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传播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学交流说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书馆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ABSTRACT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in

library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supply of the library services and the information demand ofthe users.Library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must take thedemand of the receiver as a nucleus,The author puts forwardboth the model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model of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model

of

literaturecommunication.2 ills,9 refs.

SUBJECT TERMS Library science- Object

of

studyCommunication theory-History

CLASS NUMBER G250

80年代,人们对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科学揭示,产生了许多新观点,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情报交流”、“文献交流”和“知识交流”。最近,又有同志认为,图书馆学研究对象问题经过几十年的探讨与争鸣,对影响最广泛的这三种基本观点已达共识。

最早提出比较系统的交流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图书馆学家J·H·谢拉。40多年来在一些国家颇有影响。但引进我国却仅有十几年的历史,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

1

谢拉的交流说观点集中反映在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图书馆学引论》中。

1.1 谢拉图书馆学交流说的主要内容

谢拉认为,文化通过交流传播系统将我们作为人类这一物种进行着塑造,并塑造着个人。图书馆是文化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流又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

谢拉的图书馆学交流说思想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研究重点是整个社会结构中起作用的所有文化交流形式的形成、流通、协调和消耗。他用一个三角形来形象地说明某种文化得以存在和交流有赖于物质设备、学术成就和社会组织三者保持协调并相互促进,否则这种文化就会畸形发展,甚至衰落和消亡,而图书馆则是社会文化交流传播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知识整体作了系统、全面、完整的研究,把社会认识论作为他的图书馆学交流说的理论基础。

第二,他认为交流过程通常包括传递者、接收者、信息和传递媒介物四个因素。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要看在传递者和接收者之间是否有中间因素。这中间因素可能是文献、唱片或其他任何可以用某种方式加工信息的手段。我们首先关心的是通过文字记载的,即图书的间接交流形式。图书馆能够使接收者超越时间和空间,获得距他万里之外的信息,或从前人那儿得到信息。

第三,他再三强调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接收者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当图书馆不能完成既定任务和使命时,社会就有可能、也一定会将之抛弃。图书馆最大的敌人是僵化,不能满足需要。他在论及图书馆区别于大众传播(即报纸、广播、电视等)时说,图书馆交流信息的大部分是接收者自己获得的;相比之下,大众传播则完全控制在传播者手中,由他决定向大众传播什么样的信息。图书馆读者所需信息并不是人人相同,就象在电视屏幕或广播上接收的内容那样。在图书馆每个人选的都是与自己需要有关的信息,而且如果需要这些信息,还可以反复使用。

1.2 谢拉交流说思想的主要贡献

其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图书馆学交流说的框架。

第一,揭示了社会文化交流的基本规律及图书馆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形成社会文化交流是构成这个交流的诸多因素相互支持、统一协调的结果,必须使这些因素形成统一的整体。

第二,提出了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定形式的文字记载和保存这些文字记载的图书馆便没有持续的文化。

第三,回答了社会信息交流的一般过程,图书馆信息交流属于间接交流。

第四,明确了图书馆信息交流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要。传统图书馆学也讲满足需要,但谢拉所说的是指文化、知识、思想;而传统图书馆学主要是指文献。

当然,谢拉的认识也有局限。如他注意了社会信息交流的一般过程,而对于图书馆这种特殊的信息交流过程及其模式注意不够;他提出的社会认识论经过20多年的研究,也仅仅是一种观念,并未能成为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图书馆员应具备知识的知识,甚至要求图书馆员要有90%的学科知识,只有10%是专业知识,这种观点很容易把研究图书馆学变成研究知识学。

1.3 谢拉交流说思想的主要来源

谢拉是图书馆学交流说的奠基人。我们不仅要研究他的交流说内容和框架,而且还应该研究产生这种学说的历史背景和来源,这样才能了解其精神实质,结合我国图书馆的实际,建构适合我国的图书馆学交流说。

谢拉早在1950年就已经把交流这个概念引入图书馆学,认为图书馆组织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的间接交流。1952年,谢拉试图从宏观交流的角度来认识图书馆事业,并寻求建立一种研究整个社会知识的形成、流通、协调和消耗的新学科——社会认识论,直到1976年出版《图书馆学引论》。

谢拉的图书馆学交流说是对传统图书馆学的深刻反思。本世纪30年代,西方图书馆学界不满意传统图书馆学特别是实用学派的观点,出现了一股理性思潮,提出了许多新思想。谢拉的理论就是这些研究的继续。当然,谢拉也继承了传统图书馆学的某些合理内涵,如满足读者需求的思想;在提出宏观交流的同时,也承认由一个行政部门领导的搜集、组织、服务三个相互关连和互相依存的传统传递体系的重要性。

