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论想象力的创造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创造性论文,想象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康德认为想象力具有联想、再生、复现、复制、建构和创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派生地表 现对象的能力。也就是说对象先已存在,先有感性直观,通过联想、回忆等把先前的感性直 观再现于心灵中。以纯粹时空直观为条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一种表现,而一切以感性直观为条 件的想象力属于第二种表现。康德把感性直观与对象的概念相联结构成感性知识,这就是“ 经验”。想象力不由自主地产生出想象,康德称之为“幻想”,那种睡眠中不自觉的想象是 “ 梦幻”。康德把想象力的创造性质看作为:一是狭义的创造性(也称之为构想性、产生性、 生产性、创制性的);二是广义的创造性,即复制性的(又称之为召回性的、联想性的)。 但无论哪种创造性质的想象力,康德都把它看作是离不开感性材料、感官观念的。人们总是 可以指出想象力所用的材料。康德说:“即使想象力是一个很伟大的艺术家,甚至是个魔术 家,然而它却不能创造出什么,而必须从感官那里汲取自己形象的素材。”(第50页)这表明 康德把想象力奠定在感性材料和感性观念上,这就为想象力确定了正当的基础,将其区别于 任意性的幻想。
康德认为,感性创造力有各种不同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在空间中直观的构成性的感性创造 力。这种感性创造力是说想象力对感性具体形象的创造,是在感性具体形象出现之前在想象 力中已把它完成。这种形象才是一种创造。如艺术家在创造某种舞蹈动作具体形象之前,这 种具体舞蹈形象已在艺术家想象力中构成了。这种创造如受意志控制,它就成为创作的作品 。这种创造可以按自然产物类似的形象来制造,对于这种作品康德称为自然的。如果离开经 验中不可能发生的形象制造对象,是不自然的而为幻想怪诞的。对于这种想象力,康德强调 它的构造性创造功能。
第二种类型是联想的感性创造力。这种想象力是康德接受休谟的联想习惯性的思想,认为 联想的法则,是经常接踵连续而来的感性观念造成心灵的一种习惯,也就是一个观念产生出 来,另一个观念也伴随着产生出来。但康德对于联想的创造力不同意用心理学的观点加以解 释,而是从认识主体想象力功能本身加以说明的。康德指出,观念的这种相关联的关系经常 是走得很远的,并且想象力常常从一百到一千跳得飞快,以致于好像在观念的链条中完全跳 过了某些中间环节,虽然人们没有意识到它们。对于这种想象力,康德是强调想象力有一种 跳跃性、飞跃性、观念的非连续性,这就为想象力的“创新”、创造的新形象不同于旧形象 制定了理论依据。
第三种类型是亲和性的感性创造力。“亲和性”原是化学中的概念,含义是使两种性质完 全不同的异质元素相结合,这种结合是内在的关系并产生第三者。康德这里借用这一名词是 想 说明,感性与知性具有不同的认识性质,但对知识的影响是直接地结成亲缘关系,似乎它们 一个来源于另一个,或者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但事实不是这样。康德是说想象力具有 协调感性与知性两种不同认识能力并使之加以联合与统一的功能,以此类比亲和性。由此亲 和性在根源上是有结合、统一、协调的作用。由此康德说:“我所理解的亲和性是具有同一 基础的杂多事物在根源上的协调”。(第60页)
二
在感性的想象力中,现象已具备主观的统一性,但还不能说具有客观的统一性。因为感性 的想象力只是主体感性的“把握”和知觉的联系,还不能说是真正的综合与统一。先验的想 象力的价值在于创造性。但是创造是一种非意识的、理智直观的创造性。它比主体意识的出 现早,在意识前,但这种理智的先验的想象力,是与知识范畴相协调的,范畴通过想象力才 有一般的普遍性综合。虽说想象力在心灵中具有盲目性,但实不可少,无想象力就无任何创 造性的新知识。虽然我们尚不能轻易意识到想象力,但康德认为它是隐藏在人的心灵深处, 是难于发现的。范畴作为知性纯概念的综合,必须有想象力加于其上,才能表现为知性活动 的自由的功能,特别是知性作为那种创造知识的能力,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来。
康德的感性直观的“把握”是主观的,也是偶然的。然而作为亲和力的创造性已进入到客 观的必然的规律性这一阶段,亲和力本身作为联想的想象力的规律,依靠的不是主体个体性 的感性自我,而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的先验统一性。
