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要实现领导方式方法的转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系列讲话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总书记论文,新形势下论文,讲话论文,领导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奋力实现“中国梦”——新的战略思想和施政纲领激励人心、凝聚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更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个思想,在出访俄罗斯、非洲国家和出席亚洲博鳌论坛等讲话中又进一步作了论述。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中国梦”的提出,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基础上,推进实现“中国梦”的新的战略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用“中国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就如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发展中国家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在13亿多人口的国度中实现共同富裕、在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格局中实现大国的和平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作了全面概括和回答。“中国梦”,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开了新的视野,已经成为新一届政府的行动纲领和施政目标,已经成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本质内涵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是高度统一的,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突出综合国力,只有实现国家富强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突出人民民主,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是突出文明发展,中华文明要在与其他文明的借鉴、竞争中彰显生机活力、绽放时代光彩;四是突出社会和谐,只有社会和谐稳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五是突出生态环境,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六是突出团结奋进,要汇集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力量,在实现共同梦想征程上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七是突出幸福目标,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八是突出和平崛起,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中国,必将对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经过90多年艰辛探索、为30多年成功实践所证明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是一条给中国带来巨大发展成就的正确道路。因此,必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奋勇前行。同时,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
二、“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执政态度和治国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治大国若烹小鲜”,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小鲜”,即“小鱼”。唐玄宗曾对这一名句作过诠释:“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管理向来被视为一种智慧,它的最高目标是艺术化。“治大国如烹小鲜”,象征的就是一种高超的治国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治国理政经验。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治大国就像烹鱼鲜,油盐酱醋料调放、火候把握要恰到好处。“烹小鲜”彰显了一种积极却不激进的进取。这样的治国之道从古代延续下来,放置在中国现实的语境中仍然适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30多年,发展中产生的问题以及长期累积的困难不少。面对13亿多人口、经济发展进入“深水区”、诸多矛盾共存的发展重要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坦言国家的真实情况,引用《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强调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松弛懈怠,才能把事情办好,道出了人民内心的期待,也作出了明确的政治表态。第一,就是要常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危机感,永不懈怠。“烹小鲜”要求小心专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情况复杂,矛盾交织,既有尚未化解的老问题,更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改革中较容易的领域已经完成,只剩下需要攻坚的任务,改革的深度推高了工作难度,怎样平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从上到下都需要投入严谨细致的调研谋划,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切实找准规律、把握好度,促成整个社会和谐共进。第二,就是做工作不能过头,也不能缺位。“烹小鲜”需要对火候、味道精细掌控,张弛有度进行安排,这体现了一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思想。小政府,而后才会有大管理。十八大报告指出: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简政和放权,前者是“有所为”,后者是“有所不为”,凸显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管理规律的深刻理解。第三,就是不折腾,不劳民,多干实事。“烹小鲜”不能多搅动翻腾。具体到治国理政,就是要防止“情况不明决心大,稀里糊涂办法多”,拍脑袋决策、凭感觉折腾,以致政令频出、朝令夕改,而是要把主动权交给人民,多体察民心民意,既保证政策的合理性,又保持政策的坚韧性。第四,就是以严谨细致的态度对待每件事,不马虎,敢担当。“烹小鲜”是小事也是难事。这也是提醒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尽量做到决策不失误。
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强调要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永恒的主题。从“三大作风”到“两个务必”,从“八个坚持”到“四个大兴”,长期以来,我们党始终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伊始,就顺应人民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新期待,作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好作风只能在从严治党中形成,在党建实践中铸就。“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八个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向全党发出了扎实深入推进作风建设,以良好作风正党风、纠政风、转民风的时代强音。
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一个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的问题。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严肃认真、坚定自觉地抓好作风建设。一是要有一股真抓真改的冲劲。抓作风既是思想问题,也有工作方法问题。只有着眼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紧紧扭住那些主要矛盾、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把心思和精力用在抓落实上,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魄力,加大“治庸、治懒、治散”力度,才能确保作风建设要求逐项落地、取得实效。二是要有一股敢于“碰硬”的狠劲。抓作风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过程。无论“踏石”还是“抓铁”,实质上都是“碰硬”。只有增强“敢抓”的意识,动真碰硬、严查严纠,对不良现象“亮剑”,敢于打破陈旧的经验、过时的套路、失效的做法,才能切实根除作风建设中的“顽症”。三是要有一股锲而不舍的韧劲。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作风建设既是苦功夫也是长功夫,能否打消干部群众对改作风的疑问,能否使各级干部的作风有一个深刻转变,关键就看能否持之以恒、持久发力。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抓一抓、松一松,虎头蛇尾,最终就会失信于民。只有以坚定的决心与毅力真改实转,让人民来监督,让群众看到变化,让百姓得到实惠,才能使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更加紧密,使党执政的根基更加牢固。
