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互动研究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互动研究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互动研究

沈怡玉1,俞田荣2*

(1.浙江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浙江 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摘 要: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关系,本质上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在农村生态文明实践中的体现。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了农民的生态意识,农民较高的生态意识反过来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互动会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 农民;农村;美丽乡村;生态意识

1 相关概念

1.1 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本质上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的实践,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中,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生态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是建成“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美丽乡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改善农村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农村生产、消费等方面的生态化,目的在于推动农村治理、农业经济、农民生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促进农村整体发展。

1.2 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

马克思曾提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生态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生态意识是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的正确反映。

农民传统生态意识是在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科学知识缺乏、劳动成果稀少的条件下,在对自然“敬畏”和“功利”的心理及观念的支配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采取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尚未形成生态保护意识,认识不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忽视了人在保护资源方面的作用[2]

农民现代生态意识以农民为主体,是在现代农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自觉的生态意识。它是建立在生态学、系统论、社会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用运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从最优角度反映和解决人、社会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立场和方法。农民生态意识有以下特征。

(1)整体性。农民生态意识是“自然—社会—人”的生态系统共同体,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整体性发展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整体性发展。

(2)政治方面。培育乡村治理,促使农民参与生态政治。农民广泛参与生态使得农民懂得更多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环保法规、掌握生态技能、提升农民的生态素养和生态意识。制度是普遍性的意识或固定的意识,制度又为特定意识的形成提供外在环境。在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中,必须系统建设农村的生态制度,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

(4)非功利性。克服了“人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共生共荣。

(3)可持续性。生态意识使人将自身价值体系中的伦理范围扩大到自然万物中,使自身与自然达到新的和谐永续发展的状态。

(2)科学性。以生态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作为支撑,以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为指导,从科学角度正确处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生共进关系[3]

HPV感染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的机制暂不明确。既往研究提示,HPV阳性肺癌组织中HPV E6、E7癌蛋白的过度表达会下调p53蛋白,导致HPV阳性肺癌患者预后更好[23]。也有研究提出,HPV感染相关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为p53退化和p16上调,导致野生型TP53[24]和p16[25]基因携带几率增大,无病生存率提高。同时,遗传学研究提示,相比未感染HPV的肿瘤细胞,HPV感染肿瘤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和染色体增倍体出现几率明显降低,对放疗和化疗的敏感性明显升高,预后更好[26]。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的基础研究来阐述HPV感染与肺癌预后相关性的可能机制。

2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意识培育的互动关系

(3)文化方面。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挖掘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精神。将国外生态理论、生态实践经验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后,形成适合我国发展要求的生态思想理论,推动生态意识培育事业的发展。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培育农民质朴、低碳的思想观念。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保护,在满足农民自身生活要求的同时做到适度消费,追求消耗低、耗能低、排放低和污染低的低碳生活目标。在质朴和低碳的生活中提升农民的精神志趣和生态意识。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教育体系。教育是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主要途径,是影响农民生态知识获取及生态意识养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生态意识教育必须要形成体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齐头并进,各种教育应严格规划设计,相互关联,各俱特色。

2.1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实践中培育农民意识

(1)经济方面。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培育农村生态经济。农村普遍存在农业发展科技现代化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农业现代化、生态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实质就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并在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中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同时形成符合现代发展的积极的生态意识。

“家长用超标电动车,学校或扣孩子道德分”,不久前,山东菏泽某学校这一规定引发网友热议。事后当地教育部门回应称,拒绝此类做法,对学生不会有任何惩罚性措施。强行将父母骑超标电动车的行为与孩子捆绑在一起,既容易误导孩子成长,更容易伤害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诚然,开展超标电动车专项整治行动需要标本兼治,但政策实施不可无限扩大,把八竿子打不着的教育部门纳入其中,甚至把孩子作为“尚方宝剑”,让孩子充当整治超标电动车的“排头兵”。教育部门职责非常明确,不要遇到什么事儿都和孩子“捆绑”。唯有如此,学校才能专心培养学生。从根本上讲,也更有利于超标电动车的彻底整治。

目前共识机制应用的场景越来越广泛,且不同场景下对共识机制安全性与效率要求不同,能否找到一种适用于大多数场景的共识成为关键。

农民生态意识是一种价值观,培育农民生态意识就是指以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方式,通过多种形式、途径对农民进行自然生态教育,使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态意识。农民生态意识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二者良性互动,可以更好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要。