先验的亲和力把现象在纯粹的自我意识中或先验统觉中联结起来,把现象杂多归于主体意 识的范畴形式,现象杂多需要主体自我意识,才能被统一起来。只有现象的先验亲和力,才 把现象同主体意识联结在一个系统中。这样先验的亲和力才是现象的共同性质和共同条件, 是先验的亲和力把意识的统一性带给现象杂多性。先验的亲和力又是以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 性或纯粹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为条件的。这样纯粹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作为现象的先 天条件是通过先验的亲和力。这里先验的亲和力的价值显示出联结感性与知性的中介力 量,是二者相交的桥梁的能力。
康德的想象力是现象成为经验对象的客观条件。现象的杂多性或多样性在直观的把握和想 象力的重建中,给予主观的联结,是通过联想法则把现象杂多性按经验意识秩序联系起来。 经验意识与想象力的再造、重建、联想合乎法则。但亲和力又按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纯 粹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性的法则,来统一安排经验意识或联想内容。正是这样,自我意识或 纯粹统觉把知性引入想象力,带给联想、经验意识以普遍必然的规律性。在把握、重建、联 想中,想象力是在感性、知觉中活动。当联想由主观的规律性到按自我意识先验统一性的规 律性统一时,才是先验的想象力的活动。想象亲和力把纯粹主体意识规律性带入经验意识中 ,由于这种规律性来自主体自我意识本身而不是出自经验,因而它是一种“客观性”,由此 经验意识成为了纯知性的产物,形成经验的对象。这就是说,想象力是现象走向经验的客观 性的条件。这表明想象力具有感性和理智的双重性,两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作为感性的 想象力,带给意识中的感性多样性以主观的秩序性,使感觉表象成为想象力的作品,这就是 现象界;作为先验的想象力,从知性那里获得颁布给它的法则规律,按照自我意识先验统一 性或纯粹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则方式,带给现象多样性以连接。这样先验的想象力就把作为 普遍性、必然性的客观性引进经验知识中了。
知性综合杂多的思维纯形式是范畴,想象力与范畴有着密切的关联。康德认为,一切知识 可 能性的总根据是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而自我意识先验统一活动 是通过知性纯粹概念(范畴)实行的,然而必有一种作为动力的主体能力直接地使范畴同杂多 结合,这种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把杂多归于范畴是依据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先验统 觉的综合统一性原则,想象力以这种原则予以现象多样性的统一,就是想象力综合先验的统 一,离开这种统一,质料无法与范畴规则形式结合。因此,康德认为想象力综合的先验的统 一是一切知识成为可能的纯粹方式。正是范畴限制想象力纯粹综合的必然统一性,由此想象 力先验统一形式才能成为一切经验的认识形式。因此说知性规则作用于现象,仅有范畴纯知 性形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想象力使二者必然地联结,这就是想象力的纯粹综合的必然的统 一。阿尔森·古留加曾对康德的“想象力”作过生动的比喻。他指出,康德“把人类知性 看作是预先构筑好了的结构——范畴,但这还不是科学知识本身,这只是它的可能性,而这 种 可能性也就是经验材料——一种需要放到结构网眼中去的一块一块的砖。要想盖楼房,就要 有积极的建设者参加,而康德给他起个名字,叫作再生的想象力。”(第113页)这里形象地 说出了想象力同范畴的关联。
创造的想象力是范畴“图式”(或图型)的创造者。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 图式”概念。图式以时间为基础,但时间本身也是创造想象力的构成部分,图式是连结感性 与 知性的中介,创造的想象力正是连结感性与知性的动力,图式是创造想象力的产物,是想象 力创造的感性的共相。想象力具有创制“图画”的功能。一方面它是先验的,能把统一 性带到综合中,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能把杂多带到综合中,想象力通过时间使综合成为 可能。时间成为想象力创制具有统一共相结构的感性形象模型,这种具有感性的共相结构, 就是康德所谓的“图式”。范畴的先验起源是与创造的想象力的作用分不开的,因为它使知 性 逻辑功能由静到动,思维活动找到了范畴形式。