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沙新区蕉门河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论文_刘若昕

广州南沙新区蕉门河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论文_刘若昕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蕉门水道作为南沙新区的第二大客水通道,其承担着泄洪、交通运输等基础功能,兼具文化、休闲、娱乐等景观生态服务功能,是南沙新区重点开发建设的生态廊道。近年来,随着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污染日益严重,河流生态系统急剧退化,导致城市整体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蕉门河滨水两岸景观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建设,对提升滨河区景观品质,促进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蕉门河;河滨;景观;生态修复

本项目位于蕉门河南段对接入海江口,自丰泽桥至蕉西水闸段,总长约1.4千米,区位条件优越,岸线和水运资源稀缺。项目设计范围约274276平方米,其中陆域面积约124612平方米,水域面积约149664平方米。该区域为典型的河网地带,表现为多开口、多分叉、相互交织的连通水网格局,水面率约43.7%,包括大面积的滩涂湿地,构成了鸟类良好的栖息地,尤其是作为南来北往候鸟的越冬地、停息站;同时其距黄山鲁森林公园5千米,距十九涌候鸟保护区外围8千米、腹地10千米,具有优越的引鸟条件、生物廊道条件、生态系统构建条件。

1 现状分析

1.1 气象气候分析

项目所在地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以温暖多雨、光热充足、夏季长、霜期短为特征,同时热带气旋、暴雨、洪涝、干旱、寒潮和低温阴雨也常出现。太阳辐射总量与日照时数充足,全年日照总数为1770~1940小时;地处低纬度地区,终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0-22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77%;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雨量主要集中在4~9月,约占年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次年3月为少雨季节,降雨量占全年雨量的20%左右。

1.2 水质水情分析

蕉门水道是南沙区第二大的客水通道,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5亿立方米。作为南部重要的纳污水体,其等值污染负荷居各河道之首;河流属平原河流,水流平缓,水动力条件差,加上河网地区水情复杂,河流之间互相影响大,水体更新慢,受污染的水体不容易排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道右侧为冲涮岸,水流速较快,左侧为堆积岸,水流速较慢。场地内现有鱼塘等位于左岸堆积岸,水流较缓,鱼塘易淤积,换水周期较长。

1.3 植被资源分析

现状整体植被绿化密度较高,特色植物种类分布呈区块化,拥有大量品质良好的乔木资源,如水杉林,木棉林等。水岸空间有生长良好的滨水乔木,如柳树等,同时还有大面积水岸滩涂浮游植物。同时,场地内也存在生长状态较差、品质不高的乔木资源,且下木及地被区域普遍较为杂乱。西岸较东岸苗木密度更高,形成天然的密林景观,但由于缺乏管养,路网体系部分废弃,林下植被杂乱导致游览系统无法全线贯通,植被景观资源有待梳理提升。

1.4 基础设施分析

场地内现状园路、硬质广场、栈道、碎石铺装等面层及场地内构筑物已不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现有滨河景观周边缺乏标志性建筑和景观小品,垃圾箱、卫生间、小卖部等服务类设施也较缺乏;现状除硬质驳岸空间具有一定亲水性外,大部分驳岸为缓坡入水,但由于园路体系缺失,且滨水植物杂乱,游人亲水性较差,缺少水岸空间互动;现状东岸桥下空间做了硬化处理,但功能性不足,西岸桥下空间为荒废裸土,成为城市灰色地带,同时两岸存在桥下空间压抑幽闭等问题。

2 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2.1 打造生态绿廊

本项目遵从“多元活力、便民亲民、生态自然、形象特色”四大定位要求设计,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优化蕉门河南段的空间格局及整体形象,在原有基底之上提升塑造自然化、生态化、品质化的带状绿廊滨水休闲空间,突显南沙岭南水乡文化元素。

2.1.1修岸理水

本案水岸改造采用三种措施:柔化岸线、内外水交互和生态缓冲带。设计岸线基本尊重现状驳岸线位,局部做岸线内收处理,扩展河道,形成柔和岸线,强化内外水联系。蕉门河南段河道驳岸经过规划设计后,滨水驳岸分为浅滩驳岸、草坡驳岸、滨水栈道驳岸和湿地驳岸四类,其中以自然驳岸为主,部分节点区域驳岸以人工式驳岸与自然式驳岸相结合。不同类型驳岸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视觉层次丰富、观赏价值高的蕉门河滨水景观风貌。驳岸岸线采取蜿蜒曲折的自由曲线,有利于在形成滨水动植物生境的同时净化水质。

2.1.2竖向设计

在本项目竖向设计中,依据场地现状基础和水位特征,摒弃大面积土方开挖与堆坡,合理提高园路及节点空间竖向,边界适量覆土放坡,解决现状陡坡联通,节约建设成本。改造后的滨河绿地呈自然草坡式入水,河底标高≥2.0米,地块北侧内河道宽度约36-48米,地块南侧内河道宽度约30-40米,河底标高≤2.0米,最小水深3.0米,常水位控制在4.8-5.2米之间。

2.1.3景观分区

项目场地按设计要求及功能需求提升划分为四个带状景观分区,满足生态特性和人文需求的融合,形成多样化的滨水绿色空间。

①多彩密林区

该区域植物景观层次丰富,通过现状植物的保存与梳理,形成密林为主体,同时结合滨水开阔空间。同时利用现状岛屿,设计了红树林水岛,提供了较好的亲水性。

②花香活力区

该地块结合桥下空间打造镜面景观,结合现状植被梳理,形成疏密有秩的绿化空间,结合多样草花及必要活动空间,形成活力水岸空间。

③花园浅滩区

该地块中利用现状基地设计了雨水花园,同时在滨水一侧利用现状高差设计了滨水浅滩、游赏步道,为散步休憩等活动提供了场所空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④柳堤荷风区

