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论文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论文

古今论坛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方映灵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广东 深圳 518028)

摘要: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认为道家文化有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五个方面特质,揭示了道家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心理积淀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和永恒价值。基于此,本文探讨了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认为道家文化对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助推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 道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正气之源、力量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心灵的作用,广泛传播健康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激发社会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并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挥“软实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超强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源泉。儒家的积极有为、礼乐优雅,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大气刚健的文化精神风貌和谨严理性的社会人伦秩序;道家的应天道、法自然,在弥补了儒家忽视自然等不足的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世界。

回应社会关切,是理论学术界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试图对道家文化的特质予以全新诠释,并基于此探讨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关系。

(2)泵前低压旋转网式过滤器可安装于抽水水泵取水口的前端。利用自然水头(0.5~1.0 m)低压渗透过滤,滤筒过滤面积大,且过滤精度较高,可适应不同的水位要求,反清洗效率高,滤网再生效果好。

一、道家文化的特质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崇尚自然、重视个体、贵柔尚弱、擅长理论思辨、富于反省批判精神等特质,与儒家相反相补、相辅相成、相互激荡,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一条主线,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创新活力,并以其开阔的思维、宽广的意境,丰富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及精神世界,把人们的目光和境界引向高远。

相对于儒家,本文认为,道家文化主要有如下特质:

(一)崇尚自然、无为而治

与儒家崇尚人文、只关注人生社会问题、注重伦理道德践履不同,道家崇尚自然,它突破儒家的局限,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人生社会扩展到整个宇宙。它把“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最高准则(“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万物之宗”),并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从而建立起一套以“道”贯通天、地、人的哲学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人生社会只是浩瀚宇宙的一部分,而且与宇宙万物一样,都以自然作为最高准则。所以,在浩瀚宇宙面前,人类对待自然万物要有一种谦卑和尊重的姿态,不能为所欲为、强妄作为。

但人也是自然的产物,有自然性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其天生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正是这种各自不同的自然禀赋和自然情性的存在,才构成了社会群体的复杂多元和多姿多彩,而个人也由此得以自由健康的发展。因此,人的这种自然天性不应该因强调社会群体性而被忽视甚至泯灭。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道家强调和维护了人的自然性和个体性一面。

因此,人类要懂得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这才是抓住了根本。在道家看来,儒家人为地倡导仁义道德,是舍本逐末,因为一切人为的仁义道德,都是在朴素的人性自然状态遭到了破坏丧失之后,才得以表现的:“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当家庭、社会、国家处在一种自然淳朴和谐的情况下,有什么机会能彰显仁义、孝慈、忠诚呢?!只有当家庭、社会、国家混乱不堪、朴素自然状态遭破坏了,才有机会彰显、有必要提倡仁义、孝慈、忠诚。

MS培养基(BD DifcoTM,USA)、BHI培养基(Oxoid Ltd,Basingstoke,Hampshire,England)、厌氧培养箱YQX-Ⅱ型(上海新苗医疗器械有限公司)、PCR基因扩增仪Gradient PCR Thermal Cycle(Bio-RAD Ltd,USA)、Bio-Rad凝胶成像系统(Gel-Doc 2000,USA)、7300型荧光定量 PCR 仪(Applied Biosystems,USA)。

道家认为,顺任自然才是最高的道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五十一章)顺任民情,“无为”而治,才是抓住了国家社会治理的根本,才是最尊贵的道德。特别是对一个大国来说,更应该实行无为而治,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六十章)。人为强作会导致国家的混乱,就像搅煮烂了的小鱼一样不可收拾。“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真正明智的统治者所能做所要做的只是补救民众未能做好的错失,起辅助作用而已,而不敢强作妄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只要统治者能做到不乱作为,安静不扰民,不给人民增加负担,不追逐过多的现实欲望,那么,人民自然就得到了教化,生活就自然富裕,淳正质朴的社会风尚就自然形成,国家社会就自然得到治理。

2.3 血清因子与肺功能及EOS、ACT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血清IgE、IL-4水平与FVC 、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痰EOS呈正相关(P<0.05);RPB水平与FVC 、FEV1、FEV1/FVC及ACT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痰EOS呈负相关(P<0.05)。见表3。