想象力的创造性,一方面是自由的创造活动 ,与知性范畴是和谐的,自由想象与知性范畴规律性有一种契合关系。另一方面,想象力 也受控于知性范畴。知性范畴的规律性是一种构成知识的法则,它不允许想象力的自由活动 无拘无束、任意奔驰,它要把想象力的自由创造纳入知识构成轨道,与知性自身的再生性相 一致,也就是同思维创造世界或者说意识创造世界相统一。因而知性范畴的规则起着制约想 象力盲目性、狂幻性等方面的作用。在康德那里,想象力还要以经验材料为基础,因为康德 认为想象力离开经验的大地,不受经验材料的制约,往往陷入没有价值的幻想。因而经验材 料给想象力以实在性的基础,限制了想象力的空幻梦想。这样想象力的创造性便具有了科学 性,致使想象力成为知性建构科学知识大厦的动力和创造者。虽说知性对想象力有制约性的 一面 ,但同时知性在想象力中又有自我意识觉醒的一面。这是表明自我意识对自身的认识是通 过想象力认识到的,想象力借用知性的纯形式范畴去连结现象的杂多性,这个范畴就是知性 自身的思维形式,是想象力使自我意识在思维活动中意识到范畴是自己思维的纯形式。由此 ,自我意识去确立经验对象建立科学知识。想象力不仅使意识建构对象,同时也使意识认识 自身。这里也表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意义。
三
在对想象力的创造性研究中,康德把想象力同“天才”加以联系。他认为:“想象力的独 创性(而不是模仿的产品)当其与概念相协调时就叫作天才;当其与概念不协调时,就称为迷 狂。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一个理性的存在,除了一个人的形象之外,我们想象不出别的合适 的形象。每种另外的形象至多或许可以想象为人的某一特点的象征,——如蛇想象为阴险狡 猾的形像——,但却不会想象成理性的存在本身。这样,我们就在自己的想象中把纯粹人的 形 象移植到所有别的天体上,尽管这些人的形象可能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养育着他们的那块土 地的不同,或是构成他们的各种元素的不同,会被塑造成完全不同的样子。一切我们想要赋 予它们的别的形象都是丑陋的。”(第54-55页)这里康德一方面强调天才是独创性,与概念 内涵是相关的,不能离开概念的内容胡思乱想;另一方面强调想象力的创造性是可移植的, 尽管两者有不同性质或构造,表明想象力是可以协调不同概念的自由创造。
康德认为,属于天才本身的领域应属于想象力,因为它是创造性的,并且比其他任何能力 更少地受规则的强制,因而更有创造力。康德不同意把创造性说成是模仿,因为模仿不利于 天才的萌发,不利于发挥主体的独创性。康德分辨了“发明”与“发现”的不同,发现的东 西是先前已存在着,别人尚不知而被你知道了,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早就存在;发 明是发明者的独创,发明此物之前此物还完全不可能为人知道,如火药的发明。康德把发明 的才能叫作天才,并认为人们只是把这一称号给予艺术家。艺术家的作品之能称之为天才, 是在于它的首创性、典范性、独创性。人们往往把具有这一禀赋的人称为天才人物。虽然康 德不强调学生去模仿,但他认为,艺术也需要一定的机械性的基本原则,需要使作品与配置 给它的那个理念相适合,亦即需要在表现那被视为对象的东西时有真实性。这就是必须通过 严格训练才能学到的了,当然也是模仿的结果。康德之所以强调作品的真实性,是说想象力 必须尊重事实,要受到一定的规律性的制约,如想象力违反自然、东撞西荡,创作出的作品 就很难说是典范的,也不能称之为天才的作品。
康德强调作品中的精神,因为精神是作品中的灵魂。一篇作品无论如何规范,词语如何优 美 ,如果没有精神或者思想,这篇作品就不会给人留下持久的东西。康德认为,“精神是人心 中灌注生气的原则。”(第119页)作品要富有精神,就必须借助于理念。理念表现的是理性 无限性的概念,是反映人的真、善、美的“理想”。由于理念诱使人的理性追求与向往,这 就使想象力发动起来,为那些与此类似的概念展现出一个广大的活动空间。这也为想象力的 创造性留下了展示的天地。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把创造性和天才(注:“天才”,德文词为“Genius”(阳性名词),是源于拉丁语“genius”。其意还包含天 资
、天赋;天才(人物);创造力;守护神等。另一表示“天才”的德文词为“Genialitt” (阴性名词),其意还包含特殊、创造性、独创性等。)联系起来。康德把天才看成具有创造审
美理念(观念)的独特能力。天才是天赋的才能,是天生的心灵禀赋,通过它自然给艺术制定法规。天才之所以能赋予艺术主体创造性,是由于天才本身的特征决定的。(1)天才具有独
