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过程中论文,试论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城市化浪潮
所谓城市,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高度聚集的社会物质系统,是适合人类居住的某个区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向前推进,城市出现、市场发育、商业繁荣,为就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同时,农村中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这些因素加上交通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促使大批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工业革命使得原有的城市规模扩大,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化得到较快的发展。到19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6%。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系列科技革命产生,世界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在政治上取得独立,经济上不断进步,再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使得世界城市化的速度愈加变快。
人类出现城市社会生活的历史并不久远,尚不到整个人类生存时间的0.5%,但是我们所有的有文字的历史都是人类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进入城市社会后才开始的。我们社会占主流的生活方式、繁杂的社会制度、灿烂的文学、艺术、科学大多是在城市中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城市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人对近两百年来历史的观察与阐述都喜欢用一个生动的词汇来表达,即“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使近几年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斗转星移、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所有的人都置身于城市化这一激荡人心的文明巨流之中。
综合来看,城市化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授过渡;2.人口集中的过渡,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3.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渡;4.城市人口与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极高过渡。这既有人口和非农产业活动向城镇的转移、聚居、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实体变化过程,也包括城市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乃至包含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扩散、渗透的精神变化过程。从表象上看,前者是有形的、直接的、主动的城市化过程(Urbanization);后者是无形的、间接的、派生的城市化过程(Urbanism)。
从城市化定义涵盖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对于一个国家或城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都能起到显著的推进作用。
从经济方面来看,由于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工厂和客户集中,以及交通的便利减少了结构的运输成本,另外,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人们对劳动精细分工的要求,促进了劳动的分阶段。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曾经指出:城市的作用还在于它降低了人的“运输成本”,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择舞台。城市经济发展到目前的水平,相对于城市节约产品运输成本的作用来看,城市缩小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城市在减少工人流动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信息资源的共享常常是通过工人们在企业之间的流动以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实现的。
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社会事业部门主要从事精神产品、科学技术的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集约经营,城市的社会事业部门也会产生规模效益,但这种规模效益通常只有依托在一定规模的大城市里,城市的文教、卫生和科研机构才有条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形成规模效益。当然,文教、卫生、科研等社会事业部门在大城市的聚集也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构成大城市形成的原因之一。在世界上,许多文教、卫生和科研机构都是通过聚集从而达到一定的规模,获得了很大的效益,产生深远的影响的,而这种聚集或是依托大城市,导致了大规模人口聚居区的产生。
可以肯定,在今后的几十年间,城市化仍将是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数量明显增加,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扩大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是,中国由于人口众多,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加上中国人均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非常有限,同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境不断恶化,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造成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一方面创造巨大的社会生产力和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一方面城市发展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宗旨,人是城市的主体和创造者;另一方面人又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并且不断地污染环境,特别是当人口数量超过城市容量时,必然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或产生所谓“城市病”。经过“二战”后50年,特别是近20年城市的发展,城市的人地矛盾,人与资源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已经非常突出,甚至越来越严重。例如水短缺,水、空气污染,土地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城市就不能得到持续的、稳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全人类跨世纪的必然战略选择。按照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因此,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价值的不断实现以及人类与环境和谐、协调、优化的关系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要不要发展,而在于如何发展。传统的发展是盲目的发展,放纵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自觉的发展,理智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保证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是:既要使人类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危害。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有利于环境的活动应予鼓励,对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应予摈弃。可持续发展在强调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同时,强调发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既承认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享受的权利,又承认人类对环境的保护责任和义务。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的需求和满足可以不断拓展,同时满足应是社会的、公益的、持久的和子孙后代共同享有的。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考虑城市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发展,在不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基础上,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既要达到发展经济,更要达到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此,必须使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使城市数量增加、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人口增长和环境保护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和良性循环。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30.4%。今后若干年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中速发展阶段。全国总人口接近13亿,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300万城市人口,等于一个大上海的总人口。这将给我国的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任务将更加艰巨。
作为一个经济还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仍是今后若干年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首要任务。而城市经济是经济的主力,中国的城市仍将承担起经济发展的重任。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与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发展有着极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观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而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支撑已越来越薄弱和有限了。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
三、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环境,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是指在主体周围并与主体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因素或条件。城市环境也是相对于城市中的主体——人而言的,是指影响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的人工的外部条件。它是城市人类活动的基础,同时又受到城市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影响,显然,城市环境是一种特殊的自然——人工复合的环境,有其特殊的结构、功能和特征。
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的人工环境。城市的自然环境又称城市的目的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包括矿产资源)、地貌(地形)、土地与土壤、水文、气候与大气、生物(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城市的人工环境是指由人工建造的或由人类活动形成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人工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厂房、生产设备、仓储设备等)、市场设施(包括商店、酒店、广告和营业性娱乐设施等)、生活设施(住房及相关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和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和建筑物、道路和交通设施、供排水设施、供电设施、供气设施、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福利性娱乐设施等)。从广义上说,城市环境还包括社会(风俗民情、伦理道德等)经济(市场条件、收入水平等)环境,但这些环境在语意上较为模糊,界限较难界定,技术上难以把握,如果将这些要素包括在城市环境里面,将不利于对城市环境问题的对症下药。因此,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城市环境。
中国的大城市虽然在交通、环境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却不是城市规模大、人口多,而是中国对大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和环境的治理以及社会治安等方面的人力、财力投入不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在城市建设上片面强调城市的“生产性”,轻视其“消费性”,在城市建设投资上偏重于生产性投资,忽视了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致使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太少,欠账过多。据统计,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例从未超过1%,远远低于世界3.4%的平均原则运行,但是非营利和低盈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主要靠国家投资,因此,所获得的资金供给仍然很少。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不仅扩大再生产很难进行,而且简单再生产也不易维持,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现状、能力与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相差甚远,大城市的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等严重超负荷运转等。
对大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不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大城市环境污染比中、小城市更严重也是由于城市规模大造成的,同样是没有依据的。城市人口规模大虽然对城市环境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并不是引起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城市环境污染程度与城市的产业结构、燃料结构、市民的出行方式、城市机动车的使用量以及建筑施工的方法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的产业结构中“三废”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多;城市的燃料结构以煤为主,而不是天然气和液化气为主;城市中机动车,尤其是尾部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迅速增多;对建筑施工地不采取除尘措施,引起尘土飞扬,都会导致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笔者认为导致中国大城市环境污染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极其不足,造成大城市的环境建设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增长。有的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发展,其结果导致生态系统的失衡或崩溃,最终使经济发展因失去健全的生态基础而难以持续。加之,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政府在环保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环保措施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可持续发展观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尽量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因此,必须纠正过去那种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和高消费来推动和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鼓励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来促进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为只有大力推动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制应用和普及,才能使单位产量与能源和新原料之比增大,也才能实现少投入、多产出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