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传播学等一批新学科。谢拉的交流说是从这些学科中不断吸收营养的结果。特别应当提到的是他曾从传播学中吸收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

传播的英文为Communition,是传递、输送、沟通、交流、 共享的意思,传播学里的传播就是信息交流。谢拉的交流过程四要素、直接交流与间接交流、间接交流可超越时空的界限等都是传播学的内容。

谢拉能够建构起图书馆学交流说的框架,除了因为他能够结合新形势不断创新外,也是因为他善于吸收图书馆学研究新成果和相关学科中对本学科有用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交流说在中国

在中国,情报交流说认为,图书馆本身就是一个情报交流工具,并且是文献这个交流工具的存贮者、组织者和利用者。图书馆的任务是通过自己的交流作用使得社会更加合理地使用知识、情报和文献,帮助用户和读者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得出情报交流是图书馆学理论基础的结论是有根据和符合实际的。

知识交流说认为,以知识交流论作为图书馆理论体系的基点,目的在于把图书馆活动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图书馆和社会之间的固有的内在联系基点上展开图书馆学的基础研究,并以此建立理论体系。知识交流作为图书馆学科的理论基础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研究社会知识交流的基本原理,揭示知识、知识载体、知识交流三者的关系;阐述个人知识与社会知识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相互转换及其对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作用;探讨认识主体吸收和利用知识的机理;研究人际间知识交流的基本过程和模式。第二个层次,研究社会知识交流与交流的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了解作为主体的社会是怎样寻求通过图书馆这种交流中介来进行知识载体的贮存、整理、综合、传递和利用的社会交流过程;探索这种社会知识交流过程对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依存程度,图书馆在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第三个层次,研究图书馆实现社会知识交流的内在机制和工作机理,探索图书馆服务于交流的最佳方式。这三个层次可以构成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逻辑结构。

文献信息交流说认为,图书馆学是研究文献信息交流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

把交流说引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领域,主要贡献在于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图书馆在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中的作用,把图书馆纳入信息交流的大系统中,从而把图书馆学研究从以微观为主扩展到宏观的研究;从以研究自身的规律为主扩展到研究社会文化交流的规律,并以此来审视图书馆的规律;从以研究传递文献扩展到研究传递知识、信息,这无疑在学术上和观念上都是一次突破。

我认为,我国的交流说是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谢拉交流说的影响,把知识交流说与谢拉的交流说的主要内容作一比较,就会看得很清楚。

第一,两个交流说都有一个自己建构的理论基础。谢拉的叫社会认识论;知识交流说叫知识交流论。谢拉的理论至今未被认同;知识交流论尚待时间的检验。

第二,都认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交流的实体,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的社会机构。

第三,都认为传递过程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宏观层次是研究文化、知识交流的过程;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图书馆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

第四,谢拉把满足读者的信息需要作为交流说的组成部分;知识交流说也认为交流的主导方面是接收者,并指出没有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就失去运行的动力,也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理由。图书馆工作的成败、兴衰、存亡,系于读者。

我国的图书馆学交流说对谢拉的交流说也有发展,如知识交流说认为图书馆学要研究社会知识交流在图书馆活动中的特殊过程和特殊规律。虽然这个问题尚待继续深入探索,但能把这个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切中要害的。

3 继续探索图书馆信息交流的规律

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交流说的研究也不例外。

3.1 关于研究方法

交流说在我国已经有15年历史了。这15年正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时期,也是学术上少有的争鸣时期,但是图书馆学界在后半期却表现出了少有的平静,这可能预示着有些理论工作者正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但是仔细观察,也同研究方法有关。所以,调整研究方法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认为:

第一,研究图书馆学交流说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

要结合我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实际。新中国图书馆学理论研究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曾产生了以图书馆实体研究为主的学说。这些学说是封闭状态下的产物,有它的局限性,但它们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产物,在广大图书馆工作者中有深厚的基础,而且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图书馆工作的规律。交流说应尽可能地与这些土生土长的理论结合,吸收其在新形势下仍属合理的内涵。封闭与照搬都不可取。

要结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新中国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思想文化上都有其特点,图书馆事业发展也有其特点,突出的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任何理论的发展,都必须针对能够解决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长期存在并且难以解决的主要问题,如我们几十年来所一再探讨的藏与用、供与求等各种矛盾,以及效益很低的问题。交流说必须能为解决主要矛盾提供理论指导,避免形成理论和实践两层皮。

