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代克学习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_李晓明

桑代克学习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_李晓明

(青岛大学)

摘要:桑代克是二十世纪初美国有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发展了实验心理学,他在迷笼实验的基础上创立了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探究他的三大学习定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桑代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思想政治教育

桑代克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声名远播的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被后人称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大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探究和有效的应用他的学习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一、准备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桑代克独创的迷笼实验中,实验对象猫必须处于一种明显饥饿的生理状态,这样是为了确保猫能够进行学习这一行为。实验过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当猫在肚子不饿的条件下,它只是待在笼子里张望、玩耍、或者睡觉,并不会做出任何的反应或者学习行为;但是当猫在肚子很饥饿的条件下,它会嘶吼、东扯西拽、盲目乱撞,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冲出笼子去寻找食物,它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最终找到打开笼门的方法或技巧,最终逃出迷笼,从而学会打开笼门的动作。由此可见学习行为要想进行必须要有一种动机。根据这一观察到的现象,桑代克提出来他的学习规律准备律,所谓准备律就是如果学习者对这种学习有一定的期盼(如同饿猫对食物有期盼),他的期盼得到了满足,就会感到身心愉悦;如果学习者对这种学习没有一四期盼(如同饱猫对食物毫无期盼),同时又被强迫进行这种学习行为,他就会心声厌烦或者置之不理。

众所周知,学习动机会促使学习者进入某种学习行为的准备过程之中,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在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教育活动就会身心愉悦,从而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所谓动机就是激发、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的功能。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正如:在沙漠行走的冒险者需要水来解渴,嗷嗷待哺的婴儿需要奶粉来充饥,从而激起他们的某种行为或者寻觅活动。学习动机在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和外部环境条件,刺激学生主动去进行学习。如同笼子外的食物对猫有诱惑才会促使猫去进行打开迷笼的学习行为。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到学好思想政治这一学科的好处:学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思想素质,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可以帮助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这样学生拥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就会产生学好思想政治这一门课的动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引导。比如在课堂上可以对一个班的同学进行分组,让学生以ppt的形式进行讲解,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要学习内容的深入理解,又能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上课放电影、演讲、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这门课的兴趣。

二、练习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桑代克通过迷笼实验中观察分析的现象,创立了练习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加以运用,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强,即使用律。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加以运用,这种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即失去律。换言之,所谓练习律,是指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就越牢固。由此可见,不断的加以练习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意思。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迷笼中的饿猫就是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最终能够在很快的时间内打开笼门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多练习才能巩固知识。儒家经典的代表人物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孔子的这两句劝勉弟子的忠告中可以看出,复习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联系律的实质就是不断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可变联结,并能够加以应用。因此,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对某一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要对学生进行反复提问,不断巩固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也可以把一单元或几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从而达到系统复习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有其学科独特性,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而记性训练是一个逐渐强化巩固的过程,可见反复练习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无比重要。复习、练习固然重要,但一味的无尽练习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把握一个“度”。也就是说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作业量要适度。如果作业过度,学生就会心生反感,敷衍应付作业,学生只求量而忽略质,这样的练习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毫无意义;如果作业适度,学生就会认真对待,在写作业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仔细分析,从而使课堂上学习的知识点得到巩固。最后,教师要明白,单纯的重复并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机械的学习毫无意义,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有效的理解,才会真正掌握。

三、效果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桑代克自己设计的迷笼实验中,除了实验对象猫必须处于一种明显饥饿的生理状态之外,迷笼的外面必须放置美味的食物,这美味的食物对饿猫充满着诱惑,饿猫只有获得美味的食物解决了自身的饥饿感,它才会觉得学习打开门笼这一行为是有意义的,它才感到身心愉悦。由此可见,动机只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效果同动机一样不可或缺。所谓效果律就是在对某一情景作出反应之后,如果伴随一种满意的事件,那这个反应与情景之间的联结就会加强,学习者以后就更可能在类似的情景中重复这一反应;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就会减弱。所以,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奖励、表扬、惩罚会达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使学生有效的学习知识。

其实,饿猫通过学习逃出迷笼从而获得食物,在这里食物对于猫就是一种反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反馈可以激励学习者有效的学习。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一定的反馈,也就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点把握的准确的时候,要给予一定的肯定或表扬,有的时候一抹鼓励的微笑或者一各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到备受肯定,从而对这一学科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偷懒或者走神懈怠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批评或惩罚,从而自觉改正。但教师要明白,表扬鼓励也好,惩罚批评也罢,都要做到适度,如果过度夸奖,学生可能骄傲膨胀;如果盲目批评,学生可能新生自卑,抵触学习,都不利于学生有效的学习思想政治这一学科。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桑代克将观察得到的动物学习规律迁移到人类身上,没有考虑到人类学习行为的复杂性。还有,他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过于强调教育者的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目的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更加需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我们要对桑代克的学习规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三大学习规律为指导,科学有效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施教活动中应用桑代克的学习规律,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作者:李晓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4

标签:;  ;  ;  ;  ;  ;  ;  ;  

桑代克学习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文_李晓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