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意异同与两岸和平发展——从民意比较角度探讨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意论文,两岸和平论文,异同论文,两岸论文,框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10)1-0115-10
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前两岸关系的主题,建构和平发展框架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试图通过比较两岸民众在两岸关系问题方面的态度倾向,探讨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问题态度倾向的异同及其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启示。
由于两岸现状、两岸交流、两岸和平以及两岸关系价值取向等四个方面的态度倾向是两岸民众两岸关系问题态度的主要部分,同时也是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态度倾向,因此笔者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文中大陆民众态度的数据资料主要是采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民调中心的数据,而台湾部分则是以台湾当局“陆委会”公布的岛内民调机构的资料为主。由于大陆的民意调查资料积累始于2006年,因此出于比较的需要,我们也仅采用台湾过去三年的数据。
两岸现状认知的比较分析
图1、图2分别反映的是大媒、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现状的认知。图1、图2所显示出来的两岸民众的两岸现状认知还是比较清晰的,尽管二者之间的差别很大。如图1、图2所示,有高达80%的大陆民众认为目前大陆和台湾是同一个国家,而在台湾只有10%~25%之间的民众持同样的看法,却有高达六、七成的民众认为现在两岸不是同一个国家。
图1 2006-2008年大陆民众两岸现状认知态度分布柱状图
资料来源:依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民调中心资料整理。
这表明百年来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经历已经对两岸民众的两岸现状认知产生了重大影响。大陆民众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事实的认知还是比较明确的,而台湾民众对这个事实的认知已经变得相当模糊。当然这种差别或者说台湾民众中国认知之所以会如此之混乱有很深刻的原因。其中,既有现实的结构性困境,也有历史因素。众所周知,国共内战的结果是“中华民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但是“中华民国”体制却仍然在台湾存在。在两岸政治、军事对峙的大格局下,出于寻求合法性的需要,国民党当局一直声称“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合法代表”,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匪伪政权”。①经历70年代的外交大挫败之后,台湾民众出现了认同危机:自己认同的“中华民国”国际上不承认,可是又无法把中国认同转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民众的认同后来又经过岛内“台独”势力的操弄而变得更加混乱。台湾民众认同混乱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对两岸关系认知的混乱。
图2 2006-2008年台湾两岸现状认知态度分布柱状图
资料来源:依据“陆委会”公布的岛内各学术机构、媒体的民调资料整理。
两岸民众对两岸现状认知的巨大差异反映在两岸关系发展上则体现为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长久以来,对两岸双方来说,其实就只有“台湾问题”或者“大陆问题”,并没有两岸关系问题。而“台湾问题”或者“大陆问题”的实质就是国共内战的问题,就是国家统一以及如何统一的问题。②而两岸关系问题就是在两岸统一条件尚不具备、对峙不可取的特定背景下,如何协调相互关系、如何促进和平发展的问题。由此也衍生出了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问题,或者说如何给台湾的“中华民国”体制以适当的身份的问题。就本质而言,两岸和平发展其实就是两岸由经济整合、文化融合逐步过渡到政治整合的过程。尽管当前“九二共识”创造的战略性模糊空间对于两岸的对话协商很有帮助,但是随着两岸着手建构和平发展框架和协商解决台湾的“国际空间问题”,两岸关系结构性分歧不可避免地浮现,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的压力也在日增。
就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了宏观方向:“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③因此,有关两岸关系政治定位的论述既要以一个中国原则为基础,同时也要兼顾两岸政治现实。
然而,这个问题又因为与岛内激烈的政党斗争密切相关而变得相当复杂。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之后,两岸关系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不论两岸关系政治定位问题进行如何安排,都需要两岸各方的相互谅解。在岛内两党格局逐渐稳固的背景下,两岸关系的格局上其实有三个参与者——大陆、国民党、民进党。尽管民进党现在处于在野地位,但是民进党仍然是岛内的第二大政党。因此,如果要建构一个稳定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如果要对两岸关系进行有效的政治定位,就势必要把民进党纳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轨道。但是由于国民党和民进党在两岸关系方面的主张差别巨大而且积怨甚深,和解的难度相当大。同时在外来势力的纵容与支持下而长期存在的台湾本土分离主义更对两大党形成极大的钳制。
因此,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现状认知的差异反映的不仅仅是两岸民众不同的政治社会化经历以及不同的生活体验,更反映了构建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所必须面对的结构性问题。如何提出一套合理的两岸关系政治定位论述、如何推动岛内政治和解以及把民进党纳入和平发展框架对于两岸和平发展以及最终的和平统一都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两岸和平价值取向比较分析