自然无为是道家贯穿一切的核心主张。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人定胜天”所带来对自然界的肆意侵占与破坏;感受到的是社会环境的宽松自在、社会风尚的淳朴宁静,而不是种种礼教桎梏的压抑沉闷、人欲横流的争逐喧嚣。当一个社会的统治者违背自然、罔顾民情,刻意追求有为而强妄作为、恣意妄为,从而给自然界、给民众带来痛苦和灾难时,我们不能不体悟到道家这种“自然无为”智慧之高妙与睿智。

(二)重视个体、率性自由

针对儒家倡导“仁义礼智”、关注社会文明和人类智慧积极向前发展的一面,道家则敏锐地洞察到社会文明和人类智慧消极阴暗的一面:“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六十五章)人类智慧在推进社会和文明发展的同时,也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带来心机狡诈、人性堕落、道德沦丧的一面。由此,要让社会有“道”,就必须“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回归自然本真。“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没有“机心”等任何非天然因素污染过的“真人”,就是道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

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它的社会性和群体性。每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界的那天起,就必须依存于家庭、依存于社会群体,所以必须被社会化。而社会是依靠一定秩序、一定规则建立和维系的,因此人必须逐渐学会懂秩序、守规则、培养相关理性,为此就必须舍弃自己与生俱来的一些自然禀赋、自然习性,以理性规范感性,也就是被“文”化,从而融入社会。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被文化、被社会化的过程,而社会群体也就由此得以维系和发展。尚文化、重秩序、倡理性、强调社会群体性高于个体性,这就是儒家所致力的方向,它的“仁、义、礼、智、信”都源于此而展开。

自然与人为是相对应的。提倡人文理性和积极有为的儒家无疑把握了人为的这一端,而道家则把握了自然的另一端。道家敏锐地觉察到自然的无限性、不可把握性和人类理性、人的作为的有限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矣。”(《老子》二十五章)作为人主的君王尽管很强大,但也只是无限自然世界的一分子而已,而且与天地万物一样,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以自然无为的“道”为普遍原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五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天下万物都是一种自然的存在,没有外在的仁爱恩施也都能循着各自规律运行发展。花开花谢、潮起潮落、鹰飞鱼跃,这一切都不是人类理性和文化“有为”的结果,都是自然呈现的,但尽管没有人为干预,却处处充满生机,“无为而无不为”。自然状态本身就具有自满自足、自我发展的特性,都各有其“道”。所以正如西谚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一样,自然是无限的、不可把握的,人类理性、人的作为则是有限的。

当存在多条关键路径时,移动关键工序之后,不一定能够立即减小完工时间,但是,满足移动条件式(2),移走关键工序之后,关键工序所在的原关键路径消失,移动到新位置后,不会产生新的关键路径,从而可以减少关键路径的条数,因此可以引导算法向着更为优良的改进解方向搜索。此时,如果采用精确评价方法,重新计算新解的最大完工时间,则相对于原始解,可能没有变化,因此,近似评价比精确方法更为准确。

反对任何外在的文饰和人为干预,强调和尊重人的自然性和独立性,这充分体现了道家的自然主义和个体主义,从而与儒家强调人文和社会群体性的人文主义和集体主义截然相反。

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的本性都是自然无为的:“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性也。”(《庄子·天道》)只有尊重这种自然无为的本性才是真正的道德:“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庄子·刻意》))而人为地残害万物自然本性,“残生伤性”,“残生损性”(《庄子·骈拇》),则是不道德的。就像“伯乐治马”一样,为了使马变得有用,就戕害了马的自然真性,结果把好端端的马给折磨死:“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荚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庄子·马蹄》)同样,对于民众来说:“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远古时代的民众原本自由自在、自自然然地生活着,但号称“圣人”的后世统治者却非要对民众施行仁义教化,结果破坏了民众自由自然的“天放”本性,这就把真正的道德给毁了:“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

设H0表示在误比特率ε下,码字中无错误;H1表示在相同误比特率下,码字中包含错误比特;D0表示m个y1,i均通过第一次判决,则矩阵中码字包含错误比特的概率为

道家崇尚的是能够率性自由、自然自主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情态下,每个人都不需要用各种文化礼仪装饰、限制、束缚自己,都能够依照自己自然朴素的天性,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拘不束的生活着,拥有踏实宁静的安全感和家园感。它反对儒家人为的道德理性限制、破坏了人的自然自由天性,特别是把个人置于社会群体的绝对服从之下,用森严礼教的宗法社会利益取代个人人生的自由幸福。“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无自由,毋宁死。”当封建宗法社会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做出极端的解读,从而把仁义道德作为冷漠而不可侵犯的最高“天理”而“以理杀人”时,我们不得不说,道家这种对立于儒家的率性本真生活姿态和社会愿景,体现的恰恰是对生命个体的真正呵护,对民间疾苦的敏锐感受和深切同情。

