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Ⅰ)--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现状与问题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Ⅰ)--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现状与问题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化建设(上)——中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现状与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论文,中国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

随着信息技术及图书馆用户的需求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自动化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世界各国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势头很猛,我国在近年来也已建成了几百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本专题的上半部分主要介绍我国已建成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实例以及美国的图书馆自动化概况。

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资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图书馆在为信息高速公路开发信息源,提高信息利用率和开拓信息用户市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书馆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作用要利用图书馆自动化来实现。而信息高速公路对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专题的下半部分,将主要介绍信息高速公路与图书馆的关系,以及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建设。

本专题分两期刊登。

进入80年代,随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图书馆也开始尝试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图书馆的业务。回顾十五年来所走过的路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试用LC MARC,研发CN MARC

80年代初,由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图书馆联合发起试读LC MARC(美国国会图书馆发行的机器可读目录), 并在西文图书编目中试用。通过这一过程,人们开始掌握机读格式和计算机编目的基础知识,并开始考虑如何制订中国机读格式、发展中国的计算机编目。

1985年,北京图书馆依据UNIMMARC制订了CN MARC FORMAT(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经过试用后于1989年正式出版。1993年~1994年,北京图书馆又依据UNIMARC MANUAL制订了中国文化行业标准CN MARC FORMAT和使用手册。该格式除适于专著和连续出版物外,还适用于测绘资料、乐谱、音像资料、计算机文件等多种类型资料, 它与UNIMARC是兼容的,只是针对中国汉字文献和汉字信息处理的一些特殊性,增设了一些必需的字段、子字段。该格式的使用推动了中国图书馆编目数据的规范化。北京图书馆从1988年开始利用该格式编制与发行中文图书的CN MARC (中国机读目录),目前正在与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合作回溯1949~1987年中文书目的CN MARC。 1995年研制并发行了CN MARC—CD ROM,即累积性的光盘书目数据库。

二、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

在中国,采用计算机处理文献信息首先面临的是汉字如何处理,确切地说,是以汉字为主的多文种文献如何处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是中国图书馆实施计算机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

汉字信息处理涉及四个方面:字符集、输入技术、输出(显示与打印)技术、机内处理。

中国80年代初制订的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 2312—80 )包含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共6,763个,此外还包含688个非汉字符号。这对于图书馆初期建立书目数据库是基本够用的。但随着数据量增大,随着处理文献的扩展,尤其是古文献以及全文的处理,超出基本集的外字大量增加。因此中国图书馆界积极参与了ISO/IEC 10646 UCS的制订,为其中C.J.K表意文字统一编码作出了贡献。

ISO/IEC 10646这个国际通用大字符集力图涵盖全世界各种文字符号,其中CJK部分确定原有的13个汉字字符集为源字符集, 包含已编码汉字6万多个,经过认同、甄别归纳出20902个汉字,收入CJK 表意文字统一编码。ISO/IEC 10646 UCS的制订将大大满足图书馆的用字需求,但就汉字来说仍需扩充。目前的问题是如何推广使用ISO/IEC 10646大字符集,用以取代现有的GB 2312字符集。在这方面, WINDOWS 95 和WINDOWS NT的发展,已大大推进了这一过程。

汉字输入法一直是用计算机处理汉字的一个瓶颈。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有许多学者投入汉字输入方法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至少有500 多种汉字输入法问世。现在已从80年代中单个汉字的第一代输入方法发展到面向词语和具有语法解析、人工智能的第二代、第三代输入方法,较好地满足了图书馆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但这些输入方法基本上是基于GB 2312编码体系的,如何将已经拥有大量用户的汉字输入法扩充到CJK的20902汉字字符集的编码体系上,对ISO/IEC 10646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待于输入方法专家们进一步的研制和开发。

汉字的显示与打印输出已有高质量的产品供图书馆选用。中国国家图书馆在字符集的基础上开发了汉字属性库和实用软件,支持了计算机的文字信息的排序和字音转换等处理。

三、引进与开发图书馆的应用软件系统建立各种数据库

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分别在大型计算机、中小型机和微机上开发或引进了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20 多个公共图书馆开展自动化管理与应用工作(其中有18个省级馆),配有微机近千台,中小型机近10台,大型机2台。已开发的应用软件近90个, 主要应用在借阅流通、采访、编目、检索、连续出版物管理等方面。北京图书馆在大型机上开发了采、编、检综合管理系统。由文化部立项,深圳图书馆组织开发的微机多用户集成系统, 已在全国200多个用户中推广应用。广东省图书馆在引进的小型机上开发的综合管理系统也已投入了使用。

数据库是图书馆现代化的基础,全国现有书目数据库60余个,但多数数据库的记录数在10万条以下,超过50万条记录的库还很少。中国图书馆界已经把数据库建设作为图书馆自动化工作的重点,除继续建设与维护1988年以来的现代出版物的数据库外,今后十年还要完成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全部图书文献目录数据库,即完成中国善本书目、普通古籍(清代)书目、民国时期总书目(1910年~1949年)、1949 年~1987年回溯书目、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 全国报刊索引等机读目录数据库,为中国文献信息的开始与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正在努力把自己建成中国国家书目中心,目前它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已包含了1988年以来中国出版的图书书目记录35万余个,并已经开发出中文书目的CD—ROM。 上海图书馆也开发出了中文报刊社科文献题录CD版数据库。

一些图书馆还针对自身馆藏文献特色建立了一批专题数据库,并正在着手开发全文数据库。

北京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清华大学等一些大学图书馆分别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或电子图书馆。

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正在规划或实施联机编目、联合采购,以求文献入藏布局合理、节省经费、资源共享。

四、借助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加快文献信息网络建设

1995年,由中国政府投资、国家教委组织实施,在全国10所重点大学建立了教育科研网(NCFC),该网已同INTERNET接通。这些大学图书馆正在通过这一网络实现联机文献检索,探讨多馆联机编目、馆间采购协调,以及馆际互借。该网还将进一步向外扩展。

北京中关村地区的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是运行在NCFC网上的图书情报资料管理和服务系统。该系统通过中国科学院网、北大校园网、清华校园网三个子网,实现联机编目、网上书目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公共检索服务(OPAC)。

中国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建设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网。上海也在建设本地区大学科研机关和重点公共图书馆的地区网络。

五、问题与展望

中国图书馆的自动化,虽然近年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图书馆自动化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目前,资金不足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还不可能拿出较多的钱发展图书馆事业,因而实施自动化管理还仅限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及少数大学与省市图书馆。沿海与内地发展还很不平衡,今后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有所发展。

中国图书馆文献工作基础薄弱,发展自动化所需的技术研究开发、系统管理和正常运行的社会环境尚不完善,社会化水平低。

此外,图书馆界数据库建设缺乏有计划的分工与协作,已建的数据库单一化,未形成协作建库机制,数据库的规模还较小,数据的标准化程度还有待改进,对公众服务效益有限,今后必须加强总体的规划与协调。数据库的建设、自身的文献信息加工工作将是持久和繁重的,完全走上正规还需要时间。

现有的各系统如何走向联网,也还有大量的整合工作要做。

面对微电子、多媒体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图书馆自动化如同中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一样,必须借鉴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少走弯路,力争较好的发展。

标签:;  ;  ;  ;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其网络建设(Ⅰ)--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的现状与问题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