第二,要摆正两个关系。一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与研究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关系。图书馆信息交流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图书馆信息交流必须首先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整体。离开对整体的研究,孤立地研究个体,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可能全面地揭示其规律;但是,研究人类信息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图书馆信息交流的规律,如果忽视了图书馆信息交流所独具的特色,那就不是研究图书馆学了。二是研究图书馆信息交流与文献交流的关系。交流说强调信息交流,这是揭示了交流的本质;但是传统的文献传递也是交流,它反映了图书馆的实际操作过程。图书馆的交流,应是信息交流与文献交流的结合,这是文献信息交流的特色。

第三,交流说主要是从传播学引入的,而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是研究信息的传播过程及其模式的,既然我们承认信息交流的基本因素是相同的,就应当深入研究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建构图书馆信息交流的过程及其模式。这是交流说研究应重点深入的问题。

3.2 试谈图书馆信息交流的过程及模式

图书馆信息交流说,既要建构其理论的框架,又要回答图书馆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即信息交流的最佳流程及模式。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简化的表象。

我们都希望找到一种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的流程及模式,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任何交流都存在着障碍,交流的过程就是消除障碍的过程。图书馆信息交流的障碍主要来自内部。因此选择的流程应是各要素之间最佳的结合,而且模式本身应具有积极消除障碍的机制。

第一,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基本矛盾是信息传播者同接收者之间的矛盾。其实,所谓障碍就是矛盾,消除障碍就是解决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不能把过程中所有的矛盾平均看待,必须把它们区别为主要的和次要的,抓住主要矛盾。关于图书馆基本矛盾的研究,从60年代初开始,已历30多年,但终未取得一致意见。今天重提,一方面可作为讨论的继续,另一方面又有它新的意义,即从信息交流的角度来探讨交流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矛盾说的代表论点有三种,即“读者”、“藏与用”、“提供与利用”的矛盾。它们都有合理的内涵。

“藏书”在图书馆是重要的,但图书馆工作是一个整体,由若干因素组成,藏书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能代表图书馆的整体。“利用”好馆藏文献是图书馆要达到的一个目标,但那是小目标,满足读者需求才是大目标,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目的,反映了图书馆工作的本质。而且利用的概念应包括提供读者利用和读者利用两方面,其内涵是不同的。“提供”的提法是颇有新意的,因为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凝结在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上。

“图书与读者”矛盾说关于图书馆基本矛盾是“读者对使用图书的要求与图书馆能否满足这种要求之间的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已经接触了问题的实质,可惜结论与分析未能一致。

“提供与利用”矛盾说已经抓住了主要矛盾,因为“当图书馆发射的文献信息与文献信息接收者的需要完全吻合的时候,……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属于文字表述上的差异。

从交流说的角度来分析,交流过程的四个因素(传播者、接收者、媒介与信息)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为要实现知识信息的顺利交流,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而中间因素之间及其与传播者、接收者之间的矛盾则居于次要位置,因为中间因素的改变也取决于传播者与接收者。所以,图书馆信息交流的主要矛盾是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矛盾。或表述为:是图书馆提供服务同读者(用户)的信息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可简化为供需矛盾。其他矛盾都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的解决必须服从和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由于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矛盾贯穿于图书馆交流活动的全过程,所以,它也是图书馆信息交流的基本矛盾。

第二,图书馆信息交流必须以接收者的需求为核心。

信息交流是有目的行为,是朝着一定方向的运动。从传播者到接收者形成了信息交流的流程,满足接收者的信息需求是信息交流的目的。

满足读者需求,这是传统图书馆学和现代图书馆学的共同主张。传统图书馆学尽管有许多局限,但也有它的长处,满足读者需求就是其一。早期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口号是,花最少的代价,用最好的图书为最多的读者服务。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但它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还是明确的。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的图书馆学五定律,头三条都是为读者服务, 满足读者需求的内容。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刘国钧先生早在1921年就提出,盖近代图书馆之最大职责不仅在守馆内所藏之书,而在使其馆中之书皆为人所阅读,而尤贵乎使人人皆能读其所当读之读物。

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价值。谢拉在建构其交流说时,第一句话就是,人们创建图书馆是为了满足某些社会需要。传播信息的机构很多,但是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宝库的地位尚未有替代者。尽管如此,如果它不能满足读者的知识信息需求,仍不能兴旺发达,甚至也会被社会淘汰。