(三)贵柔尚弱、为而不争

与崇尚刚毅坚强、积极进取的儒家相反,道家贵柔尚弱,倡导为而不争。在道家看来,“柔弱胜刚强”(《老子》三十六章),柔弱是一种胜之于刚强的品质和状态,“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老子》七十八章)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了,但滴水能穿石,抽刀断水水更流,刚硬无比的石和钢刀都无法胜克柔弱无比的水,可见柔弱能胜刚强,“至柔”可克“至坚”:“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所以守住了柔就是强:“守柔曰强。”(《老子》五十二章)

道家敏锐地观察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七十六章)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但死了之后身体则是僵硬的;生长着的草木是柔软随风摇摆的,但枯死了的草木则变得脆硬易折了。可见,坚强的东西往往与死相连,柔弱的东西则与生相连。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柔弱也胜于坚强。

与柔弱同样属于反面性质的还有“下”“后”“雌”“虚”“静”等。“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汇纳百川,是因为它“善下”处于低位。所以,道家把握事物的根本方式和重要法宝就是善处下位、居后不为先、知雄守雌、致虚守静:“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二十八章)“致虚极,守静笃。”(《老子》十六章)等等。在道家看来,事物的反面最能深刻地体现运动变化着的道,因此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根源,而柔弱则最能体现出道自然无为的作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四十章)所以,与儒家相反,道家总是从反面性质把握事物。

由于善处弱势,自然崇尚不争。在道家看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八十一章)身居高位和品德高尚的圣人,他的行事应是施为而不争夺,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八章)最好的品德和行事就像柔弱的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因为不相争,所以平静坦然、无怨无尤。“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也因为他不相争,所以天下的人都没人能与他争,而乐于拥戴他。

所以,对国家社会的治理,最重要、最根本的是要守住人们朴素恬淡的自然本性,维持自然淳朴的社会风尚,而不是人为地倡导圣智仁义、追逐人工巧利:“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都是人为的,不足以治理天下,必须绝弃;只有保持质朴、减少私欲,才能使人有所归属,恢复朴素宁静的自然天性,国家社会也由此得以治理:“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三十七章)

本文对教育类、营销与贸易类以及技术类岗位的岗位描述进行分词处理,然后提取高频词语,为企业问卷设计提供参考。

假如说,儒家阳刚进取、尚强争先等正面品质,在推动社会进步、带给社会正能量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残酷地争夺倾轧、给人予紧张感和压迫感等负面因素的话,那么,道家贵柔尚弱、居下不争等反面品质,则给我们带来谦卑、温润和舒适感。就像水润泽万物、和风细雨滋润大地一样,它消解和舒缓了儒家的这些负面因素,并给人们带来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人生智慧和生活姿态,从而使社会形成刚柔相济、全面健全的人格心理结构,更加稳健地向前发展。

(四)理论思辨、豁达高远

与“道德哲学”的儒家不同,道家是“思辨哲学”,以擅长理论思辨著称。老子《道德经》一开头便体现出这种思辨特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一章)

1.3 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回收后,再次核对。然后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的开创者,道家率先系统地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源—本体论和一整套哲学概念、范畴,并以理论思辨的形式,相当完整地构建了一个由宇宙自然到社会人生、从“天道”到“人道”的哲学理论体系。而籍着建立了这套哲学理论体系,道家得以棋高一着地拥有了比儒家更为充分的理论依据,更为系统完善而有力地阐明了自家“自然无为”的核心主张并足以与儒家对立抗衡。

儒家“罕言天道”,只言“人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庄子·齐物论》),因此先秦儒家在宇宙生成论、本体论、认识论等哲学理论思辨方面付之阙如。而道家则一创立便喜言天道,并以“道”贯通天、地、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本体,它派生万物,却自然无为、客观独立地主宰着天下万物包括人类社会的一切。

可以说,当道家把统摄宇宙一切的“道”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时,便已充分显示了道家的高明和深邃睿智:“道”既然高于一切主宰一切,则道家的“道”必然高于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主宰着“仁”,那么由此创立的道家学派也必然高明于儒家及其他诸子百家。由此,道家不仅率先揭示了“道”作为宇宙的客观规律,还立于高处、傲视百家地创建了以“道”为核心的自身学派理论体系,从而把中国哲学的理论思辨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

