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理论研究述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制主义论文,理论研究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06)10-0057-04
当今专制似乎成为了众人唾弃之物或历史尘埃,民主成了世界的发展潮流。然而,实践证明,许多国家的民主建设仍然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影响。民主的建构离不开专制的解构,推进民主的进程也是反对专制的过程。为了更好地防止与反对专制,必须首先认清什么是专制及其内在机理。对于什么是专制或专制主义,其特征表现、起源、内在机理与历史作用如何?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现将主要成果略作述论。
一、专制主义的内涵界定
“专制”一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婴儿为君,大臣专制”[1];“周公事文王也,行无专制”[2];“权臣专制,擅作威福,是诛之而已也”[3] 等。这里“专制”多指大臣、贵戚独断专行,与近代以来“专制”内涵颇相径庭。“专制”作为政治学、历史学的概念,从古希腊起就引起了思想家们的关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较早地使用了" despotikai" (专制)一词。罗马时期到中世纪末专制君主国家兴起,由于王权较之教权削弱了专制自身的意义,思想家们使用暴君概念多于专制概念。15世纪马基雅维里在建立社会秩序的实用价值面前,充分肯定了专制权力的意义。专制主义一时成为了时代所需的价值理论,得到了诸如格劳秀斯、普芬道夫、霍布斯等思想家的解释与辩护。18世纪孟德斯鸠在亚里士多德的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政体学说基础上,提出共和、君主、专制三种类型的政体。西风东渐以来,近代知识分子严复在《法意》将三种政体命名为“曰民主,曰君主,曰专制”。梁启超界定为“专制者,一国中有制者,有被制者,制者全立于被制者之外,而专断以规定国家机关之行动者也。”[4] (P1454)五四以来,反对专制的思想运动和革命斗争成为了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主题。新中国建立以来,封建专制主义残余因素依然是社会主义发展与进步的羁绊。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于专制主义的内涵认识不断发展,但由于研究视角各异,见解纷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
1.政体说。政体通常指一个政权的组织方式。专制作为一种政体,表现为统治者权力融合一体、不可分割,最终归属于至高无上的一人手中。专制是最高统治者独揽国家大权、实行专横统治的政治制度,剥削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5] (P81)。专制主义是指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由一个人或极少数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6]。苏弘毅认为,专制主义是君主独裁的政权,君主用个人意志统治国家。专制主义应该进一步被定义为通过君主独裁以表达某种社会统一意志的政权形式[7]。
2.统治方式说。专制是权力行使的一种方法和形式。专制是一种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是主奴关系的统治方式[8] (P194)。专制主义是国家体制和管理的一种形式,君主具有绝对的、无限的权力,往往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而不为任何法律和规范所限制[9] (P195)。专制主义是专制权力膨胀、扩展和升华的形态,个人和社会集团掌握绝对权力是专制主义的核心,各级完善的官僚机构是其发生作用的媒介[10]。
3.文化现象说。专制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专制作为一种价值和行为取向,称为专制主义。专制应该描述为一种权力现象,随时随地都会产生;作为一种政治体制,它是各个民族历史上一个必经的阶段;作为一种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文化气质,它是“东方的”,扎根于东方文化的土壤之中[11] (P31)。
4.文化传统说。文化传统几乎贯穿一切传统文化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思想及灵魂,是一种心理习惯、思维定式。传统中国的文化传统为“专制主义”,专制主义可以一分为二地分为在上的一方是专制主义而在下的一方是奴隶主义,它决定了传统中国的政教礼俗[12]。
二、专制主义的特征与表现
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人文传统、政治发展等诸方面因素的差异,在不同的时代历史中,形成了形态各异的专制主义类型,表现出的差别殊异的特征。对于专制主义的特征表现,学界同仁给予了不同角度的认识与归纳,总体上可以表现为以下四个视角。
1.专制主义体现于君主身上。专制权力源于一人,专制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尊贵,是专制主义最鲜明的特征。君主专制制度的最基本特征是君主一人独裁[13] (P122)。专制主义特征表现在君主拥有独揽一切和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全国全社会都是自己一姓一家“莫大之产业”,拥有绝对的支配权[14] (P7)。专制君主在全国处于主宰地位,君主意志便是法律,宣扬君权神授作为政权的精神支柱和基础,采用世袭继承制,使得皇位限于皇族之内并世代相传,同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和机构为其管理国家行政事务[15] (P6-7)。