该地块在保留现状岛屿与内湖形态的基础上,沟通水系,建立良性的水循环系统,并于湖心岛上建立观景环桥,成为全园的景观焦点。

2.1.4配套设施

合理配置沿河配套环境设施,在兼顾功能性、工艺性和装饰性的同时,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环境设施可分为:为公众提供便利与服务的设施和小品,如座椅、石桌、电话亭、售货亭、岗亭、时钟、饮水器等和花坛、喷泉、公共艺术品等观赏性设施。推广使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湿地内采用低矮及低照度照明,减少对野生动物夜间活动的影响,核心区采用无照明策略,湿地外在确保安全照明下避免过度亮化。

2.2 植被种植策略

项目所在的南沙地区属于世界南北纬30°之间的红树林带。作为具地区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其组成半红树类植物、红树类植物作为湖泊水域生态体系和陆域生态体系之间的过渡带,可为河流湿地、近岸湿地中的动植物提供理想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质量,且具有较高的景观价值[1]。

在焦门河滨水植被修复设计中,不但要注意维持适宜鸟类生境的数量,还要对生境的空间配置进行景观分析,以适应不同鸟类对各种生境的需求。通过对区域现状气候水文特征、土壤植被条件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分析,根据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结构形式,充分发挥适生乡土树种的优势,提高植被质量,丰富植被结构,优化植物配比,增加物种、群落和景观的多样性,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保证整个区域高绿视率和绿化覆盖率。

2.2.1丰富植被种类,优化种群结构

优化已有林地的种群结构,打造近自然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景观,可采取以下措施:①清理现有的长势不良的落羽杉、龙眼,保留长势较好的龙眼、水滨单侧落羽杉;②考虑景观效果,场地内上层乔木选用凤凰木等高大乔木。③增加中下层乔木的种类,优化阔叶林种群结构,可选择榕树、美丽异木棉、红豆杉、落羽杉、桑、水黄皮等;④灌木层突出区域自然植被类型特征,以木质藤本植物为主,包括夹竹桃科、蔷薇科、菝葜科、马鞭草科等,点缀少量胡枝子、宫粉紫荆。

2.2.2梳理芦苇群落,构造生态屏障

打造焦西水闸后区域的局部红树林,改善河道水质,构造河道的生态屏障,调节减少咸潮和风浪对河道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白鹭、夜鹭、池鹭等涉禽提供栖息生境,可采取以下设计措施:①梳理清除现有的部分芦苇,形成自然形态的芦苇荡区;②梳理观景平台周围的芦苇群落,夹种再力花等水生植被;③针对水深较深的局部边滩,清理芦苇改种植红树林植物、半红树林植物。

2.2.3 丰富地被植物,打造桥下花园

发展蕨类藤本等耐阴易养护的植物,打造广州地区独特的桥下花园空间,同时开敞空间,配合景观照明、道路照明,增加空间明亮度和安全性,可采取以下设计措施:①梳理、清除桥间空间的水杉、榕树等高大乔木,保留部分芭蕉;②在桥下土地平整地段种植景观效果较好的、易养护的蕨类植物;③在桥下斜坡、桥梁主体种植藤本植物;④在两侧桥下空间设计LED景观照明、道路照明。

2.3 构建海绵系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达到涵养水源、防止水资源外排的目的。在蕉门河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设计中,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改变传统的雨水排放方式,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减少地表地表径流的同时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2]。

2.3.1透水铺装

场地内观赏步道、林荫廊道等道路铺装采用透水混凝土、防腐木、植草砖等透水材料,在新建改造区域的广场、停车场等低荷载区域,推行透水铺装。由于透水孔隙的存在使雨水能够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和土壤的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生态条件;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孔隙结构,在吸热和储热功能方面接近于自然植被所覆盖的地面,能很好地调节城市空间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城市热循环,缓解热岛效应;此外,由于透水性铺装本身存在的空隙能够有效地吸收噪音,故有利于创造舒适的游行环境。

2.3.2 微地形

通过下凹式绿地、生态滞留池、生态植草沟等微地形调节,可延缓形成径流高峰,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通过“海绵滞留”来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同时蓄积的雨水能够供给植物利用,减少绿地的灌溉水量;同时在浅水洼地或景观区,利用工程土壤和植被来存储和治理径流,通过将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还可通过吸附、降解、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径流污染。

2.3.3 滨水湿地

由于紧靠蕉门河道,场区内几乎不存在雨水径流外排问题,但需要面对一定程度的水质净化、咸潮入侵问题。滨水湿地大量种植当地具有吸收、吸附和富集作用的水生漂浮植物、挺水草本植物、红树林植物和半红树植物,通过沉淀、截留及生物吸附等自然过程对雨水完成过滤、净化过程,同时湿地作为河道的生态屏障,能有效阻止咸潮入侵,湿地水与潮水进行周期性循环,维护了湿地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保证其生态净化能力。

3 结语

本项目位于南沙新区蕉门河南段东西两岸,总长约1.4千米,以绿道及绿化提升、完善配套设施,提升生态游览、科普休闲使用需求为主导功能,是自贸区蕉门河总体整治区块内的重点建设项目。针对蕉门河滨水景观的生态修复设计,对于保护河口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附近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工程对南沙自贸区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引导新区可持续性发展,推进城市双修起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思明.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J].上海环境科学,1999(10):439-441.

[2]宋晓梅,耿志龙.浅谈海绵城市设计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影响[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6):259-259.

论文作者:刘若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7

标签:;  ;  ;  ;  ;  ;  ;  ;  

广州南沙新区蕉门河滨水景观生态修复论文_刘若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