在建立自身哲学体系的过程中,道家还提出了道、气、自然、朴素、有无、动静、虚实、祸福等一系列概念范畴,并给人们提供了对立面相反相成、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二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四十五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有无相生、大智若愚、祸福相依……诸如此类辩证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哲理智慧,正是道家贡献给世人的,也是儒家在这方面所未能做到的。

毫无疑问,当人们意识到人类只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并把目光和思考范围从只关注人生社会转向关注整个宇宙自然时,人们的境界、胸次、思维等等一切都变得开阔、拓展而豁达高远了。由此,人们可以看到面对浩瀚宇宙时自己渺小的一面,而不再患得患失地执着于眼前一己之私的一切;可以放眼大千世界,而不再终身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人生社会的功名利禄,或探究宇宙奥秘,或怡情山水,或简朴自在、平凡安静地过着自己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就是道家给我们提供的不同于儒家的另一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从这种生命格调和生活方式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的“诗意地栖居”,感受到人生社会的自在舒展与丰富多元。“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鱼因忘情地畅游江湖而悠悠哉哉,人因忘情地顺任自然而自由逍遥;与其在困境中相濡以沫,不如忘情地畅游江湖自由自在。而在这样宽松自如、豁达自在的氛围和境况下,人的创新力、创造力、创意等等也随之得以焕发和产生。

以“纸桥”作为活动材料设计出一份科学探究活动设计方案。教学的重点在于:感知瓦楞状桥面比平纸桥面更能承重,理解桥面形状影响桥的承重。难点在于:发现影响瓦楞状桥面承重的主要因素,如折叠的次数、桥墩的数目与间距等。在活动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两种纸桥承重猜想、观察,分组实验操作与记录,实验结果的集中交流与讨论来逐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既定活动目标。

(五)反省批判、万物平等

可以说,从创立之始把思考范围扩大至关注整个宇宙自然、并把统摄宇宙一切的“道”作为核心概念建立自家学派体系时,道家便拥有了俯视诸子百家的先天高度,具备了评点其他百家的特质。所以,道家的反省批判精神可谓与生俱来。

道家的批判矛头主要针对儒家。它从“自然无为”出发,既批判儒家礼教文饰带来的虚伪和不自然,也批判了宗法文化对人性的戕害。“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庄子·缮性》)“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儒家的仁义道德是通过扼杀和毁灭了人的本真自然性情后得到的,它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是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

与儒家重视人的群体性、强调社会依存性相反,道家重视人的个体性,强调自然自主性和率性自由。它认为,“天下有常然”(《庄子·骈拇》),“万物将自化”(《老子》三十七章),天下事物都有它本来独立存在的个体性和内在规律,都能够不假外力自由自主地发展。所以,每个人生来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都具有自然生长自由发展的天性,这种自主自由的天性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而不应该受到伤害和破坏。

作为平民哲学,道家还从万物平等(“齐物”)出发,反对一切等级权威与专断独裁,尤其是长期成为官方哲学的儒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万物是平等的,世间万物只有相对的差异性,而没有凌驾于一切高高在上的权威存在,万物只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庄子·至乐》)鱼要在水里才能生存,而人溺在水里则会死亡,所以,生活在水中相对于鱼来说是必需的,但对于人来说则不仅不是必需还是灾难,因此人和鱼的喜好感觉是不相同的。“毛嬙、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庄子·齐物论》)毛嫱、西施是世人公认的美女,但鱼、鸟、麋鹿见了并不能欣赏而是逃之夭夭,所以人的美丑标准对于鱼、鸟、麋鹿等动物来说也是不被认同的。“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殽乱,吾恶能知其辩!”(《庄子·齐物论》)所以,按这个道理来看,儒家的仁义、是非标准除了引起纷争之外,怎么可能具有普适性和绝对权威性呢?它当然不应成为衡量社会行为唯一的、最高的道德标准。道家由此消解了儒家独尊至上的权威性。