四、“打铁还需自身硬”——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最朴实的话语最有力量。“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各国媒体反复提及的一句中国传统白话,无论是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还是赴基层调研,都多次强调,得到社会各界乃至国际媒体的高度关注。这是对党的执政经验的总结。治国在政,为政在人。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一个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领导干部、领导班子能让人民群众看到希望与方向,充满信心和力量。这是党中央发出的警示之声。“打铁还需自身硬”,最直接的含义是我们自身还不够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切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是对全体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面对新时期的重大使命,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要求我们党必须提高不断领导力、战斗力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形象地点出了当前党所面临的挑战,指明了8300多万共产党员努力的方向。一是政治上要过硬。就是要始终坚定政治立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服从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策执行不走样、不走过场,做一个政治上靠得住的人;始终做到大局为重、人民利益为重,勇挑重担、勇担责任,真心为民谋福祉,真情为民办实事,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二是思想上要过硬。一个政党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并自我净化,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内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败坏了党的形象。”思想过硬,要求所有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始终保持务实、廉政、为民的作风,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念之害、常修为政之德,经得起各种考验,做到“政治清白、思想清明、工作扎实,做事干净”,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业绩。三是能力上要过硬。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党员干部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和能力,来自勤恳的学习、实践的磨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只有坚持不懈乐学、博学、善学,才能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国家法规政策和工作方法技能;只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才能真正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行家里手。
五、“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强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发展
实干是连接认识与实践的一座桥梁。反对空谈、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2012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文章《关键在于落实》中曾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党的十八大将“求真务实”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再次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最早是由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途中提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在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这一口号,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引领下,牢记“两个务必”,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历史从来不是空洞的言语。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能留下怎样的印迹,关键取决于踏踏实实地干了些什么。落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要求,首先要坚定信念不动摇。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不同利益互相缠绕、不同观念互相碰撞,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与问题在所难免。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时明确提出:“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不能否定”,对于把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更好地开辟未来,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目标十分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唯有坚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第二,要树立正确的务实观。“务实”与“形式主义”格格不入,也绝不是强调主观的“实用主义”和“识时务”的庸俗观,其本质内涵在于“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有的地方工作看似落实了,实际并未落实。如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不讲大局,只选有利于一时一地一己的工作落实;抓工作不是为了见成效,而是为了做给上级看;上面抓一项落实一项,不作全面统筹整体部署等,都不是抓工作应有的态度。每一个当下,都将成为历史。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把心思放在干实事上,把作风转到干实事上,把能力用在于成事上,才能真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第三,要用创新的精神推动务实。马克思主义强调,我们的行动“不是从原则出发,而是从事实出发”。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是求真务实的内在要求。只有用开放的思维、宽广的视野和预见性的眼光,不断研究新情况、积累新经验,实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的与时俱进,科学施策干、尊重规律干,围绕大局干、依靠大家干,才能真正做到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发展有新境界。
六、“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强调要始终保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夙夜在公,语出《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意思是夜以继日地勤于政事公务。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敬业乐群”、“恪尽职守”的传统美德。“业精于勤荒于嬉”。夙夜在公,宣扬的是一种恭敬严肃、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踏实奉献的态度,体现的是一种勤奋、刻苦和谨慎的作风,彰显的是一种珍惜生命、珍视未来的人生观念。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发表讲话时说:“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习近平同志两次履新都用“夙夜在公”回应人民的期待和信任,表达出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体现了我们党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决心。