如图3所示,认为应当“和平统一”的大陆民众稳定维持在八成左右,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主张“武力实现统一”的民众则不到一成。这表明,大陆民众对两岸局势的发展越来越自信,在追求统一目标的同时也很重视和平价值,希望看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尽管没有搜集到直接反映台湾民众在两岸和平方面态度的民调资料,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台湾当局公布的资料中发现台湾民众也希望看到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因此,追求两岸和平,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是两岸民众共同的期待。
图3 大陆民众就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问题态度分布柱状图
资料来源:依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民调中心资料整理。
尽管两岸民众在追求两岸和平、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有高度的共识,但是两岸民众在追求两岸和平时的出发点是有很大差距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差别在两岸三方就两岸关系的主张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就大陆而言,两岸和平发展仅仅是一种过渡性的状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和平统一。国民党就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张,强调的是“不统、不独、不武”,要求维持台海和平现状。至于台湾未来前途的选项可以是和平统一、维持和平现状,也可以是和平分裂。但是民进党对此的主张也是相当明确,即两岸和平发展的前途就是要和平分裂。
两岸民众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期待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可以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极少顽固“台独”分子,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稳步推进。
虽然两岸三方都是主张两岸和平发展,但是因为两岸三方主张两岸和平发展的出发点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为了保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朝着和平统一的方向发展,大陆必须牢牢把握两岸和平发展的主导权。
两岸交流态度倾向比较分析
岛内年代民调中心于2006年1月份的民调数据显示,高达71.7%的民众认为两岸交流对台湾很重要,而持相反看法的民众不到一成半。④可见,尽管台湾民众之间的政党认同有差别,但都重视两岸之间的交流。台湾民众在两岸交流上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岸交流的步伐和开放程度上,这我们可以从图4中发现。台湾民众的主流民意希望看到两岸交流的扩大和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恐共心理”和岛内部分政客的操弄,仍有相当部分民众对两岸交流是持顾虑的心态。
至于大陆民众对两岸交流态度倾向,尽管没有直接的资料,但是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得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以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与外面世界的交流已经成为了大陆社会文化的主流。马英九就职后,随着两岸交流的稳步推进,大陆各网站论坛上的欢呼和支持表明,大陆民众也是乐于看到两岸交流的扩大和发展的,对两岸交流的发展趋势是很有自信的。因此,两岸的主流民意都是希望看到两岸交流的发展与扩大的。但相较于大陆民众的自信,部分台湾民众仍有不少顾虑。
图4 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速度态度分布柱状图
资料来源:依据“陆委会”公布的岛内各学术机构、媒体的民调资料整理。
两岸主流民意对于发展两岸交流的认可和支持不仅是扩大两岸交流的坚实基础,而且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乃至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现实动力。在当前解决政治问题条件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搁置争议,推动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是一种务实和理性的选择。首先,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是维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利益机制”⑤。离开了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利益基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充其量仅是政治口号而已,无法成为两岸关系的运行机制。而两岸的文化交流不仅可以消除过去八年民进党当局推动的“文化台独”的恶劣影响,也可以“为整体中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奠定文化的基础”⑥。其次,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为两岸和平发展乃至最终的和平统一提供现实的路径:两岸应由经济整合、文化融合着手,推动两岸之间的政治整合。