创性。天才是主体天赋的创造能力,人们对于它产生的东西不能提供任何特定的法规,它不 是一种能够按任何法规来学习的才能,而独创性必须是它的第一特征。(2)天才具有典范性 。天才的创造可能毫无意义,但天才创造的作品必须同时是典范,必须能成为范例。它自身 不是从摹仿而来,而它对别人却能成为评判的准绳。(3)天才具有自然性。这里的“自然” 是指创造观念的来源,是人的自然禀赋。它怎样创造出它的作品,既不能加以描绘,也不能 科学地加以说明,天才并不知道创造性观念怎样从他内心产生,这种观念也不受他自己控制 ,以便可以由他按照规则想出来传达给别人,使其能够创造出同样的作品来。而康德把独创 性看成是构成天才的本质特征。
康德在其《实用人类学》§57中认为,才能的典范式的独创性用这样一个神秘的名字来称 呼,其原因在于具有这种才能的人自己不能把这种才能的爆发解释明白,甚至在他掌握着一 门通过学习本来是掌握不了的艺术时,他也不能理解他自己。因为,(对产生一个结果的原 因的)不可理解性,是精神(一个与生俱来地赋有才华的genius)的一个附属概念,人仿佛只 是紧随着精神的灵感。但同时各种心灵能力却必须借助于想象力而得到协调的运动,否则它 们就不会是有生机的,而会互相干扰。而这必须通过主体的自然本性产生出来,这就是天才 才能,通过它自然给艺术提供规则的原由。
四
康德提出的创造性的想象力问题,是有着它的理论依据的。这就是理智直观(或理智直觉) 、模糊观念和判断力与创造性想象力的关系。为什么康德以此作为创造性的想象力的理论基 础?这在于它们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如何可能作了理论的说明。其一,关于理智直观(或理智直 觉)与想象力的关系问题。在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经验论者提出了一切知识起源于感觉经验 ,感性直观是获得经验知识必经环节。感性直观把主客体直接联系起来,感性直观成为认识 的一种形式。理性主义者提出了理性是获得知识的惟一基础和知识的来源。笛卡尔认为,获 得可靠的真理性认识,不能依靠感性直观,因为感性直观不能取得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 真理性知识的获得除靠理论推论外,就是靠理智直观才能获得。因为理智直观是不借助推理 证明,而具有一种直接确定思想观念具有清楚明白的真理性的那种能力。斯宾诺莎认为,人 类知识可分三类:感性知识、理性知识和直觉知识。他认为感性知识是由感官得来的,无必 然性;理性的知识是经过推理证明得来的间接性认识,虽有必然性然而不是绝对可靠的。直 觉的知识被斯宾诺莎称为“真观念”。直觉知识是理智直接把握事物本质所得到的认识。它 不需要中间媒介和证明,是高级的认识形式。
康德汲取了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家的感性直观和理智直观或理智直觉的思想,认为想象力 是一种直接的创造力。创造是一种直接性能力,中间不需推论和某种中介环节,理智直观就 具有这种直接认识事物本质的特点。康德说的先验创造的想象力就是建立在理智直观上的想 象力。理智、理性给想象力创造确立自由活动性,可超越中介环节;直观又给想象力以直接 的创造能力。因此理智直观为创造想象力打下了自由、直接创造性的基础。
其二,关于模糊观念与想象力的关系问题。康德在《实用人类学》中提出了“模糊观念” 的问题。他认为,模糊观念是“我们所具有而未意识到的观念”。“具有观念但却不意识到 它们,这里似乎有一个矛盾,因为如果我们对观念没有意识,我们怎能知道自己拥有它们呢 ?……但是,即使我们没有直接意识到自己具有一个观念,却可以间接地意识到它。这一类 观念就叫模糊的观念,其他的则是清楚的观念,而当其清楚性也扩展到一个观念整体的各部 分观念及其联系之上时,这就是清晰的观念,不论它是思维的还是直观的。”(第11页)康德 这 里区分了模糊观念与清晰观念,并且认为模糊观念的领域是人心中最大的领域。我们虽然能 够确切地推断自己具有而又没有意识到的那些感性直观和感觉,即人的模糊观念,其领域也 许是不可测度的。清楚的观念却只包含着其中呈现给意识的极少数地区,仿佛在我们心灵 的巨大地图上,只有很少地方被照亮着。这就可能引起我们对自己本性的惊异。康德认为, 模糊观念领域只让人在其被动部分作为感觉活动所知觉到,这种有关感觉的理论是属于生理 人类学的范畴,不属于实用人类学的范畴,康德对此没有加以进一步探讨。康德指出,我们 经常用模糊观念做游戏,并且有兴趣用想象力把喜欢或不喜欢的对象掩盖起来。但我们自身 仍 然经常形成模糊观念的活动,而我们的知性即使把这些模糊观念认定为欺骗,也不能避免 知性因受其影响而导致的荒唐无稽。康德在1764年征文比赛的著作中,认为知性在模糊不清 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模糊观念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 种活动。在模糊中美是不可言传的。实际上康德十分可贵地找到了创造性想象力施展用武之 地的场所,这就是模糊观念。康德在《实用人类学》(§5)中认为,“甚至学问上的模糊性 也常常被用来达到所希望的结果,……他通过把模糊化解于清晰的概念中,而使他自己的洞 察力成为可感觉到的。”(第14页)