对于儒家提倡积极进取、自强不息,道家则深刻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发出振聋发聩的叩问:“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进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庄子·齐物论》)人自从来到这个世上便忙碌奔波不停,驰骋追逐于其中而不能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终身劳劳碌碌而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困苦不知道究竟为了什么,这不是很可哀吗?这样的人生虽然不死,但又有什么意思呢?!“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探究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随无限的知识,注定是疲惫不堪不能穷尽的;认识到这个人生道理,人就应该顺其自然、珍重自然生命,而不应不顾一切强求有为和成功,这样既能奉养亲人,又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天性,享尽天年。

观察记录两组护理质量管理前后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由患者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评分,共包括环境及服务两项指标,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护理质量越好;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3项指标,满意度=(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016级各班级的参评数据见表5。对2016级班集体相关属性取值进行分析,分别选取2016sx、2016xx和2016ji1作为均衡发展、偏离发展和最差发展班级的初始聚类中心点,通过实验得到基于K-means算法的聚类结果见表6,聚类方法与传统方法的优秀班集体结果对比见表7。

以对立反省批判方式制约、提醒、激荡儒家,这无疑是道家最显著、最根本的特质和价值。尽管这种解构主义特质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对儒家的淑世主义、人文主义及贵族精神、集体主义等正面性可贵品质的冲击破坏,而正是儒家的这些可贵品质使人拥有了挺立于世的尊严,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但在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正是道家对儒家相反相补、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激荡,使这两大传统文化主干构成一柔一刚、一反一正、一破一立、一阴一阳、一隐一现、一静一动、一虚一实的良性互动关系,才避免了儒家独尊所带来的片面、专断、单一、僵化等弊端,从而使中国文化获得了更为全面多元的思想智慧、更健康的创新活力,绵绵不绝地不断丰富不断演进至今,其由此形成的社会心理积淀,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学问”(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道家所贡献给我们的“生命的学问”、生命的智慧迥然不同于儒家。正因为有了道家,我们得以拥有了对立并互补于儒家的另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方式:对于社会,我们除了有理性严谨、刚毅进取的儒者,也有率性自然、自由超脱的道者;对于个人,我们除了可做一个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有责任担当、实现社会人生价值的儒者;也可做一个顺任天性、自由自在、有闲情逸致、超脱功名寄情山水的道者。由此,我们的社会既庄重紧张又自由活泼、既关注人文也关注自然,我们的人生既有社会担当又自在美好,我们的民族性格既有阳刚进取的一面、又有柔和娴静的一面,既有勇猛坚毅的一面、又有内敛温婉的一面,既有恭谨文雅的一面,又有潇洒飘逸的一面,等等。这,就是道家带给我们的宝贵生命智慧,留给我们的永恒文化价值。

二、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理论思辨的引领指导,而建设文化强国,更离不开理论思辨的强力支撑。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历来以擅长理论思辨、追求抽象玄远而著称。正是由于这一特质,使道家文化不仅补充了儒家文化“实用理性”的不足,而且在中华本土文化接纳外来文化、丰富中国文化上起了关键中介性作用,两晋时期来自印度的佛学正是借助道家玄学进入中国,并逐步融入中华本土文化,尔后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干之一的。因此,在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只有既注重弘扬“实用理性”的儒家文化一方,也注重弘扬思辨玄远的道家文化一方,才能有效地避免传统文化的偏颇,使传统文化得以健康发展,并对当今社会及未来发挥积极作用。

弘扬道家文化,我们不是要弘扬它“不敢为天下先”的老成暮气,而是要弘扬它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擅长思辨玄远、重视个体自由、崇尚万物平等等不同于儒家的特质智慧。由此一方面弥补和舒缓儒家“实用理性”所带来的负面因素,也给拼搏进取的人们带来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人生智慧和另一种生活样式。与此同时,也使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旅程中,形成刚柔相济、张弛有度、全面多元的健全文化和社会心理结构,更加稳健地向前发展。

当下的中国提倡和注重创新,而创新需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只有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人们才可能心无旁骛的专注于创新,也只有在宽松自由的环境条件下,人们才能拥有玄远无限的思维空间,从而开始种种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以及文化创意创新。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文化就是以崇尚自由自在为突出特质的。因此,合理的继承和弘扬道家文化,不仅对促进中国传统文化本身的创新发展、拓展中国文化的宽度和高度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当前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3828( 2019) 03-0078-06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9.03.10

收稿日期: 2018-08-18

作者简介: 方映灵(1963—),女,广东汕头人,深圳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与文化、宋明理学、中国近代哲学。

(责任编辑:王珏)

标签:;  ;  ;  ;  

论道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