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纪小华

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纪小华

摘要:微课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它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时空限制。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语文知识,理解疑难问题、学习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字:微课;初中语文;运用;教学

微课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富有感染力的音效、生动直观的图像、启发性的视频片段等特点脱颖而出,改变了过去教师笔耕舌耘的单一的教学模式。通过微小视频的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解决课文疑难,学习写作技巧等。微课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其呈现方式以视频为主;其二是“微”。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而有效的。

一、把朗读教学落到实处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第一单元“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作为重要任务。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特点,我们可以确定《春》的学习重点是:把握重音和停连,品味精彩语句特别是比喻句。怎样落实朗读教学?把自己制作的《诵读符号》《诵读中的停顿》微课,作为课前预习内容。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用诵读符号标注第一段朗读。课堂上这样指导《春》第一段的朗读:

出示PPT:盼望着,^↗盼望着,v东风v来了,v春天的v脚步v近了。(“^”为了表达需要,一口气连贯读出;“v”不限于标点处,表示小有停顿;“↗”表示语调上扬;着重号表示重读。)教师指导学生把握语气、语调、停顿、连接和节奏;学生反复练习。在朗读、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进而在朗读实践中引导学生品味精彩句,感受和赏析优美的情境、诗意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思,能够“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的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才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1.这样的教学,“朗读”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并不是停留在“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感情”这样的“告知”上,而是有具体的指导和训练。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学生学会朗读这一篇,还可以由此及彼,运用到“另一篇”,微课功不可没。同时,微课还可以时时复看,多人共享。这样的学习,效益自高。

二、辅助课堂教学

1.借助于微课加深内容理解。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的优美文章,但是学生理解感知的效果并不理想。以《苏州园林》为例,并不是每位学生都有实地游览苏州园林的感知经验。借助微课生动展示出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角落门窗的设计等,同步插入文中语句解说词,融画、文于一体。学生一边听配乐解说,一边欣赏视频。由于强化了对园林景色的实体感受,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了更加直观全面的理解,提高了语文教学实际成效。同理,《梦回繁华》中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大部分的同学对它的印象只有课文的那个插图片段。借助微课,获取此图全貌,再读课文,品语言,从而达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教学目标。

2.借助微课,解决课文疑难。及时挖掘课文中的矛盾因素和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利用微课图文并茂的特点,及时在学生“愤”“悱”之时加以启发。《我的叔叔于勒》课文中两处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学生常常存疑或理解不深入的地方。制作微课:两幅色彩对比鲜明的大海背景图:一幅天空蔚蓝;另一幅天空阴暗。面对这两幅图景,产生的情感如何?通过背景的对比,相结合分析,让学生明确两处环境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不同心境。进一步明确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让人们直观地透视到人物的灵魂,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丰满。由文到图,文图结合,对比分析,学生更易理解不同环境描写的作用,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三、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能力

微课,是解惑启惑,是对某一知识点进行专门的点拨,为学生提供“自助餐式”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重、难点。微课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的知识点。教材中“对联常识”讲述得较为浅泛,但实际上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有着独特的魅力,值得传承。《对联常识》微课,选择对其知识点进行归纳点拨,以对联的基本特征为线索,分层讲述六大特征,末尾辅之以“对联口诀”:“名对名,动对动,词性相当结构同。上下两句字数等,联间莫有重字生。节奏相合平仄协,整体把握意相联”的小结,学生容易领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常常困扰学生,《顿号的使用》微课,列举顿号使用中常见的六种错误来加深对顿号使用规则的理解,以典型例句为载体,逐一列举顿号误用的六种情况,从而明确顿号的使用规则,结尾则以“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概数约数不确切,中间也别带上顿”的口诀来收尾。朗朗上口,很受学生欢迎。诸如此类的知识点,运用微课,生动形象,又可以多次使用,真乃事半功倍。“知识点”微课,主题明确,耗费时间短,学生可以课外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在课后巩固学习。

四、学习写作方法

一些短小精炼的微视频、微电影,运用到课堂,亦是“微课”。写作指导历来是“吃力不讨好”,讲审题、立意、选材等写作技巧,似乎落不到实处。电影微课,是可以尝试的学习写作技巧的途径。现以一则公益广告微电影——《筷子》为例,抛砖引玉。

首先,可以学“以小见大”的构思。此视频以筷子为意象,连接起了五个故事。爷爷用筷子启迪孩子品尝滋味;妈妈教会女儿用筷子;爸爸阻止儿子夹菜的筷子教会他尊老谦让;回家的儿子用筷子夹起母亲给他做的最爱吃的红烧肉;乡亲用“多个人,不就多双筷子”热情邀请孤独邻居一起过年。中国的传统风俗,传统礼仪道德,本是大主题,却从小处落笔。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形而上的概念,得到了生动形象的最佳诠释。作品中浸润着的强烈情感体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喜闻乐见。

其次,可以学结构。因为筷子是一个意象,它选择五个生活片段来展现,五个有立体感的故事。根据这个特点,课堂设计关键句练习:

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 );

幼儿时,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 );

长大后,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 )。

每一段描写,加上一句概括升华的主题句。就构成了一篇选点串联,排比递进,结构清晰的作文了。每个故事段落里都有筷子。都是围绕筷子展开一个故事,表达一份感情。这样文章看起来散,但是被一根线一个主题串了起来。推而广之,将这种思维带入学生的二次创作中,“筷子”可以是友谊,可以是亲情,可是思乡……选材好似“糖葫芦”,每个都要“串”。有了这样的意识和思维,选材、结构都是切合主题的。

还可以学细节描写。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喜欢哪个片段?请你从动作、语言、外貌、细节、环境等方面关注。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观看《筷子》。学生学会关注每个场景不同的特写。如,婴儿尝五味时,的生动的脸,酸时的皱眉、苦时的摇头、甜时的微笑;幼儿学会使用筷子时的兴奋表情;爸爸敲打孩子先下手夹菜时的茫然;长大后,尝到妈妈做的红烧肉时的幸福……写下来,就是生动的细节描写。

“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拟真的情景,都要让学生体会写作的真正意义,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微课在语文教学上的运用绝不仅限于此。微课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光彩、颜色、视听并举,提供的现象直观、清晰、生动,烘托由色彩、形象、声音等混合构成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从而使学生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甚至可以如身临其境,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开辟全方位立体的思维通道,加大信息的接受量,促进学生分析力的形成、理解力的增强、鉴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曾 洁,余应源.“科学世界”语文教学科学化刍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2]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列东中学 365000)

论文作者:纪小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5

标签:;  ;  ;  ;  ;  ;  ;  ;  

浅谈微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_纪小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