我们通过康德对模糊观念的思想阐述,可以看到:模糊观念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是人心灵 中一个很大领域。这就为创造性想象力的自由创造活动确立了地域;想象力在模糊观念中活 动是自由的,不受任何逻辑法则、意识规律的种种制约,这就为想象力的自由创造提供了理 想条件;模糊观念对知性是有影响的,这就涉及到想象力对知性的影响。这样,康德提出的 模糊观念为创造性的想象力提供了无意识的、自由创造的新天地。但康德十分强调知性能自 觉控制想象力,同时知性在模糊观念中有思维的再生性和自新性,也就是说知性能驾驭创造 性 想象力的翅膀自发地创造自己的概念。康德这里所提出的,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理论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模糊概念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有相似之处的。因此,古留加认为康德的论 点是弗氏论点的先声。但这是不确切的,因为康德的向度即无意识的意识化的对象是不包括 感性生理欲望的,这是二者的分野。
其三,关于判断力与想象力的关系问题。判断力是康德建立在知性之上的认识能力。康德 认为,知性是思维(用概念表象事物)能力,也被称为高级认识能力,这是与低级认识能力( 直观能力,感性)相区别。康德认为,高级认识能力是由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所构成。“正 确的知性、熟练的判断力和周密的理性构成智性认识能力的整个领域,特别是当这种认识能 力也被作为促进实践或者说实现目的的精明练达来评价时是如此。”(第86页)知性是知识的 能力,它发现各种先天的规则,是第一位的。第二位智性能力是判断力,是区别某一事物是 否属于规则的,发现哪种特殊事物是属于这种规则的能力。理性是把特殊从普遍中推导出来 ,因而按原理和必然性来设想特殊事物的能力。可以把理性理解为根据原则原理作判断和( 在 实践的考虑中)采取行动的能力。在每一个道德判断(因而也在宗教判断)上人都需要理性, 而不能够以条文和已有的习惯为准。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对于它们,在经验中不能提供出相 应的对象。它们既不是直观(如空间和时间直观),也不是感情(如幸福论所寻求的),这两者 都是属于感性的;而是那些有关完善性的概念,人们虽然可以越来越接近它们,但却永远也 不能完全达到它们。这些思想就是康德对知性、判断力和理性三种高级认识能力的基本含义 的阐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判断力与知性和理性都有一定的关系。知性的判断,是一种 决定的判断力,是把特殊归于一般,得出的是知识。理性的判断,康德归于道德实践,理性 根据原理判断,得出的是行为善恶;另外康德也提出了反思的判断力,是先给定特殊的再去 寻求普遍的能力,这种判断力是审美和目的论的判断力。康德把判断力看作是介于知性和理 性之间的能力。康德通过审美判断力把真与善作了联结。
从认识论角度看,知性使想象力切合知性概念范畴,对想象力加以限制,而判断力把想象 力的表象带进概念中,加以概念的表达,扩张到无限的境地,这就表达了想象力的创造性。 同时,康德认为审美的观念(理念)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感性对理念的形象显现,没有概 念与它符合,它生起许多思想又没有一个特定的思想。而理性的判断力就在于把想象力的形 象表象和无限的理念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在想象力的感性形象中,判断力把理念引入,让 有限的感性形象表达理念的无限性特征。因此,美是和创造性的想象力相联系的,判断力是 把理念这一作为人类的理想性、完美性、无限性的理性概念,通过创造的想象力形象化地表 现和显现出来。这表明了判断力与创造的想象力在审美判断中的相依相联。
