增加到75%,这使得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成为了可能。另外,宏观调控的政策上也有创新,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乙: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并不是近年才出现的事情,不能说是新经济的特征。占经济主导地位的那些美国老牌跨国公司已经跨国经营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了;只不过二战后,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得到了更迅猛的发展,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罢了。有人认为,跨国经营,是资本主义的内生的本质,就如同他们当年争夺殖民地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50多年前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说到宏观调控政策创新,更不敢苟同,美国经济的一大弊端就是,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85%,而居民的储蓄却是全世界主要国家中最低的。据统计,美国的私人储蓄率占GDP的比例只有14.7%,而欧盟为19.6%,日本高达28%。针对公司与个人的大量举债,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嘲笑说,美国的新经济的“奇迹”是靠信用卡才出现的,因此,美国正在重复1929年的危机。
美国人的大量的不可遏制的消费,使得必须从全世界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以阻止通货膨胀。因此,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逆差都达到了天文数字,1999年的贸易逆差为3400亿美元。投资与储蓄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缺口。为了弥补这一缺口,美国利用高利率的政策,吸引全世界的资金。近年都在2000亿美元左右,去年可能高达3000亿美元。美国的净外债从1990年2405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1118亿美元(日本的净债权为11536亿美元),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美国现在利用着全世界70%以上的净储蓄!到1999年底,外国人拥有美国金融资产总额达8万亿美元。仅是1999年流向美国的净投资就弥补了美国经济项目赤字的38%。是全世界的储蓄支撑着美国的“新经济”!而且,美国还经常用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的汇率变化,来牟取利益。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从东亚进口产品的美元价格被压低了10.8%,这既刺激了消费和投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这种经济能说是“新经济”!
E 胜者通吃:两极更加分化“新经济”的巨大阴影
甲:新经济就是新。就说石油价格的暴涨吧。70年代和8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得美国经济进入了长期的“滞胀”。而去年一度的石油价格暴涨幅度之大,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但美国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受到特别大的影响。这是因为由于技术的进步,在经济产出中,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石油与30年前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相比,减少了50%以上。
乙:美国经济的确有很多创新,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生产体系方面,从大规模的传统制造业转向了以知识为特征的生产;但在消费方面,似乎还没有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传统消费特征中走出。就是说,所谓的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已迈出了一只脚走向信息时代,而另一只脚仍陷入高度的工业化社会而不能自拔。
甲:这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因为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络,都给了所有人以“机会均等”的致富途径。人们不再是靠家庭、血脉、资本等,而是知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大学生,可能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这也是新经济的魅力。
乙:恰恰相反。所谓的新经济,是一种“胜者通吃”的经济。在“新经济”之外的领域,许多从事传统职业的人们感到了一种格格不入,比如工厂工人、消防队员、秘书、教员等。普通百姓不仅不是赢家,反而不少人却成了输家。根据民意调整,75%的美国人认为新经济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美国加州大学的教授卡斯泰尔说得深刻:“新经济的确在加深人们之间的鸿沟。一方面,一些人拥有个人资本和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受过相当水平的教育。他们有能力挣钱。从技术和知识的角度来说,他们有能力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另一些人没有这些能力,因而他们只好置身于游戏之外。因此,我们将会看到,两类人之间(领取薪水的人和领取优先认股权的人之间,自己通过网络进行投资的人和把钱存在银行的人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深。”
对于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尽管克林顿总统和比尔·盖茨在劝说人们,通过政府的政策和企业的慈善,数字鸿沟是可以消除的。但是据调查,年收入在7.5万美元以上的家庭进入互联网的比例是达60.3%,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人进入互联网平均为8.7%。在美国,最底层的40%的家庭所拥有的财富占全社会的0.2%,而1%的最富裕的家庭支配着全部财富的40%。
正是由于全球化和结构调整,使企业大量解雇雇员;加上美国企业工会的日趋没落,对职工的工资产生了抑制作用。大公司首席执行官与普通职工平均收入之比,1990年为84倍,1995年为140倍,1999年则升至416倍。比尔·盖茨、保罗·艾伦和沃伦·巴菲特三人在1999年的总资产为1560亿美元,不仅让普通美国百姓所望尘莫及,而且超过全球43个最贫穷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这恐怕很难说是“机会均等”吧。
F 美国的“新经济”,并不等于全人类的新经济
甲:当然,美国出现新经济不仅仅是90年代的创新。如果没有80年代美国在日本节节紧逼下的卧薪尝胆的企业重组,没有里根政府的不顾扩大贫富差距悬殊而进行的减税政策(1981年和1986年两次大幅度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企业所得税率,美国在个人收入方面的平均税率至今是工业化国家中最低的),也不可能有90年代的经济繁荣。
乙:美国的GDP总值在全世界中的比重固然从1990年的24.2%增长到1998年的28.6%,2000年可能达到30%,但也不能代表整个世界。美国经济固然是近10年的持续增长,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经济却连续10年衰退;欧洲的经济也增长乏力。你所说的新经济只是美国的新经济;而不是全人类的新经济!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否认近年不少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并不否认知识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并不否认全球经济一体化是时代潮流;而是强调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的规律尚未失效,从整体上说经济结构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人类的农业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工业社会也经历了几百年才走向成熟,人类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迈入知识经济社会。日裔美国人弗郎西斯·福山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只是一厢情愿。历史,在走向转折,但目前还只是“端倪”。“新经济”有很多新的东西,但也还有不少不新的东西。
(转载2000年1月2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