尽管从长远来看,两岸交流对台湾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两岸关系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政策执行与见效之间的时间间隔,扩大两岸交流对台湾经济的效果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这种落差会令许多民众很失望,从而给岛内的不良政客以可乘之机。因此,两岸在推动两岸交流、建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过程中,应当引导两岸民众尤其是台湾民众务实地看待两岸交流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让民众的期望值维持在合理的水平。另一方面,大陆在推动两岸交流、落实两岸和平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确实维护好台湾同胞的利益,要让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两岸民众都能够从两岸和平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要让台湾同胞也能够分享大陆30年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从而逐步消除部分台湾民众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大陆的不信任感。
两岸关系价值倾向比较分析
如图5所示,台湾民众的主流是希望两岸关系维持现状,有一成多的民众希望两岸统一,但有两成多的民众是主张“台独”的。
至于大陆民众的两岸关系价值倾向则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大概没有人会认为大陆社会的主流民意是不希望看到两岸的和平统一。通过对图3和图6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大陆民众的不仅强烈希望看到两岸的和平统一,而且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
因此,两岸民众的两岸关系价值倾向是有很大差别的。大陆民众对两岸和平统一有强烈的愿望,而且很有自信;而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价值倾向表现得比较犹豫,而且内部分歧相当严重的。由于两岸民众在两岸关系价值倾向方面的差异,两岸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以及两岸交流合作机制持有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期待,从而成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的一大挑战。
两岸和平发展需要一套超越两岸分歧的两岸和平发展论述。30年前,“大家都是中国人”等主张是两岸都能够接受并且具有很强认同感的论述。30年后的今天,尽管大陆民众还能够保留着对中国统一的强烈的认同感,但是由于30年来台湾社会特殊的政治社会变迁以及政治社会化进程,台湾民众的两岸价值倾向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提出一套为两岸民众广泛接受的两岸论述,对于推进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5 台湾民众统独立场分布图(2006-2008)
资料来源: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
图6 大陆民众就“台独”现实可行性问题态度分布柱状图
资料来源:依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民调中心资料整理。
结语
两岸民众在两岸现状、两岸和平、两岸交流以及两岸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认知的异同,不仅反映中华政治文化在两岸的传承和演进,也表明了不同的历史经历和不同的政治社会化对两岸民众两岸关系认知、情感和价值的不同影响。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两岸民众在这些问题上态度倾向及其异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岸关系问题的实质。
通过对两岸民众上述四个方面的态度倾向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一个稳固合理的两岸和平发展框架必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一套具有广泛号召力的两岸和平发展论述;②对两岸关系进行合理的政治定位;③把民进党纳入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推动岛内的政党和解与族群和谐;④建立合理有效的两岸交流合作机制。
必须强调的是,不论是搁置争议、求同存异,还是共创双赢,都必须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起了互信,各种现实问题才有妥善处理的空间。当然,两岸和平发展的稳步推进不仅需要两岸之间建立互信,而且需要两岸民众之间、两岸民众与两岸当局之间,甚至岛内两大政党之间建立互信。唯有如此,两岸和平发展才具有充足的社会资本容量,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才具有坚实的基础。
收稿日期:2009.08.30
注释:
①刘国深等.台湾政治概论.九州出版社,2004:8
②王建民.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讨论.亚非纵横,2009(1)
③民调数据的可信度是95%,样本以随机产生的大陆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电话号码为基础。本文引用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两岸民调中心相关资料的可信度和样本资料均是如此,不再赘述。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提问方式是:“在主权和领土意义上说,台湾和大陆目前是不是同一个国家?”,而2006年则是“您认为海峡两岸目前是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尽管可能产生一些波动,但是因为问题的意义相同,并且本研究并不要求太高的准确度,因此并不影响研究的进行。
④民众对两岸交流看法.“陆委会”网.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pos/9602/2.pdf
⑤王建民.关于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架构问题的几点讨论.亚非纵横,2009(1)
⑥刘国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课题浅析.台湾研究集刊,2008(4)
标签:两岸关系论文; 两岸交流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民调论文; 和平与发展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岸政治论文; 政治倾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