2.专制主义体现于多个方面。君主专制一般具有三个基本内容,包括集军、政大权于君王一身;有复杂的官僚机构为君王办事;利用宗教,宣扬君权神授[16] (P275)。封建专制体制的主要特征还表现为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且享有独一无二的名分;君主不受任何个人、机构、法律的制约且独断专行;家天下且终身制和世袭制;强大的军事官僚队伍以强制维持专制统治;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等[17] (P7-13)。有人主张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特征为皇帝独裁;君权涂上神权色彩;君统与家宗相结合;从皇帝到官僚层层享有特权,同时指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特点迥别于西方国家,甚至在古代东方国家中亦属罕见[18]。
3.专制权力支配一切。刘泽华先生在国内学术界第一个提出在传统社会中“专制权力支配一切”的观点,并系统地研究了专制权力的经济基础、哲学依据、运作机制及表现形态,因此成为专制主义研究的一大重镇[11] (P16)。马克思在论述法国中世纪社会时,曾经用“行政权力支配社会”来概括法国中世纪的特点,对于认识和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有很大的启迪。综观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用“专制权力支配一切”来概括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19] (P1)。中国存在一个强势的宗法——专制君主制传统,虽然在氏族制时代繁衍过原始民主,但自从跨入文明门槛以后,便与民主政治揖别,商周以下,不仅未曾出现古希腊雅典式的城邦民主制,也罕见斯巴达式的贵族统治,统驭万民的始终是“口衔天宪”的君王,形成了中国式的专制主义[20] (P1)。葛荃在《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一书中明确指出传统社会中权力与理性的关系是“权力宰制理性”。
4.专制权力的制约因素。在社会历史实践中,真正纯粹的绝对权力的例子是很少见的。在专制主义政治条件下,最高权力也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21] (P216)。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君主制度属于绝对君主制,皇帝独裁,皇权至高无上,在国家政治体制中不存在与皇权平行或对等的制约权力。但是,皇权也不是完全不受制约的,在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中仍然存在着若干自下而上制约皇权无限扩张的政治因素,比如具有相对独立行政权力的政治实体或执政大臣、各种典章制度或不成文法的约束力、官僚士大夫集团施加的政治压力等[22] (P39)。
三、专制主义的起源
专制主义作为一种国家政体和统治方式,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只有当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专制主义。关于专制主义的起源问题,目前学术界有多种意见,归纳如下。
1.反“治水社会”理论。近年来有一种理论认为古代东方国家的专制主义是从大江流域的农业文明中产生的,农业文明需要水利灌溉,而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与管理需要中央集权,集权必然产生专制主义,因此专制主义是东方社会固有的产物[23]。用“治水”作为东方社会专制制度赖以存在的主要原因,并未抓住问题的根本,这不仅与历史事实相悖,而且有牵强附会之嫌[24]。从中国水利史上可以清楚看出,“治水农业”要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0%以上是办不到的,就是现代中国的灌溉面积也达不到这一标准。因此,用本不存在的“治水社会”作为“东方专制主义”立论的基础,必然导致结论的荒谬[25]。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与管理对某些君主专制帝国的形成与发展起过一些作用,但过分强调大江流域地理因素就是荒谬的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君主专制帝国多有差异,其形成的历史条件也有所不同,不是一个模式可以概括的[16] (P276-278)。
2.专制不同阶段说。专制主义并不是自古有之,它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专制主义的出现意味着以阶级压迫为本质的国家达到相当成熟的地步[15] (P6)。从整体上而言,古代中国的国家政体可以分为贵族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两个发展阶段。自夏建立国家到战国末期是贵族君主制时期,自秦统一开始至清末结束是专制君主制时期[26] (P17-23)。其实,东方文明古国并非所谓的东方专制主义一统天下,许多国家都留存着民主和共和的历史痕迹。从古代中国来说,五帝时代具有民主机制是无可否认的,后来虽然较早实行专制主义,但在先秦时代一些国家政治制度和思想意识中的民主残存因素依然可见[27] (P4)。
3.专制早期发生说。中国专制王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早期国家王权产生之前,氏族酋长没有习惯法的约束,早期君王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去处理国家的一切政务。另外,中国早期君主是由部族首领转化而来的,他们是世袭大氏族的族长,古代宗法制度保证了他们拥有氏族内的一切大权,这是中国早期专制王权发展的条件[28] (P1)。古代权力至上的专制现象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国家形成时期的商周时代君主就拥有极高的权威。中国古代国家产生之始就走上了一条君主专制的道路,其中特殊原因包括血缘宗法关系、军事争夺、中央集权体制等等[29] (P3-12)。
