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学院;湖南长沙410219)
摘要 子宫内膜癌(carcinoma of endometrium)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子宫内膜发生的癌,绝大多数为腺癌。好发于50-69岁,绝经后占70%-75%,年轻患者也不罕见,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多。本篇文章着重讨论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因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年龄;②期别;③组织学类型(如乳头状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预后差);⑤组织学分级;⑥雌孕激素受体;⑦肿瘤大小;⑧淋巴结转移;⑨治疗方案等。[1]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因素
1.相关基础知识
1.1病因及发病机制: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并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雌激素,子宫内膜增长过长,体质因素(肥胖,高血压等),不孕或未产妇女等有关;多数作者认为可能有两种发病机制。一类较年轻些,在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性改变,最后导致癌变,但肿瘤分化较好;另一类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基因变异有关,多见于绝经后老年人,体型瘦,雌激素水平不高。
1.2临床表现:①经量增多,经期延长;②1/3的患者阴道排浆液性或血水样液体;③可因宫腔积液积脓而致腹痛;④消瘦;⑤绝经后阴道出血。
1.3 治疗:①手术治疗:目前手术治疗仍是子宫内膜癌的首选治疗手段,也是准确分期,估计预后的重要措施。早期癌症患者采用单纯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晚期癌症可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再辅以放化疗;对盆腔淋巴结的处理采用淋巴结切除术。②放疗:防止有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后复发或作为手术范围不足的补充性治疗。③化疗:多用于组织分化差,孕激素受体阴性或晚期复发癌及进展期癌的辅助性治疗;常用阿霉素,环磷酰胺等。④孕激素治疗:主要用于保守性治疗、术后及放疗后的补充治疗。⑤生物治疗:芳香化酶抑制剂(AIs)被认为是未来生殖医学中治疗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最佳生物学药物。[2]
2. 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因素
2.1 年龄:发病年龄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发病年龄越大,患者死亡和复发的风险越大;老年患者合并症多、出现特殊组织学类型,深肌层浸润等不良预后因素的概念高,而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组织学类型多为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分化较好,肌层浸润浅,耐受各种治疗手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影响的一项研究显示[3]: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比例明显高于≤40岁的年轻患者,老年患者中出现非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概率是年轻患者的3-4倍,出现组织学分级G3和深肌层浸润的概率是年轻患者的2-3倍。此外,>65岁患者接受术后辅助治疗的比例较≤40岁的年轻患者低(25.9%-29.3%)。
2.2 期别:可分为早期(Ⅰ期、Ⅱ期)、晚期(Ⅲ期、Ⅳ期)。某研究显示[4]: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78.3%,晚期子宫内膜癌5年生存率为34.8%,早期患者比晚期患者的生存率高,预后好。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相较早期患者,除受年龄、病理类型、FIG0分期、分化程度及ER、PR的影响,也受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附件受累等影响。
2.3 组织学类型、分级及肌层浸润: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型可分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又分为普通型、乳头型、腺鳞癌、伴鳞化型、分泌行型、纤毛细胞型)、透明细胞腺癌、浆液性腺癌、粘液性腺癌、鳞状细胞癌。病理分级分为G1、G2、G3.肌层浸润分为<1/2肌层(浅肌层)和≥1/2肌层(深肌层)。某研究表明:对于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为腺鳞癌及浆液性腺癌,两者均为60%,最低为普通型子宫内膜样腺癌(10.7%);对于病理分级,G1、G2、G3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7%、12.2%、43.7;对于肌层浸润,浅肌层的淋巴转移率不足4%,而深肌层大于35%,相差甚大。
2.4 雌孕激素:在相关研究中:对于31例进行过ER和PR检测的患者中,24例生存者ER和PR阳性率均为87.5%,而7例死亡者ER和PR阳性率仅为28.6%,3例有脉管浸润者中1例ER和PR均阳性者生存6年后死亡,另1例ER和PR均阴性者术后6个月即死亡。由此可见受体阳性者5年生存率高,受体阴性者应视为危险信号,且ER和PR阳性率随组织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及肌层浸润深呈下降趋势。
2.5 治疗方案:治疗可分为单纯手术、单纯化疗、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在一组研究中,手术组、单纯放疗组、术前及术后放疗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8.2%、65.5%、85.3%及85.0%;术前放疗组和术后放疗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手术组和单纯放疗组(P<0.05),且放疗后并发症中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的发生率,单纯放疗组为3.4%,0;术前术后分别为2.9%,0;5.0%,2.5%。由此可见,采用手术家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复发转移率。
3. 结语
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还与肿瘤的大小及淋巴结的转移有一定的关系,肿瘤瘤体过大,突破子宫全壁层会加速肿瘤细胞的转移及传播,淋巴结转移率过高,会使患者加重脏器损害,预后极差,最终走向死亡。医学在不断发展,未来会有源源不断的高新技术拯救患者的生命,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充分了解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分级、分期、雌孕受体、淋巴转移后,采用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更好更完善地促进患者的预后,提高每个生命的生存质量,为医学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1] 杨兴升, 孔北华. 子宫内膜癌预后及影响因素[J].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8, 24(5):272-273.
[2]高春英, 于伟, 郭盛菊. 子宫内膜癌治疗的新进展[J]. 中国妇幼保健, 2005, 20(9):1155-1156.
[3] 杨晓辉, 李小毛. 发病年龄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影响[J]. 广东医学, 2015(7):1033-1036.
[4] 黄建华. 不同分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D]. 吉林大学, 2015.
论文作者:黄倩, 朱锦锋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子宫内膜论文; 患者论文; 组织学论文; 淋巴结论文; 腺癌论文; 术后论文; 因素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8月下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