图书馆的读者同大众传播的听众、观众、读者,虽然都处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但是图书馆的读者不象大众传播接收者那样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地,他们是交流中最活跃、最能动、起着支配作用的一方。对文献中的知识信息,利用多少,何时利用,利用的方式,利用的频率,撷取的内容,都由接受者选择决定。信息利用的主动权在读者,读者需求是第一位的。读者的态势影响和决定着交流的流程和模式。

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曾总结出许多经验。1959年提出了“一切为了读者”的响亮口号,这是新中国图书馆事业10年发展的经验概括,也是建构以读者为核心的图书馆学的初步尝试。近十几年来,我国图书馆工作者再次提出并为全国大多图书馆所认同的“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是“一切为了读者”的继承和发展。说它是继承,因“读者至上”是“一切为了读者”的另一种表述;说它是发展,是因为为读者提供服务在全部图书馆工作中处于突出的第一线位置,它是图书馆整体水平的标志,所以说“服务第一”。这八个字通俗、形象、概括地揭示了图书馆工作各主要过程之间的辩证关系。它既反映了我国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反映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也颇具哲理性,是我国图书馆工作者的创造。

最近,《中国图书馆学报》先后发表两篇文章,提出了建构以读者(用户)为核心的图书馆学的主张。其实几年以前就有人提出了“读者中心论”的意见。以基本矛盾说和读者(用户)核心说来建构图书馆信息交流的过程和模式,是顺乎历史发展的,是符合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实际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第三,图书馆知识信息交流的过程及模式。

有人认为,交流过程的研究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知识交流的一般过程;第二层次是从微观角度研究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基本过程和特点,并以此探索建立图书馆文献传递的最佳模式。

我们这里研究的仅限于第二层次。我认为,图书馆知识交流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信息交流的模式,如图1。

这个三角形反映了交流的五个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内部联系。

图书馆的信息接收者是读者,它是交流的对象,满足其需求是交流所要达到的目的。没有读者来接收交流的信息,这个交流就毫无意义。接收者不仅是信息的需求者,而且是效果的反馈者;只有需求,没有效果是不完整的。

信息是交流的内容,是交流过程中的主要要素,没有交流内容,也就不存在交流了。内容是影响读者的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读者最关心的要素。

媒介即信息的载体。人们进行间接的信息交流活动,必须借助于载体。它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和纽带,是使信息交流得以完成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图书馆的信息载体是最多样的:有印刷型的、电子型的,还有抄写的;有各种文字的、语言的、图形的。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作用。

传播者即图书馆组织。主要包括人员、机构,还有体制。图书馆要有调控和传递信息及其与媒介统一体——文献的能力和作用。

图书馆信息交流过程必须保持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整个交流过程,读者的信息需求处于核心地位。信息与媒介都必须是读者所需求和愿意接受的。读者对信息有选择的权利,而对与信息结合的媒介的选择,读者也不全是随意的。因素养和习惯不同,可以选印刷型的或电子型的,本民族文字语言的或其他文字语言的。传播者将信息与媒介合理搭配,要求文献中所含的信息越多越好,文献载体的体积越小越好。这样,传播者、信息和媒介在为满足读者需求下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比例合理、有序发展,并根据读者需求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新的优化组合,提供最佳服务。虽然读者需求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是传播者也并不就是被动和无能为力的。它应当而且可能根据效果的反馈和调查,开展读者需求预测,不断调整信息与媒介的结构,主动开展服务。这就是各要素之间的辩证统一。

第二种是文献交流的模式,如图2。

图书馆传统的文献传递其实就是交流,是文献交流。(1 )图书馆一切工作都以读者的信息需求为转移。满足读者信息需求及其所产生的效果,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为读者提供服务, 在图书馆工作中处于第一线位置,它凝结着图书馆的全部工作,是其整体水平的标志。效果反馈不断地促进服务工作提高。(3 )以文献资源建设与开发为代表的图书馆内部各项工作,都必须同心协力,为第一线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它们必须始终围绕、服从和服务于读者的需求。(4 )从图书馆事业整体看,其规模与布局也要以读者的需求及其效果为转移,按需求来发展和调整。

两种模式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成图书馆交流的整体。第一个模式可以把信息交流的过程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地揭示出来,这样就跳出了“藏用关系”的圈子,使我们看到所谓“藏用关系”,其实质不过是信息交流传递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文献的形式。从信息交流的观点来看,文献传递乃是传播者、信息和媒介的结合,或者说是传播者与文献的结合,没有传播者的作用,文献是不会自己传递的。两个模式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以基本矛盾说和读者核心说来建构的,并且都加进了“效果”这个要素。

(来稿时间:1995-05-08。编发者:刘喜申。)

标签:;  ;  ;  ;  ;  ;  

图书馆学传播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