4.环境等因素发生论。地理环境、规模和政体之间关系对于专制主义的起源有重大影响。小国寡民是非专制政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而当一个国家的人口与领土扩展到一定的规模的时候,则是专制政治得以形成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平台条件。因为大规模的社会必然是信息不通达的社会,被统治者力量难以集中而统治者占据极大优势,专制政治就成为了这种社会传统的政治制度[30] (P546-548)。从历史学的意义上说,古代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及由此形成的文化隔离状态,直接影响到专制主义的生成。农耕自然经济与宗法社会是中国专制主义生长的沃土,氏族遗制向文明社会的传递直接赋予早期国家以宗法—专制的特征,原始社会末期武力直接促进了专制权力的产生,中国宗教从文明社会的开端就匍匐于政治权威的脚下,从另一个方向催生了专制主义。中国专制主义的产生和存在不是历史偶然孕育的罪恶,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31]。
5.专制发生的学理依据。对于专制主义的根源与基础的研究,学界的论述主要集中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集权统治的政治现实和宗法驭民的社会环境等方面,这些都不无道理。但对于支撑专制主义的学理基础及专制主义理论的理论架构,应该包括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家国同构与政神合一的政治思维模式、群体本位的政治价值理念、政出一孔的政治操作规程等[32]。专制主义的根源在于它背后有一整套支撑系统——学理依据及人性根源。专制主义之所以能统治那么长的时间,因为它是一种极性的、排他的、一元的、绝对的思维方式及其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政治、经济、文化)的实践。与专制主义在学理上有渊源关系的至少有终极目的、唯理主义、理想主义以及激进主义等因素[33]。
四、专制主义的作用
专制主义作为历史的存在物,在东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专制主义的历史负面影响似乎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常识,然而其对历史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多年以来学界研究者大多能够以辩证的方法分析了专制主义的历史作用。
专制主义在历史上存在数千年之久,作为国家政治体制固有的弊端,由于体制上缺少自身调节机制,因循守旧拒不变革,扼杀社会生机和活力,摧残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延缓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但不能说它没有一点历史进步作用。在古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有时需要国家高度集权作为保证,专制统治在客观上也保持国家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通过一定措施促进了文化沟通与交流、民族统一和融合,尤其是中世纪晚期西欧一些国家的专制主义对于资本主义初期发展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起到促进作用[15] (P7-8)。西方的专制君主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产生的,王权借助市民的力量打败了封建贵族,王权代表着统一,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力量[34] (P43)。中国古代的专制王权在历史上也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因为在古代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有时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集中,组织大规模社会劳动,促进生产发展,调节社会分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维持促进民族统一和融合,有效抵制外来侵略等[28] (P7)。专制存在的合理性,显然表现为对建立和维持政治秩序的有利性,但是,由于其与人民政治自由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性,必然导致社会的停滞、落后,以及表现为政体变易与人民冲突的最后爆发,从而不利于社会秩序的长久维持[35] (P428-429)。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专制主义有关理论研究成果的理析,我们发现专制主义理论在当前学术界还没有得到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专制主义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或统治方式,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多是从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或多见于偏重历史资料的阐释发掘或史实的研究论述,或散见于宏观封建社会及古代社会研究的篇章之中。研究者的群体也多来自于历史学领域。“专制主义”一词与其说是一个历史学词汇,不如说更是一个政治学词汇。而在政治学研究领域,关于专制主义的理论研究,无论从研究成果还是从研究群体上来看,都面临着政治学科学使命的严峻考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时代责任要求政治学更为清楚地界定专制主义的概念,认识专制主义的产生条件与存在基础,了解专制主义的内在机理与发展规律,为摒弃传统专制主义的历史残余因素和建构未来美好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