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歌剧舞剧院(广州)少年艺术团 广东 广州 510000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音乐艺术教育途径的抉择展开了研究,详细阐述了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变化,并系统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的未来取向,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途径;抉择
音乐艺术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能极大的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因此,做好音乐艺术的教育非常重要。在如今的新时期里,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做好音乐艺术教育途径的抉择,通过有效的途径进一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质量。基于此,本文就音乐艺术教育途径的抉择进行了研究,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有一定的帮助。
1 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主要变化
1.1 音乐艺术教育的社会认识更加准确
新形势下,音乐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专业发展的反哺作用得以清晰。市场经济发展初始阶段,音乐教育一度成为追求利益的工具。
(1)在高考指挥棒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社会各界对高中阶段开设音乐课程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音乐课程在高考中无足轻重,出现缩减学时、侵占学时的现象。
(2)社会中对艺术高考的追捧更是使一些高中音乐课变为音乐特长课、准专业音乐课,以便为艺术高考搭桥铺路。音乐艺术教育变得具有讨好求学和市场的功利倾向,内涵不足,导致音乐艺术教育陷入脱离生活,水平低下的无力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引领社会风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创造力、记忆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手段,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逐步脱离了单纯追逐完全市场化的功利误区,家长们更加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在孩子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学校则在教学中体现音乐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地位同等,让音乐魅力真正走入生活,形成良好、正确的尊重艺术教育、崇尚音乐艺术的良好社会氛围。
1.2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软硬件投入有较大提升
近年来,中小学尤其是高校逐步组建了由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专家学者等互相支持、互相依托的团队,吸纳和聘请一部分有能力有热情的民间艺人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各种途径让一线教师的成果得到奖励和肯定。一些院校还建立了严格的准入与定期考核制度,对音乐艺术教师实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建全培训及选拔机制,鼓励教师使用创新方式进行教学,在评优和职称评定方面有所倾斜,推动并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体制。
1.3 新兴媒介在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影响不断深入
大众传媒以及新媒介的发展已经让音乐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音乐的传播与教育也在这场新技术的进程中不断发生着改变。音乐艺术教育侧重于形象思维和意境的表达,新媒介的运用正可以将已有的艺术教育资源更加全面、生动、高效地呈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线学习、翻转课堂、幕课等新媒介教学方式,学生面对不是单一的教师,枯燥的教材和既定的教学场所,他们所面对的是一个无缝衔接的音乐学习环境,形成了自主学习、教学传授、在线测试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实现音乐知识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带入和获取,这种由新媒介传导的知识拓扑功能,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之上,贴近个体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意愿,这也是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所无法达致的效果。此外,新媒介手段还能够辅助教育完成理论研究、素材搜集等课程内容,并在大数据、微客等各类资源的支撑下,拓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获得更多教学理念的途径,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最终为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和人性化艺术教育形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音乐艺术教育的未来取向
音乐具有一个科学的“外壳”,它以声音或者明确的音调所构成,与声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内所传达意义的不确定性和释义的开放性,直指语言所无法企及的人类的生命情感体验。就音乐的科学性而言,它主要表现在音乐艺术中发达的形式感中,形式是情感的依托,音乐中的形式运动最终是为感觉所创造的“幻象”,这才是音乐艺术的本质。联系到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走向,就是在要尊重感性、注重实践、紧贴时代、融合发展、服务社会,充分注重形式、方法、技巧,注意音乐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提高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鉴赏的能力。
2.1 尊重感性,回归人文
从音乐艺术教育的本质上看,其实质是一种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首先则是感性教育,这就要求在音乐艺术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培养受众的审美情趣,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从审美愉悦中进一步陶冶受众的情操,提升受众的品性,最终达到一种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因此,音乐艺术教育要保护好人的感性,正确处理好理性和感性的平衡关系,尤其是要在市场化影响日趋盛行的新形势下,更要重建和谐完整的感性,才能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在普及艺术知识,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不断健全审美心理结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塑造审美人格。另外,从音乐艺术教育的根基上看,音乐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艺术的根基就是人文,音乐艺术教育不仅是以美育人的过程,也是以文化之的过程,用人文精神引领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的路径和趋向。
2.2 注重实践,源于生活
实践是艺术教育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音乐艺术教育追求的技能提升和艺术鉴赏能力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得以感知才能获得灵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究并不断升华,领悟音乐美得真谛,体验音乐艺术的情境。音乐教育要做到注重实践,关键要源于生活,把音乐教育与日常生活实践融合,可以使人的内在品格与审美特质被自然激发,使得创新创意的潜能被自然激发,也更好地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引导人们走进音乐艺术化的生活殿堂。把音乐艺术教育与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将其向生活实际延伸,可以让受教育者和实践者在形式上表现生活,在结果上美化生活,实时地与音乐共存、共生、共长,摆脱对功名利禄的世俗追求,在实现梦想和创新的道路上,真正意义上获得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2.3 科学取向,融合发展
当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反思和行动。艺术和科学同为人类创造,它们都有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社会越发展,科学技术越发达,人们对艺术的需求越为强烈,追求也就越无止境。科学对音乐艺术理论研究和音乐艺术教育方法的创新推动是巨大的,在音乐艺术教育和创作中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二者在相辅相成融合发展的作用下,使得音乐艺术教育必将走向更加宽广的舞台。另外,对于融合发展的内涵理解,要进一步外延和深挖,如随着时代的进步,推广多元化音乐文化势在必行,要植根于“原生态音乐”本源,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原生态音乐”相结合,立足于国际视野,本着中西交叉融合理念,实现中西音乐艺术教育的多元发展。
2.4 紧贴时代,方法先进
如今,中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正处于快速变化的发展环境中。面对新兴媒介的不断迭代以及大数据时代的兴起,音乐艺术教育必将通过高效率的媒介交流突破时空的隔阂,在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物质环境资源上得以充分利用。音乐艺术教育资源交流的理念,未来主要将体现在两个层面:
(1)教育课程资源新媒介建设,即如何有效获取珍贵和优质的校际资源、稀缺资源和成果共享等方面,以满足“学”的需要和“教”的提高。
(1)改变简单、肤浅的信息应用,利用信息空前丰富的新媒介,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挖掘,满足学生对音乐鉴赏自主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满足教师获取更为科学合理的预见性教学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法及手段,在信息利用的过程中国,实现对艺术教育价值的内部“增值”。
2.5 学会学习,服务社会
音乐艺术教育要“面向未来”,如果今天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未来就会生活在过去。新常态下,音乐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在服务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是高等音乐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帮助学生接触新的音乐形式,信息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产品人格化,推陈出新周期短,社会需要多乐感、多姿彩的音乐,学校就应该传授不同范式的音乐;要帮助拓展外延化的专业素质,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学习语言、表演、编导等,使得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具有较强的音乐任教、媒体制作、合唱排练、音乐表演、音乐医疗等职业胜任能力和跨界能力;要帮助声乐专业学生提升情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艺术教育除了“高感性”和“高体会”还不够,应该培养学习能力、协作能力、抗挫能力以及坚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在服务社会需求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3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艺术的教育对学生提高审美感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我们需要对音乐艺术的教育建立起相应的重视,认真分析音乐艺术教育的途径,并作出审慎的抉择,以不断提高音乐艺术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纪敏.浅谈音乐欣赏中培养初中学生艺术素养的途径[J].艺术教育.2015(11).
[2] 潘永霞.浅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04).
论文作者:陈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媒介论文; 社会论文; 途径论文; 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