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的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以“永久奋斗”为讲话标题,号召全体共产党员、模范青年把革命进行到底。在新任政治局常委与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到了“有限”和“无限”的问题,即“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与“永久奋斗”的号召在思想内涵上一脉相承,对于当代共产党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具有重要的教育启迪意义。一是要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继续阔步前进,但仍面临着突破改革的难关险隘、破解民生的重点难点、经受执政党建设中的危险考验等硬任务。加上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居安思危,始终保持不骄不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凝神聚力,团结一心,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二是要增强时间的紧迫感。当前,我们比以往“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能否“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决于现实的作为。这就要求我们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干工作、抓落实,多深入实际、深入改革发展一线,多做一些实事,多出一些成果,真正把发展推向前进。三是要增强工作的责任感。“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权力就是责任,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这就要求对于干事创业要有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高度自觉,要有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责任担当。要以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杨善洲、沈浩、李林森等时代先锋和楷模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勉工作,锐意进取、敢于拼搏,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七、“人民是力量源泉”——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贯穿于我们党产生、发展、成熟的全部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说过:“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邓小平同志告诫全党:“一个党和它的党员,只有认真地总结群众的经验,集中群众的智慧,才能指出正确的方向。”江泽民同志指出:“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这是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实践价值的重申强调。
党的群众路线关系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前,党要长期执政所面临的考验、面对的危险,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都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好群众路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把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作为“第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调研时指出,“做实际工作情商很重要,更多需要的是做群众工作和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善于研究和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大力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质,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要形成较强的决策能力,坚定不移地执行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带领群众改革发展,能够应对复杂局面、破解各种难题;培养较强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善于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和思想教育的手段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等。二是要把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作为“第一责任”。“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为政,通下情为急”。历史表明,只有体察老百姓的苦乐好恶、是非利害,才能真正施惠民之政,行益民之举。因此,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接地气、通下情,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要坚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调查研究,拿出更多时间精力到一线去、到条件较差和情况复杂的地方去,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盼,掌握基层热点、难点和焦点,常思富民之策,常做利民之事,常兴为民之举,切实使民情民意在一线掌握、党群干群关系在一线密切。三是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党对各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衡量工作得失,评价政绩大小,从根本上说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就是看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否不断提高、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维护。因此,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认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基本问题,站稳群众立场,围绕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政绩,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以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赢得民心,以惠民安民富民的工作实绩接受历史的检验。
八、“政贵有恒”——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观、发展观、政绩观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海代表团的审议时,提出了一个意蕴深远的命题,即“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才能把钉子钉实。并且只有钉下一颗再钉一颗,不断钉下去,才能管住长远。干事业就好比钉钉子。有了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明确了发展的方向,就需要沿着目标久久为功、坚持不懈。4月初在海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用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等词汇,强调抓发展、抓民生、抓作风要一以贯之、一抓到底,都体现了这种“钉钉子”的工作理念。《尚书》有言:“政贵有恒。”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的历程也充分证明,无论顺境还是逆境,只要始终坚守崇高理想、保持坚定信念,一代接着一代、一步一个脚印地干下去,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发扬钉钉子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领导干部在抓落实过程中,还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理念和境界”,“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反映的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执政心态,本质上是科学的历史观、发展观和政绩观。实践“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要求,首先是要有接续发展的胸襟。“言多变则不信,令频改则难从。”一个地区的工作和政策,应当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有些工作本身就需要持续推进才能见出成效,比如人才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对于继任者来说,要有“新官理旧账”的胸怀,只要前任的决策正确、政策对路、规划科学,就应充分尊重,做到有头有尾、善始善终,而不应该急于为“立言、立功”推倒重来、提新口号、搞新规划、上新工程。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急于求成激化矛盾,更能够真正赢得干部群众的认可。二是要有功在千秋的远见。建设工程中有个“赶工期”的现象,结果往往造成“豆腐渣”工程。在一些领导干部当中,也存在着一种“赶任期”的现象,不少“政绩工程”的背后就是这种心态在作祟。“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体现着不同的人生境界和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提超越阶段的目标,不做不切实际的事情。”对于党的领导干部而言,在任期内,要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关系,既注重近期效益,更致力于长远发展,多做“铺路石”的工作,甘为发展铺路,不断促转型、增后劲;甘为改革铺路,坚持打基础、夯基层;甘为稳定铺路,切实惠民生、促和谐。三是要有“工”在当代的担当。倡导“功成不必在我任期”,淡化的是一朝一夕的政绩得失,但绝不是降低工作标准和要求,成为不做工作、不抓落实的“挡箭牌”。今天的工作今天做,当前的任务当前来完成。尤其是进入改革深水区、矛盾凸显期,攻坚克难的任务更加繁重。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从具体细微的基础性工作入手,从事关群众长远利益的事情入手,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入手,坚持在继承中创新,从源头、根本、长远上拿出治本之策,耐心踏实地啃好每一根“硬骨头”,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