(4)社会方面。在倡导生态教育的同时,提倡农村民间团体自发地举办民间生态环保活动。民间组织的生态环保活动应以积极向上为前提,具有非功利性。民间组织与农民的关系更密切,对农民的影响更大,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2)生态意识有助于维护农民的生态权利。保护公民的生态权利是依法治国的表现之一,即公民、个人有权要求不断优化生活环境,有权享受生活环境。农民在认识到拥有生态权利并享有权利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前提是农民有生态意识。维护农民生态权利的主要方法就是培育他们的生态意识。有了生态意识,农民才能真正学会运用生态权利依法保护自身权益,依法对农村各类生态事务开展民主商议。农民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有效维护了自身及农村未来的生态利益。

(1)有助于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态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培育现代农民。现代农民就是指拥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化技术和知识的农民,这里的技术不仅包括生产技术、技能,也包括生态知识和素养。要将农民培养成为集生态保护意识、技术、生产能力为一体的,具有现代化观念的农民。农业生产人才素质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从过去只追求经济利益的低效率、粗放生产方式转变为高效节能保资源。遵循生态客观规律,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生产效能。

2.2 用农民生态意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5)环境治理方面。环境治理良好是生态教育最突出的体现,也是生态教育的目标。环境治理涵盖内容较广,主要包涵3 大重点治理领域,即水、土壤、大气。环境治理政策源于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治理过程中对农民的生态意识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政府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农民通过亲身参与和体会,可以学习与环境治理有关的专业知识,在体会环境治理益处的同时,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使农民自觉地加入农村环境治理的队伍中。政府与村民实现生态行动上的统一、生态意识上的认同,朝着建设美丽乡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这一目标前进,贡献各自的力量,将美丽乡村建设进行到底。

可以看出,将分接开关进行充分旋转测试数据有了明显变化。该变压器分接开关指示位置分别为:1、2、3、4、5。 该变压器长期运行在“3”分接开关位置,在运行中,开关接触部分触头可能磨损,未用部分触头长期浸在油中可能因氧化而产生一层氧化膜,使分接头接触不良,所以在调节分接开关后测得的高压绕组直流电阻值存在问题。因对变压器分接头方面考略出现了疏忽所以耽误了一些时间,后来意识到这一点并跟电科院和厂家进行商讨研究后,将分接开关正反方向转动5周以上然后用20A的大电流进行冲击处理,再次进行测量,数据全部符合预试规程规定,变压器试验合格。

(3)农民生态意识有助于在农村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素养提高最终要靠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来实现。当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基本上是人工自然环境,只有心灵美才会有自然美和社会美。

正解:事实上,Cu与稀硝酸反应后生成的硝酸铜中还有硝酸根离子,同样在硫酸中具有强氧化性,仍可以和过量的Cu粉反应生成NO气体。该题最好写离子方程式计算:4H2O,从离子方程式可以看出,反应时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8∶2进行,而题中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3∶6∶4。显然,H+不足量,按H+计算,生成的NO气体物质的量为3mol。

3 理论和现实的成果与创新

农民生态意识培育与农村美丽乡村建设在实质上是唯物史观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关系在当代美丽农村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表现。马克思提到:“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的最本质特征归结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发展核心是人创造力的发挥和精神的提升。正是因为拥有精神特质,人才与动物有所区别,才使人高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自觉的生态意识的养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高目标。如果一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成为人们的普通意识,那么要破坏生态环境将成为十分困难的事。自觉的生态意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活动,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是不可分离的整体。

我国农民生态意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农民的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会对未来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产生作用,还对我国农村的良性发展起着长远的推动作用。因此,对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与农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是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4 结束语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从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到生活富裕但环境恶劣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称这一矛盾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方法是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用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去化解这一矛盾,是其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集中体现。

RS码一般用数学符号表示为(n,k)RS码,其中n表示码长,k表示信息分组长度.在RS码作为纠错编码的应用中,均取q=2m,且3≤m≤8.对GF(2m)上纠t个错误的RS码,其存在以下特点: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郑金龙,许萍,孟蕊,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及前景[J].农业展望,2018,14(6):41-4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文章编号: 1004-7026(2019)18-0077-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9.18.041

基金项目: 2015 年度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生态性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15NDJC209YB)。

作者简介: 沈怡玉(1990—),女,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通讯作者: 俞田荣(1965—),男,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哲学。

(编辑:郭 颖)

标签:;  ;  ;  ;  ;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互动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