康德在《实用人类学》(§44)中提出了“机智”概念。如果说判断力是为一般的规律去寻 找特殊的能力,那么为特殊而想出一般的能力就是“机智”。前者着眼于发觉多种多样而每 一部分是统一的事物的差异,后者着眼于每部分都不同的多种多样事物的统一。在这两者中 ,那种觉察到哪怕是最微小的类似性和差异性的能力,就是“洞察力”,对于这种性质的觉 察就叫“敏锐”。这里机敏与判断力相关,也与机智相关。康德认为,人们把禀赋(天赋)理 解为认识能力的这样一种优点,它不靠教导,而全凭主体的自然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创制性 的机智,精敏和思想的独创性(天才)。而机智要么是比较性的,要么是玄想的。机智把那些 按照想象力的法则(联想法则)常常把相距甚远的异质观念给予“同化”(联结)起来,它是知 性(作为对普遍东西的认识能力)在把诸对象归类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的类比能力。因此它需 要判断力,以便把特殊规定在一般之下,把思维能力运用到认识中去。要成为机智不能靠机 械学习和强制,因为它是一种特殊禀赋,一种在纷至沓来的思想信息里感到无拘无束的性情 。它属于一概知性的一种很难解释的特点,仿佛是知性的优雅一样,而与判断力的严谨成对 比,后者是把一般的东西置于特殊之上,用类概念把握个别事物概念,并把同化能力以及同 化的倾向都一概加以限制。创制性的机智是从不同种类的事物中寻找类似性,为知性提供素 材,使概念成为普遍性的;判断力限制着概念,与其说是扩展着概念不如说是对概念加以校 正,因此它显出严肃认真而谨慎。机智捕捉的是想象力中的闪念,而判断力追求的是认知中 的理解。在这里机智和判断力呈现出认识上的不同性格,而创造性的想象力是和机智性格较 为 一致,机智在想象力中捕捉着创造性的闪念,靠着知性把这种闪念给予概念化,使其成为创 造性的新知识、新思想。而判断力的严谨性,对想象力的自由活动方面加以制约,让想象力 的自由活动按知性的科学领域规则范围活动,保证想象力创新的科学性。因为想象力的创造 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活动,与主客观多种因素有关,这里提到的机智和判断力只是与创造性 想象力有关联和相互影响的方面。
综上所述,康德所说的想象力在认知科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它是认知主体具有的 一种特殊的创造性功能。作为想象力的感性的创造力,无论是构成型和联想型,都离不开感 性经验材料。空间中直观构成性想象力,是感性具体形象未出现之前想象力已把它完成;联 想的感性创造力,是想象力以联想法则为依据,在观念的连续产生中、在习惯观念相关联和 跳 跃中创造新形象。康德的亲和性想象力具有感性和先验性两种特性,因此它具有连结感性和 知性的中介作用。先验的想象力是理智的创造力,是产生的或创造的想象力,认知对象在经 验中被给予前已为它所确立、构造。感性的想象力具有主观的统一性,先验的想象力具有客 观的统一性。先验的想象力依据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纯粹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 ,把现象协调于主体意识的范畴形式,通过亲和力把现象与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如果说感性 想象力把现象杂多按经验意识联系起来,那么先验想象力是按纯粹统觉的原始的综合统一性 来安排经验意识或联想内容,给予杂多以普遍性、必然性。这样想象力把杂多归于范畴,又 依据自我意识的先验统一性或统觉的原始综合统一性的原则予现象多样性统一,这就是想象 力的综合先验统一。创造的想象力是“图式”的创造者,在这种感性共相的结构中,使主客 联结。一方面想象力是自由的创造,另一方面又受知性和经验材料的制约,这就把想象力纳 入科学创造的轨道。想象力的独创性就是天才。康德强调想象力的创造性的理论依据,一是 理智直观,为想象力直接创造、超脱中介推论打下了理论基础;二是模糊观念,为想象力的 自由创造活动确立了地域;三是判断力,把理念带进想象力中,使想象力以感性形象表达无 限的理性概念,这是想象力与反思的判断力的联系,也是美的联系。另外,决定的判断力是 在知性法则给予的条件下,把杂多带入规则性中,这要依靠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一致。在反 思的判断力中想象力和知性的和谐一致,是想象力的自由创造制约着知性,而在决定的判断 力中是知性法则制约着想象力。这就是说在“美”与“真”中,判断力对想象力的关系不同 ,“美”是主观的,而“真”是客观的。康德又强调机智的作用,机智在想象力中捕捉创造 性的闪念,通过知性给予概念化,使其成为创造性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康德所说的想象力的 创造性,对知识的形成创新有着重大的作用和价值。
标签:康德论文; 判断力论文; 想象力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实用人类学论文; 创造力论文; 哲学家论文; 联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